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下之美——北京故宫梁头彩画分类例析与配置分析
古建彩画的布局及特征

古建彩画的布局及特征一:彩画布局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坛,赤红的门窗和金黄的琉璃瓦。
雕梁画栋这句成语足以证明中国古代建筑雕饰彩画的发达和辉煌。
中国古建筑上色彩之分配,是非常慎重的。
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略加金点。
柱、门客和墙壁则以丹赤为主色,与檐下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格调,与白色的台基相映衬,给红墙黄瓦一个间断。
古建彩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粕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
1、彩画特征作用:油漆彩画涂在木料上本来为的是避风日雨雪的侵蚀。
随着历代帝王腐朽,颜色工料随着讲究,为中国古建筑上一种重要装饰。
分类:殿式和苏式。
苏式: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旋子、西蕃莲、西蕃草、夔花等。
这些都用在最庄严的宫殿上。
苏式:以写实的笔法和画题为主,自然现象如山水、花卉、葡萄、莲花、牡丹、桃子、佛手等;器皿如鼎、砚、书、画等;动物如仙人、仙鹤、蛤蟆、蝙蝠、鹿、蝶等;字如福寿等。
殿式的分类: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和玺的分类: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金琢墨和玺、楞草和玺、连草和玺等。
它以图案来分类。
旋子的分类: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等,它以色彩来分类。
2、彩画分配:枋心:将梁枋大略分为等分的三段,中段称枋心。
枋心合梁枋彩画的中心,但只占全长三分之一。
箍头:箍头是梁枋左右两段的外极端,“箍”在枋的两“头”称箍头。
古建筑技艺:彩画的种类

彩画的种类一、旋子彩画1、旋子彩画名称的由来旋子彩画是清代建筑的一类主要彩画,这类彩画应用广泛,做法品种很多,等级制度分明。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如其中提到“金线大点金沥粉金云龙方心伍墨彩画”、“小点金龙锦方心伍墨”、“雅伍墨花锦方心”等名称,就是按具体彩画贴金面积的大小、方心纹饰的内容、色彩的运用等情况,而命名彩画名称的。
在彩画行业中,旋子彩画也有“蜈蚣圈”、“学子”、“旋子”、“圈活”等多种俗称。
2、旋子彩画的应用范围旋子彩画主要装饰以下几类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1)皇宫中的次要建筑;(2)皇家园囿中的次要建筑;(3)皇官内外祭祀祖先的宗庙;(4)帝后陵寝建筑;(5)重要祭坛庙的次要建筑;(6)敕建寺院的次要建筑(指藏传佛教建筑);(7)一般寺、观的主要和次要建筑;(8)王府的主要建筑;(9)官府、官邸主次要建筑;(10)京城门楼及通衢牌楼。
3、旋子彩画沿革概况以旋涡状花纹为主要纹饰内容的清式旋子彩画,其历史渊源由来已久,从唐代五代时期彩画常用的“整团窠纹与半团窠纹,到宋代彩画的“圈头柿蒂纹”、“合蝉燕尾纹”,到元代、明代、直至清代的旋子彩画,虽然因时代不同,在纹饰画法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但其发展始终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
如清代旋子彩画就是直接地沿袭并发展了明代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作为清代一类官式彩画,在清代的各类彩画中定型最早,它对于清代其它各类彩画的产生、形成、发展曾起到过不可忽视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清式旋子彩画的纹饰画法,在清代早期基本定形,自清初期至清代晚期,虽总的发展变化不是很大,但还是有较明显的变化的,例如,清早期旋花画法“多路数”、多花瓣、繁细”、“木头找头旋花的外轮廓、皮条线、岔口等一系列斜度画法的已趋于统一性”等方面,仍形成一些较为明显的阶级性差别。
