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评价

合集下载

《论语》

《论语》

• 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至郑国去,和学 生走散。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 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 孔子世家》 • (皋陶是神话中公正的法官。清脸鸟喙, 铁面无私。辅佐尧、舜、禹。有一只獬豸 (xiè zhì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 一方)
《论语》命名
• 第一、根据《汉书· 艺文志》,《论语》的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 言”的意思。《论语》的意义就是语言的 论纂。 • 第二、根据东汉刘熙《释名· 释典艺》,《 论语》的意义,“论者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已之所欲言也。”《论语》 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 袁枚《论语解四篇》说:“论,议论也。 语,语人也,自‘学而’起,以至卒章, 皆与人议论之语,而非夫子之咄咄书空也 。 • 章太炎《国故论衡· 文字总略》说:“论者 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 仑。”“《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 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仑语 》。”“《论语》只是师弟问答的话,编 成为一册而已。”
51--54
• 任中都宰。 • 后出任司空、大司寇,相定公。费地公山 弗扰攻鲁定公,被孔子打败。 • 诛少正卯。 • 齐国归女乐,失意辞官。
55--68
• 周游列国。 • 去鲁适卫,去卫过匡被围。返仕于卫。 • 在宋,险遭宋司马桓魋(tuí )杀害。换装 逃跑。 •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 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 绝粮陈蔡之间。 •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龙生虎养鹰打扇 •孔子三岁时,父去世。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十五而志于学。
(三)孔子的生地与居住地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对象观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对象观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对象观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学习。

一、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意思是: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

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二、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

• 参考答案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二是由己及 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三是注重“仁爱” 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 动社会进步。这些特点表明孔子“仁爱”思想 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僵化的教条,而是与为人处 世、建功立业等紧密关联,体现了“仁爱”思 想的进步意义和社会价值。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 理解和评价
考纲阐释
2011年、2012年《考试说明》都将《论语》考查定位为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 继承”。而2013年颁发的《考试说明》,将《论语》考查 改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 价”,即由原先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进一步明 确为“理解”和“评价”,其实考查要求并无实质性变化。 “理解”就是“正确解读”,而“评价”便是“批判继 承”。从命题设置看,《论语》考查并不只是涉及“理解” 和“评价”两种能力,而是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 价三种能力,即B、C、D三个能力层级。
《论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试题呈现 的是同一引文的两种不同“句读”,即题干所说的“两种不同标点”,但并 非考查“句读”,而是考查内容和含意的理解。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一样 的意思,这是一种语用常识,但所表达的意思究竟有何不同,则是需要根据 具体“句读”而定的。以上两种“句读”不同之处着重表现在“不问马”, 第一种“句读”出自现行《论语》教材,结合语境,“只关心人,而不关心 马”这些意思,考生是熟悉的,不会有什么理解障碍;而《经典释文》中的 句读“‘不。’问马。”则是陌生的,但理解起来应该也不困难,其中的 “不”独立成句后,显然是对“伤人乎”的回答,而“问马”是在“伤人乎” 这个问题得到答案(人没有受伤)之后的另一个问题,说明在孔子心目中不 只是有“人”,还应该有“马”。可见,尽管两种“句读”的差异并不大, 但由“句读”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即“对人、马的态度”)的差距却不小: 一个是“有人无马”,一个是“人、马兼顾”。只要能够理解到了这个程度, 概括出“贵人贱马”“人、马并重”等答案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

