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防治策略
猪的疾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Swine 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
本病由蚊虫传播,常于夏末初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有过十几次大流行。
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生,其他国家称为日本脑炎,为了与日本冬春季流行的一种嗜眠性脑炎(称流行性甲型脑炎)相区别,故将本病称为乙型脑炎。
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各国发生,我国较多地区都有发生,人畜共患,危害甚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也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二、病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小的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nm,呈球形,20面体对称,为单股RNA。
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
有囊膜,外层为含糖蛋白的纤突。
外层纤突是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鹅、鸭、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
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繁殖。
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蚀斑。
马、牛、羊、猪、鸡都有相当高的隐性感染率,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和死产胎儿的脑组织,以及血液、脾、肿胀的睾丸,以肿胀睾丸的含毒量最高。
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昆虫体内常能分离到病毒。
试验动物中,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高度的易感性,是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其中以1~3日龄的乳鼠最易感。
小鼠脑内接种最好,接种后2~4天发病,并于1~2天死亡。
乙型脑炎防治方案

乙型脑炎防治方案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人或动物间传播。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而且部分人留有严重后遗症、终生致残,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特征:乙脑病原体是黄病毒科的一种嗜神经病毒,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40nm,乙脑病毒对不耐热,56℃30分钟,100℃2分钟或37℃48小时均可灭活,病毒对酸、脂溶剂敏感,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
该病毒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用5%碳酸溶液或5%来苏尔与病毒接触1分钟即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自然界中许多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乙脑病毒,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猪由于其高的感染率、较长的病毒血症期、较高的血内病毒滴度成为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而人感染后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本病主要由蚊虫叮咬、吸血而传播。
主要传播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隐性受染相当普遍。
流行地区人群往往多次隐性感染而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故发病多为无免疫力的儿童。
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见。
我国乙脑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病例的90%)。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已流行过的地区,发病主要在10岁以下儿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近年来,由于儿童广泛接受预防接种,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乙脑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多数人被带毒蚊子叮咬后,表现为隐性感染。
部分人仅表现为轻微的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只有少数人因感染较重而发生脑炎。
乙脑临床的基本症候群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肌紧张及各种病理反射,部分病人可表现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等。
典型病例可有以下病程经过。
1、初热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脑炎,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
该病在猪群中流行广泛,不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着人类健康。
本文将介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防控措施,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并预防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
一、流行病学特征1. 流行病学分布: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如中国、越南、泰国等地。
在中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
2. 主要传播途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是伊蚊和白纹伊蚊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当感染猪体内后,病毒可通过猪群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来传播。
3. 季节性特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季节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这与蚊虫的生长与繁殖有关,因为夏秋季节正是蚊虫繁殖多、叮咬次数增加的季节。
二、临床特征1. 潜伏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潜伏期通常在3-15天左右。
2. 发病特点: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肌肉僵硬等症状。
3. 临床检查:临床上,可以通过脑脊液检查、脑磁共振等方式来确诊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检测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三、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猪场应加强疫苗接种工作,确保猪群的免疫力。
2. 环境改善:要加强对蚊虫的控制,减少蚊虫的产卵和孳生地,避免蚊虫叮咬。
3. 强化管理:要加强猪场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保持猪舍的卫生、干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4. 健康监测:对猪群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治疗。
5. 宣传教育:对养猪业者进行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知识宣传,让他们了解该病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灭蚊方法:使用灭蚊剂、灭 蚊灯等设备,减少蚊虫数量,
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定期为猪只接种 疫苗,提高猪只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02
03
04
空气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空气 传播,如飞沫、 尘埃等。
接触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接触 感染猪的粪便、 分泌物等传播。
垂直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母猪 胎盘传播给胎 儿。
易感猪群
猪的年龄:各年 龄段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幼猪和
成年猪为主
猪的品种:各种 品种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本地猪
和杂交猪为主
猪的性别:公猪 和母猪均可感染,
但以母猪为主
猪的健康状况: 健康猪和病猪均 可感染,但以健
康猪为主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可达40-42℃ 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转圈、震颤、麻痹等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等 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皮肤症状:红斑、丘疹等 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等