清式旋子彩画在梁枋大木上的构图,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为“方心式旋子彩画”,该彩画构图,在构件中段的约1/3长度设狭长的方心造型,方心的两侧对称地设找头,盒子、箍头等纹饰。
紫禁城古建筑的华服

紫禁城古建筑的华服紫禁城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木构件的外表有着绚丽的色彩。
这些古建筑的立柱、门窗、斗拱、梁枋、屋檐、天花等木构件的表面分别饰以红、黄、蓝、青等色彩,被称为油饰彩画。
在历史上,彩画是与油饰配合使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建筑上饰以油漆,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木构件,使之免遭日晒、雨淋、虫咬,但是在审美表现方面,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样一来,在油饰的基础上,在其表面装饰以色彩,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图案,一方面仍可有效保护木构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美化及装饰效果。
紫禁城古建筑的油饰彩画,犹如给古建筑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使其绚丽、雄伟而壮观。
紫禁城古建筑的油饰彩画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威严和尊贵。
而对于色彩绚丽的彩画而言,其有着不同的类型及相应适用范围。
对于最直观的外檐梁枋而言,其彩画在整体布局上大体可分为三段,中间一段最长,称为枋心,枋心往外两侧一小段为藻头,藻头两侧为箍头,各区域的分界线用金线或墨线予以区分。
这里主要以梁枋部位的彩画为例,讲讲紫禁城古建筑中不同的彩画类型。
比如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
其枋心、藻头、箍头内均绘有龙或凤纹。
枋心纯以绘龙的,称为金龙和玺彩画,常见于前朝三大殿及乾清宫;绘以龙和凤的,称为龙凤和玺彩画,常见于交泰殿、坤宁宫等内廷重要的宫殿建筑。
龙凤形象在彩画中的应用,侧面反映了建筑的专属属性。
和玺彩画构图严谨,纹饰绚丽,且大面积使用了沥粉贴金工艺。
所谓沥粉贴金,即首先用土粉与胶的混合物沿着龙、凤纹饰的轮廓描绘出隆起的形状,然后用金箔贴在隆起的表面,使得彩画图案达到金碧辉煌的效果。
再比如旋子彩画。
所谓旋子,就是在藻头部位使用了一层层带旋涡状花瓣纹饰的图案。
藻头中心绘制旋眼(花心),旋眼即成旋花状向外层层扩展,由外向内的每层花瓣分别称为头路瓣、二路瓣、三路瓣等。
这种彩画藻头使用旋子纹,枋心主题或绘制龙锦文,称为龙锦枋心;或仅仅绘制一道墨线,称为一字枋心;或仅刷青绿色,而不绘制任何图形,称为空枋心。
古建筑小知识之“五彩斑斓”的彩画知多少

古建筑小知识之“五彩斑斓”的彩画知多少中国古代建筑表现手法富丽堂皇富丽堂皇,堪称世界第一。
北京的明、清宫殿建筑使用了黄瓦、红柱、红墙、白石基座、衬上蓝天、绿树,美丽动人。
楼宇檐下使用青绿彩画,并贴金,加强了阴影部分的生动,深邃,突出强调了挑檐的深远,色彩的运用其所处的建筑部位。
木构件上色彩涂刷镰叶的施工过程相当繁复。
如清代把刷色涂油漆称为“油作”。
清宫廷最高级,也是最精细的打地杖“三麻二布九灰”,即用三层麻、二层布、九层灰,共十四层。
刷油也要许多道程序。
这即使木建筑构件格外白鸽,而且使木构件得到了爱护。
在阶级社会中,色彩的使用还代表建筑物的身份和地位。
如清代,观音殿是属于帝皇专用的,王府用绿瓦。
黑、紫、兰、绿用于离宫别馆,或单色,或二色合用做剪边处理。
一般民居若是用灰瓦。
一、彩画的主要手法(一)、叠晕将同一种颜色调出几种深浅不同的色阶,按顺序排列绘成装饰色带的方法。
用在构件外缘时,深色在外;用在构件中图案四周时,浅色在外。
当叠晕由浅至深称为“对晕”。
当叠晕由深至浅时叫作“退晕”。
(二)、间色在建筑相邻各间的同类瓦片上,或在同一构件的不同章节段落或分件上,有规律地交替转用冷暖、深浅不同的底色的演算法。
在明清时期的彩画中,以疏叶相间为定式。
(三)、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突起的线,再覆上明亮的浅蓝色的方法。
这样可加强酸枝木的立体感。
(四)、贴金在彩画的铜片线或图案上贴金箔的方法。
可以平贴片金,也可在沥粉上以贴金,称作沥粉贴金,使彩画看上去金壁辉煌,高贵富丽。
我国古老的民间制作工艺——沥粉、贴金技术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广泛被采用。
