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故乡的野菜》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3

合集下载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亦师亦友林语堂
• 《语丝》创刊于 1 92 4年 ,当时在它的周围 聚集了不少文学精英 ,鲁迅、周作人、郁达 夫、刘半农、钱玄同和林语堂都是骨干。 为了办好这个刊物 ,更为了互相交流 ,取长 补短 ,还为了消遣地自由地享受生活 ,这些 人每两周在北京的中央公园今雨轩聚谈一 次。他们往往磕磕瓜子、喝喝清茶花雕、 吃碗面条 ,纵横古今
课文分析
•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 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 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 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 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 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 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 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先用淡淡的 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表面看,作者对 故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 “故乡”、“家乡”界定,已经撩起故乡 之思。
3.三种野菜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课文分析
•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 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 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 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 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 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 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 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 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 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 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 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 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 髻上 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 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汪曾祺_故乡的野菜ppt课件

汪曾祺_故乡的野菜ppt课件
43
3.本文和周作人的《喝茶》,同样从身边取材, 一样有闲适风度,试比较二文有何差别。
答:从文学渊源上看,汪曾祺似是“闲适”、 “性灵”一路,但因为有故乡乡风民情和对 故乡的深情怀念的孳乳,同样的题材,在汪 曾祺写来却不见枯涩,倒是一派乡野的素朴 鲜活,仿佛故乡春天早晨,女孩子竹篮子里 的枸杞头,沾着雨水和泥土。因此,汪曾祺 的小品文,态度固然闲适从容,但却更多日 常生活亲切的人间气息。
32
33
第五种:莼菜 莼[chún]
莼菜汤 四首民谣——乡土大 地的沧桑和血泪
34
灰菜 三回吃灰菜的回忆
35
总结 主要内容(野菜的共性) 本文作家谈故乡的野菜,谈故乡野菜的吃法。 在作家的笔下,每一种野菜都联系着家乡四季 之景,凝聚着作者的人生记忆,富于人生的情 趣,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一草一木总关情, 凸显其趣与雅)
(发现美的眼睛)
37
艺术特色
1、以儒家审美理想为主导,辅以庄禅哲 学,文章的内容冲淡平和。 2、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语态安 详、心态从容。 3、作者引证大量大量的民俗学资料,将 几首民歌附录在内,富有哲理色彩。 4、语言简约生动、拙朴而高雅,给人们 极大的想象空间。
38
关于作者
你的理解?
由作品你可以看出汪老是个怎样的人?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1
作者生平
汪曾祺(192O1997),我国现 代作家,资深文化 界名人。江苏高邮 人。
2
3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 学系。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 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4
师承沈从文
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
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 我竭力把对话写 得美一点,有

第三讲-故乡的野菜

第三讲-故乡的野菜

二张关于味道的对话(1)
张伯驹:但有一条线索必须抓住,这就是本味,或者说是真 味,自然味,这是味的基础。
张伯驹:袁枚说过:“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因此他特别忌火锅。
张伯驹:在四大菜系中,对本味相对比较重视的是淮扬菜, 一个初学者最好从淮扬菜开始吃起,有了这个基础后,再 吃其他菜才能有对比。
故乡的野菜(9)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鸿渐,号 西楼,散曲作品有《西楼乐府》。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 大声并称为“南曲之冠”。王西楼还是画家。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 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 别的著作:《野菜谱》。《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五十二种中有 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钉(蒲公英)、蒲儿根、马栏头、青蒿儿(即 茵陈蒿)、枸杞头、野菉豆、蒌蒿、荠菜儿、马齿苋、灰条。江南人 重马栏头。小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提到儿歌“荠菜马栏头 ,姐姐嫁在后门头”,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大有人吃的。灰 条的“条”字,正字应是“藿”,通称灰菜。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
故乡的野菜(3)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 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村的女 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 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 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 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 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作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 梳头油就行了。
二张关于味道的对话(1)
张伯驹:就这一个味道,这世上又有几人能说全呢? 张大千:这你难不到我,不外乎酸甜苦辣咸鲜香麻淡九种而已,万
变不离其宗。 张伯驹:大千兄不愧是行家,一语破的。这九种滋味都属基本型,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背景周作人(1885-1967)号知堂、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

