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读后感2000字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就像一部长长的纪录片,把他的家族往事、个人经历缓缓道来,没有刻意的渲染,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书中,余秋雨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家族的兴衰,以及他自己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这让我仿佛跟着他一同穿越了时光,见证了那些或悲或喜的岁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自己童年时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他们一家人住在一个老旧的宅院里,院子里有一棵大大的桂花树。
每到秋天,满树金黄的小花,香气弥漫在整个院子里。
他和小伙伴们就在这树下嬉戏玩耍,捉迷藏、打弹珠,日子简单却充满了快乐。
他细致地描述着那桂花树的样子,说它的树干有多粗,枝叶如何伸展,仿佛那树就活生生地长在我眼前。
他还讲起小时候跟着祖母去集市的事儿。
集市上那叫一个热闹,吆喝声此起彼伏。
卖糖葫芦的大爷举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子,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
祖母紧紧拉着他的手,生怕他走丢。
他们在一个个摊位前流连,祖母会为他挑选一块花布,给他做新衣服。
他回忆起那花布的图案,一朵一朵的小花,那么鲜艳。
还有他上学的经历。
每天清晨,他背着书包走过那条长长的小巷。
小巷的石板路有些不平整,他走得小心翼翼。
学校里的老师有的严肃,有的和蔼。
他记得有一次因为调皮被老师罚站,站在教室外面,心里又害怕又后悔。
那时候的他,心里怀揣着对未来的懵懂憧憬,努力地学习着。
余秋雨先生对亲情的描写也让我感动不已。
他讲到父亲对他的期望,虽然严厉,却饱含着深深的爱。
母亲在灯下为他缝补衣服的身影,让他感到无比温暖。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虽然简单,却是那么温馨。
读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余秋雨先生的内心世界,分享着他的喜怒哀乐。
他所经历的那些挫折和困难,没有让他消沉,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前行。
这也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住在乡下的外婆家。
那也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
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口老井,井水清凉甘甜。
夏天的时候,我总是喜欢用井水洗脸,那股凉意能瞬间驱散夏日的炎热。
余秋雨借我一生读后感

余秋雨借我一生读后感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讲述了一段跨越数十年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被余秋雨的文字所感动,也对爱情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开始,老人坐在公园长椅上,面对着湖水,一边抽着烟一边回忆起自己的一生。
他回忆起了自己和妻子的相识相知,他们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一部电影一样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他们相识于战争年代,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和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在逆境中愈发坚定。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们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孩子,从此他们的生活就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快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老人对妻子的爱如同一壶老酒,越陈越香,越久越浓。
他们之间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和深厚,让人为之动容。
而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也充满了生活的无奈和坎坷,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爱情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爱情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它能够让人在逆境中坚定不移,也能够让人在幸福中更加珍惜。
而生命,是如此脆弱而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让生活的琐事和烦恼掩盖了我们对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生命的脆弱,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揭示。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它所感动,也会对爱情和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读《借我一生》有感 (4)

读《借我一生》有感 (4)
《借我一生》是一本深入人心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青春期挣扎的故事。
小说中的情节不断推动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令人感染并感动的故事激发了我的内心的思考,字字珠玑的笔墨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心灵。
小说首先将主人公初始的思想表达得非常准确,让读者能够很容易地清楚地弄懂主人公当前的心境,让主人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然后,小说描述了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从而引发了他的改变,这种改变并不仅仅是改变物质的东西,而是更深层次的思想上的改变。
由于作者更加深入的描绘,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使得主人公的心灵更加逼真。
在《借我一生》中,无论是主人公或是其他角色,他们都每一个都很真实,他们在经历中奋斗以及在逆境中成长,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多年来继续努力,以追求更高的理想。
