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无线电技术论文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优化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优化随着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软件无线电技术成为了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软件定义网关,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从而提供了更高效、灵活和可靠的通信方式。
本文将探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优化方法,以及其带来的潜在影响和挑战。
首先,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频谱分配、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多址技术等。
其中,频谱分配是一个关键领域,因为不同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的频段分配。
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通信系统可以灵活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频段分配,避免了传统硬件设备固定频段分配的局限。
此外,软件无线电技术还可以实现动态频谱共享,提高频谱的利用率,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增长的无线业务需求。
其次,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优化方法主要针对信号处理算法和协议设计进行研究和改进。
在信号处理方面,通过对信号进行优化处理,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例如,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和干扰,提高信号的质量。
此外,优化调制解调算法和信道编码方案,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传输速率。
在协议设计方面,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以满足不同通信需求。
通过对协议的优化设计,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然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虽然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但同时也需要更高的计算和处理能力。
由于通信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此外,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频谱共享和频段分配方面也面临着技术和政策上的挑战。
频谱资源有限,如何平衡不同业务之间的频段分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保障,以防止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一直在不断努力优化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他们致力于开发更高效的信号处理算法和协议设计,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移动通信结课论文软件无线电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姓名:***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号:************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一种基于软件定义而非通过硬连线实现的无线通信协议——软件无线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软件无线电采用开放式总线结构,以高速度的可编程器件为依托,使用宽带/多频段天线、宽带A/D转换等关键技术,通过软件编程来代替复杂的物理设备,实现多种通信制式下的相互通信,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总线结构关键技术软件编程应用发展前景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SWR)的概念开始广泛流行起来。
由于多种数字无线通信标准共存,如GSM、CDMA-IS95等,每一种制式对其手机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制式间的手机无法互连互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软件无线电方案提出将2MHz~2000MHz的空中信号全部收下来进行抽样、量化,转化成数字信号用软件处理。
换句话说,就是把空中所有可能存在的无线通信信号全部收下来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与任何一种无线通信标准的基站进行通信。
从理论上说,使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手机与任何一种无线通信制式都兼容。
虽然在理论上软件无线电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时,它需要极高速的软、硬件处理能力。
由于硬件工艺水平的限制,直到今天,纯粹的软件无线电概念也没有在实际产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概念基础上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 是一种无线电广播通信技术,它基于软件定义的无线通信协议而非通过硬连线实现。
换言之,频带、空中接口协议和功能可通过软件下载和更新来升级,而不用完全更换硬件。
SDR 针对构建多模式、多频和多功能无线通信设备的问题提供有效而安全的解决方案。
在2001年10月份举行的ITU-8F会议上,软件定义无线电(SDR)被推荐为今后无线通信发展极有可能的方向。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探讨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其中一种重要的无线电技术就是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指利用软件定义的无线电设备进行通信传输和处理的技术方法。
相比传统的硬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通信标准和需求,因此在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包括其优势、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优势1. 灵活性: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灵活地适应各种不同的通信标准和频率要求。
而传统的硬件无线电技术需要通过更换硬件设备或者调整参数才能适应不同的通信环境。
