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23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解析

合集下载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3.通过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决策和环境保护行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等。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方式,合作完成研究主题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提醒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准备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通过观察实际天气现象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气象数据,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互动性: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方式合作完成研究任务,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天气预报视频、气象动画等,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雾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现象,引发他们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兴趣。
2.提出问题:“为什么夏天会热”、“为什么冬天会冷”,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3.引入本节主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说明本节课将深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因此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以及特征。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理解分析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
理解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培养对各纬度区域的主要气压带、风带的认知,以及对气候影响的初步认知。

(3)人地协调观
分析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和分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人顺应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制作模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锻炼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一大气环境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一大气环境课件
详细描述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这些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引发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 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措施
总结词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 的策略和措施。
详细描述
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 、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国际合作等。同时,还需要采取适 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建立防洪设施、保护生态系统、提高 农业产量等。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总结词:关键作用
详细描述:大气环境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它阻挡了太空中的有害辐射,调 节地球温度,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必需气体,以及水汽循环等重要气候过程。
大气环境的特征与分类
总结词
特性与区分
详细描述
大气环境具有多种特征,如温度、湿度、压力、风速和风向等。根据大气的温度、成分和运动 状况,可以将大气环境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这些层次在地球的气候系统中起 着不同的作用。
04
大气环境中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命、 财产和生存环境的破坏。
类型
包括气象灾害(如暴雨、暴风、干旱等)、地质 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等)、生物 灾害(如疫情、病虫害等)等。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影响
01
成因
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与地球运动、地质构造、气 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有关。
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0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 种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
0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动物死亡,破坏 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高中地理必修一23大气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23大气环境

应用——北半球高空飞机飞行
完整版课件ppt
27
3、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向力和磨擦力 共同作用下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hPa) 规律3:地转偏向力与
磨擦力的合力与气压梯
风1向006 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008
(北半球) 摩擦力
1010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地转偏 向力
应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
层平 流
对流层
O3层
外层
地球束缚引力小 空气质点往外跑
( 50 KM)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 12 KM)
完整版课件ppt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3见
一架飞机沿12km高空从南极飞到北极,依 次穿过了哪几层?
特点: 无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 具有选择性
完整版课件ppt
9
1.为什么在夏季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 量越多,反射越多。在夏季白天多云,气 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为什么阳 光未直接进教室,教室却是明亮的?
完整版课件ppt
17
问题探究:
课本47页“活动”
完整版课件ppt
18
二、全球气压带、风 带的分布和移动
完整版课件ppt
19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大气环流。
P低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图片,引发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构成,阐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环境的变化。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天气系统案例,如台风、寒潮等,使学生了解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强调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科普活动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遭受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寒潮等,引发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提出问题:“这些气象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我们的天气系统有什么关系?”
2.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通过对天气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保持冷静、理智的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环境与天气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高中地理第二章2.3.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2.3.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1课时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理解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知识导引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1)选择性吸收: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光。

(2)散射和反射:散射主要改变太阳光线的方向;云层或尘埃能反射太阳光线,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越强。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辐射:如图中的B ,从波长看,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为大气辐射。

(3)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如图中的C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物体温度越低,其辐射能力越弱,辐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 000 K ,它的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微米~0.76微米),故被称为短波辐射。

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比太阳温度低得多,其辐射的波长范围主要集中在3微米~120微米之间的红外波部分,因而被称为长波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点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波长关系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探究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核心归纳]1.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从地面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关系如下表所示:(1)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解析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解析版)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0102预习导学1.高原跑步训练很多专业的长跑运动员喜欢去高原地区训练,尤其是国家队的马拉松运动员,每年都会去海拔2000多米的丽江训练基地训练。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比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高原地区最基本的特征是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

在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由于举办地为高原城市墨西哥,来自非洲高原的长跑运动员,夺得了中长跑和马拉松在内的多项冠军,从此以后,高原训练就成了中长跑等耐力项目必须进行的训练。

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抗乳酸能力、肺活量、心肌能力。

高原海拔高,氧气稀少,在运动过程中,血液中的红细胞进行氧气的输送,由于氧气的缺少,体内的红细胞会增加,提高了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运动员来到平原参加比赛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更轻松,比赛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在高原缺氧条件下,身体在跑步的时候在进行有氧代谢同时还会进行无氧代谢,代谢产生乳酸,乳酸的不断积累对肌肉收缩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了抗乳酸能力。

