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黑天鹅》中画面语言的运用

合集下载

《黑天鹅》影评—视听语言分析1000字

《黑天鹅》影评—视听语言分析1000字

《黑天鹅》影评—视听语言分析《黑天鹅》中扮演芭蕾舞演员的娜塔莉·波特曼美丽、冷淡、演技精湛确实令人折服。

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在剧中尤为重要,几乎是一场专属于她的电影。

她凡事追求完美,对待芭蕾,只能说是精益求精。

然而在她的人生中,母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母亲的精心呵护中,让观众逐渐发现了妮娜的精神世界。

影片中色彩的交替变化明显,片中大量冷色调应用,大量的灰冷色调,让观众不难发现妮娜的精神世界存在问题。

转过身去看,妮娜是多么热爱粉色,在她的房间里,粉色少女的公主床,芭蕾舞鞋,舞衣,粉色睡裙和白天鹅的纯洁,舞台上舒缓的音乐、柔和的灯光,匹配度极高,这就是她适合白天鹅的原因,因为那就是她本身,甚至不需要模仿,她的舞姿优美、纯洁。

但黑天鹅的转变,也在于态度,黑天鹅欲望、魅惑,这并不是她以以往的方式态度能呈现的。

她的心底也有另一面,她要强,欲望,不过是深深埋在心底,托马斯的指导是有力的,他让妮娜释放,鲜艳的口红不是妮娜向来的作风,但她去了,为了这个名额。

逐渐的,黑色面纱渐渐揭开来。

具有两种特性的白天鹅与黑天鹅,合二为一。

失败和打击在这场较量中从不缺席,妮娜在角落里是孤独的,她面对、忍受着自己的失败,清冷的镜头,仰视的镜头,长焦镜头,落在妮娜身上,充分呈现她的微表情,透视过去,直直的看见她的内心,是落寞的。

本就不宽阔的路,妮娜又是那么娇小的,她不合群。

特写镜头的运用,是妮娜出血的后背,是妮娜随教练练舞时,教练那年老的,筋肉松弛的,不光滑的肌肤后背,是妮娜从酒吧回来后,莉莉后背上的蝴蝶刺青。

几个对背部的描写,我看到的是,天鹅逐渐生长的翅膀。

指甲与伤痕触目惊心,也只有妮娜才能真正明白,受伤的含义。

影片中浅而易见的给人制造惊悚的效果,导演大量运用镜子来表现。

这一手法在电影创作中并不新鲜,而《黑天鹅》却用的得心应手,栩栩如生。

妮娜的精神世界,人格分裂状态,在镜子里充分发挥,复杂的心理过程变化也成为这部影片明显的特色。

影片《黑天鹅》色彩语言分析

影片《黑天鹅》色彩语言分析

影片《黑天鹅》色彩语言分析《黑天鹅》是一部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心理惊悚片,讲述了一个芭蕾舞者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精神错乱的故事。

影片以其独特的色彩语言和视觉效果著称,通过对影片中色彩运用的深入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导演对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塑造,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

在整部影片中,黑色是主要的基调。

黑天鹅的名字已经暗示了影片的主题和氛围。

黑色代表着死亡、恐惧、崩溃和无尽的绝望,与主角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紧密相连。

黑色也给人以神秘和诡异的感觉,将观众引入了角色所处的那个扭曲的世界。

黑色在影片中的运用非常巧妙,既象征了内心的黑暗,又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悬念和不确定性。

影片中还对比了黑色和白色。

白色通常被视为纯洁和无辜的象征,而在《黑天鹅》中,白色则成为了对黑色的对立面,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美。

主角在舞台上穿着白色天鹅的服装,在白色的灯光下翩翩起舞,但这种白色却不是真正的纯净,而是扭曲和变异的象征,它暗示了主角内心黑暗的一面。

在影片中,红色也被大量运用。

红色代表着激情、欲望和血腥,是一种极具张力和冲突感的颜色。

在《黑天鹅》中,红色的运用凸显了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主角内心的黑白冲突中,红色起到了增加烈焰和激情的作用,也为影片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还有一些特定场景采用了其他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如紫色、蓝色等,这些颜色的运用为影片增添了一种异域风情和迷离感。