2. 可编程性: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设备可以通过软件的更新和升级来改变其信号处理和调制解调方式,因此具有更高的可编程性和可扩展性。
这使得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设备可以在不改变硬件结构的情况下适应不同的通信需求,大大降低了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成本。
3. 高性能: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利用最新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和技术来提高通信设备的性能,例如提高信号传输速率、减小信号干扰等。
4. 节约能源:由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设备可以根据通信需求调整功率和工作模式,因此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能源,降低通信设备的能耗。
1. 通讯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通讯系统,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等。
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通信质量和更多的通信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 网络安全: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实现对无线电信号的加密和解密,从而保障通信的安全性。
在当今信息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为通信系统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3. 雷达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应用于雷达系统中,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和精度,提高对目标的识别和追踪能力。
4. 智能交通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与智能交通系统结合,实现对车辆和行人的识别和跟踪,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
论文-基于软件无线电的AM接收机

1绪论1.1软件无线电技术简介软件无线电,又称为软件定义无线电,是一种既能兼容多种通信制式的无线通信设备,也能满足个性化通信需求的无线通信体系结构和技术。
软件无线电可以将多种硬件单元和软件模块集成在一个物理平台上,通过软硬件的可重构过程,实现多频段、多模块之间的切换,完成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功能。
它了克服了传统无线电以硬件为核心的设计局限性,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加快了产品的研发周期,所以它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是美国MITRE 公司的首席科学家Jeo Mitola在1992年提出的,当初是指宽频段、支持多种通信制式的无线电台。
现在,软件无线电是指将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的硬件单元以总线或交换方式连接起来构成通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多种无线通信功能的一种开放的体系结构和技术。
按照软件无线电的基本要求,一个理想的软件无线电系统应该是完全数字化的系统,即从天线接收下来的信号,直接进行模数变换(ADC),随后的处理均在数字域内通过配置软件来完成,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功能的灵活性。
软件无线电的技术优势有:(1)灵活性。
软件无线电可以通过增加软件模块,很容易地增加新的功能。
(2)开放性。
软件无线电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结构,其硬件可以随着器件和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或者扩展,软件也可以随需要而不断升级。
软件无线电不仅能和新体制电台通信,还能与旧式体制电台相兼容。
这样,既延长了旧体制通信系统的使用寿命,也保证了软件无线电本身有很长的生命周期。
(3)功能单元通用化,设备可互操作。
(4)控制和处理软件化,系统生命周期长。
软件无线电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军事通信、移动通信、广播、定位、雷达、卫星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2软件无线电应用简介在软件无线电概念提出不久,美军就提出了“易通话”(SPEAKeasy)科研计划,其主要任务是研制多频段多模式无线电台(MBMMR:Multi-Band Multi-Mode Radio)。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探讨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探讨软件无线电技术是指使用软件定义的方式来实现无线电通信系统。
与传统的硬件无线电技术相比,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灵活性、可重构性和升级性的优势,使得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更加便捷和高效。
本文将探讨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中,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使得系统的功能更加灵活。
传统的硬件无线电设备通常具有固定的发送和接收功能,难以自由配置和扩展。
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通过软件的编程和配置来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支持不同的协议、调制解调方式和频段。
这样的灵活性使得无线通信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可重构性使得无线通信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更加方便。
传统的硬件无线电设备通常需要更换硬件模块或设备来升级系统功能。
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通过软件的更新和升级来实现新的功能或改进性能。
这样的可重构性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协议兼容性使得无线通信系统更加互通和兼容。
传统的硬件无线电设备通常使用专有的协议和标准,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难以互联互通。
