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地铁观后感

合集下载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在当代社会,地铁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地铁系统的运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隐患。

近日,北京地铁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起了我对地铁安全的思考。

这起安全事故发生在北京地铁10号线上,由于设备故障导致列车突然停运。

事故发生时,车厢内的乘客因为突如其来的停电和黑暗而产生了恐慌,许多人在拥挤的车厢中发生了推搡,导致一些乘客受伤。

此次事故暴露出地铁运营方在应对紧急情况方面的薄弱环节,也引发了社会对地铁安全问题的关注。

首先,从这起事故中可以看出,地铁系统的设备维护和检修工作并不到位。

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列车的故障应急措施无法快速启动,导致列车不能及时恢复正常运行。

这需要地铁运营方加大对设备的维护力度,定期检修和更新设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

其次,事故中乘客的恐慌和拥挤状况也给地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地铁运营方应该加强乘客安全意识的培养,提供适时的安全培训和指导。

此外,在车厢内应设置更多的安全设备,如逃生门、应急照明等,以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困境。

另外,这起事故也暴露了地铁安全预警机制的不完善。

在事故发生前,地铁运营方并没有提前发出安全警示,使得乘客无法提前做好准备。

因此,地铁运营方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定期对设备状态和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向乘客发布必要的安全信息。

总体来说,这起北京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地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地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承担着许多人的出行需求,因此地铁运营方应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加大设备维护力度、加强乘客安全培训、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以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和出行权益。

在这起事故中,我们看到了地铁运营方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意识到地铁安全问题对广大乘客的危害。

北京地铁观后感

北京地铁观后感

北京地铁观后感篇一:北京地铁观后感《北京地铁》是内地第一部以地铁为背景拍摄的电视剧。

这部剧云集了陆尓豪、吴亦烦、糖嫣、马冬梅等一系列的小鲜肉。

在业内一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

这部剧讲述的是从小怀揣一个地铁司机梦想的丁翔宇(吴亦烦)在北京地铁担任司机,因工伤眼,进而转岗为站务。

然后在新的岗位结识了新的同事——站务李思晨(马冬梅)、站长秦悦(糖嫣)、调度周喆(陆尓豪)。

而后,各种撕逼、多角恋、作死、甚至叛逆要当接盘侠……最后眼睛康复,复职当回地铁司机的励志故事。

《北京地铁》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电视剧,对业内情况的改动、侧重在所难免。

例如站务序列,就有站务、票务、值班员、值班站长、副站长、站长、中心站长。

在电视剧中可能就被改动为站务、站长两个职位。

调度有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维修调度、生产调度等,在电视剧中或许就统一为综合控制调度。

这些改动都是为了便于故事表达,故事讲得好不好,取决于在假设的前提下,情节还能不能自圆其说,而不是假设是否荒诞。

所以,大家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需大家暂时放下对行业内的专业认知,以宽容的态度去看待整部故事,这才是《北京地铁》的正确打开方式。

丁翔宇的妈妈系北京地铁高层领导,以此推断,应该是丁翔宇小时候就受到母亲影响,故而种下了一个地铁梦。

所以“从小梦想成为地铁司机”这一设定,似乎是合乎情理的。

然后第二幕是站务李思晨要立志要自力更生,坚决脱离父母,不甘做富二代的豪言。

篇二:北京地铁观后感《北京地铁》这部剧中由于主人翁丁翔宇惹是生非,地铁公司经研究决定,取消他所在京铁站“金牌班组”荣誉称号。

这一幕在宣传片里戏份颇重,想必业内人士很容易想明白。

地铁公司,不争钱、不夺利,要的就是金牌荣誉!在地铁人的眼里荣誉高于一切!金牌班组、工人先锋号、文明列车、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金手柄司机等等荣誉称号在业内都是极为重视的荣誉,这些是地铁员工在公司的唯一追求,是信仰。