中国的沥粉、贴金工艺源远流长,沥粉工艺是传统工艺制做的一个花色品种。
沥是指液体的趣闻,粉是指用粉调制成液体,将其一滴一滴的物是滴落在物面上,有时用特制的工具把沥的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人为的线,这种方法术语称之为:“沥粉”。
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的上面雕、银箔、上色等。
郑连章紫禁城建筑上的彩画

郑连章紫禁城建筑上的彩画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彩画,是指绘在室内外梁枋、檩桁、斗栱、天花、藻井、椽、飞头等构件上的彩色图案纹饰。
彩画历史久远,具最初的功能在于保护建筑木构件,使之防腐、防虫,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后来经过逐渐发展演变,又在实用功能之外具备了很强的装饰性,成为中国古建筑民族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
尤其是宫殿建筑上的彩画,更以色彩丰富、设色大胆、花纹富丽著称于世。
由于历代匠师们的不断实践,彩画的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也日臻完善。
尤其是宫殿上各种题材的彩画,也和其它装饰艺术一样,具有一定的寓意性,反映着某一时代的思想观念和历史风貌。
明清时期紫禁城宫殿上彩画的这种特点就更为鲜明。
一方面,它继承和沿袭了宋元时代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随着封建集权制的高度发展,其时代特征反映在彩画上,又形成了与其它时代彩画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也对彩画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于明清时期的彩画,早在本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在其所著《清式营造则例》、刘敦桢教授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都分别有过论述。
近年来,随着彩画实物遗迹的不断发现,有关的著录和研究论文也逐渐增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和古代建筑修整所分别于1954、1958年出版的清式明式彩画图录(并附有研究论文)。
这些图录和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明清两代官式彩画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笔者拟就紫禁城内宫殿建筑彩画,特别是以近年来在勘察和维修工程中新发现的一些彩画作为实例,并结合档案及其他历史文献对明清官式彩画的某些类型进行一下探讨。
一、青绿点金旋纹彩画在勘察故宫古建筑时,发现几处明代早期的青绿点金旋纹彩画。
如西六宫的长春宫正殿、储秀宫正殿及东六宫的钟粹宫正殿,明代早期彩画即较为完整地保存在这些宫殿室内梁架上。
(图一)这些彩画之所以能遗留下来,是因为明代初建时室内都是“彻上明造”,内檐、梁、枋、桁、檩,满绘彩画。
故宫的色彩文化和空间布局分析(课堂PPT)

.
7
帝王生活起居部分在后
面,中轴线由南向北是 皇帝、皇后的寝宫,亦 是一组由三座大殿组成 的建筑群。以表现传统 礼制的"前朝后寝"之意。 中国古代贵族实行一夫 一妻多妾制,作为唯一 的正式妻子,只有皇后 的寝宫在尊贵的中轴线 上,其他皇妃分别住在 东西两侧的十二座宫院 里。这种居住格局清楚 地表现了嫡庶之间的尊 卑关系。
一中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23
.
谢谢观看
24
.
18
.
问题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故宫空间序列分析
二、故宫的空间特征
3 建筑成就(空间特征)
(2) 院的运用与空间的对比变换——开闭有序,旷奥有度的空间序 列
以建筑围合成院,以院为单位,若干院组成建筑组群,各院 的空间尺度加以变化对比以产生不同气氛。
19
.
一类,宏伟壮丽,像太和殴前院 落那 样占地丽积夫到2 5万平方 米。太和 殿位丁院落的北端, 矗 在高达6米 的三层汉白玉须 弥座台基上,四周围 以低矮的 廊庑朝房.视野十分开阔。 人
17
.
