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爆炸实验的再研究
粉尘爆炸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粉尘爆炸事故调查与防范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粉尘爆炸事故在近年来频繁发生,给企业生产和员工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自己对粉尘爆炸事故的认识,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粉尘爆炸事故调查与防范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粉尘爆炸事故的原因、危害及防范措施,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此类事故。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粉尘爆炸事故案例学习在实习的第一周,我系统地学习了国内外多起粉尘爆炸事故案例。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了解到粉尘爆炸事故往往发生在粮食加工、化工、金属打磨等易产生粉尘的行业。
事故原因主要是粉尘在一定条件下遇到火源、高温或电火花等激发因素,从而引发爆炸。
事故后果往往十分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粉尘爆炸原理及危害研究在实习的第二周,我深入研究了粉尘爆炸的原理及其危害。
粉尘爆炸是指在有限空间内,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激发因素产生爆炸现象。
粉尘爆炸具有以下特点:爆炸速度快、爆炸压力高、燃烧时间长、爆炸波及范围广。
粉尘爆炸事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等方面。
3. 粉尘爆炸防范措施学习在实习的第三周,我学习了粉尘爆炸的防范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控制粉尘产生:加强生产过程中的通风、除尘、清洁等措施,降低粉尘浓度。
(2)规范火源管理:禁止在粉尘环境中使用明火、高温设备,加强电火花防范。
(3)设备选型及工艺改进:选用防爆型设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粉尘爆炸风险。
(4)安全培训及应急预案: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制定应急预案,确保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4. 实习实践在实习的第四周,我参与了粉尘爆炸事故模拟演练和实际调查。
通过模拟演练,我掌握了粉尘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法,包括报警、疏散、灭火、救援等环节。
在实际调查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危害和提出防范措施。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粉尘爆炸事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掌握了粉尘爆炸的原理、危害及防范措施。
九年级化学上册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素材新人教版

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一改进的理由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课题1有一个粉尘爆炸实验。
据我所知,很多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试验,不仅成功率很低而且效果不佳。
我们学校的两名化学老师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次对比实验,终于将这个实验做到了既安全又环保,由于装置透明,便于学生观察爆炸发生的全过程,且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归纳出来,与大家交流。
二改进的方法(1)实验器材洗干净的塑料色拉油桶(5升)和营养快线瓶子(1.5升)各一个、中间插有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两个、乳胶管一段(1.2米),细铁丝一根(30厘米),蜡烛两支(5厘米长)、打火机一个、封口胶带一卷,铁架台(带铁夹)一个,刚炒过的干燥面粉两小烧杯(50毫升的烧杯),小刀一把,细绳一根。
(2)实验过程1、将装色拉油的塑料油桶洗净,将贴在上面的商标用水侵泡后除干净,再将桶底中间挖一个圆形的孔(直径约8厘米),用餐巾纸将桶内的水擦干。
2、将两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用乳胶管连在一起;再将其中一个橡皮塞塞紧色拉油的桶口,另一个橡皮塞塞紧营养快线瓶口(即气囊)。
3、用铁夹夹住色拉油桶桶口并使桶口朝下,桶底朝上,固定在铁架台上。
用细绳将桶身固定在铁架台的主杆上,以免在爆炸过程中歪倒。
4、用50毫升烧杯向油桶中加入刚炒过的精制面粉(或汤圆粉)两杯。
5、用铁丝的一端将长短相同的两支蜡烛帮在一起,铁丝的上端折成一个小于90度的弯钩(弯钩的长度以接近油桶半径长度为宜),放进油桶中试试高度(铁丝总高度以接近桶身高度但不要超出为宜,便于封口)。
目的是能方便地将蜡烛放入桶中并能使蜡烛站立在面粉之中,防止蜡烛歪倒,同时避免蜡烛太靠近桶壁而将桶身烤破。
6、将封口胶准备:因封口胶宽度不够,根据色拉油桶底园孔的大小将几段封口胶部分重叠在一起(重叠宽度以1厘米为宜),形成一块较大的封口胶,以便它能将桶底园孔完全封严。
7、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油桶中,迅速将准备好的封口胶封住桶底园孔(此时速度一定要快,以防止瓶中的氧气被消耗完导致蜡烛熄灭),要尽量封严。
[粉尘爆炸实验改进] 初三粉尘爆炸实验现象
![[粉尘爆炸实验改进] 初三粉尘爆炸实验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0f6e22af3b3567ec112d8a1d.png)
[粉尘爆炸实验改进] 初三粉尘爆炸实验现象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很感兴趣。
