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讲义交流》读书报告
城市景观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景观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城市景观规划是指通过有计划的设计和布局,以及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规划,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它既包括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包括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元素的统一规划和协调。
一个好的城市景观规划能够为城市增添美感,并且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首先,城市景观规划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宜居、美丽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通过设计合理的公共空间和标志性建筑,可以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这些地标性建筑代表了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成为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标志。
其次,城市景观规划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良好的城市景观能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改善居民的生活体验。
例如,城市公园是人们放松和锻炼的重要场所,通过规划建设各类公园绿地,可以提供大片的绿色空间,让居民置身于自然景观中,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此外,城市景观规划还能够改善交通条件,提供更好的道路、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为居民创造更加便利和安全的出行环境。
另外,城市景观规划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可以降低城市的气温,改善空气质量,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此外,城市景观规划也应该注重水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采用节能减排的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需要政府、规划机构、市民和专业团队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政府应该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和推动城市景观规划的实施。
规划机构和专业团队应该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有深入了解,提供专业的规划设计和咨询服务。
市民应该积极参与城市规划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规划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景观读书报告

景观读书报告居住区景观及滨水景观设计读书报告11景观乔正居住区景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居住区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生活。
舒适、安全、健康、平衡的景观环境已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一大主题。
居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居住区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生活。
舒适、安全、健康、平衡的景观环境已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一大主题。
居住区景观构成居住区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构成,即人、绿化、水体、道路、设施小品等;一种是精神文化构成,即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两者不可分割。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如何对设计元素进行合理配置,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绿化设计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现代居住区园艺绿化呈现以下几种趋势: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草类地被植物塑造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并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使绿化景观层次丰富;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
道路设计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它不仅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作用,而且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按使用功能划分,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铺装路等。
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
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都市风景线读书笔记(通用5篇)

都市风景线读书笔记(通用5篇)都市风景线读书笔记篇1都市风景线:一座现代城市的多元风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城市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存在。
它们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集着千万人的生活和梦想。
我手中的这本书,便是描绘这个现代都市生活的风景线。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它的多元化。
书中的都市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群,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生命力和故事的地方。
每一个人物、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城市的故事。
书中的主角们,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他们都在这个都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他们的故事,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都市的多样性和活力。
书中的建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而是一个个有灵魂的存在。
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而书中的故事,更是让我对都市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常常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生活。
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都市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物质的满足,也有精神的追求。
总的来说,《都市风景线》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城市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都市的风景线永远都会在我们的眼前展开。
都市风景线读书笔记篇2都市风景线读书笔记《都市风景线》是法国现代主义大师勒内·马格利特的作品,全书以他的家乡安特卫普为主题,描绘了城市中的各种景象。
整本书的主题是都市生活,主要围绕着城市建筑、人群、交通工具、广告牌等元素展开。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都市生活描绘成一幅幅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画面。
书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读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思考城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书中的画面感非常强烈,特别是对于细节的刻画非常到位。
例如,作者通过对建筑物的细节、人群的动作、交通工具的形态等方面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读《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有感

读《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有感文章名称: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作者:俞孔坚书名: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最初源于俞孔坚教授受邀参加“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时的演讲题目,演讲文章被收录到了国家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2005年7月出版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一书中,后被引载到各大学术期刊及杂志上,借着这次写论文的机会,又一次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觉又有很大收获,在文中,俞孔坚教授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以一名规划设计者的身份重新审视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始末,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造福社会的忧虑心情,从大局的意识出发,从人本意识出发,真正考虑人们生存环境所应该有的面目----有生态健康的物质层面,更要有人文理想的精神层面。
俞孔坚老师总体上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即到底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人文城市,怎样建设一个生态城市”。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文城市?”文章中列举了几个例子包括漫画《三毛流浪记》的故事:三毛离开农村向往大城市上海的生活,而他所亲眼目睹后才发现这个城市原来是那么的混乱差,憧憬破灭。
以及作者坐飞机去杭州讲课途中,在杭州城市的上空俯视整个杭州湾的全貌,却没发现一寸土地是完整的。
由小及大,然后联想到了全中国的其它地区,“谁都没有顾及、谁都不去管大地上发生了什么,谁也不从10000米,1000米高空看看大视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个城市的市长都在做眼前的五分钟的快乐,五分钟的城市—小决策,他不知道他应该站在更大的视野去看看,在高空去看看,在国土去看看,这个土地已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感慨,是每一个去关注这片广大土地的人的共同心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有这样的一次亲身体验,从一种大视野下看看我们如今的城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
我们的城市正处在一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边缘。
文中“中国是一个正处在边缘上的大国,这个边缘指的是传统与现代化的边缘,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边缘,是一个蓬勃发展而又充满危机的时代。
城市意象

任露露 城规11-1 1110304125
城市意象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 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 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 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 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 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 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 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 甚至是彻底废弃。
可意象性
• 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 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 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 • • • •
道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潜在的通道 边界----------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持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区域----------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为二位平面 节点----------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 标志物--------位于其外,并未进入其中
凯文•林奇 • 凯文· 林奇 Kevin Lynch 1918年出生在芝加哥 一个富裕家庭,一代 建筑宗师弗兰克· L· 赖 特,并最终成为麻省 理工的规划教授。任 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 筑学院三十年之久, 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 划系,并将之发展成 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 筑学院之一。
目录
• • • • •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城市的意象 三个城市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城市形态 新的尺度
边界
• 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 素,通常是两个地区 的边界。有些在视觉 上占统治地位,在形 式上连续不可超越。
边界具有连续性和可见性,有时具有方向性。 边界不但可以起分割作用,它们也可以是凝聚的缝 合线。
区域
• 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 对大一点的城市范围。 • 区域的物质特征是其主题 的连续性。即要有典型特 征,可以被强烈地意象和 识别。
城市景观之路