问题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故宫空间序列分析
二、故宫的空间特征
3 建筑成就(空间特征) (1)强调中轴线的对称布局(起、延、开、合、转、渗——永
远抹不掉的神符)中轴与城市中轴重合,地位突出。采用建筑沿 轴线南北纵伸发展,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主轴两侧次轴上各建 筑采用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形成统一而有主次的整体。
踏步阶数、台基、须弥
座等也用三、五、七等
奇数。相对地,后寝则
故宫的介绍以及应用的美学知识

第一 屋顶的装饰
•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 形式的屋顶就有十种以上。仅就三大殿而言,屋顶各不相 同。太和殿是三殿中最重要的大殿,是皇帝举行朝会和重 要仪典的地方。它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 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构成了屋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 语上叫庑(wu三声)殿式。为了凸显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采用了重檐庑殿顶。保和殿是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 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殿高二十九米, 是屋顶有九条脊的殿堂。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 两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 垂脊,岔脊共九条,建筑术语叫歇山式。三大殿中的为最 低的是中和殿,是皇帝到太和殿作重要典仪前准备工作的 地方。殿高二十七米,是屋顶有四条重脊的亭子形的方殿。 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镏金球星的宝顶,建筑术语 中叫四角攒尖式。 • 这三座大殿是故宫的主要建筑,它们造型高矮不同,屋 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彩而不呆板。这种布局可以体 现出受封建等级制度观念的影响。
• 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别具一格、辉 煌壮丽,具有中国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 宫。 故宫之所以能成为古代建筑的代表,与它 的建筑形态以及在美学上的价值是分不 开的。其在美学方面最突出的价值表现 在故宫的艺术形象上。
悬山
硬山
歇山建筑是庑殿 (或四角攒尖) 建筑与悬山建筑 的有机结合,仿 佛一座悬山屋顶 歇栖在一座庑殿 顶上。因之,它 兼有具有相对独立的富有民族特色 的形式美,在形体、空间、色彩等方面采 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创造了一种多样 的统一。
• (1)大与小的对比:如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巧妙地安置了两间火柴 盒子式的小屋,在艺术上起着对天安门的烘托作用。 • (2)高与低的对比:为烘托太和殿的崇高,周围采用了低矮连续的回廊。 这种高低、大小的对比不但运用于建筑中,在中国山水画中也经常运用。 • (3)宽与狭对比:这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从正阳门到太和殿所形成 的狭长空间与太和殿前广阔空间形成强烈对比。 • (4)明与暗对比(或冷暖色的对比):故宫的色彩上给人的强烈印象是 金碧辉煌。金黄色的琉璃瓦与青绿色为基调的檐饰相对比,在蓝天、白云 的辉映下显得非常辉煌。在中国古代工艺品中也常用这种对比色彩造成辉 煌的效果,如唐三彩(蓝绿黄)主要是运用金黄色与蓝色、绿色的对比, 这种冷暖色调的对比,加上瓷釉的光泽使人感到斑斓淋漓。 • (5)繁与简对比:雕梁画栋,镂金错彩,这就是繁。在太和殿内的各种 陈设都是精雕细刻,屋顶藻井的各种图案更是细密繁复。这和殿外大面积 的单色红墙和黄色琉璃瓦屋顶形成一种繁简的对比。 • (6)动与静对比:建筑本身是静的,但由于形体的变化却呈现出流动感。 正阳门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景山是尾声。形体高低错落,空间大小纵 横,好象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 • (7)方与圆、曲与直的对比:在造型上注意方圆变化,如天安门的门洞 是圆形,午门南端的门洞是方形。这种方圆的变化又是与建筑的特定性质 相联系的(午门较威严,用方门与整个建筑气势很和谐)。