本文主要掌握内容1、周作人散文特点:以平和冲淡著称。

2、结构分析:第1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2-4段:回忆荠菜、黄花麦果,以及北京、东京的草饼等,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5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3、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4、《故乡的野菜》中运用民歌、谚语有何作用?重点:不仅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充溢着对自然风土民情的鉴赏和喜爱,更使得文情腴润,韵味深厚。

5、如何理解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

由此可见其冲淡平和的文章风格,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这种风格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

课后1、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

写荠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

写黄花麦果:细致描绘其形状,引述儿时谣谚,介绍故乡风俗。

写紫云英:引证日本《俳句大辞典》相关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故乡的野菜(大学语文课件)

故乡的野菜(大学语文课件)

60岁大器晚成:1981年,小说《大淖记事》获 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小说、散文均 闻名于世,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受戒》、《异 秉》等,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去世, 终年77岁。
作家作品
作品概述:汪曾祺 的作品深受传统文 化尤其是儒家文化 的影响,绵延不断 地传递着传统文化 的气息。
第五种:莼菜
莼菜汤
四首民谣——乡土大 地的沧桑于血泪
灰菜
三回吃灰菜的回忆
总结
主要内容:野菜的共性
本文谈故乡的野菜,谈故乡野菜的吃法。 在作家的笔下,每一种野菜都联系着家乡 四季之景,凝聚着作者的人生记忆,包含 着历史沧桑。
(一草一木总关情,凸显其趣于雅) 个性:关于野菜的联想各有侧重,如关于 莼菜的特别些,关于枸杞头最美。
蚂蚁当零食 每年4月到6月间,在哥 伦比亚北部的桑坦德省,成 千上万的蚁农开始采收蚂蚁。 蚁农采收的蚂蚁不是一般的 小蚂蚁,而是一种尾部十分 肥大的蚂蚁,当地人称之为 “豪米加•库伦纳”,意思是 “大臂部蚁后”。 在桑坦德 省,“大臂部蚁后”是一种 十分美味的食品,当地人一 般炒着吃。抓一把炒熟的蚂 蚁放在嘴里大口大口地咀嚼 时,会感到酥脆无比、浓香 四溢。
女子不得吃鸡蛋 土耳其人把鸡蛋作为 “繁殖”的象征,因此未婚 女子不得吃鸡蛋;而在尼日 利亚,人们则把鸡蛋视为 “绝育”的象征,那些希望 生养孩子的妇女也不能吃鸡 蛋;摩洛哥女子可以吃鸡蛋, 但作妻子的不能在丈夫面前 吃鸡蛋,否则就会被责骂为 “伤风败俗”。
砸盘砸碗搞婚礼 德国波恩地区流行婚前摔盆 砸碗的"普特阿班"仪式更是雷人。 新郎新娘手挽手进入婚礼现场, 宾客们向他们表示祝贺,他们一 一向客人表示谢意。突然间," 叮叮咣咣"的砸盘、摔碗的声音 不断,跟咱们过年放鞭炮声一样。 这是他们当地习俗:新婚之前要 举行辞旧迎新仪式,来参加婚礼 的宾客,人人都带着几个破碗、 破盘、破瓶,仪式上,宾客摔盘 砸瓶响声不息。他们认为玩命地 猛砸一通,可以帮助新婚夫妇除 去昔日的烦恼、迎来甜蜜的开端。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4 / 10
4
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 茶》、《乌蓬船》、《鸟声》、《谈酒》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琐事 或风土人情,着意表现归返自然,顺乎天性的生活情趣。 《乌蓬船》:采用书信形成,先向友人介绍故乡的乌蓬船这种江南 水乡特有的交通工具,继而笔锋一转,叙写如何坐乌蓬船,描写乘船游 乐的无限情趣,抒发一种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他展示出江南水乡的浓 郁风情,颇耐人寻味。 这类散文内容无甚社会意义,但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价值:其一,它 有文化上的价值。它写的是生活琐事、风土人情,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 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如凝聚着民族情趣的茶酒文化的结晶,既可以给人 以美感,又可引导人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其二,它有艺术上的价值。 艺术表现上追求感情的倾泄与控制、语言的谐谑与端庄、描述的平淡与 深刻的统一;追求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统一。他的散文艺术历来 为人们所称道和仿效。
5 / 10
5
二、朗读正音
邻舍(shè) 顾禄(lù) 簇生梢头(cù 和粉(huò) 作供(gòng) 艾饺(ài) 间有(jiān) 乐音(yuè) 荠菜(jì) 灶陉(xíng) shāo) 韧结结(jié) 一攒(cuán) 嫩茎(jīng) 治痢(lì) 姣姣(jiāo) 姊姊(zǐ) 簪髻(zānjì) 鼠曲草(qū) 弗出(fú) 茧果(jiǎn) 鸡雏(chú) 俳句(pái)
9 / 10
9
四、品读探究
第1自然段阐明了周作人怎样的“故乡观”? 与故乡有关的作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 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周作人故乡观: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作品通过对故乡的草木、风土熟悉至入微的描述, 凸现着感情的丰腴沉着,显示出一腔热爱怀念深情。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清淡,隽永而幽雅。“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似乎作者是一个适意洒脱的人。而妻子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荠菜却让作者打开了对于故乡的记忆的闸门,浙东的风俗习惯,市井风情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这细致入微的记忆其实正是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的最好体现。
十三年二月
(1924年2月作,选自《雨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做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第一讲:《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第一讲:《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 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 的。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 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 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 格矛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 “绅士鬼”,也可以称为“叛徒”与 “隐士”
文学特色
1.散文成就与风格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 了“平和冲淡”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 格。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 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20年代末﹑3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进 一步传入及其与中国文艺运动实践结合的结果﹐产生了中国无产 阶级文艺运动。同时﹐苏联及西方左翼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也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日益明显的影响﹐使中国左翼文学成 为世界“红色的三十年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 立前后﹐进步文艺界又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关于文艺大众化问 题的讨论﹔在确认文艺的大众化方向的前提下﹐这次讨论涉及了 文学语言的通俗化﹑旧形式的利用等问题。鲁迅所提出的必须“采 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且介 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以促进现代文学自身创造与发展的主 张﹐即是这次讨论的理论成果。在创作实践上﹐则出现了鲁迅的 《二心集》﹑《伪自由书》等杂文﹐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日 出》﹐老舍的《骆驼祥子》﹐艾青的《大堰河﹐我的褓姆》等中外影响 熔为一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艺术个性的现代作品﹐标志著 现代文学艺术上的日趋成熟。左联时期为克服创作上的“欧化”现象 ﹐促进现代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左联 本身所带有的“五四”形式主义向“左”发展的成分﹐也妨碍它去彻 底克服同是根源于形式主义的“欧化”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一、作者简介
1、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