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

2010年5月第3卷第3期文化艺术研究St udi es i n C ul t ur e&A r tM a y,2010V01.3N o.3文章编号:1674-3180(2010)03.O007.06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邹广胜(浙江大学中文系,杭州31(X)28)摘要:《论语》是一本经历无数次加工而成的书,但其中的评价,包括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孔子对学生及他人的评价、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却较少发生变化,其评价的性质及价值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因此详细解读其隐含的基本观念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倾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评价;孔子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O n C om m e nt s R e vol vi ng ar ound C onf uci us i n The A nal ect sZou G ua ng-shengA bst r act:‰A na/ects ha s e xpe ri enc ed num ber l ess f a br i c at i ons.but it s co nt e nt s of eval uat i on i ncl udi ngC onfuci us’com m ent s o n hi m s el f,hi s di s ci pl es and ot h er s as w e l l as cont em por ari es’j udgm ent of C onf u—ci us hav e eh,呲ge d m u ch l e ss.I n f a ct,t he na t ur e of t ho se com r r沱n t s a nd em b edd ed va l ue cr i ter i a r ef lect ba si c pr i nci pl es i n C hi nese t r adi t i onal c ul t ur e,a car e f ul i nt e r pr et at i on of w hi ch w ou l d be of ext r em el y gr e at si g ni f i canc e f or abet t er under s t a ndi ng of C hi nese t r adi t i onal cul t ur e and valt J e st anda rds of C onf u—ci a n cul t u r e.K eyw or ds:孤A na/ect s:eval uat i on;C onf uci us《论语宪问篇》讲:子路在石门过夜,早上见到看门人。

论《论语》的文学性

论《论语》的文学性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这部价值凸显为“仁者”的哲学著述,在构建中国主流仁义思想的背后,还被视为一部记录春秋史学的巨著;管理学上,《论语》为历代君王重视,至于后世论及“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为广大儒者所称道;到今天,《论语》依然被国人奉为经典,它的作用与诠释被普及到了经济、教育、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

当然,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我们不应忽视的还有它富有魅力的文学价值。

这部堪称先秦语录散文典范的经典,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甚至只有语言对话,却让人顿觉生意,心领神会;它精炼的语言,字里行间妙语天然,精思之处令人折服,那么本文试图从《论语》本身刻画的人物形象、《论语》的文体特征、以及《论语》的语言艺术等三方面入手,对《论语》的文学性作一个探视和简要的分析。

一:《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论语》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论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对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征的描述。

孔子是《论语》人物刻画的中心。

《论语》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可谓“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胡念贻先生认为,《论语》“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胡念贻《从人物形象看(论语)的文学价值》,《文史哲》,1962年第3期,第48—54页)。

吴景和先生认为,《论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形像,按照其性质来说,是个喜剧角色。

”这一角色的成因是“孔子追求的目的与历史发展的不协调”,“他做了一件最滑稽可笑的事情时却像演着悲剧那样严肃”,“作者很善于通过行动写出孔子这种复杂的精神生活”,“写人叙事时,重在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因而是“当之无愧的传记文学的祖型”(吴景和《(论语)文学价值初论》,。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二轮·语文
参考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 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以仁为自己的责 任,不也是重大的责任吗?以生命的结束作为责任的结束,实现 仁的道路不也是漫长而遥远的吗?” 子路有一次向孔夫子求教说:“君子也有忧愁烦闷的时 候吗?”夫子回答道:“没有。君子修身养性,他在未证圣贤教 诲的时候(求学的过程中),便专志于求道,时常会有悟处,乐 在这其中的意境;而当亲身体证到圣贤教诲之后,又乐于所得 到的道德学问,并能在生活中善巧地运用,随意自在。因此,他 有终身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却不 这样,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一直担忧得不到;得到了之后,又唯 恐失去,提心吊胆。(对于一切总是患得患失,)因此一生都生 活在担忧恐惧之中,没有一天的自在快乐。”
解析:首先要结合材料谈谈什么是“君子无忧”,再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为什 么君子应该无忧。材料指出君子之修行未得时,乐其意;得之,乐其治,整个过 程君子始终“乐”,可见无忧。再结合第一则材料,作为一个君子有抱负、有 理想,不是无忧而是“以仁为己任”,可见“无忧”的含义深刻。 答案:①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德行,在修行的过程中因矢志不移而获得快乐; 德行修成后,在生活中践行德行获得快乐。终身修行则快乐相伴。②一个读 书人、一个君子,要抱负远大,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心怀理想,矢志不移。③ 君子不是无忧,而是“以仁为己任”,为天下而忧,敢于担当,而不是为自己忧。 ④ “君子无忧”是一种坦荡情怀,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对我们 今天坚守学业、事业、家业、道业都有积极劝诫意义。
二轮·语文