雕梁画栋画的是什么?详解古代建筑梁枋彩画三大样式,多图多实例

雕梁画栋画的是什么?详解古代建筑梁枋彩画三大样式,多图多实例中国古代建筑多是木质梁架式结构,由数量众多的木头梁枋来支撑屋顶重量,为了防水防虫蛀,古人就在梁枋上涂上黑漆桐油等涂料,后面就觉得仅仅涂上涂料比较单调,为了美观,就发展成在梁枋上画各式各样的彩画了,这些彩画主要分布在外檐的额枋和內檐的梁架上。
雕梁画栋后来梁枋彩画又跟礼制等级挂钩,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作画的规矩,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挥毫,对其在梁枋作画的部位、彩画的内容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天坛祈年殿的梁枋彩画照规矩可以把一幅梁枋彩画大致分成盒子、找头、方心三个有效作画部位。
根据这三个部位绘制的彩画的内容来确定礼制等级的高低,由此形成了梁枋彩画的三大样式,按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一,和玺彩画。
等级最高,皇家所专用,找头圭线为“ ∑ ”型,盒子、找头和方心三个部位,会绘制龙、凤、关外楞草、西番莲、灵芝等纹样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一般用在皇家最重要的宫殿上,而根据宫殿的使用功能不同,和玺彩画上绘制的图案也有所不同,据此分为下面6个等级:1.金龙和玺彩画。
上面画的图案全是龙,盒子上是团龙,找头上是升龙或者降龙,方心部分绘制二龙戏珠。
金龙和玺彩画主要用在皇帝上朝或者举办典礼的宫殿中,比如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金龙和玺彩画中有时会出现梁枋长度过短,不够绘制完整图案的情况,那这时盒子则会被去掉。
故宫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无盒子)去掉盒子还不够的话,就会缩短找头,方心也只画单龙戏珠。
这种因梁枋过短而从两边向中间逐步减少作画内容的做法,不只见于金龙和玺彩画中,也常见于其他的梁枋彩画中。
故宫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无盒子,短找头,方心是单龙戏珠)2.龙凤和玺彩画。
上面画的图案有龙有凤,取龙凤呈祥之意。
盒子、找头、方心三个部位,龙与凤交替出现。
如果方心是二龙戏珠的话,盒子和找头上绘制的就是凤,也有盒子是龙,找头上是凤的;方心是双凤昭富的话,盒子和找头上就是龙,也有盒子上是凤,找头上是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檐下之美——北京故宫梁头彩画分类例析与配置分析发表时间:2012-12-20T10:07:57.26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9月供稿作者:黄雷蕾郭建东[导读] 梁头是屋梁在檐下外露的端头。
明清两代梁头面积增大,其上彩绘成为建筑的装饰元素之一。
黄雷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00871郭建东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100871【摘要】梁头是屋梁在檐下外露的端头。
明清两代梁头面积增大,其上彩绘成为建筑的装饰元素之一。
明清建筑虽高度程式化,但却由于《工程做法则例》保存不善而未留下关于彩画的明确资料。
本文通过考察北京故宫梁头彩画,整理宫殿中不同等级彩画的位置分配,详析三种彩画类别的梁头做法,试图呈现一套相对完整的北京故宫梁头彩画资料。
【关键词】北京故宫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梁头一.研究背景中国传统建筑受礼制的严格规范,这种规范发展到清朝已相当完备,几乎不给建造者留下任何创新空间。
有理由认为,作为王权象征的北京故宫是严格按照《工程做法则例》来营造修建的,因此对于故宫的考察分析或许可以还原《工程做法则例》图样中缺失的彩画部分。
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资料查询,从“梁头”这一细处出发,能够探讨宫廷彩画规律。
选择梁头彩画,一是明清两代梁头较前朝增大,彩画面积和种类均有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是梁头虽位于檐下目力能及之处,但目前学界鲜有关注梁头彩画者,希望本文能够在这一领域尽绵薄之力。
二.考察范围本文考察范围为北京故宫中轴线、东西六宫和宁寿宫建筑群及乾隆花园,选择这个范围是出于三点考虑:故宫建筑排布以南北对称轴为核心,其上布置着故宫最主要的宫殿群;东西六宫为嫔妃住所,在宫中为从属地位,因此其彩画能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之外留存画师的自由创作,以至于“各院之间在设计上竟无任何准确固定之关系。