2、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语丝》周刊的主编。

3、三十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

4、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

二、文学特色
1.散文成就与风格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2.文学内容:
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细究人情物理,针砭社会时弊,兼具知识性、哲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

3.文风:具体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

4.文学语言:融文言、白话、方言及外语于一炉而极雅致。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谈酒》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生
活琐事或风土人情,着意表现归返自然,顺乎天性的生活情趣。

这类散文的内容无甚社会意义,但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为周作人获得散文大家的声誉,为周作人奠定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究其原因,在于它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一,它有文化上的价值,它写的是生活琐事、风土人情,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描写中国的传统文化。

茶酒之类均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趣,体现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

周作人这类散文既可以给人以美感,又可引导人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其二,它有艺术上的价值。

周作人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感情的倾泄与控制、语言的谐谑与端庄、描述的平淡与深刻的统一;追求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统一。

他的散文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仿效。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第三、四段:
1.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2.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

3.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文中那随意道来的语言风格,很自然地把人带回了故
乡。

文中提到的野菜及其典故都是大家熟悉的。

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

周作人把妇女小儿采野菜说是一种有趣味的工作。

把乡间一种枯燥无味的劳作形容得如此意兴盎然,让读者有一股亲自下田间采野菜的冲动。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脑海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妇孺采荠菜图来,图中呈现的是一片其乐融融,生机勃勃的景象。

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

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课文深究:
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
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
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

表现出一种
耐人咀嚼的“闲话风”
与“简单味”。

在叙述上象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相关的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无不成趣。

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

这种叙述风格就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3.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
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

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

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4.作者在文中,引用童谣、顾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融合文言、白话,这样的引用好不好?为什么?《故乡的野菜》写故乡的风俗时引述的童谣,使得文章野趣十足;
引用了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是以古证今,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
的文化背景里去;
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的进行比照,同时体现作者渊深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