05 注意事项:疫苗保存、接种剂量、接种后观察
加强饲养管理
01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通风良好
02
定期消毒,减少病原 体传播
03
合理搭配饲料,保证 营养均衡
04
加强猪群健康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05
提高猪群免疫力,减 少疾病发生
消毒与灭蚊
消毒方法:使用消毒剂对猪 舍、饲料、饮水等进行消毒,
防止病毒传播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录
01. 特点 02. 症状 03. 综合防治方法
病原体
0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教学大纲要求
要求
内容
掌握 熟悉 了解
1、临床表现* 2、诊断* 3、鉴别诊断*
1、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 2、抢救治疗措施*
1、实验室检查 2、预防
学时
2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引言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易感染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世界卫 生组织(WHO)目前估计,全世界每年乙脑发病大约5万例, 其中约1/3的病例死亡,20%-40%的患者留有心理改变和神 经麻痹等严重后遗症,曾一度被称为“东方的瘟疫”。由 于极其严重的后遗症,和不断增加的新增病例,使得乙脑 病毒成为目前世界上引起病毒性脑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引 起严重的经济疾病负担。乙脑在热带地区四季都可发病, 6到10月是温带地区每年的发病高峰时间。虽然乙脑主要 在亚洲各国家和区域流行,但是目前其流行区域巳超过了 20个国家和地。目前乙脑流行地区不断扩大,乙脑的危害 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乙脑患者MRI示脑实质病变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由坏死神经细胞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浸润 所形成的胶质小结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
典型临床表现 分为4期: • 1.初期 病初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上升至39℃40℃,伴有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 ,易误认为上感,少数出现精神淡漠和颈强直。
概述
•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 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医学急性传染病,属于严重病毒性感染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流行季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季节与猪流感病毒的流行季节一致,主要分布在春季、夏季和秋季。
随着气候变化和猪饲养环境的改变,该病已经在全年内出现过。
2. 感染途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是通过猪流感病毒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直接接触主要是指与患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接触,例如鼻涕、唾液、血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主要是指通过食用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经污染的工具、器具等进入猪体内。
3. 传染性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患病猪的呼吸道内分泌物在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大量的飞沫,从而使周围的健康猪容易感染。
4. 临床特征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急,症状严重,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
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有咳嗽、打喷嚏、流涕、口吐白沫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发热、抽搐、昏迷等;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泻等。
5. 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防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目前最常用的预防和控制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措施之一。
(2) 加强猪场卫生管理。
采取有效的消毒和隔离措施,保持猪场的环境卫生和饲养条件,减少疫源的传播。
(3) 做好饲养管理。
控制猪的密度和流动性,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尽量减少饲料和饮水的污染。
(4) 加强监测和早期诊断。
及早发现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隔离,以减少疫情的扩散。
综上所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猪医学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猪流感病毒的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在防控方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及时监测和早期诊断病例,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在三到八月份流行,因此又被称为夏季脑炎。
以下将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流行地区: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感染猪和人类。
在中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流行地区。
2. 流行季节: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在夏季流行,尤其是六月到九月之间。
这是由于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夏季蚊虫活动频繁。
3. 传播途径: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猪的蚊子是主要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
1. 潜伏期: 患者感染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后,通常需要7到14天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
2. 症状: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只表现为发热、头痛、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颈强直、神经系统损害等。
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3. 并发症:约有10%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水肿等。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目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2. 蚊虫防护:夏季流行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因此采取蚊虫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包括使用蚊虫驱避剂、穿着长袖衣物等。
3. 环境卫生措施: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可以有效降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风险。
4. 教育宣传:加强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可以加强对人们的健康教育,教授防蚊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常见的夏季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苗接种、蚊虫防护、环境卫生措施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和人群的感染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及护理

5.恢复期及后遗症护理:护理要点: ①对恢复期患者应注意增加营养.防止继发
感染。 ②观察患者神智.各种生理功能.运动功能恢
复情况。 ③对遗留有精神.神经后遗症者,可进行中
西医结合治疗。护士给予积极.耐心护理, 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患者,鼓励并指导 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帮助其尽快恢复。
33
6.心理护理:刚清醒患者其思维能力及接 受外界刺激能力均较差,感情脆弱,易 哭.易激动,应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不 良刺激,帮助患者适应环境,直至恢复 正常。对躯体活动受限或有语言障碍患 者,护士应以高度责任心.同情心给予关 心及帮助,并鼓励患者积极治疗,持之 以恒,使残疾减到最低程度。