” ;宁寿宫建筑群与乾隆花园结合了庭院与宫殿,工艺水平极高。
三.故宫彩画分类图样与配置北京故宫中的彩画样式主要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种,倦勤斋室小戏台室内的海墁式彩画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1.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清代宫廷特有的彩画,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种类,仅被用于皇家宫殿、庙坛等重要建筑。
花纹繁复密集,以走龙蟠龙为主要母题,配以西番莲纹、吉祥草纹等,大面积贴金,体现皇家建筑的豪华庄重。
在北京故宫中,施和玺彩画的地点有:端门、午门五殿、太和门及其两侧的贞度门与昭德门、体仁阁、弘毅阁、四座崇楼、太和殿及其两侧的中左门与中右门、中和殿、保和殿及其两侧的后左门与后右门、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养心殿、西六宫(咸福宫,长春宫,翊坤宫)、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永和宫、景阳宫)、皇极门、皇极殿、宁寿宫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畅音阁。
和玺彩画的梁头图案以贴金龙纹及龙纹的变形纹为主。
北京故宫梁头和玺彩画可以分为三类:1) 具象龙纹本文共统计到两件具象龙纹。
前者位于太和殿角柱柱头铺作上端,青底贴金,头部在上尾部在下,即营造则例中所述“升龙”,符合“升青降绿”的规范。
后者位于与咸福宫平柱柱头铺作上端,内部嵌套弧线组成的菱形并绘制龙纹,姿态与前者几近一致。
2) 变形抽象龙纹北京故宫中抽象龙纹比具象龙纹更常见,在考察范围内即统计到9种不同的纹样。
抽象龙纹由具象龙纹变形而来,部分图案已经变形呈现花朵藤蔓状,但仍能从其形态与具象龙纹的对比得到其中的密切联系:花朵由龙头演变而来,而藤蔓即龙身,细枝则为龙的四肢、须发。
一般来说,抽象龙纹梁头的正中以体积较大的金色花朵作为视觉中心,周围饰以须蔓。
3) 墨线装饰与相对规整的宫廷营造相比,畅音阁的彩绘别具特色。
部分梁头采取了简洁的墨线装饰:绿色底,正中黑边金色方块,梁头边缘用金色与白色进行两圈勾勒。
2. 旋子彩画旋子彩画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元代。
有学者认为旋子花纹来源于佛教艺术的宝相花,是在莲花或牡丹母体上经过加工而得到的纹饰,因其吸取众花形象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寓意清净、纯洁、庄严。
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常用于一般官衙、庙宇、城楼等建筑,特点是两端的分瓣圆花纹。
在故宫中,旋子彩画见于以下地点:午门侧翼、熙和门、协和门、各主要宫殿的廊屋与配殿、隆宗门、景运门、月华门、日精门、御花园(浮碧亭、万春亭、澄瑞亭、千秋亭、四神祠等),东六宫(景阳宫、景仁宫)、奉先殿、皇极殿周围廊屋、景琪阁、怀远堂(珍妃井)。
旋子彩画的梁头可以分为三类,即旋花纹、龙凤纹与简单墨线,而又以旋花纹最有代表性。
1) 旋花纹:共统计到六种,不考虑梁头形状有四种。
由于后期修复多次,旋花种类已经不易区分,推测可能分别为烟琢墨石碾玉、墨线大点金、雅五墨,另有一件旋花轮廓用墨线,仅有花心点金,花瓣用青、绿色退晕,不符合任何一种分类,疑是后世修复所致。
2) 龙凤纹:旋子彩画仍有运用龙纹做梁头装饰之例,有两例见于景仁宫配殿。
其中一件旋子龙纹梁头画面中央龙头部分并未完全变化为花朵,仍留有动物的痕迹,如眼部、下颚等。
3) 墨线装饰:左门翼、右门翼、景仁宫配殿等位置出现了由简单墨线构成的梁头,其形状与和玺彩画中的墨线梁头相似,但颜色为黑白色勾勒边缘、中心方形黑色无框。
3. 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是装饰园林建筑的一种彩画,源于江南一带,后传入宫廷即成为官式彩画的一个重要品种。
故宫中的苏式彩画已经北方化,用色艳丽,与苏州彩画有很大差异。
不同于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的抽象装饰性,苏式彩画注重写生,题材囊括山水、人物、花鸟等多个方面。
北京故宫苏式彩画主要分布地点为:西六宫(储秀宫、翊坤宫、体元殿、体和殿、太极殿、咸福宫廊屋檐下等)、东六宫(钟萃宫)、寻沿书屋及其周边、御花园(天一门、绛雪轩等)。
苏式彩画带有写生成分,描画对象丰富,加之等级低,规矩相对较少,因此创造空间大。
在本文考察区域内,就已统计到不重复的苏式彩画梁头59种。
按描画内容,可归为五类:1) 龙凤纹、蝙蝠纹御花园中有一处苏式彩画建筑梁头施用龙纹,另一处施用凤纹。
龙纹一例为蛟龙戏珠,与前文所述和玺彩画的第二件具象龙纹极为相似,差异仅仅在于正方形四角没有纹样装饰。
梁头蝙蝠纹繁复密集,刻画精细。