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兴趣十分必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但长期以来,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变成一种形式,失去它的探究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
许多教师甚至取消部分课堂实验,而用口述等方法讲解。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是:1)演示实验不易做成功,达不到预期效果;2)实验耗时长,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计划。
但这将影响课堂效果,学生不能直观地获得知识,而仅仅通过教师讲授来学习。
为此,笔者以“燃料及其应用”一课中的“可燃性粉尘的爆炸实验”为例,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改进方法,使实验更简易,成功率更高。
粉尘爆炸是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浮游,当一种火源给予一定的能量后发生的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粉尘爆炸是化工、煤炭、冶金、木器加工等行业最常见的安全隐患。
粉尘爆炸具有规模大且易发生二次爆炸的特点,所释放的能量比一般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汽要大很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极为严重。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发生了近300起的粉尘爆炸,造成100多人死亡。
其中,2008年美国皇家糖厂由于对输送设备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维护,导致粉尘从生产工艺设备逸出到车间工作区域而发生粉尘爆炸,造成13人死亡,40人受伤[1]。
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实验5: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一、【问题的提出】1、实验在课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燃料及其利用》单元中,在介绍“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时提到: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学生对面粉能引起爆炸很怀疑,教材为此创设了一个问题探究情景,设置了粉尘爆炸实验来探究可燃性粉尘能否发生爆炸。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粉尘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了解粉尘爆炸的危害性。
因此,实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对可燃性粉尘发生爆炸及爆炸条件的认识。
但按照教材的设计去做,实验几乎无一人成功,以至本来是一个趣味性极强的演示实验,而教师在教学时不得不选择“以说代做”了事。
改进该实验,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提高实验成功率,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因而本小组选用该实验进行改进。
2、教材的实验:(1)实验装置图:(2)实验操作过程: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 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3)不足之处: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成功率很低,几乎为零,研究发现该实验设计有以下几点不足:a) 若面粉不是特别干燥, 则不易被点燃, 这是该实验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b) 爆炸所用罐体为金属材料, 不透明, 学生不能看到罐体内部蜡烛与面粉的燃烧情况。
c) 用小瓶装面粉,鼓气时易形成孔洞,导致实验难以控制。
d) 塑料盖与金属罐之间密封不严, 即使面粉偶尔被点燃, 爆炸效果也不理想。
e) 鼓气量不好控制。
吹入的气流太少,面粉不能充满金属罐;吹入气流太多,扬起的粉尘易使烛火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f) 塑料盖太重、太紧,不容易被掀开。
g) 点燃蜡烛、盖容器盖、鼓气吹面粉要一气呵成。
否则,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消耗过多,会导致粉尘燃烧时氧气不足,无法产生爆炸声。
二、【问题解决设想】(1)改进设想:a) 改进火源的选用:①将实验所用蜡烛引燃改为电火花引燃:在220V的电压下,在两根导线中连接两根从铜导线抽出的细铜丝,当打开电源,两根细铜丝承受不了过重的负荷瞬间烧断并放出电火花引爆。
初中化学《粉尘爆炸实验》的实验改进

初中化学《粉尘爆炸实验》的实验改进
一、改进实验名称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粉尘爆炸实验》
二、改进实验目的
1、增强实验现象的可视性
2、提高实验的操作性能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透明塑料壶、胶皮管、带盖小塑料瓶、蜡烛、面粉、火柴、剪刀、螺
丝刀、便携式气筒或气囊等
四、实验装置说明
装置图示
实验装置的制作:
1、将透明塑料壶从上部第一个凹陷处从中剪开,去掉上部向内扣的那部分边缘,使之
上下好合好分且紧密,形成一个有限的空间。
2、在塑料瓶盖上打一些筛状小孔,以使面粉从小孔中均匀喷出;再将带盖小塑料瓶靠
底部侧面用螺丝刀打一小孔,以将塑料瓶固定在塑料壶内壁上。
3、在塑料壶底侧打孔后将塑料瓶固定,并用胶皮管将塑料瓶与打气筒相连。
五、实验操作
1、取适量的面粉于塑料瓶中,旋紧瓶盖;
2、将一小段蜡烛固定在壶底后点燃;
3、盖好透明塑料壶上部分,用打气筒或气囊快速鼓气。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
⑴装置简单,材料易得,具有实用性、普及性、趣味性;
⑵实验现象更为明显,不仅能观察到爆炸现象,还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粉尘的燃烧引起爆炸,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⑶操作简便、安全,可让学生参与,连接好装置后可连续多次演示。
粉尘爆炸实验的再次优化