专题八
《论语(选读)》的理解和 评价
二轮·语文
课前小练 难点突破 对点精练
二轮·语文
课前小练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对于孝的论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孔子对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和重视。

在《论语·雍也》中,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这句话表明孔子对自己最亲近的弟子回的孝心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认为回的孝心是不会被称为愚蠢的。

这一点显露了孔子对于孝的认同并提升了孝的地位。

《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也十分明确。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孝子不仕不立。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孝心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孝心的体现就是对父母的尽孝,因此孝子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以尽孝为最高原则,不追求功名利禄。

《论语》中还有一些孔子的言行示范了孝的重要性。

在《论语·子罕》和《论语·里仁》中,孔子分别提到自己对于自己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他告诉学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不仅言传身教地教导学生,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身体力行地持守着对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孔子对孝的要求和评价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展开。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传承发扬孝心的传统美德。

论语《评价孔子-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评价孔子-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评价孔子-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评价孔子-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三二十四]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评价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之根源,历朝历代的文化积累和传承,让中国文化自成体系,融会贯通。

而文学经典作为其主要媒介,世代相继,因此即使相隔千百年,其藐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意义依旧根植在每一位国人的血液里。

传统文化经典拥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藐,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感悟、求索……做一个有文化底蕴、有学识素养的中国人。

《论语》一立是受人欢迎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不过,近年来由于北师大教授于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许坛》的播许,而更受读者瞩目。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伶弟子结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73L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73L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各秋》等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展文集,《论语》以言同意赅、合蓄第永的语言,记述了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喜诱的教海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i或富于变化,妮妮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于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正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立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想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因材施放,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一个长者诲人不俗的可贵精神。

《论语》也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十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论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仁德明礼——《论语》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i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可见诵读《论语》具有权其重要的意义。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做人,为了贡彻自己的思想,孔子致力于教育,他认为求学的关键在于爱学、乐学,主张学习要傅而广,并提出7切合实际的学习方法。

可以说孔子谈教育、讲为学、都是围绕看“做人”这个中心展开的。

“君子”是孔于提出的理想的人格目标。

《论语》从各个方面阐述7君子应该具备的品格和如何通过自身修养来成为君子。

孔子重视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提倡“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今天*孩童诵读《论语》的目的就是在于要学习和私杨这种精神*委“读《论语》,学做人”,而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经典阅读的魅力人是灵与肉的结合体,在满足了生存所需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还需要精神生活,人的灵魂也须有一个女顿之所。

我们常说,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人们生活中Nf自路明灯。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一句名言,“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科。

而阅读,则正是吸收这种乔料。

”中国古代人也把“雪仪拥炉读禁书”、“偷闲品畜读陶诗”当作一种高级的人生字受,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可见,元论中外古今,大家都认为,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pJ以净化灵魂,提高道德修养。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已经或者说正在失去文学叫读这种高级的人生享受,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

可见,无论中外古今,大家都认为,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净化灵魂,提高道德修养。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已经或者说正在失去文学阅读这种高级的人生享受。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从上古神话到辛亥革命前夕的文学,仅只古代,就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中国文学从古至今之所以长盛不哀,是和人们对文学的上述功能的认知密切相关的。

文学有那些重要的功能?一句话,文学具有“载道”和“教化”的功能。

《论语》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儿子伯鱼向父亲请教如何进德修业?孔子对伯鱼说:“小孩子为什么不读《诗经》呢?读它的好处小了说可以学会如何孝敬父母和长辈,大处说可以学会如何侍奉国君、处理政务,既使是最愚笨的人,也可以通过读《诗经》了解到鸟兽草木虫鱼的名字,获得很多知识的呀!”孔子说的这番话告诉我们,经典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人生经验,这就是“载道”;同时,他还说通过读《诗经》可以受到教育和感化,成为一个“孝子”和“忠臣”,最低层次也可以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这就是“教化”2他还说过“《诗》可以兴、观、群、怨”:“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都是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归根到底,实际上就是强调文学阅读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一,文学的道德示范功能中国历来的“文以载道”传统首先要求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人和事,并对其进行赞扬和歌颂。