这些颜色的灵活运用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和戏剧性,也更加贴合影片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黑天鹅》的色彩语言在呈现角色内心世界的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深邃的艺术感和戏剧性。

导演通过对颜色的精心运用,赋予了影片独特的视觉美感,同时也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色彩语言与情感、心理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黑天鹅》成为了一部具有视觉魅力和心理深度的经典影片。

浅析电影《黑天鹅》中画面语言的运用

浅析电影《黑天鹅》中画面语言的运用

浅析电影《黑天鹅》中画面语言的运用文章从画面语言的视角对电影《黑天鹅》进行多元分析解读,围绕色彩运用、象征符号和镜头运用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影片的艺术内涵和价值意义。

认为,在整部影片的设置和建构中,通过对色彩对比、镜头语言的恰当而巧妙的运用和处理,使得整部影片无论从结构上还是整体的剧情与人物心理揭示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乎理想的效果,这部电影极具艺术感,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标签:影片《黑天鹅》;画面语言;色彩运用;象征符号一、引言美国电影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关于挖掘自我,人性解放的电影,全片运用大量的色彩对比、象征符号、人物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主角妮娜。

剧中的白天鹅代表美丽、懦弱、娇柔;黑天鹅代表着黑暗、欲望、强大。

当白天鹅和黑天鹅两者混为一体,则转化为人格健全的人。

严格意义上来说,《黑天鹅》并不是一部以叙事为重点的电影,在荒诞不经的剧情下探讨的却是一个沉重的主题——自我。

二、影片的色彩运用分析影片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主人公妮娜的释放与统一,片头字幕采用的是黑底白字,但是字的内容却是“BLACK SWAN”黑天鹅,寓意着黑与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片尾显示字幕时却是白底黑字,回归了纯白的安宁达成了真正的统一,也实现了妮娜口中的“完美”。

全片在妮娜的服装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并和人物心理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

第一个阶段,妮娜穿的粉色外套与白色绒毛围巾代表着处子的纯洁,在她跳白天鹅时粉色的裙子飞舞,一派天真浪漫与压抑自律,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对她的白天鹅非常赞赏。

新《天鹅湖》编排的出现,让故事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白天鹅和黑天鹅需要同一个人来饰演,不仅要演绎出白天鹅的纯洁与柔和,同时更要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和力量,这对于自幼在母亲管理和期待下长大的妮娜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另一个世界,这时她趴在母亲身上哭泣,开始关注身边身上有黑色的人,并开始模仿。

在电影的第三阶段,妮娜的坎肩从白色到灰色,妮娜的内心随着她的衣服也在不断地变化。

影片《黑天鹅》色彩语言分析

影片《黑天鹅》色彩语言分析

影片《黑天鹅》色彩语言分析《黑天鹅》是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心理惊悚电影。

电影以芭蕾舞演员尼娜的心理变化为主要线索,采用了多样的色彩手法和符号语言,深刻探讨了人性、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影片整体的色调选择以黑白为主,通过充满张力和对比的黑白配比展现出尼娜内心的矛盾和复杂。

白色代表的是纯洁、清新、无暇的形象,而黑色则更多地象征着黑暗、死亡、邪恶等负面的事物。

在《黑天鹅》中,黑白两色的对比将情节的转变非常明显,白色代表的是舞蹈中美好的气氛、柔美的情调;而黑色却牵涉到人物形象的破碎和精神扭曲。

在电影中,黑色经常出现在重要的场景之中,如尼娜在自己房间里和坟墓里的梦幻场景。

尤其是在电影尾声,黑白交错的场景中,黑色占据了更多的比例,加深了尼娜穿越病痛和智力困难的心路历程,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黑暗和复杂。

而白色则时常出现在演出舞台上,代表着舞者的灵魂,在短暂的舞蹈时刻中的释放。

除此之外,《黑天鹅》中还特别注意对红色、蓝色等颜色的使用,红色经常代表着紧张、激烈、危险的情况,如电影中的剧情高潮时尼娜所展示的强烈、美丽和恐怖的舞蹈,和她在厕所内折磨自己的场面。