经过小说中的描述,我学会了如何去勇敢地面对困难,去不断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实力,去不断的保持乐观的心态,去不断的超越自己,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小说《借我一生》让我越发的认识到,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的,只有勇敢的面对困难,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读完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心里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深刻的旅行。
这本书就像是一部纪录片,缓缓地展现着余秋雨先生的家族往事和他自己的人生轨迹。
书中描述的那些岁月,那些人,那些事,仿佛带着我穿越了时空,让我看到了一个家族在历史洪流中的起起落落。
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平实中带着力量,让我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描写。
那时候的生活虽然简单,甚至有些艰苦,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比如他提到小时候家里的那间老屋,虽然破旧,却承载了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每到夏天的夜晚,大家就会在院子里乘凉,奶奶会摇着蒲扇讲那些古老的故事,而他则躺在凉席上,望着满天的繁星,幻想着未来的模样。
那时候的夜空,星星是那么亮,仿佛伸手就能摘到。
还有他上学的经历,每天要走好几里的山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
但一路上,他会和小伙伴们玩耍,摘野花,捉蚂蚱,那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学校的教室很简陋,黑板也有些斑驳,但老师们的认真和同学们的热情却让那个小小的空间充满了生机。
余秋雨先生回忆起自己在课堂上因为答对问题而受到老师表扬时的那种喜悦,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
书中也写到了他的父母,他们虽然平凡,却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了孩子无尽的爱和支持。
父亲辛勤工作,为了家庭默默付出,母亲则操持着家务,用温柔和善良呵护着每一个家人。
记得有一次,余秋雨先生生病发烧,母亲整夜未眠,守在他的床边,不停地用湿毛巾为他降温,那焦急的眼神和关切的话语,让他在病痛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温暖。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还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如何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会省下零花钱去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然后如饥似渴地阅读,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他会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哪怕手都写得酸痛,也不愿停下。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真的让人敬佩。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余秋雨先生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借我一生》读后感范文5篇

《借我一生》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借我一生》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借我一生》读后感范文5篇(一)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不能不说感触真的很大,也很久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了。
以前高中三年静不下心安安静静的去读完一本书,大一是因为太浮躁吧,总之就很久没有阅读了。
所以现在再重新去完整认真读完一本书我还是有感到吃力的,所以也看得断断续续的,不过,这本书还是对我影响很大,感动感触很多。
起码让我能重新静下心来去体会一本书。
但我知道,我现在对这本书得认识还很表面,有很多深层东西我还不能体味到,现在的我阅历还是太少,也许以后再看这本书时还会有更多收获,品味学习到更多。
大二了还带有很多小孩子习性懵懂无知又不懂独立的我,这本书真的告诉了我很多,也让我反省自己很多。
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很幸福,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和平的年代,个性张扬,幸福的享受着父母为我们准备的各种物质享受,不知吃苦受难为何物,被层层好好的保护着。
但这也同时让我们染上了很多时代病,让我们过于的依赖,让我们不懂长大。
让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会生活去成长,这也是所谓的有得必有失吧。
面对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真的要学会感恩。
当我读到文革时期作者的各种遭遇,我感觉真的真的很揪心,一直知道文革时期是一段很黑暗的历史,但不敢想象人性却真的可以变得如此恐怖如此自私,人权可以被如此轻贱,面对迫害会如此无力。
由父亲被身边亲友因一句闲聊时的话而导致蒙冤受害十年之久,到我一直感觉很亲切很有爱的叔叔被污蔑迫害无法作任何申诉辩驳而最后致使一个如此刚烈坚强的人自杀,当时真的感觉很悲苦很心酸。
还有为爱人而自杀的益胜表哥,典型上海小女人的姨妈,很有风韵很有味道的妈妈,还有太多太多,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吸引我感动我的地方。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读完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我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旅行。
这本书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纪录片,把余秋雨先生的人生岁月一帧一帧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一个文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起伏跌宕。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经历,都让我感触颇深。
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余秋雨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求学和创作的那些片段。