最后,丁翔宇冒着失明的风险,接受眼睛手术,为的就是重返地铁驾驶室。

北京地铁参观考察日记

北京地铁参观考察日记

北京地铁参观考察日记
北京地铁参观考察日记
今天,我们坐了2号线、1号线与10号线、亦庄线。

我先做一下综合统计:人数:一号线人最多,不管是不是上下班高峰,都很挤,上下班高峰就不用走——被挤上去了。

二号线人不多(非上下班高峰),但上下班高峰也有不少人来挤地铁。

十号线和二号线一样,但人又多一些。

亦庄线的人介于二号与一号之间,但偏向于二号线。

新旧:一号线是老线,二、十、亦庄三条线看起来比较新。

感觉:1号、亦庄线不好,抢座位,除非到起始站。

2、10号线还是可以的`。

亦庄线在小红门与旧宫之间,从B2转F2(地下二层转地上二层)。

我刚开始觉得是地铁转轻轨,到了伯伯家,妈妈查了一下这个问题,原来地铁与轻轨有A、B、C三类,A、B两类为地铁,C为轻轨。

A、B宽度分别为3.0米、2.8米,C为2.6米。

A、B编组为5到8节,C编组为2到4节,地上也有地铁,地下也有轻轨。

我们不能以地上、地下来区分地铁与轻轨。

我还看了司机室(有的有玻璃,有的没有),司机的驾驶方法是转旋钮(拉拉干)前进,按钮刹车,车灯有远、近、关三种方式,在到站时会关车灯。

还有许多按钮,我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我长大后会研究。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些北京地铁安全事故的案例,真的是把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那些案例里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不停地闪现,让我心有余悸。

其中有一个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那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早上,地铁站里挤满了匆忙赶着去上班的人。

在一个换乘站,人流像潮水一样涌动。

有一位年轻的女士,穿着职业装,手里拿着一杯咖啡,一边走一边看着手机。

当时的站台特别拥挤,人们都在你推我搡地往前挪。

这位女士被挤到了靠近轨道的边缘,可她完全没意识到危险的临近,眼睛还是紧紧地盯着手机屏幕。

就在列车即将进站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可能是因为后面的人不小心推了一下,也可能是她自己没站稳,她一个踉跄,身体向前倾去。

这一瞬间,周围的人都惊呼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幸好地铁司机反应迅速,紧急刹车,但列车还是碰到了她。

那一瞬间的撞击声,还有周围人的尖叫声,交织在一起,整个站台瞬间陷入了混乱。

救援人员很快赶到,可那位女士已经受伤昏迷。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想想看,这本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上,她可能只是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心里想着工作的事情,或者在和朋友聊天,完全没料到会遭遇这样的横祸。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在拥挤的人群中没有注意自身的安全。

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地铁虽然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

咱们平常坐地铁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坐地铁,有时候也会为了抢个座位,或者赶时间,在车门即将关闭的时候冲进去。

看了这些案例之后,我再也不敢了。

每次进地铁站,我都会特别留意脚下的缝隙,上扶梯的时候也会紧紧抓住扶手,不再像以前那样漫不经心。

而且我发现,很多人在地铁站里其实都不太注意安全。

有的人在楼梯上跑上跑下,有的人在车厢里大声喧哗打闹。

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其实都有可能引发意外。

再想想那些在地铁站工作的人员,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巨大的人流量,肩负着保障乘客安全的重任,真的是不容易。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些关于北京地铁安全事故的案例,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在这些案例中,有一个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那是一个早高峰,地铁站里人潮涌动,就像罐头里塞得满满的沙丁鱼。

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脸上带着困倦或者焦虑。

有一位上班族小姐姐,穿着得体的职业装,手里还拿着一杯没喝完的咖啡。

她被后面的人挤着往前,一边努力护着自己的包包,一边小心不让咖啡洒出来。

就在这时,地铁即将关门的警示声响起,可她还没完全上车。

她着急地想要冲进去,结果背包被门夹住了。

这一下,周围的人都慌了神。

地铁工作人员赶紧跑过来,试图打开车门。

但由于是高峰期,每一秒的耽误都可能影响整个线路的运行。

小姐姐的脸色煞白,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恐和无助。

周围的人有的在大声提醒工作人员,有的在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整个场面混乱不堪。

终于,车门被重新打开了,小姐姐的背包被解救了出来,她也总算是有惊无险地上了车。

可这件事却让所有人都心有余悸。

看完这个案例,我就在想,这看似平常的每一天,我们在地铁里奔波,却很少去真正关注潜在的危险。

北京的地铁,那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那里穿梭。

有时候,你能看到年轻人戴着耳机,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脑袋;有时候,能看到老人紧紧地抓着扶手,目光中透着一丝疲惫;还有那些小朋友,被家长紧紧地牵着,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一切。

