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人教版
初中粉尘爆炸的原理教案

初中粉尘爆炸的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粉尘爆炸的概念,知道粉尘爆炸的原因和条件。
2. 让学生掌握粉尘爆炸的原理,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粉尘爆炸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粉尘爆炸的概念和原因。
2. 粉尘爆炸的条件。
3. 粉尘爆炸的原理。
教学难点:1. 粉尘爆炸的原理。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面粉、火柴、蜡烛、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面粉爆炸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粉尘爆炸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粉尘爆炸的了解和疑问。
二、探究粉尘爆炸的概念和原因(10分钟)1. 教师讲解粉尘爆炸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粉尘爆炸的本质。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粉尘爆炸的原因。
三、实验探究粉尘爆炸的条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粉尘爆炸的条件。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粉尘爆炸的条件。
四、讲解粉尘爆炸的原理(15分钟)1. 教师讲解粉尘爆炸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粉尘爆炸的内在机制。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粉尘爆炸的原理。
五、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粉尘爆炸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粉尘爆炸的概念、原因、条件和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粉尘爆炸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粉尘爆炸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九年级化学上册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素材新人教版

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一改进的理由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课题1有一个粉尘爆炸实验。
据我所知,很多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试验,不仅成功率很低而且效果不佳。
我们学校的两名化学老师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次对比实验,终于将这个实验做到了既安全又环保,由于装置透明,便于学生观察爆炸发生的全过程,且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归纳出来,与大家交流。
二改进的方法(1)实验器材洗干净的塑料色拉油桶(5升)和营养快线瓶子(1.5升)各一个、中间插有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两个、乳胶管一段(1.2米),细铁丝一根(30厘米),蜡烛两支(5厘米长)、打火机一个、封口胶带一卷,铁架台(带铁夹)一个,刚炒过的干燥面粉两小烧杯(50毫升的烧杯),小刀一把,细绳一根。
(2)实验过程1、将装色拉油的塑料油桶洗净,将贴在上面的商标用水侵泡后除干净,再将桶底中间挖一个圆形的孔(直径约8厘米),用餐巾纸将桶内的水擦干。
2、将两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用乳胶管连在一起;再将其中一个橡皮塞塞紧色拉油的桶口,另一个橡皮塞塞紧营养快线瓶口(即气囊)。
3、用铁夹夹住色拉油桶桶口并使桶口朝下,桶底朝上,固定在铁架台上。
用细绳将桶身固定在铁架台的主杆上,以免在爆炸过程中歪倒。
4、用50毫升烧杯向油桶中加入刚炒过的精制面粉(或汤圆粉)两杯。
5、用铁丝的一端将长短相同的两支蜡烛帮在一起,铁丝的上端折成一个小于90度的弯钩(弯钩的长度以接近油桶半径长度为宜),放进油桶中试试高度(铁丝总高度以接近桶身高度但不要超出为宜,便于封口)。
目的是能方便地将蜡烛放入桶中并能使蜡烛站立在面粉之中,防止蜡烛歪倒,同时避免蜡烛太靠近桶壁而将桶身烤破。
6、将封口胶准备:因封口胶宽度不够,根据色拉油桶底园孔的大小将几段封口胶部分重叠在一起(重叠宽度以1厘米为宜),形成一块较大的封口胶,以便它能将桶底园孔完全封严。
7、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油桶中,迅速将准备好的封口胶封住桶底园孔(此时速度一定要快,以防止瓶中的氧气被消耗完导致蜡烛熄灭),要尽量封严。
“粉尘爆炸”实验优化策略探究

【教法探航】Jiao fa tan hang“M l炸,,实验尤化麵探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供了 一个有效的途径。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 中化学实验教学经验,对“粉尘爆炸”化 学实验的优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系统探究。
课程改革后,化学实验教学更加注重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在 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对化学实验进行优化 设计,使学生更有效地操作并理解实验现 象。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燃烧 及其利用”中设计了一个关于粉尘爆炸的 实验,如果按照教材的设计方案,实验未必 能取得成功,而且学生看不到粉尘急剧燃 烧的过程。
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我们探索出 一些改进方案,探索出了“粉尘爆炸”实 验的优化策略。