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不同协议和标准的兼容,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这样的协议兼容性不仅提高了无线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而且促进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功率和频谱管理使得无线通信系统更加高效和可靠。
传统的硬件无线电设备通常需要固定分配频率和功率来进行通信,导致频谱资源的浪费和干扰的产生。
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通过动态调整频率和功率来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干扰的抑制。
这样的功率和频谱管理不仅提高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而且减小了无线通信对环境和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灵活的功能配置、可重构的系统升级、协议兼容的互通和高效的功率频谱管理,软件无线电技术使得无线通信系统更加灵活、方便和高效,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
软件无线电论文

软件无线电在当前民用领域的应用ZA(电子科学XX学院;学号:XXXX;专业:通信工程)软件无线电(SDR)是一个标准化、模块化、开放式的平台,以硬件作为基础,用软件来操纵硬件实现尽可能多的无线通信功能,且通过改变软件来改变平台功能,最大可能的减少硬件数量和复杂程度,极具灵活性和集中性。
自上个世纪末由美军提出以来,在军事通信领域引发热潮,如今软件无线电又由于自身巨大优势,在民用领域大放异彩,走进千家万户。
移动通信是通信领域的一块大蛋糕,网络从最早的GSM,再到CDMA2000、TD-SCDMA和WCDMA,如今已经发展到了4G时代,即FDD-LTE和TDD-LTE,这么多代、这么快的升级换代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2G、3G、4G基站设备,不同制式的网络受限于硬件壁垒导致网络互不兼容,客户体验差。
软件无线电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3G、4G技术中的应用在我国自行提出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中,就利用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完成了设计,可以说软件无线电是中国移动3G技术的核心。
典型的技术手段有:智能天线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
而在4G中,软件无线电技术则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4G技术对兼容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就需要多模式集成。
而软件无线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多频段多模式移动电话通用手机随着4G时代的来临,LTE多频多模手机不断问世。
新一代的智能手机要求在2G、3G模式基础上增加支持LTE模式及相应的工作频段,并实现国际漫游。
这样一来,频段总量就接近40个。
这引发了内部RF天线尺寸与功耗过大的问题。
这对于射频前端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芯片商与系统厂商开始采用日益成熟的SDR技术,希望通过软件编程功能,自动侦测并切换用户所在地的最佳LTE频段。
(三)多频段多模式基站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的基础。
目前各种网络混杂,基站覆盖不全,一方面建设基站成本很高,一方面运营商各自为政,基站建设浪费资源很多。
软件无线电论文认知无线电论文

《软件无线电》课程论文题目认知无线电院系学生学号专业班级目录摘要.........................3引言.........................41 软件认知无线电的体系结构...............52 软件无线电数字处理的权衡...............63 SDR的软件结构...................94 结语........................10 5参考文献......................10【摘要】软件无线电设备是未来十年电信产业朝着基于IP的网络、在一个混合层次结构的自组网络环境下提供全球无缝无线接入的关键。
主要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微处理器的选择和软件结构。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可重配置;可重编程【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next decade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vergence towards an IP-based core network providing ubiquitous seamless access in an hierarchical and hybrid self'-organizing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key to facilitate this convergence on the access side is the Reconfigurable Software Defined Radio (SDR) equipment. The article outlines and describes the SDR Architecture, and focuses on the choice of microprocessors and Software Architecture.【Key words】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 reconfigurability; reprogrammable引言未来十年电信产业将朝着基于IP的网络发展,在一个混合层次结构的自组网络环境下提供全球无缝无线接入。
现代通信技术之软件无线电论文

--现代通信技术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摘要软件无线电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TD-SCDMA 特有的TDD双工模式使得数字信号处理量大大降低,软件无线电把系统的功能模块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实现软件化,实现了系统整体的可编程性。
二者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必定会使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本文从3G系统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入手,重点论述在TD-SCDMA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软件无线电 TD-SCDMA TDD DSP1 引言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经历了从单工通信到双工通信、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FDMA到TDMA以及CDMA系统通信、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历程。