粉尘爆炸实验的再次优化作者:李胡摘要面粉爆炸实验是一个比较难做的实验,成功率很低。
本人改变了原来的做法,提高了爆炸的成功率,还极具观赏性,同时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正文字体大小:大中小粉尘爆炸实验的再次优化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大庙镇中心中学李胡邮编:22112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第一节课题之一“爆炸”的教学中,有一个粉尘爆炸的实验,具体是这样的:[观察与思考]如图:取一只容器为500ML-1000ML的圆筒形纸罐,在接近纸罐底部的罐壁上打一小孔,将一根长约10cm的乳胶管插入孔中,将一小匙干燥的淀粉堆放在罐底靠近小孔处。
将乳胶管另一端与洗耳球相连。
将一约绿豆大小燃着的酒精棉球投入纸罐中,立即盖上罐盖,挤压洗耳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针对这个验证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爆炸的成功率。
我在教学中把它设计如下:1 、.取2药匙淀粉放在小石棉网上,并用火柴点燃(学生很惊奇,想不到淀粉能燃烧)。
老师问:此实验现象什么,可得到什么结论?学生答:淀粉点燃后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
结论:淀粉是可燃物。
老师问:一些可燃物如鞭炮类的燃烧常常引发爆炸现象,你有办法让淀粉燃烧时发生爆炸现象吗?学生答:根据鞭炮爆炸原理可将燃烧着的淀粉放入一个密闭的小盒内。
2、教师将正在石棉网上燃烧着的淀粉放入纸罐内,盖上盖。
老师问:为何没有发生爆炸现象呢,请你猜想一下原因?学生答:可能是淀粉燃烧不够剧烈的缘故。
老师问:如何在空气中使淀粉剧烈燃烧呢?学生答:增大淀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教师先把一段乳胶管与吸耳球连接好,然后一手捏瘪洗耳球,一手将乳胶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淀粉的袋中,松开捏洗耳球的手指,如同钢笔吸水,把淀粉吸入乳胶管内,接着把乳胶管一端接近酒精灯火焰,快速挤压洗耳球。
如图:老师问:此实验的现象?学生答:淀粉由乳胶管内喷出,被酒精灯火焰点燃后剧烈燃烧。
老师问:淀粉燃烧为何剧烈了?学生答:淀粉颗粒被吹散开了,每一个颗粒都能与氧气充分接触,遇到火焰,温度达到着火点,就会急速燃烧起来。
粉尘爆炸实验探究教案

粉尘爆炸实验探究教案教案标题:粉尘爆炸实验探究教学目标:1. 了解粉尘爆炸的基本原理和危害。
2. 掌握进行粉尘爆炸实验的步骤和安全操作。
3.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粉尘爆炸的条件和防范措施。
教学资源:1. 粉尘爆炸实验装置和材料。
2. 演示视频或图片,展示粉尘爆炸的实际案例。
3. 安全操作手册和实验室安全设施。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听说过粉尘爆炸?它有哪些危害?为什么会发生粉尘爆炸?2. 展示粉尘爆炸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前准备:1. 讲解实验目的和步骤,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重要性。
2. 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实验装置和材料。
3.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操作手册,并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1.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手册,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2. 监督学生的实验过程,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实验装置和材料。
3.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
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记录下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粉尘爆炸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粉尘爆炸,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
总结与拓展: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回顾实验目标是否达到。
2. 引导学生思考粉尘爆炸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防范意义。
3. 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思考其他类似实验的可能性和意义。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分析和防范措施等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额外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粉尘爆炸的知识,并与同学分享。
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粉尘爆炸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使用打分表或口头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进行讲座,深入了解粉尘爆炸在工业生产中的防范措施和案例。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工厂或实验室,亲身感受粉尘爆炸的危害和现实意义。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粉尘爆炸的其他实验方法和应用领域。
粉尘爆炸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实验 成功 率 高 ; 作 安 全 简 便 ; 置 材 料 易 操 装 得, 制作 简 单 , 重 复使 用 ; 验 在透 明容 器 中进 可 实 行, 现象 可视性 强 , 强 知识 生成性 。 增
( 实 验 说 明 4)
针对 教学 实践 中发 现 的这 些 问 题 , 者 对 此 笔
^
..