_、文本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很多教师按照教材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进行操作,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教材的实 验方法成功率很低,所产生的的实验效果 也不好,主要原因是把空气充进密封的罐 中,使罐内的气压增大。
当罐内的气压达到 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把金属罐盖掀起,达不 到实验效果;充入空气的速度很难控制。
充人的空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充人过多 的空气也会使粉尘扬起太多。
这样会导致 蜡烛熄灭。
如果扬起的粉尘过少,会使粉尘 与明火集聚,效果无法实现;此实验需要 学生自己制作材料。
学生要剪去金属盖的 上面部分,还要给金属罐打孔。
在自制器材 的过程中,学生不好控制器材裁剪程度。
每 个学生器材准备情况的严谨程度不同,不 利于容器封闭的完整性;充入空气引爆 前,蜡烛也要燃烧一会,会消耗罐中的氧 气,而罐内的氧气是十分有限的,可能会出 现还没有产生实验操作想要的效果,蜡烛 就熄灭了的情况;金属罐产生的视觉效果 不好。
这样就使得这个实验不容易操作成46功,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二、 改进方案所需实验器材是空牛奶罐、面粉、木棒、纱布、橡皮筋、火柴、打火机、三角架、酒精灯。
实验原理及装置介绍:放置在牛奶罐中的面粉,会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的燃烧,并在极短的时间里产生大量的热量。
人教版初中化学爆炸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爆炸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爆炸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爆炸的条件。
2. 通过对爆炸现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
2. 爆炸的条件。
3. 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1. 爆炸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火柴、气球等。
2. 实验试剂:氢气、氧气、硫磺、面粉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爆炸?你们见过哪些爆炸现象?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爆炸是指在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并放出大量能量的化学反应或物理现象。
常见的爆炸现象有火药爆炸、气体爆炸、粉尘爆炸等。
二、探究爆炸的分类(10分钟)1. 教师提问:爆炸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爆炸可以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物理爆炸是指在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并放出大量能量的物理现象,如气球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
化学爆炸是指在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并放出大量能量的化学反应,如火药爆炸、气体爆炸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氢气爆炸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爆炸的条件。
四、总结爆炸条件(10分钟)1. 教师提问:爆炸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爆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有可燃物;(2)有足够的氧气;(3)有足够的温度或能量。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解答疑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爆炸的定义、分类和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爆炸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初中化学实验粉尘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粉尘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颗粒物质的特性和性质。
实验材料:细砂、粉末状纸屑、铁屑、钙瓦、电炉、试管、试管架、打火机、镊子、墨玉碎末等。
实验步骤:
1. 将细砂、粉末状纸屑、铁屑、钙瓦等不同颗粒物质备好。
2. 准备试管,分别倒入少量细砂、纸屑、铁屑、钙瓦等颗粒物质。
3. 利用电炉加热试管中的颗粒物质,观察颗粒物质的变化。
4. 利用打火机加热试管中的颗粒物质,观察颗粒物质的变化。
5. 利用镊子将墨玉碎末撒入试管中,观察颗粒物质的特性和性质。
实验原理:
1. 细砂的性质:细砂的颗粒较大,加热后表面会出现微小裂缝。
2. 纸屑的性质:纸屑的颗粒轻盈,加热后会燃烧。
3. 铁屑的性质:铁屑的颗粒带有铁的特征,加热后会熔化。
4. 钙瓦的性质:钙瓦的颗粒呈不规则形状,加热后会发生反应产生气体。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可以得出颗粒物质的性质和特性各不相同,其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也不尽相同。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中要小心操作热源,避免发生意外。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工具。