15
3、EEG:清醒期背景波慢化。 4、血清学检查:最常见是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初次感染后第4天内出现IgM抗体,2~3周达高 峰,阳性率高达70%~90%。其次是补体结合 试验和病毒分离,但它们作为回顾性诊断。
16
并发症和后遗症
1. 并发症:以支气管肺炎最多见。 2.后遗症:神经系统多见,
2
病因
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虫 媒病毒属。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该病 毒在56℃温度下经30分钟即可被灭活,对低温 和干燥抵抗力很大,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 中可保存数年。此病毒及酒精、乙醚、甲醛接 触即可灭活。5%来苏或5%石碳酸也有很强灭 活作用。
3
流行病学---传染源
堵塞有关。 4.有受伤是危险:与乙脑所惊厥有关。 5.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衰竭有关。 6.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继发感染。 7.生理缺陷:与乙脑所致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8.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危险:褥疮,与昏迷.长期卧
床有关。
27
(二)护理措施 精心.细致.合理.有效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防治策略
发表时间:2011-07-08T15:24:09.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陈虹
[导读]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起病急骤,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
陈虹(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 677000)
【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072-0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起病急骤,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
因此,及时发现、治疗乙脑,并进行精心、细致的护理,对提高该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均起着重要作用。
1 发病情况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乙脑病例数波动在5000-8000例之间,在决定传染病排序中位于前10位,其死亡数和病死率分别排在第2~6位和第4~8位。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我国乙脑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长期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90年代以后乙脑报告发病率基本保持在1/10万以下[1]。
2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乙脑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发病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河南;季节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学生和托幼儿童。
3 临床特点
临床上以急性发热、头痛起病,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急性期除一般治疗外,主要是针对高热、惊厥、呼吸障碍等并发症的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重点是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
4 防治策略
4.1预防接种一般认为,乙脑疫苗应按季节接种。
但季节性突击接种时间短,接种率低,达不到彻底控制乙脑疫情的目的。
因此,应改为常年免疫门诊接种,进而提高接种率,这对预防控制乙脑的发生或流行将起到重要作用[2]。
应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范,确保免疫效果。
对农村的边远山区要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群众接受乙脑疫苗免疫接种,从而降低乙脑的发病率、死亡率。
4.2控制传播媒介蚊媒控制不但对于乙脑的防治有着积极作用,也对其他蚊媒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家猪是乙脑病毒的中间宿主,免疫家猪对于乙脑预防有一定作用。
4.3健康教育应大力宣传乙脑预防知识,积极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提倡乙脑疫苗预防注射等,让群众充分认识乙脑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进行本病的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4.4预测预警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
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免疫,并开展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覆盖率。
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充分发挥各级预防保健网的作用,做好乙脑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预防乙脑的发生与流行。
4.5暴发处理发现疫情后,各级各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以应急免疫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对疫区紧邻的区域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
积极向群众宣传防蚊灭蚊常识,对疫点及时喷洒灭蚊剂,消除传播媒介,使乙脑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5 护理要点
5.1病室管理按虫媒隔离要求进行隔离,病室应有防蚊设备,湿度适宜,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对惊厥抽搐患者,房间光线应暗淡,防止声音、强光刺激。
室内应准备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
5.2病情观察及护理注意生命体征,尤其以体温及呼吸最为重要。
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
观察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
准确记录出入量。
对高热患者采用综合措施,以控制体温在38℃(肛温)以下;对惊厥或抽搐患者应分析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对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人工气道或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昏迷患者采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肢体瘫痪者,将肢体放于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及被动运动。
5.3饮食护理乙脑患者在不同病期应给予不同饮食以补充营养。
初期及极期给予清淡、流质饮食。
昏迷及有吞咽困难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
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有营养、高热量的饮食。
5.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注意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症状的观察,防止继发感染。
观察呕吐物和大便颜色、大便隐血等,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
必须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5康复护理保证患者营养需要,给予鼻饲、针灸、功能锻炼等治疗,并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5.6心理护理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和家属,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本病知识,使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的信任,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
对于意识逐渐好转的患者,保持其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清醒后的环境。
对于语言障碍、躯体活动受限者,做好生活护理,协助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张彦平,冯子健,Leeck.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策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77(4):193-194.
[2]孔祥钦等.2003-2004年五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2):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