也就是说,文学要从正面树立积极的、富于道德感的榜样,以期对读者产生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古代的作家追求“立言不朽”,这种人生观,也是追求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能长久地在道德修养方面影响后人。

这样就可以“不朽”!举个例子说,伟大诗人屈原,之所以不朽,不是因为他是楚国的贵族,而是因为他的《离骚》所表现的那种“民生各有所乐今,予独好修以为常。

”以及“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德精神所产生的示范作用。

正因为文学具有道德示范功能,所以古代科举考试以考核诗、词、歌、赋、文章为内容。

这种制度设计里面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判断:文学问读的能力和水平,对应着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的高度。

因为这个原因,古人所说的“读书”,实际上就是阅读先秦儒家的经典和历代积累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其实这正好符合广义的文学的范畴。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不以立。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近代的文化名人李苦禅也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他们说的“读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文学阅读。

做人需要文学阅读,提升道德境界、革除恶俗、治理社会也有赖于文学阅读!两干五百多年以前,中国的圣人孔子就指出了这一点。

他关于文学教化对社会治理的作用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加意思是文学的教化功能是柔性的,既可避免老百姓触犯法律,又可以使人心归服。

说到底,文学问读还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手段。

第二,文学阅读的启蒙和惩诫功能。

汉代有位大文学家叫刘向,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叫作“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等人主张“文学救国论”,就是认为文学阅读可以启边民智,提升民德:“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作家也坚信文学可以启蒙民众,改变国民素质。

今天,离“五四”已经过去近一个世纪,启蒙的任务不能说已经彻底完成,国民素质(民力、民智、民微仍有待提高。

在社会发生巨变的年代,文学还起着揭露和批判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的作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惩恶扬善”!这种作用通过向广大读者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而实现匡正世道人心的目的。

也就是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现状和世道人心,具有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作用,尤其是后者,对于医治不合理的世道、变态的人心,惩戒恶势力具有强大的力量。

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文学名著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

例如中国古代宣扬因果报应的小说如《列异传》中的《谈生四十无妇》,《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吕四淫妻》等,都通过善恶终有报的话生生的例子,来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第三,文学阅读可以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文学经典具有彰显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作用,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文学的接受者感受到人生的过程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是在他们成长中通过经典的文学作品树立了他们远大的理想想,井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语》、《史记》的传记等,就具有启迪人生的作用。

其次,悲剧性的作品,通过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展示,可以引发我们道德上的反省和仟悔,从而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

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小说,以及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作,就是如此。

另外,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给我们提供了优美崇高的理想境界和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有的时候文学家还通过作品告诉我们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的方法。

可以说,每一次的文学问读,就是和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的一次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

如我们读吴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苏拭的《念奴娇》等,就象是爱国诗人于谦所说的那样,有一种“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感受。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德国文学家歌德甚至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都是这个意思。

想象力丰富的叙事作品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她可以使阅读者进入到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理想王国,体验一次精神之旅、心灵之旅。

中国古代思想家兼文学家的庄子写过一篇《追逐游》,就借助于展翅高飞九万里的大鹏鸟,表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读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待作,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认为文学是她理想的乐园,她回忆文学问读的经历时说过;“每当我读到《伊利亚特》最精彩的篇章时,都会感到自己的灵魂在升华,将我从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解脱出来,游荡于身体之外,飘然于广阔无堰的天上人间。

”对于一个既看不见,也听不到的残障人士来说,文学问读使她战胜了现实的苦难,进入到精神的自由境界。

她所说的这种体会正是文学问读给读者带来的超越感和生活境界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