在那个物质匮乏、社会动荡的年代,余秋雨先生的家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然而,他对知识的渴望却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燃烧在他的心中。
他在狭小的房间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籍。
那时候,书籍是他最珍贵的财富,每一页纸、每一行字都仿佛是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窗户。
他沉浸在那些文字的海洋里,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困苦。
我仿佛能看到他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专注而坚定。
他的手指轻轻翻动着书页,嘴里还时不时地低声诵读着那些优美的语句。
周围的环境或许嘈杂,或许寒冷,但他的心却始终是热的,被知识的力量所温暖,被文学的魅力所吸引。
他不仅读书,还不停地写作。
没有华丽的纸张,就用粗糙的草纸;没有顺畅的钢笔,就用磨损的铅笔。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他内心深处的声音。
他把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都倾注在那一篇篇的文章中。
记得有一次,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屋子也开始漏雨。
余秋雨先生不得不找来各种盆子接水,但他的笔却没有停下。
雨水滴在盆子里的声音,与他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独特的交响曲。
他的衣服被雨水打湿了,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额头上,但他的神情却无比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他笔下的文字。
这种对知识和创作的执着,让我深深地感动。
在如今这个物质丰富、诱惑众多的时代,我们往往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而余秋雨先生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
《借我一生》读后感(二篇)

《借我一生》读后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拿起之后就舍不得放下了,真恨不得一口气把它看完。
厚厚的一本,拿在手中掂一掂,分量不少,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厚页书,看似很厚,其实内容很少,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也没有语法严格的种种修辞,可读来却有让人无法形容的悠悠厚味。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最为曲折的道路,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对这段历史做了最好的回答,这个革命催残的不仅仅是人的肉体,还扼杀着人的灵魂。
余秋雨的叔叔,因一本《红楼梦》而死,余秋雨的父亲,因开会时说的一句连自己都忘了,无关紧要的话而被关押多年,像这样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无辜刀下魂的何止这些。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让人流涕,知青下乡,父亲被隔离,非人的生活,雨水和泪水交织,我无法想象生活在那样的岁月里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坚强的走出来。
再想想 80 后的我们,遇到小小挫折就首先想到逃避,整天的哀怨和叹息,感叹上天的不公,受点委屈,我们就哀叹人事的多变。
小小的挫折就可以把我们打败得体无完肤。
可事实上,那些让人恐惧的挫折其实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感到惭愧,即便我们也不算娇生惯养,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命运面前不低头,敢于挑战,能做到无论多少的不幸和悲伤,都不选择逃避。
岁月有多少无奈和等待,风的吹过,携走了时间,慢慢的大家都会哀老,年轻的岁月里,请不要停下脚步。
《借我一生》——今天,借伟人曲折的一生,来找准自己的航标,在命运的长河里,坚定的往前,勇敢地挥着翅膀,为自己的生命喝彩。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了离开那个喧闹的世界,余秋雨在他的老师盛钟健先生的介绍下,来到了奉化县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建在半山上,地方又偏僻,很是不便。
首先,没地方吃饭,山下有一个很简陋的食堂,可是一下一上要走很长时间,所以余秋雨只能几顿合成一顿,基本处于饥饿状态。
其次,找厕所也不容易,每天要在山间走不少路,正是那些密密层层的古籍,使得老楼离外面的世界更遥远了,余秋雨说“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纯净,开始我认为这种纯净来自环境,一个月后觉得这种纯净来自文化,再过一个月又觉得这种纯净来自自己的生命了”。
借我一生读后感(通用5篇)

借我一生读后感(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借我一生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借我一生读后感1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思考,都在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判断并用来组织自己的行为。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其不同的结论,在不同的角度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即使在相同的角度,那么认识就一定相同吗?我想不尽然吧!就《借我一生》而言,站在我们同样的位置上,同样的角度来思考,认识是否相同呢?《借我一生》从名字上看去就知道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行文,是一种自白形式的文章。
读过作者的其他的著作,也对作者有过一些认识和评论,但是就此书而言,却和以前的文章风格截然不同。
《借我一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也没有语法严格的种种修饰,文章只是才用了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将60年代的动乱无序,咆哮的热情和失去理智的疯狂,灵魂的追思和心灵的检讨在读者的面前一一展现。
借我一生,何谓人生?借我一生,岂能苟活?在他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他都坦然面对,对那些诽谤者更是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他们。
思考着他的种种,使我不断的明白一个或许一生都学不完的问题: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生活和工作。