相关的电影场景运用鲜明的红色暗示了尼娜精神状态的逐渐脱轨和情感的大交错。

而蓝色则在透露出稳定、平静、清新等情绪的同时,也凸现了尼娜的脆弱和无助,虽然是从心理上而不是从视觉上来呈现,但使得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综上所述,电影《黑天鹅》中的色彩语言是对角色心理变化过程的有效呈现。

黑白的对比、红色的激烈、蓝色的深情表达,各种色彩和情境交融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富有深度的心理画卷,让我们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影故事的精髓。

电影《黑天鹅》片段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电影《黑天鹅》片段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7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5卷
重角色。最终她实现了该目标,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 的代价。
(一)《黑天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由于电影存在于动态语篇流中,本文任意选取三 个镜头,并截取镜头下三张连续画面为研究对象,以 Kress&Leuween的视觉语法和 O’Halloran的电影语 篇多模态话语分 析 框 架 为 基 础,建 立 一 套 针 对 《黑 天 鹅》的多模态分析框架,从视觉图像、语言、音乐背景 等方面进行 分 析。 视 觉 图 像 主 要 从 主 题、镜 头 角 度、 表情动作变化、灯光和颜色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主 要集中于镜头中出现的话语内容。背景音乐及其他 声效主要由音乐节奏缓急、高低进行体现。同时从视 觉语法中的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等方面,对图像符 号进行功能意义分析。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功 能再现;互动意义包括接触、社会距离和情态等因素; 构图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信息值、显著性和 取景框架。 (二)镜头分析 1.镜头一 影片 5分钟处,身穿白色外套的 Nina在地铁车厢 窗户上看到了一个极像自己的影子,她疑惑地盯着, 这是 Nina与 Lily的第一次相遇。根据再现意义,此 刻镜头为表现意义的叙事功能再现,同一镜头下的画 面切换,显示主角 Nina在看到和自己长相相似的 Lily 后,表现出的 迷 乱 慌 张 的 神 色。 在 前 进 的 车 厢 中,伸 长的脖子 和 张 望 的 眼 神 形 成 两 个 矢 量,构 成 行 动 过 程,表现她对 新 事 物 的 好 奇、向 往 和 不 安。 刺 耳 的 音 乐和车厢内嘈杂的噪音,暗示 Nina第一次见到 Lily 后就焦躁不安的内心,为之后黑白天鹅的斗争与切换 埋下伏笔。根 据 互 动 意 义,图 像 通 过 接 触、距 离 和 情 态等三方面进行反应。画面中,Nina将视线投向正前 方的人群,表达的是一种提供行为,观众可得知 Nina 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新事物存在极大的好奇心。整 幅图展示 Nina的上半身,属于个人远距离,这样既不 会拉近、也不会拉远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其采用平 视的视角,让 观 众 感 觉 平 等、亲 切,仿 佛 融 入 其 中,如 主人公一般,散发期待的目光去捕捉 Lily的身影。构 图意义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个方面实现。连 续三个画面中,Nina始终存在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车 厢内其他事物的虚化,更是突出主人公 Nina的显著 性。所以在此镜头中,视觉上 Nina紧皱的眉头、伸长 的脖子与慌乱的神色,听觉上列车前进中吱呀的齿轮 声,伴随着刺耳的背景音乐,夹杂着车厢内来往乘客 嘈杂的言语声,生动形象地反映出 Nina第一次见到 Lily时所呈现出来的好奇却又焦躁不安的内心。 2.镜头二

黑天鹅 影评

黑天鹅 影评

黑天鹅影评
《黑天鹅》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电影,它让观众沉浸在一个扭曲的、充满矛盾和疯狂的世界中。

影片以芭蕾舞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追求完美的年轻舞者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导演用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疯狂,通过快速剪辑和扭曲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心理世界之中。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配合着舞蹈场景,让整部电影充满了张力和震撼力。

其次,影片的剧情和人物塑造也非常出色。

主人公娜娜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舞者,她的内心矛盾和疯狂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她不断地在追求完美和真实之间挣扎,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边缘。

影片通过娜娜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让观众深思。

最后,影片的表演也非常精彩。

娜塔莉·波特曼在片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她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疯狂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她的命运感到心痛。