_
一
\ 、
仃 ■。
取 得 了 良好 效 果 。
关键 词 粉 尘爆 炸 优 化 设 计
优 点
1 教 材 实 验 的 探 究
( ) 验 装 置 及 其 制 作 1实
① 如 图 2 , 一 透 明 塑料 圆柱体 饮 料 瓶 ( b将 容 积约 6 O L 沿 虚 线 剪 开 ; 在 上 部 沿 实 线 剪 开 0r ) a ②
\
p
p
、
; 实验方 法与实 计{ 验设
d 0 、
粉 尘 爆 炸 实 验 的探 究 与 设 计
口 王 西 甫
江 苏省 睢 宁县城 西 中学 2 10 220
摘 要 分 析 了在 教 学 实践 中探 究 “ 尘爆 炸 实验 ” 以成 功 的原 因 ; 对 实验 不 足 , 计 制 作 了一 套装 置 应 用 于课 堂教 学 , 粉 难 针 设
实验 采 0 技 2 用术 》 通 技 室 和科 技 探 究 实验 室 的教 学 器材 ; 用 创 新 教 育 模 式 培 养 80名 通 用 技 术 教 育 、科 探 究 实验 专 间 业 领 域 的 骨 干教 师 , 授 予资 质 证 书 ; 将 通过 网络 教 学平 台 进 一 步 培 养 2万 名 技 术 教 育 学 科 教 师 作 为 乐 高 集 并 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尘爆炸实验的再研究
作者/收集者:江西省九江学院师专校区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喻国贞刘新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中,向学生讲述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并以粉尘的爆炸实验来证明。
我们在组织学生实验时,发现实验结果现象明显的比例不多,近来也有很多从事第一线的教师对此进行了研究,我们查阅了一些有关对它的研究资料,反复实验得出一些实验经验与看法。
1.面粉的处理
在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粉尘或气体,而这些空气中面粉粉尘的颗粒是非常小的。
所以我们在实验中首先将面粉干燥,然后进行对比实验,选用的面粉类型有:(1)未经处理的面粉,(2)用160目筛过筛,(3)用200目筛过筛,(4)用市售做菜的生粉。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成功率以(3)、(4)为最高,在(1)实验过程中看到的实验现象多是:当打开容器时可观察到有少量面粉被烧变色,但响声较小,有时几乎听不到。
2.火源的选用
在用生粉做实验时我们分别使用了蜡烛(如图1)、电火花(如图2)作引燃剂,实验结果表明,若用蜡烛引燃剂从实验操作、实验效果来看,都次于用电火花作引燃剂。
原因是:当将蜡烛点燃,容器盖盖好后,再来鼓气吹面粉,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也已消耗了一部分,这样使得粉尘燃烧时空气中的氧气的量不足,所带来的是实验效果稍差。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的话就要求教师的动作要快。
为了避免这一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电火花引爆,效果特别好。
3.简易电火花器的制作
可在两根导线中连接两根从铜导线抽出的细铜丝,当打开电源,两根细铜比承受不了过重的负荷瞬间烧断并放出电火花。
对此我们采用了不同电压(200V、150V、50V)进行实验,当使用220V时粉尘的爆炸十分剧烈并有明亮的火花,而使用150V时粉尘的爆炸相对要小一些,使用50V时几乎没有爆鸣声,只看到很微弱的火花。
4.实验结论
粉尘爆炸实验的最佳条件是,在220V的电压下用电火花引爆用200目筛过筛的面粉或生粉,其实验成功率是百分之百,而且现象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