记得大学的时候,学校的很多地方都帖着醒目的条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无论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来说,她的作用是不可忽缺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了一元钱而大大出手,伤人害命;有人为了一句玩笑的言语而怀恨在心,日夜不得快乐;有人为了生意的失败而郁郁自杀;有人为了爱情的结束而惶惶不可终日,……。
还有许多这样类似的悲剧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其实静下心来思考下,难道这些问题真的很难解决,真的不可避免吗?我想不然吧。
如果可以用包容的心去面对这一切的事物,用感恩的方式面对生活,用无私的态度工作,那么我想以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发生的吧?也许有人会说:人争一口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我一生》读后感2000字
导读:本文《借我一生》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
为您提供:《借我一生》读后感2000字作为参考,希望这篇读后感能帮助您找到更好的灵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2000字连着好几天的下午,坐在被窝里看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
其实对于余秋雨并不陌生,从读书起,他的名字就是如雷贯耳的响彻,只是作为当时的我,还无力去解读文字里的深邃,鲜少去拜读他的作品。
稍有成长,心思也有了的旁枝,喜欢读书却也较少拿起书本真正的评赏。
其实,赏这个字都极为吃力了,还大言不惭的说出评来,真是不禁为自己感到害臊。
幸亏工作之后,大彻大悟,开始弥补自己的无知,开始走入知识的海洋。
一直以来,我不愿意说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
文化两字,站的理论高度太耀眼,我承受不起,所以我只愿说我是个接受过教育的人。
教育有的时候很神奇,它给予了你很多东西,并不仅仅只是知识,还有老师对你的影响,同学对你的带动,以及你自身的后天接受推翻先前的价值体系。
教育扩大了也是个小型社会,老师或好或差,身边的诱惑可能积极向上,也可能是恶魔对你的纠缠。
值得庆幸的,我的老师基本都是值得颂扬的楷模,当然,这个评价是由于我自身的评价体
系得出的,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观点。
五年来,我重复着以前好老师们教给我的: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要尊师敬长、做人要诚实……诸如此类的话语,却让我惊讶的看到现在孩子们的“早熟”。
接受信息的快速以及现实社会的某些负面,让我的大多数孩子们已经开始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屑一顾。
这是现在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沉痛……思维总是会不经意间跨出脑海,当我们说出一些实话或者是想法,一不小心,别人就说你“犯了政治错误”,亏得不是某个时代,要不然,恐怕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天真的话往往就是实话,而实话往往不合大趋势。
而说出口的话,总要基本符合“和谐社会”。
当我教育着孩子要“诚实”,于是诸如“碰瓷”的人出现了;当我教育着“要扶起摔倒的老人”,于是“扶起反被诬陷”出现了;当我教育着什么的同时,相反的那个就急急忙忙的出现,仿佛在和我进行接力赛,而我发现:往往赢还是它。
教育开始倾塌……
其实,社会容不得细细的去研究,至少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
走的路多了也就成了路,伤的多了也就成了“傻子”。
作为班主任,我反复强调的还是要我的学生学会做人至上。
因为我坚信:成绩不好也能生活,但倘若为人不端,天才也无用。
一直以来,我都认定上天为我铺成好的路,正是我现在在走的这条路。
万分感激的是,上天对我很好,让我在每个时间段都遇到很多好人,而这些很多的好人,有些经过时间的筛选,最后真的成为了心底里最柔软的苍老,而有些,也真的只能是过客。
生命里,有些事,
很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也愿意整天嘻嘻哈哈的做个没心没肺的快乐人儿。
我信奉上天为我安排的每件事情,也按部就班的沿着它给我规划好的每一步走着。
亦如现在的每天下午:这么冷的天坐在被窝里看书。
如果天没那么冷,我应该和朋友们在聚会。
可是天气不仅冷,而且还下雨,于是聚会都被推迟到了开学之后。
安静的心捧起书本,恰巧是《借我一生》。
边读,边思考,手机也放边上,看到不懂的或不确定的立刻百度一下。
就这么看着余老的书,想象着他走的每一步路,揣测着他的每一份心情。
随着文字和目光的跳动,时而悲愤,时而心痛,时而紧张,最后涌起的是坦然。
余老的童年天真烂漫,但也肩负“使命”。
相比较我的童年,余老的童年简直是快活,其实很多人的童年都是我羡慕的。
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的上海,让我的童年略显“可悲”。
偶尔回家,奇怪家里人为啥要种那么多草,为什么走路不撑伞,很多为什么,相对的是上海的高楼大厦和紧跟国际潮流的一切。
而落寞的就是,现在同事们兴高采烈地说着某花某草某物,而我什么都不知道。
弥补给我的,就是现在的孩子,也几乎没有童年可言。
余老经历的某段岁月,可以说是我在书本上经常看到的岁月,可是细细的深究起来,又是完全陌生的岁月。
我本多情,泪水原本就容易被一些正义惹出来,现在已坚强许多,只会在眼眶里打转。
那些岁月,幸亏我没有经历过,以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无法借我一生受这些忐忑、猜忌、恐慌以及欲加之罪。
《借我一生》,我想余老的一生
倘若愿意借给我过,我也是断然不要的。
尊敬与崇仰要经历那么悲痛的岁月,我觉得我熬不过,终究只是个小市民心态,更何况,谁也无法借谁一生,谁也无法使人生重来,所以能做的,只是活好当下。
不想过多的去描述,历史永远是每个人心中道德价值的私人认定。
而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总是希望学生可以客观的、理性的去评价一段历史,一段战争,甚至是一个国家、民族。
所以,老子的话,我希望铭记在心。
也希望我们不要以一段历史或者某些人的历史就把这一切都强行的打上“好”或“不好”的印记。
历史的作用我觉得的是借鉴和反思而非仇恨,要不然文明就太可悲了。
余老的后半段人生是我极其羡慕的。
想做就做、当机立断,并以他长时间的人品立足于民,深得人心。
坦然的心态和勇敢的心,不到那个年纪的故事男人是不会拥有的。
而一个有故事的男人大多是经历了灾难、委屈等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痛苦。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同理,汝非其,焉知其之痛。
快乐也好,痛苦也罢,不是当事人,都不会有深刻的体会。
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不乏能人和才人,于乱世淡定,于和平勇敢。
时间是把杀猪刀,但同时它也是炼金石。
记得2005年巴金先生去世的时候,豌豆的伤感,我想对于真文人的去世,世界都是要叹口气的。
于余老,看过那么多书、游历过那么多地方,这两样是最让我羡慕的,也是我此生的追求。
幸得中国有余秋雨!幸得中国有真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