实验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颗粒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与反应,加深对颗粒物质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加深他们对颗粒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实验5: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一、【问题的提出】1、实验在课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燃料及其利用》单元中,在介绍“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时提到: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学生对面粉能引起爆炸很怀疑,教材为此创设了一个问题探究情景,设置了粉尘爆炸实验来探究可燃性粉尘能否发生爆炸。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粉尘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了解粉尘爆炸的危害性。
因此,实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对可燃性粉尘发生爆炸及爆炸条件的认识。
但按照教材的设计去做,实验几乎无一人成功,以至本来是一个趣味性极强的演示实验,而教师在教学时不得不选择“以说代做”了事。
改进该实验,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提高实验成功率,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因而本小组选用该实验进行改进。
2、教材的实验:(1)实验装置图:(2)实验操作过程: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 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3)不足之处: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成功率很低,几乎为零,研究发现该实验设计有以下几点不足:a) 若面粉不是特别干燥, 则不易被点燃, 这是该实验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b) 爆炸所用罐体为金属材料, 不透明, 学生不能看到罐体内部蜡烛与面粉的燃烧情况。
c) 用小瓶装面粉,鼓气时易形成孔洞,导致实验难以控制。
d) 塑料盖与金属罐之间密封不严, 即使面粉偶尔被点燃, 爆炸效果也不理想。
e) 鼓气量不好控制。
吹入的气流太少,面粉不能充满金属罐;吹入气流太多,扬起的粉尘易使烛火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f) 塑料盖太重、太紧,不容易被掀开。
g) 点燃蜡烛、盖容器盖、鼓气吹面粉要一气呵成。
否则,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消耗过多,会导致粉尘燃烧时氧气不足,无法产生爆炸声。
二、【问题解决设想】(1)改进设想:a) 改进火源的选用:①将实验所用蜡烛引燃改为电火花引燃:在220V的电压下,在两根导线中连接两根从铜导线抽出的细铜丝,当打开电源,两根细铜丝承受不了过重的负荷瞬间烧断并放出电火花引爆。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探究案例:爆炸现象

探究案例:爆炸现象一、探究目的1.通过探究了解爆炸现象。
2.初步学会运用查阅资料(通过期刊、网络、书籍等)、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3.通过爆炸现象的利与弊的分析,初步形成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观点。
二、探究活动1.问题的提出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撞在世贸大厦上的飞机发生了剧烈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城市的危旧房改造的过程中,定向爆破是经常使用的技术。
以上这些都涉及到了爆炸,那么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爆炸?2.提出假设或猜想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物质爆炸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提出你的假设。
3.设计方案并验证假设学生设计验证假设的方案(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共同设计方案),将实验方案与同学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按设计的方案(也可从教师提供的方案中选择)进行探究,并将实验结果填入活动记录表中。
可供学生选择的方案:探究方案(Ⅰ)资料分析法在古代,工匠们利用炸药开山炸石,然后用石头去铺路架桥,造福当地的百姓。
在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战斗英雄董存瑞在一次战役中手顶炸药包,点燃了导火索,炸掉了敌人的碉堡。
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光荣的人民解放事业。
在当代,许多城市不断发生煤气泄露以后由于抢险人员身上的金属物质与煤气泄露地点的金属物质碰撞擦出火花从而导致爆炸的事件。
在你所在地区的加油站会看到如下图的标志。
通过阅读分析以上材料和查阅有关爆炸事故的分析资料,请你思考并指出物质发生爆炸的条件之一是什么?文中提到发生爆炸的物质有哪些?严禁烟火标志探究方案(Ⅱ)实验探究法实验1 锡箔筒爆炸首先将香烟盒内的铝箔纸取出,剪取一长约为7cm,宽约为3cm的长方形。
然后取10根火柴,用小刀将火柴头部的黑色物质刮下,均匀的放在纸上(锡箔在外)。
接着将它卷成筒状物,两端封闭,接口处均用胶水粘合。
再将它放在铁架上,然后用火柴在底部加热,加热一会后,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xin粉尘爆炸实验

军山铺中学 吴 蔚
1、实验原理
粉尘爆炸是指空气和可燃性粉尘非常迅速的发 生化学变化引起的过程,在变化过程里迅速地放出 巨大的热量并生成大量的气体,此时的气体由于瞬 间存在于有限的空间内,有极大的压强,对爆炸点 周围产生了强烈的压力,当高压气体迅速膨胀时形 成爆炸。
2、粉尘爆炸条件:
(1)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2)一个含氧气的相对密闭空间; (3)空间内的可燃性粉尘达到爆炸下限浓度。
9、实验结果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成功率提高很多,而且除 了听到“嘣”的爆破声,看到罐盖被掀起,还 可以看到火光冲出罐体,直接感受面粉粉尘的 燃烧。
thanks!