在这么多人当中,大家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地,自己的心思。

但往往就是在这种匆忙和不在意当中,危险就悄悄地潜伏着。

就像那次我自己坐地铁的时候,站在门口的位置。

车一停,外面的人拼命地往里挤,我被挤得都快贴到门上了。

那一瞬间,我心里特别害怕,万一这门突然关了,把我夹住了可咋办?再想想那些在扶梯上摔倒的事故,真的是让人胆战心惊。

有的人可能是因为着急赶时间,没站稳;有的人可能是在看手机,没注意脚下。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还有那些因为抢上抢下导致被车门夹到,甚至受伤的情况。

大家都觉得自己能赶上这一趟车,都不愿意等下一班,结果就出事了。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在日常生活中,地铁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然而,地铁安全问题也时常引发人们的关注。

最近,北京地铁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观察这个案例,我深刻意识到地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这起地铁安全事故让我感到震惊。

作为一个都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北京地铁的安全问题本应得到高度重视。

然而,这次事故的发生无疑暴露了地铁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

无论是工作人员的不专业,还是设备维护不到位,都是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这引发了我对地铁运营企业的质疑:他们是否将乘客的安全放在首位?他们是否重视安全培训和设备维护?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反思和解决。

其次,这起地铁安全事故也引发了我对自身安全意识的思考。

在日常乘坐地铁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自身的安全保护。

我们常常看到乘客在车厢内使用手机、听音乐甚至打瞌睡,对自己的周围环境缺乏警觉性。

然而,这一动态环境不可控制的事故,提醒我们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仅注意自身安全,还要积极参与到维护地铁安全的行动中来。

例如,在看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报告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关部门,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共同维护地铁运营的安全。

此外,这起地铁安全事故还让我思考起了城市发展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和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地铁作为一种集约化、环保的交通方式备受青睐。

然而,地铁网络的快速扩张和维护的困难,也对地铁安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城市发展应该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不能只看重地铁的规模和线路数量,而忽视了对地铁安全的投入。

只有在一个安全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下,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地铁所带来的便利。

尽管这起地铁安全事故给人们带来了伤痛和恐惧,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对地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管理。

地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和管理,我们才能保障广大市民的出行安全。

总之,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让我深刻反思了地铁安全问题。

北京地铁观后感

北京地铁观后感

北京地铁观后感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地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我有幸在近期来北京旅游,也亲身体验了北京地铁的便捷与舒适。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北京地铁之旅,以及对北京地铁的观后感。

一、便捷的换乘系统北京地铁的换乘系统让我印象深刻。

地铁线路想象成一张网,交通线路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网络。

在地铁站内,标识非常清晰,指示箭头、标识牌、指南针都牢牢印在人们的视线中。

换乘的过程非常快捷,地铁站内的方向指示让人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迷路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地铁站内还设有扶梯、电梯、自动扶手等便利设施,让老人、儿童和行李较多的游客能够更加舒适地使用地铁。

我在北京地铁的换乘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顺利到达目的地。

二、宽敞明亮的车厢北京地铁的标志性特点之一是宽敞明亮的车厢。

比起一些其他城市的地铁,北京地铁的车厢面积似乎更大。

车厢内的座位、扶手、车厢顶部都设计得非常合理。

车厢内有充足的座位供乘客休息,扶手的设置也让人在高峰时段站立稳定。

车厢内的环境清洁整洁,没有异味。

车厢顶部的设施是我特别注意到的地方。

车厢顶部的显示器能够实时播放到站信息、安全宣传等内容。

这一设计让乘客可以随时掌握到站信息,有助于合理安排下车时间。

此外,车厢内还设有广告牌,并没有给人带来过多的干扰。

三、高效的安检系统北京地铁的安检系统十分高效。

乘客需要在进入地铁站之前通过安检通道。

这一过程相对迅速,进出站口的流动也非常顺畅。

安检通道内设有硬币、手机等识别设备,可以迅速判断乘客携带物品是否违规。

这种高效的安检系统确保了地铁站内的安全,也减少了乘客等待时间。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因为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间,大量人员都需要通过地铁站的安检,而这些乘客的安全是地铁运营的首要任务。

四、服务良好的站务工作人员在北京地铁的旅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服务态度非常好的站务工作人员。