但现代的无线通信系统仍存在许多局限性:互不兼容的多种通信体制的并存造成互联的困难;不同制式的存在造成信源编码与解码、信道调制与解调、加解密、网络协议、通信组网等方式的差异;不同频段的使用既造成频率资源的紧张又造成相邻频道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移动环境的动态范围的非优化,导致物理层上处理器的不灵活等。
软件无线电作为实现通信的新概念和新体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它被视为继模拟和数字技术后的又一次电子技术革命,是当今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无线电通信中应用的产物,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其中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访问技术。
它作为目前主流3G标准中惟一由我国自行提出并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随着3G产业的发展日益引起通信行业的重视。
TD-SCDMA的发展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融合对改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现状,提高移动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无线电技术摘要:现行的面向具体用途来设计不同频段、不同制式的无线电通信电台及组网的思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无线电通信的实际需要,因此软件无线电系统及其技术,这种革新的通信理念与体制应运而生。
文章对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概念、功能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软件无线电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引言软件无线电是近些年来随着微电子、信号处理、计算机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无线电技术。
它最初起源于军事通信,是为了解决多军联合作战时通信互通互联问题而提出来的。
经过这几年的迅速发展,软件无线电早已从军事领域的阶段逐步发展成为移动通信发展的基石,特别是第3、4代移动通信系统。
个人移动通信系统已从第一代模拟蜂窝系统发展到第二代数字蜂窝系统(GMS、CDMA),目前正在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而且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已经悄然问世。
随着越来越大的通信需求,一方面使通信产品的生存周期缩短,开发费用上升;另一方面,新老体制共存,各种通信系统之间的互联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由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通信体制与标准不断提出,通信产品的生存周期减少,开发费用上升,导致以硬件为基础的传统通信体制无法适应新的局面;同时,不同体制互通的要求日趋强烈,并且随着通信业务的不断增长,无线频段资源变得越来越拥挤,对现有通信系统的频带利用率及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沿着现有通信体制的发展,很难对频带重新规划。
所以寻求一种既能满新一代通信系统需求,由能兼容老体制,而且更具有扩展能力的新的个人移动通信系统体系结构成为人们努力的方向。
而软件无线电正好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途径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的热点。
二.软件无线电的概念及特性软件无线电技术将硬件、软件、无线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灵活多样的多功能系统。
它的基本思想是以一个通用、标准、模块化的硬件平台为依托,从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从基于硬件、面向用途的电台设计方法中解放出来。
功能的软件化实现势必要求减少功能单一的、灵活性差的硬件电路,尤其是减少模拟环节,把数字化处理(A/D和D/A转换)尽量靠近天线。
软件无线电强调体系结构的开放性和全面可编程性,通过软件更新改变硬件配置结构,实现新的功能。
软件无线电采用标准的、高性能的开放式总线结构,以利于硬件模块的不断升级和扩展。
在设计和应用中软件无线电技术有下列优点:(1)完全的数字化。
由于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力图从通信系统的基带信号至中频、射频段进行数字化处理。
因此,它是一种比目前任何一个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字化程度都要高得多的全数字化通信系统。
(2)完全的可编程性。
软件无线电通过一种通用的硬件平台,将通信的各种功能实现完全由相应软件运行来完成。
它包括:宽频段内的可编程的信道调制方式、可编程的射频与中频频段、可编程的信道解调方式、信源编码、解码方式等。
(3)系统升级的便捷性与系统功能的可扩充性。
由于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功能更多体现在软件上,因此,系统的升级只需要改变相应的软件,即对软件升级即可。
显然,它比以往对硬件电路的设计与改进更加快捷。
通过软件工具可扩展通信系统业务、分析无线通信环境、定义所需扩展增强的各项通信业务。
(4)系统便于实现模块化。
利用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对现行的通信系统均可实行模块化设计,模块的物理及电气接口性能指标符合统一开放的标准。
通过更换单一模块,可以维护或提高系统的性能。
由于软件无线电的这些特点,使其一方面在军事领域,符合三军协同快速通信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民用领域,可通过软件编程,保持一种硬件平台结构的通用性。
所以在移动通信领域内,可以对不同体制进行综合兼容真正实现移动通信系统“一机在手,漫游天下”的设想及其优越性。
因此,软件无线电思想技术的提出与实现是非常必要的。
三.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功能结构理想软件无线电的结构如图所示。
实现系统的无线通信需要经过信号的发射,信号的信道传输与信号的接收3个过程。
由于现在这种新型的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信道接入、信道调制方式和信道的选址分配方式均可由系统终端的可编程软件功能来定义和实现,从而可使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实现缩减为发射和接收两个过程。
此外,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承担发射过程的软件相当丰富。
它不仅能发射信号,而且能预先分析传输信道与相邻信道的干扰特性,从而探测确定信号的最佳传输途径。
它能自行选择确定适应信道传输的最佳解调方式与编码方法;也能决策调整宽带天线的位置,以使发射波束获得最佳方向;并能自动调整合适的发射功率,以避免不必要的功率损失。