城市景观之路关于《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我要谈两个方面的理想,一个是人文的,即到底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的城市?第二个是生态的,即怎样建设一个生态健康的城市? 今天讲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我国面临的两大危机,现在,大家都在谈我国的复兴和我国的和平崛起,但我今天要谈的是危机,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复兴肯定是不可能发生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第一个危机是我国的民族身份危机,第二是人地关系危机。
它虽然有客观的因素,那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的主观因素是我们可以克服和改变的。
第二个部分要讲的是路在何方?出路就是在思想上要有一次深刻的认识,深刻的革命。
就是在城市建设中要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即“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也就是要续唱生态与人文理想之歌来实现一个生态与人文的城市。
下面就进入正题。
一、危机意识与复兴解放前有一本漫画叫做《三毛流浪记》,在座各位都很清楚。
当年三毛离开农村,向往城市---大上海,向往城市里什么呢?有米饭吃,有好日子过。
但他真正到了上海以后,发现这个城市原来是那么的乱,比他想象的要差的多:警察到处抓人,不但吃不饱肚子,还经常有皮肉和精神之苦。
这是《三毛流浪记》描绘的当时对城市的憧憬以及城市的现实。
而我们现在大量的人也经历了类似三毛的经历。
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他们向往的这个城市会是什么样子,你可以看到。
这是从1000米左右高空看到的整个杭州湾的景象,谁能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天堂。
你可以看到这块土地几乎没有一寸是完整的。
杭州湾是这样,长江三角洲是这样,珠江三角洲是这样。
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和这样理想下的城市。
我们的理想甚至和当年三毛没有太多的差别—一个农村小孩所憧憬的高楼大厦的城市理想,那么这个理想它存在什么问题呢?在这个蓬勃发展而又充满危机的时代,危险和机遇同在。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伟大的复兴,但若要真正实现复兴,首先要看到危机的存在,然后才能认识怎么来复兴。
参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市长专题研究班学习情

参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市长专题研究班学习情关于参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优秀旅游城市市长专题研究班学习情况的汇报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9月7日—18日,我在北京参加了自然风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优秀旅游城市市长专题研究班(以下简称研究班)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感到受益匪浅。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班概况这次研究班培训班是全国市长培训“十五”规划中的第1个专题研究班,由中组部、建设部、海关总署联合举办。
参加对象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市长或副市长。
本期研究班共有78名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参加。
其中,我省有宜昌、十堰、襄樊3个城市的副市长、市长助理参加。
本期研究班学习主要内容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
读书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集中培训,第二阶段是实地考察。
集中培训阶段,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文物局、大连市旅游局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学者,分别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世界遗产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都市计划、旅游业发展形势与战略、城市竞争与旅游城市、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及旅游产品开发等对学员进行了系统讲解;各地学员书面交流了当地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五方面经验,并就专家讲解和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座谈和讨论。
学习期间,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专程看望营员了全体学员,并和大家进行了座谈。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国家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局长孙钢、中组部干教局张家处长张家声以及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有关司室、城市旅游协会、市长培训中心负责人出席了研究班的开学典礼,并分别作了讲话。
二、外地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要经验第一,搞好风景名胜资源的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必须提高认识。
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的独特性、垄断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具有极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从这次各地互动的经验看,只谈保护,不谈利用,就会使“遗产”变“遗物”,制约旅游生态旅游经济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只谈利用,不谈保护,就会损害风景名胜资源,使“遗产”成“遗憾”,最终也必将丧失风景名胜利用的基础。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读书报告

2.城市广场
看不见人的广场,为广场而广 场,广场成为市政大楼前或是 山岭中的一个摆设,广场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与人交流场所的本质意义 被忘却。(国内某城市空旷 大广场 )
3.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
如同身体之血脉的城市水系, 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并没有 得到应有的尊重。水系被作 为排污通道、垃圾场而被污 染、被遗弃。城市水系似乎 成了包袱,阻碍了“卫生城 市”、“园林城市”和“旅 游城市”等称号的达标,一 种落后的、源于小农时代对 水的恐怖意识,和工业时代 初期以工程为美的观念,正 支配着城市水系的“美化” 与治理。
“反规划”与人居环境
---读《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有感
资环1班 22 苏颂祺
图书目录
一.前车之鉴:国际城市美化运动
“城市美化运动”:强调规则、几何、古典和唯美主义,而尤其强调把这种 城市的规整化和形象设计作为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和提高社会秩序及道德水平的 主要途径。 时间:从1893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到1909年的美国第一届全国城市规划会议 (16年) 两大共同特征: 一.专注于纪念性和表面文章,将建筑或城市空间作为权力的符号,与此同时 几乎全然不考虑规划所应达到的更广泛的社会目标。 二,为展示而规划,将建筑和城市空间作为表演的舞台,设计的目的是令观众 激动,让参观者惊叹。只是在不同时代和国家里,观众有所不同罢了。
1.“景观大道”
无论是北方大都市,还是南国 小城,无论是三峡库区迁徙新建 的小城,还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 古城,许多城市都为建设纪念性 和轴线性的“景观大道”而大兴土 木,竭尽“城市化妆”之能事,强 调宽广、气派和街景立面之装 饰。 典型的城市“景观大道”。 非人尺度和速度,一条人行与 自行车的屏障,缺乏对人的关怀, 强调形式的纪念性和化妆性。 (图为深圳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