蝠身倒挂,双翅展开,尾翼上扬,下颚穿环(推测从铜钱纹样变化而来),四周围绕云气。
画面下方有芭蕉扇和葫芦,二者均为暗八仙,有八仙庆寿之意。
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抽象装饰的特点,如尾翼、胡须部分有线条化趋势,与抽象龙纹有相似之处。
2) 器物纹在统计的故宫苏式彩画梁头的59种纹样中,器物纹占了48种,数量之多、变化之微妙都值得细细考究。
施用器物花纹的地点主要为储秀宫、翊坤宫、钟萃宫。
储秀宫的梁头彩画以器皿为主,如瓶、壶、罐、葫芦、圆盘、六方盘、笔筒等。
瓶的形状、各异,或有花纹;圆盘有无花纹、莲叶纹和龙纹三种,下方均承以碗垫,而碗垫又有灵芝状与多龙托环状两种;另有一件双鹤壶,以鹤腿作壶托,鹤颈作壶把,形态蜿蜒,细节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一幅彩画中出现了佛教万字图案。
翊坤宫梁头彩画同样是器物纹,但除器皿外,此处较多的出现了书房用具,如书本、书卷、毛笔、印章等。
一件笔筒上绘有太极图与八卦图案,体现了道教思想的渗透。
钟萃宫梁头彩画保存较好,同样是以器皿瓜果、文房四宝为主,从构图上,这里的器物几乎没有单独出现的,都是两三件甚至四五件物品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中。
其中一件彩绘中出现了佛教万图案。
就绘制技法来看,这些彩画考虑到了观者的观看角度,所有器皿均为从下往上看的方向,露出部分底部;其次器物注重明暗关系的处理,甚至出现了类似西方油画厚涂的技法。
两者结合,画面带有一定的立体感。
3) 文字纹咸福宫院门及院中均施用为汉字纹梁头彩画,共统计到三种纹样,分别为“江山永固”、“千秋万岁”与“富贵长春”。
4) 花卉纹花卉纹分布在畅音阁以北的寻沿书屋及其周围房屋的檐下。
画面内容有牡丹、兰花、芍药等,均为红花绿叶,颜色有明显深浅晕染,梁头边缘用金色包边。
较之器物纹,花卉纹用色鲜艳、造型单纯。
5) 墨线装饰苏式彩画梁头仍有用简单墨线之例,该例梁头为黑色底,中间有绿色方块,边缘从内到外用绿色、白色、黑色勾勒。
四.北京故宫梁头彩画特点分析1. 总体礼制规范下的灵活处理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施用彩画规整有序,彩画等级依循宫殿等级而作,分布对称,体现中国建筑一贯的礼制。
在中轴线之外的宫殿,这种严格的对称被打破,离中轴线越远,不对称越严重。
东西六宫中,三种彩画杂糅在一起,配置较为随意。
内城最东侧建筑群自身另有一条对称轴,彩画虽总体分布规整,但又被畅音阁所打破,此建筑虽然处于对称轴右侧,但仍施用和玺彩画。
导致这种不对称出现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宫殿功能变化,彩画随之变化,二是宫殿主人个人喜好所致,如宁寿宫就曾在光绪年间由于慈禧的个人喜好而饰以苏式彩画,后被修复为原状。
故宫中的彩画不对称分布也许只是出于统治阶层个人因素的偶然现象,终究改变不了宫殿建筑严正的大体布局。
但从中国建筑史上来看,不对称的构图普遍出现于明末江南园林中,如拙政园、狮子园等均是施设随意之作。
北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多取材于这些南方园林,为总体基调严肃的北方建筑带来了活力。
2. 对单一形象的变形与扩展和玺彩画梁头与苏式梁头均体现了画师对单一母题的抽象变形。
和玺彩画的具象龙纹可以看出明显的龙头、龙身、龙爪,但抽象龙纹仅仅保留龙的大体姿态,动物形状已经转向植物形象。
比起动物形态,植物的创作自由度更大,藤蔓走向与分岔等可以由画师自由安排,创造出丰富的图样。
苏式彩画中对于静物的发挥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仅仅是围绕“盘”主题就衍生出约17种不同的样式,就连盘托都有不下五种,体现了工匠的纯熟创作技巧与浪漫创作思想,作品在严格礼制约束下仍然保留生命力。
3. 佛教与道教的共存与融合在东西六宫彩画中,同时出现了道教的太极图、八卦图和佛教的万字图样,体现了两种教义在中国文化下的多元共生。
佛儒道三家虽然纷争不断,并且不同的王朝对二者各有所侧重,但其共生亦由来已久,例证众多。
如西安碑林博物馆存有一块石碑,两面凿刻老子像,另两面凿刻释迦摩尼像;又如作为道教“洞天福地”的南岳衡山,同样随处可见佛教寺庵。
有学者在诸多史实的支撑下提出清朝统治者是重佛轻道的,但从梁头彩画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道教并未受到贬抑。
在北京故宫内部并未建有佛寺或道观,但就就乾隆时期的北京城平面图来看,全城共有道观六座,佛寺十五座,散布于全城各处,分布并无特殊规律。
这从宏观上体现了两种思想的共存,为内城梁头彩画的两教并存提供了一个合理而有力的背景。
【参考书目】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 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于倬云等:《禁城营缮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