7、实验仪器和药品:
(1)一只带盖且密封性良好的金属罐。 (2)将一个纱布袋缝在罐盖下方,用于储存面粉。 (3)一块中心挖洞的泡沫塑料板,一根木棒。 (4)一只高约4 cm的蜡烛,干燥的面粉,如图所示。
8Hale Waihona Puke 实验的操作先把蜡烛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然后把泡沫 塑料板放入金属罐底部。把3~4药匙的面粉装入 纱布袋中,点燃蜡烛,待烛火燃得较旺时盖上塑 料盖,然后用木棒均匀的敲击罐盖。
6、存在的问题 & 创新之处
(1)从下鼓入的空气有可能将烛火吹灭; (1)改变了鼓气扬尘的方式,将一个添加面粉的纱 布袋缝在罐盖下方,由上方敲落粉尘,避免烛火熄灭; (2)扬起的粉尘太多,将烛火扑灭; (2)用孔状纱布过滤粉尘,使得粉尘均匀的下落, 避免烛火扑灭; (3)扬起的粉尘不够,无法集聚爆发力。 (3)多次均匀的敲击金属罐上部,可增加单位空间内 的粉尘,达到爆炸的下限浓度。
4、原实验的操作过程:
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 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 塑料盖盖住罐(如图中的I和Ⅱ示)。从橡皮管一端 鼓入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1. 化学反应原理
干燥的粉尘遇明火会燃烧,粉尘和空气充分接触时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2. 实验仪器:金属罐、小塑料瓶、导管、气囊、胶卷盒(或小塑料瓶)、2 L大塑料饮料瓶、橡皮塞、坩埚钳、铁丝等
实验药品:面粉、蜡烛、脱脂棉、酒精等
3. 探究方案
方案①: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20-1所示)。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金属罐,面粉在有限的空间里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
方案②:在饮料瓶的底部打一个孔,孔的大小能插入一根导管,导管的另一端和气囊相连;在瓶壁上打一个较大的孔,孔的大小与橡胶塞一致。
在橡皮塞的正中打一个小孔,将一根细铁丝对折绞合在一起后,穿过橡胶塞,在铁丝的前端绞入脱脂棉。
将胶卷盒去盖后倒扣在瓶口上,实验器就制作完成了。
实验时取适量干燥的面粉于大塑料饮料瓶中,并将胶卷盒倒扣在饮料瓶瓶口上;将带气囊的橡皮管出气口对准瓶中的面粉,并插进粉尘中;拨出橡胶塞,将棉球浸上酒精,点燃酒精棉球并迅速塞进饮料瓶中(如图20-2所示),同时快速按压气囊从橡皮管一端鼓入空气,使饮料瓶中的面粉扬起充满饮料瓶,面粉在饮料瓶中剧烈燃烧而引起爆炸,胶卷盒被高高掀起。
4. 探究评价
方案①的成功率不高,鼓入空气的速度很难控制。
鼓入空气的速度太快有可能将烛火吹灭,扬起的粉尘也太多,可能将烛火扑灭;鼓入空气的速度太慢扬起的粉尘不够,无法剧烈燃烧而爆炸。
方案②实验装置简单,容易制作,材料随手可得,具有实用性、普及性;透明度大、直观性强,实验现象更为明显,不仅能观察到爆炸现象,更能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粉尘的燃烧现象;实验成功率高。
5. 创新思维
由于方案①中采用鼓气扬尘实验的成功率低,将鼓气扬尘变成敲击落尘,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为了防止蜡烛在罐体振动时翻倒,用中心挖洞的泡沫塑料板固定蜡烛,取一只带盖且密封性良好的金属罐(如奶粉罐),将一个纱布袋绑在罐盖下方,要求留一个口便于添加面粉。
把3~4药匙的面粉装入纱布袋中,用坩埚钳夹住燃烧的火柴点燃蜡烛,待烛火燃得较旺时盖上塑料盖,然后用木棒敲击罐盖。
如图20-3。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成功率很高,而且除了听到“嘣”的爆破声,看到罐盖被高高掀起,还可以看到火光冲出罐体,直接感受面粉粉尘的燃烧。
在上述实验方案中,也可采用先将面粉吸进导管内(捏瘪洗耳球,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淀粉的袋中,松开捏洗耳球的手指,把面粉吸入导管内),然后再吹散的做法,改进后使面粉能最大限度的被吹散,燃烧剧烈、火焰长,利于观察,并且提高了爆炸的成功率高,同时面粉用量少,减少了爆炸后到处飞扬的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