高原环境下跑步,为了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吸频率会得到提高,肺部的毛细血管会增加,使能够进行气体交换接触的面积更大,从而让呼吸更高效,进一步提升了肺活量。

高原上跑步,心率会高于平原,这需要泵出更多的血液来获得足够的氧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心肌功能会显著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增强,同样的心率下,可以输出更多的血液。

2.臭氧层空洞现状臭氧层的健康状况与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

氟利昂这种物质对臭氧层是最具有破坏性的。

氟利昂源自煤炭的燃烧、空调的使用以及汽车排放的尾气等等。

当年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造成了不少氟利昂气体的产生,因此南极臭氧层也出现了空洞。

这是一个让全世界都感到惶恐不安的消息。

因为臭氧层关乎紫外线对地球的照射问题。

臭氧层被破坏越严重,就意味着照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越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坡冷气流向山底滑落,导致空气上热下冷
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暖空气平移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 在冷 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若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便形成 逆温。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在冬半年有时会形 成冻雨等恶劣天气。
例7、高空的冰晶、雪花下降到距地面2000~3000米时,因周围
温度升高而融化成为低于0°C的过冷却水滴,当这些过冷却水滴接
触到温度低于O°C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迅速冻结成晶莹透明的冰
以对流 运动为 主
天气 现象 复杂 多变
与人类关 系最为密 切
平 流 层
对流层顶至50~ 55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原因:在22~27千米高 度有臭氧强烈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增温
以平流 运动为 主
天气 晴朗
能见度好, 大气平稳, 利于高空 飞行
高层 平流层顶至
存在电离层电离层,可反射电磁波,对无线通讯有重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0.003%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0.00006%
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因时因地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而异
人类活动影响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 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加→“温室效应” ➢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 减少
2.垂直分层
广义的逆温
设理论温度为T,实际温度为TS
高度m
R r1 r 2000
2
1000
3
6
r (1)当 1 > R时, TS>T
9 12 温度℃
开始出现逆温现象,空气无垂直对流,大气层结稳定。
r (2)当 2 ≤ R 时, TS≤T
逆温现象消失,温差越大,对流越旺盛。
例1.下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 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 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图 乙)”。回答下列问题。
①存在上升运动;②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
3.逆温现象
①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 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 温现象。
高度m
高度m
正常现象
温度℃
逆温现象 温度℃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 10 ℃以上时, 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 时。8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
的时间宜选在 10时以后
②逆温类型:
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地形逆温 锋面逆温 城市逆温
平流层
平流层
臭氧层
特点: • 气温随高度增高。
——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而增温。
平流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平 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行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2000~3000千米的高空为地球大气的上界。
•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 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 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的温差决定,温 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温差显著, 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形成平流逆温。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 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 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 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 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



对流层
臭氧层
平流层
对流层
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
要的直接热源 (-6°C)/1000M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对流运动显著 ——上冷下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高 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
2.3 大气环境
第一部分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纲要求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近三
一、大气的组成成分与垂直分层
1.组成
气体成分
N2 干 洁 O2 空 气 CO2
O3 水汽
作用
体积分数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78.09%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20.95%
由于太阳辐射引起逆温的生消过程。
12.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D
A.地面辐射减弱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13.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D)
A.19∶00~22∶00 B.04∶00~07∶00
C.07∶00~10∶00 D.13∶00~16∶00
平流逆温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 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 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 消失较慢。
例4、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12~13题。
——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2.垂直分层 ①划分依据 ②垂直分层
——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大气 分层
高度范围
气温垂直变化
空气运 天气 与人类关
动特点 状况

对 流 层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其主要的 直接热源(二氧化碳和 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大气 2000~3000千米 要作用
1、为什么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厚,高纬度地区薄? 低纬地区太阳高度大,所以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
达高度就高;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就低。 2、对于同一地区,在夏季和冬季其对流层的厚度有何差异?
夏季对流层厚度比冬季厚。 3、“为什么说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