无论是在安检通道还是在站台上,工作人员总是面带微笑,热心地回答乘客的问题,并向乘客提供帮助。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地铁已经成为很多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然而,北京地铁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提醒我们,确保地铁安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最近观看了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的相关报道,深感震惊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这些案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展开论述。

首先,最令人不安的是北京地铁多次发生的轨道交通列车“追尾”事故。

这些事故暴露了地铁系统监控和维护的薄弱环节。

在复杂的城市运行环境中,地铁车辆的安全至关重要。

从地铁事故可以看出,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与运维管理不到位、设备维修不足有关。

因此,加强地铁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

其次,多次爆炸事件让人们对北京地铁的安全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担忧。

爆炸事件不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恐慌。

这些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安全无小事,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生命安全。

在这里,我想呼吁每一个乘客,尤其是在高峰时段,要保持警觉,不要带任何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品进入地铁车辆,同时,倡导在地铁站和车厢内设置更多的监控设备,加强对疑似可疑人员和行为的检测。

再次,北京地铁还频发的事故引发了人们对于地铁建设规划的思考。

城市的交通规划是一个耗时且复杂的任务,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人口密度、交通需求、现有交通网络等。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的频发,提醒我们在规划城市地铁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变化。

要建设安全可靠的地铁系统,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做好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各个环节的衔接。

最后,地铁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应对也非常关键。

在事故发生后,对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和后续赔偿处理都需要得到更加关注和完善。

此外,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也要公正透明,要追查事故的原因,严肃追责,以起到严厉示范和警示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为地铁安全形成长效机制,并树立起广大市民的底线意识。

综上所述,北京地铁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使我深感地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素材】
今天在班导师和陈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参观了广州地铁车辆段和广州南站。

一路参观,使我对地铁车车辆有了最初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此行给我的感触很深。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趟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广州地铁车辆段,我见到了真正的地铁列车。

列车给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以前经常有搭乘地铁出行过;陌生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地铁列车。

在车辆段的车库里,我看到了两辆正待检修的地铁车辆,给我的感觉就是个庞然大物正在趴在那里,震撼不已。

首先讲解员就反复强调列车检修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地铁列车是需要每天的进行检修的,这样才能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讲解员耐心细致的给我们讲解车辆的组成结构,其实地铁列车的结构都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

即转向架、车体、制动系统、受电弓这四部分是列车的主体部分,其他的部分就是不同科技的不同整合,最主要的还是列车信号系统的完善。

但是中国就是在某些领域不能有所突破,因此中国的地铁列车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距离国际领先的地铁列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广深线上运营的列车就是日前引进美国的最先进地铁列车,还有就是,地铁的信号系统全部是进口的国外的系统。

虽然我们是可以借鉴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是自身不进行突破还是难有发展。

这使我想到我们的专业目的就是以地铁车辆为学习对象。

在今后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不仅要不断的强化专业课的学习,还要不断关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的发展。

我们的肩上的重担任重而道远,因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地铁将是人们中短途出门和出游的首选交通工具。

如何设计优良的列车来满足中国的发展,这将是我们的责任。

这一天的参观虽然很短,但感触很深。

今天,我们坐了2号线、1号线与10号线、亦庄线。

我先做一下综合统计:人数:一号线人最多,不管是不是上下班高峰,都很挤,上下班高峰就不用走——被挤上去了。

二号线人不多(非上下班高峰),但上下班高峰也有不少人来挤地铁。

十号线和二号线一样,但人又多一些。

亦庄线的人介于二号与一号之间,但偏向于二号线。

新旧:一号线是老线,二、十、亦庄三条线看起来比较新。

感觉:1号、亦庄线不好,抢座位,除非到起始站。

2、10号线还是可以的。

亦庄线在小红门与旧宫之间,从B2转F2(地下二层转地上二层)。

我刚开始觉得是地铁转轻轨,到了伯伯家,妈妈查了一下这个问题,原来地铁与轻轨有A、B、C三类,A、B两类为地铁,C为轻轨。

A、B宽度分别为3.0米、2.8米,C为2.6米。

A、B编组为5到8节,C编组为2到4节,地上也有地铁,地下也有轻轨。

我们不能以地上、地下来区分地铁与轻轨。

我还看了司机室(有的有玻璃,有的没有),司机的驾驶方法是转旋钮(拉拉干)前进,按钮刹车,车灯有远、近、关三种方式,在到站时会关车灯。

还有许多按钮,我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我长大后会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