同时,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为整部电影增添了不少看点。

总的来说,电影《黑天鹅》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追求完美的舞者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影片的视觉效果、剧情和表演都非常出色,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绝对值得一看。

黑天鹅 影评

黑天鹅 影评

黑天鹅影评
《黑天鹅》是一部令人心跳加速的心理惊悚片,讲述了一个年轻芭蕾舞者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逐渐陷入疯狂的故事。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将观众带入了主人公娜娜的内心世界,让人不禁为她的挣扎和痛苦而心疼。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镜头运用和剪辑手法都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仿佛娜娜的焦虑和痛苦直接传递给了观众。

尤其是舞蹈场景,通过快速的剪辑和动感的镜头语言,让人仿佛置身于舞台之上,与娜娜一同翩翩起舞。

其次,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克林特·曼塞尔的原声配乐恰到好处地营造了紧张和不安的氛围,与娜娜内心的挣扎相得益彰。

尤其是结尾的舞蹈场景,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让人触目惊心。

最重要的是,影片通过娜娜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对完美的追求。

娜娜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最终陷入了疯狂的境地。

这让人不禁反思,追求完美到底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困扰?影片让观众在笑与泪之间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深刻的共鸣。

总的来说,《黑天鹅》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视听效果和深刻的主题让人印象深刻。

观众在欣赏精彩舞蹈的同时也会被带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的挣扎和痛苦。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心理惊悚片,更是一次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值得一看。

《黑天鹅》舞台上的优雅与疯狂

《黑天鹅》舞台上的优雅与疯狂

《黑天鹅》舞台上的优雅与疯狂电影《黑天鹅》是一部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心理惊悚片,讲述了一个年轻芭蕾舞演员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逐渐陷入疯狂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艺术和疯狂的思考。

首先,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舞台和角色塑造展现了舞蹈的优雅之美。

影片中的芭蕾舞演员们在舞台上如同天鹅一般自由翱翔,优美的舞姿和流畅的动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导演通过运用镜头语言和音乐的烘托,将舞蹈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舞者们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次转身都带来一种神秘的美感。

舞台上的优雅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

然而,舞台上的优雅也随之而来的是疯狂的阴影。

主人公娜娜(娜塔莉·波特曼饰)为了追求完美,逐渐陷入了自我毁灭的漩涡。

她为了塑造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甚至失去了自我。

她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理智,她与自己的黑暗面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斗争。

导演通过镜头的运用和剧情的推进,将娜娜内心的疯狂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娜娜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种情感的共鸣让观众对于人性的复杂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影片中的优雅与疯狂的对比也让人不禁思考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舞台上的优雅和完美是通过演员们不断的努力和训练才得以呈现,而这种优雅和完美却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如此脆弱。

娜娜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她的生活变得空洞而虚无。

这让人不禁思考,艺术是否真的能够给予人们内心的满足和安宁,还是只是一种虚幻的遁入?电影通过角色的塑造和剧情的展开,让观众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此外,电影通过音乐和色彩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于影片内涵的理解。

音乐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与影像相辅相成,使得整个电影更加有力度和张力。

影片中的音乐运用了一些悬念和紧张的元素,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倍感紧张和压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影《黑天鹅》中画面语言的运用
文章从画面语言的视角对电影《黑天鹅》进行多元分析解读,围绕色彩运用、象征符号和镜头运用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影片的艺术内涵和价值意义。

认为,在整部影片的设置和建构中,通过对色彩对比、镜头语言的恰当而巧妙的运用和处理,使得整部影片无论从结构上还是整体的剧情与人物心理揭示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乎理想的效果,这部电影极具艺术感,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标签:影片《黑天鹅》;画面语言;色彩运用;象征符号
一、引言
美国电影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关于挖掘自我,人性解放的电影,全片运用大量的色彩对比、象征符号、人物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主角妮娜。

剧中的白天鹅代表美丽、懦弱、娇柔;黑天鹅代表着黑暗、欲望、强大。

当白天鹅和黑天鹅两者混为一体,则转化为人格健全的人。

严格意义上来说,《黑天鹅》并不是一部以叙事为重点的电影,在荒诞不经的剧情下探讨的却是一个沉重的主题——自我。

二、影片的色彩运用分析
影片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主人公妮娜的释放与统一,片头字幕采用的是黑底白字,但是字的内容却是“BLACK SWAN”黑天鹅,寓意着黑与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片尾显示字幕时却是白底黑字,回归了纯白的安宁达成了真正的统一,也实现了妮娜口中的“完美”。