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接收过程的软件功能是:它不仅能够接收信号,而且能够分析接收信号功率在本传输信道和相邻信道上的分布特性并能自动调整接收天线的方向;能识别接收信号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能自适应的抑制干扰,评估所需信号多径传输的动态特性,并对其总体值进行相关的自适应均衡处理;能采用交织编码方式对信道解调方式进行解调,并能运用前向纠错控制方式(FEC)对漏检差错编码纠错以及更正驻留误码,从而使接收信号的差错比特率(BER)最小;同时,它还能对不同系统通信的相关协议进行转换。
更重要的是,软件无线电系统还可以通过广泛的软件功能来支持该系统业务的广泛可扩充性。
显然这些功能都是以往或现有数字无线电通信系统所不能比拟的。
四.软件无线电系统“软件化”程度的评价如何评价一个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软件化”程度呢?1997年5月软件无线电概念的提出者Joe.M在欧洲召开的软件无线电会议中提到了一种思路:用一个矢量(N,PDA,HM,SFA)来表示其“软件化”程度,该矢量的每一维坐标取值均为0~3。
其含义如下:N为空中接口所能支持的频道数,分为4中类型:单一频道(0),双频道(1),多频道(小于6个)(2)以及RF频段中的所有频道(3)。
PDA是指可编程数字化访问(Programmable Digital Access),即指软件无线电中数字可编程的程度,也分为4种类型:无可编程性(完全模拟或固定功能的数字无线电)(0),在基带可编程(1),在中频可编程(2)在射频可编程(3)。
HM指硬件的模块化程度(Hardware Modularity),实际指硬件的可编程程度,分为4类:无可编程性(0),系统采用可编程专用模块(1),系统采用DSP(2),及采用FPGA 等(3)。
SFA指软件模块化程度,也可以认为是软件的可重用性(Reuse),即软件是否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硬件平台上,有如下4类:无定义空中接口的软件(0);硬件平台上只能够运行一个厂商所提供的软件(1);多个厂商的软件均可加载到硬件平台上,但硬件平台是一个(2);多个厂商的软件可加载到多个硬件平台上(3)。
按照矢量分布,从四个尺度均为0到均为3,软件无线电评价的级别也是从0级到3级。
如表1所示。
目前很多的可编程数字无线电处于级别1,美国军方的Speakeasy处于级别2。
表1 软件无线电的级别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外对软件无线电概念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不仅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是用软件实现,同时要求整个系统中的软件和硬件都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对“软件”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与研究热点软件无线电之所以比传统的数字电台优越,是因为采用了许多关键技术,正是这些关键技术确保了电台的宽频段和功能的灵活性。
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1)开放式体系结构。
软件无线电的硬件设计以开放式总线结构为基础,所以硬件和软件都采用开放式物理接口和电气接口规范,按标准的通用模块进行设计。
目前,用于通信的开放式体系结构标准已经建立,但软件无线电中用于高性能、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的开放式标准还处于未成熟阶段。
(2)宽频段、多频段天线及RF部分技术。
RF转换器部分功能包括产生输出功率、接收信号的预放大、射频信号和中频信号的转换等,现阶段RF变换还只能采用模拟方式。
(3)宽带模数或数模(A/D或D/A)转换技术。
在软件无线电中,理想的ADC的位置应尽可能的靠近天线,以使接收到的模拟信号尽早数字化及获得最大限度的可编程性。
在A/D或D/A转换技术中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有:采样速率、采样方式的选择、带外能量的数值及效应、量化噪声等,目前在软件无线电A/D或D/A技术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目前ADC 的采样速率难以完全满足软件无线电所要求的高速、高精度的性能。
(4)中频处理技术。
发射端中频处理部分是实现已调基带信号与中频信号之间的变换,这种变换通过离散时间点运算来实现;接收端中频处理部分包括宽带数字滤波,可从可用的业务波段中选出一个来,恢复出中等带宽的用户信道,同时将信号转换到基带。
频率变换和滤波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中频段对处理能力的需求,其功能完成要求用数字处理方法来实现。
(5)基带处理技术。
基带处理段对信号进行第一级信道调制(相应地在接收机中是对信号进行解调)。
另外,针对非线性信道的信号预畸变、格型编码和软判决参数估计都包括在基带处理段中。
因此,该段的复杂性由基带带宽、信道波形和相应处理(如:软判决支持)的复杂性来决定。
(6)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
在软件无线电中,高速DSP的运算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软件无线电系统性能的好坏。
在多频段多功能电台中,DSP部分的设计不再是为某种功能所附加,而是承担电台的大部分信号处理功能,包括调制/解调、变频、数字滤波、信号检测、信息处理、语音编码、抗干扰及实时控制、网络协议等多种功能。
(7)可重构的实时软件处理技术。
软件无线电在多工作方式实现过程中,要求能实时加入新的功能软件,因为尽管目前存储器的容量已经够大,但存储所有软件仍然是一种负担,因此软件无线电应该能够通过特定的用户入口来实现装载新的功能软件,从而通过软件资源重新分配的办法来实现软件的功能重组,这就要求将通信协议及软件标准化、通用化,这也是软件无线电的一个基本要求。
(8)开放式总线结构的标准化。
传统的硬件平台结构为流水线式,在这样的结构中,各模块采用实际的硬件电路互联。
由于在一般的情况下,个模块之间耦合紧密;当系统功能需要改变时,则要求增加或减少某一模块,这样必然会引起结构上的变化。
由于它不具有开放性,因此不具备软件无线电的要求。
人们从PC的发展中得到启迪,由此基于总线互联结构的系统便应运而生,即将VME总线标准在相应系统中应用。
尤其是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VME总线标准为软件无线电的可开放、可扩展硬件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宽带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在软件无线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硬件出入口,只能靠硬件本身来完成,不能靠软件加载实现全部功能。
软件无线电中的智能天线与无线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从功能上讲是完全相同的,但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由于信号占据很宽的频率范围,其天线必须具有接入多个频段的功能,理想的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天线部分则应该能够覆盖全部无线通信频段,这对天线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