全片在妮娜的服装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并和人物心理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

第一个阶段,妮娜穿的粉色外套与白色绒毛围巾代表着处子的纯洁,在她跳白天鹅时粉色的裙子飞舞,一派天真浪漫与压抑自律,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对她的白天鹅非常赞赏。

新《天鹅湖》编排的出现,让故事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白天鹅和黑天鹅需要同一个人来饰演,不仅要演绎出白天鹅的纯洁与柔和,同时更要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和力量,这对于自幼在母亲管理和期待下长大的妮娜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另一个世界,这时她趴在母亲身上哭泣,开始关注身边身上有黑色的人,并开始模仿。

在电影的第三阶段,妮娜的坎肩从白色到灰色,妮娜的内心随着她的衣服也在不断地变化。

在开片16分钟时妮娜在长廊里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在打电话身着黑色外套、裤子,披着头发的成熟女性,妮娜自己暗暗观察,走到近处才发现那个人就是自己,此时这个黑衣女性就是自己内心想要释放的另一面的萌芽,与妮娜那唯一一件粉红色的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妮娜既羡慕又憎恶这黑天鹅的黑。

而影片的第四阶段,不仅服饰变化了,而且发红的眼神也频繁出现,暗示着黑天鹅已经完全的破壳而出,在影片的最后,妮娜终于完成了黑天鹅,她不仅攻克了她自己,同样征服了托马斯,也征服了全场的观众。

三、影片的象征符号分析
1、身体
影片中有大量的符号象征。

每一次出现的象征都预示着出生的天鹅伴随着各种创伤一次次打破保护自己的蛋壳破茧而出。

妮娜也同样是如此,肩甲上的抓痕,在白天鹅的心里伤痕代表着污垢和不洁,自己并不愿意让母亲知道,一味的隐瞒,这个举动把白天鹅的懦弱体现地淋漓尽致,也为后期妮娜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使得妮娜的成长更加的深入人心。

在晚会的卫生间中,她剥开自己手指上长长的皮,在水龙头下冲洗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同样妮娜也发现自己的脚趾完好无损,象征着自己此时已经身处幻象之中,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身上的种种特征都预示着妮娜身体里的另一个灵魂要破茧而出打破死板、禁欲、自律、严肃的躯壳。

从一个少女变为女人是需要经历过一段痛并伴随着流血的仪式,妮娜的黑天鹅在一步步的觉醒,妮娜并不是一个处子,但是在托马斯问她“你喜欢做爱吗?”时,妮娜表现的并不是对于性爱的渴望和害羞,而是像看到了什么腌臜的东西充满了排斥的心理,此时的她全无吸引力,她从来都没有品尝过欢爱的美好,所以在心理层面上她仍然是一个处子,谈“性”色变。

她在浴缸中自慰时看到了自己的脸惊恐万分,浮出水面才发现是自己用来自慰的手沾着血污,妮娜抚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性欲更是自己心中想要破茧而出的黑天鹅。

在影片的后半段中妮娜和一老者坐在地铁中,老人对她做着猥琐下流的动作,妮娜旁边有许多的空座位,但是她没有换座位,也没有露出厌恶的表情,反而她对自己的吸引力有些沾沾自喜。

2、镜子
镜子在心理学上是映射,映射人的多面性。

在全片中多次出现镜子。

在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宣布这次舞蹈的主人公要一人分饰两角时,在他身后的镜子中反射出两个托马斯,更体现出一个人会具备白天鹅和黑天鹅两种特性,那会是两个人格的统一。

对着地铁的窗户抹口红,只为自己显得更加的有诱惑更有吸引力,从前的妮娜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此时镜子中的她和妮娜做着同样的事,然而在在影片的后半段妮娜独自一人在练习室练舞,镜子中的人和妮娜做着不同的动作,此时心中的黑天鹅已经打破界限,妮娜被一遍又一遍的说没有激情,随着妮娜的压力越来越大她的幻觉也越来越严重。

在妮娜获得角色在厕所告知了母亲这个好消息后,出门的鏡子上写着“荡妇”,妮娜并不喜欢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取表演的资格,她内心唾弃着自己。

影片播到半个小时的时候,妮娜和莉莉在卫生间相遇,当莉莉坐到洗手台上身后的镜子反射出后背的纹身,像是一对黑色的翅膀。

在练习室和莉莉相遇时莉莉和镜中的自己正好形成了一个黑色蝴蝶的形状,黑色的翅膀想要展翅高飞,但是妮娜一直拒绝并排斥着,所以不得不按捺下欲望。

在量身材时两面相向着的镜子反射出无数个妮娜,她怀疑镜子中有另一个人。

镜子能够完美的表现出事物的多面性,尤其在人物性格方面,在表现妮娜慌乱、恐惧的心理时多用镜子,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镜子中的小人必定会和自己做着相同的动作,当有一天,镜中人有了自己的意识,那么将是极其恐怖的,在《黑天鹅》中镜子的运用恰到好处,突出并不突兀,恰如其分的表达着妮娜的内心。

3、母亲
母亲自始至终贯穿全片,永远是一身黑衣,一副禁欲自律的长者面孔,同样是舞者的她在舞蹈团仍然拥有一定的人脉,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女儿的动向,这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可以从她的画室中看出她极其怀念年轻时的自己,因为一时纵欲而断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所以她对自己生命的延续妮娜严格要求,但同时也体现出母亲对妮娜深刻的爱。

母亲的一生其实就是妮娜的另外一个结局,如果妮娜没有释放自我,那么在若干年后,母亲的那张脸就会变成妮娜的。

四、影片的镜头运用分析
全片有大量的跟摄镜头,跟摄镜头可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角色在移动中的动作和表情,以妮娜的视角更直接的描绘她眼中的世界。

在舞蹈中非常明显,镜头在用多个拍摄手法轮番以妮娜为中心不停地拍摄,不仅能看到妮娜的表情和眼神,同样也能看到美妙的舞姿和柔弱的身躯。

在步行去舞蹈团时用的是跟摄,透过妮娜的后脑勺可以看到剧院大概的样子,看起来冷冰冰的建筑,像是藏着魔鬼,同时她也能看到贝丝的海报,我们完全不用看到她脸上的表情,就能明白她的内心十分的羡慕。

独自一人练舞时,灯光暗了下来,妮娜想要去找工作人员打开灯时,运用了一组跟摄镜头,妮娜穿过重重黑暗,光影在她的脸上斑驳,能看到她的眼神里的光忽明忽暗,她的内心更是害怕、担忧;在看到莉莉和托马斯欢好,莉莉转过头看向自己,而托马斯变成了黑魔王,不禁崩溃,吓得哭了出来。

在妮娜傍晚离开剧院时满面泪光,周围暗淡的背景唯独只有妮娜脸上这一点动人的色彩,她慌张离开,唯恐后面有人或者什么东西追上来。

在《黑天鹅》中没有绝对的黑或白,善或恶,美或丑,只有一个女子内心的救赎,这世间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

五、结语
电影《黑天鹅》作为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拍摄的心理悬疑惊悚类电影。

其剧情内容和心理刻画上极其出色,在上映后获得广泛好评,娜塔莉·波特曼凭借
这部作品获得了金球奖和金像奖的双料影后。

《黑天鹅》在整部影片的设置和建构中,通过对色彩对比、镜头语言的恰当而巧妙的运用和处理,使得整部影片无论从结构上还是整体的剧情与人物心理揭示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乎理想的效果,这部电影极具艺术感,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為妮娜忧而忧,喜而喜。

整部影片的时间线是女主角自我蜕变和走向成熟的过程。

性上的极度压抑,对母亲强权控制的拍拖摆脱和偷窃的不道德贯穿了故事,而最后主角因为崩溃而把镜子插向自己,彻底使自己觉醒,接受自己生命中的欲望。

当舞台上的灯光越来越明亮的时候,她终于看到了观众席认可自己的母亲,也感受到了自己真正的蜕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