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合集下载

粉尘爆炸实验报告

粉尘爆炸实验报告

粉尘爆炸实验报告实验原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当剧烈燃烧在有限的空间急速进行时,就会发生爆炸。

实验用品金属罐(易拉罐)、小塑料瓶(眼药品)、塑料片、气囊(洗耳球)、蜡烛、火柴、橡皮管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剪去金属罐和小塑料瓶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底侧各打一个小孔,小孔大小比橡皮管外径略小。

2、如图,用橡皮管连接金属罐和小塑料瓶,气囊。

3、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把蜡烛放入金属罐中,并点燃。

用塑料片盖住罐口。

4、快速挤压气囊,鼓入大量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听到响亮的爆炸声,塑料片飞到空中,说明面粉粉尘发生了爆炸。

面粉、煤粉等表面积较大,在空气中与明火易发生爆炸,所以面粉生产车间严禁烟火。

数学与医学:CT和DNA文章摘要:DNA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具有一种特别的立体结构一一双螺旋结构,后者在细胞核中呈扭曲、绞拧、打结和圈套等形状。

可是你知道吗?DNA的这种双螺旋在细胞核中的扭曲、绞拧、打结和圈套等形状,这正好是数学中的扭结理论研究的对象,北京大学姜伯驹教授就对此深有研究。

…【编者按】现如今说到DNA和CT人们已经一点都不陌生了,DNA大家都知道是跟遗传有关系的,CT的就更不用多说了,医院里身体检测的常用工具。

可是,你知道吗,DNA和CT的研究出现却是得益于数学理论在其背后的强力支撑,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说二次大战以前,数学主要用于天文、物理,那么,现在数学已广泛的深入到化学、生物和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中了,不信?请看下文。

下面三项有关生物、医学和化学的高技术中,数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X射线计算机层析摄影伩(简称口)的问世是本世纪医学中的奇迹,其原理是基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X射线衰减系数。

如果能够确定人体的衰减系数的分布,就能重建其断层或三维图像。

但通过X射线透射时,只能测量到人体的直线上的X射线衰减系数的平均值(是一积分)。

易拉罐粉尘爆炸实验报告

易拉罐粉尘爆炸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粉尘爆炸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事故,其主要原因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点火源发生急剧燃烧,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爆炸。

易拉罐作为一种常见的包装容器,在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粉尘,因此,研究易拉罐粉尘爆炸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易拉罐粉尘爆炸的原理和过程;2. 掌握易拉罐粉尘爆炸实验方法;3. 分析易拉罐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原理粉尘爆炸实验原理基于以下两点:1. 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点火源发生急剧燃烧,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爆炸;2. 易拉罐在制造、运输、储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粉尘,这些粉尘在空气中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点火源可能发生爆炸。

四、实验用品1. 易拉罐若干;2. 火柴;3. 粉尘收集器;4. 通风柜;5. 数据采集仪;6. 计时器;7. 记录本。

五、实验步骤1. 将易拉罐在通风柜内进行清洁,去除表面污垢;2. 使用粉尘收集器收集易拉罐表面的粉尘;3. 将收集到的粉尘放入实验舱内,确保粉尘浓度均匀;4. 使用火柴作为点火源,点燃实验舱内的粉尘;5. 观察实验舱内的爆炸现象,记录爆炸过程;6. 使用数据采集仪记录爆炸过程中的压力、温度等参数;7. 重复实验,分析不同条件下易拉罐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六、实验现象1. 实验舱内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烟雾和热量;2. 爆炸过程中,实验舱内压力急剧上升;3. 爆炸后,实验舱内粉尘浓度降低。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易拉罐粉尘在空气中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点火源会发生爆炸;2. 爆炸过程中,实验舱内压力急剧上升,温度升高;3. 爆炸后,实验舱内粉尘浓度降低,爆炸现象减弱。

八、实验结论1. 易拉罐粉尘在空气中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点火源会发生爆炸;2. 爆炸过程中,实验舱内压力急剧上升,温度升高;3. 爆炸后,实验舱内粉尘浓度降低,爆炸现象减弱。

九、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实验舱内粉尘浓度均匀;2. 实验过程中,应避免接触点火源,确保实验安全;3. 实验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粉尘爆炸”实验优化策略探究

“粉尘爆炸”实验优化策略探究

【教法探航】Jiao fa tan hang“M l炸,,实验尤化麵探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供了 一个有效的途径。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 中化学实验教学经验,对“粉尘爆炸”化 学实验的优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系统探究。

课程改革后,化学实验教学更加注重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在 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对化学实验进行优化 设计,使学生更有效地操作并理解实验现 象。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燃烧 及其利用”中设计了一个关于粉尘爆炸的 实验,如果按照教材的设计方案,实验未必 能取得成功,而且学生看不到粉尘急剧燃 烧的过程。

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我们探索出 一些改进方案,探索出了“粉尘爆炸”实 验的优化策略。

_、文本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很多教师按照教材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进行操作,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教材的实 验方法成功率很低,所产生的的实验效果 也不好,主要原因是把空气充进密封的罐 中,使罐内的气压增大。

当罐内的气压达到 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把金属罐盖掀起,达不 到实验效果;充入空气的速度很难控制。

充人的空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充人过多 的空气也会使粉尘扬起太多。

这样会导致 蜡烛熄灭。

如果扬起的粉尘过少,会使粉尘 与明火集聚,效果无法实现;此实验需要 学生自己制作材料。

学生要剪去金属盖的 上面部分,还要给金属罐打孔。

在自制器材 的过程中,学生不好控制器材裁剪程度。

每 个学生器材准备情况的严谨程度不同,不 利于容器封闭的完整性;充入空气引爆 前,蜡烛也要燃烧一会,会消耗罐中的氧 气,而罐内的氧气是十分有限的,可能会出 现还没有产生实验操作想要的效果,蜡烛 就熄灭了的情况;金属罐产生的视觉效果 不好。

这样就使得这个实验不容易操作成46功,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二、 改进方案所需实验器材是空牛奶罐、面粉、木棒、纱布、橡皮筋、火柴、打火机、三角架、酒精灯。

实验原理及装置介绍:放置在牛奶罐中的面粉,会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的燃烧,并在极短的时间里产生大量的热量。

粉尘爆炸演示实验创新设计王卫

粉尘爆炸演示实验创新设计王卫

粉尘爆炸演示实验创新设计
作者:王悦指导老师:王卫单位:龙口市七甲中学邮编:265722
创新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真切体会到生活化学的含义,感悟爆炸发生的成因理解其实质,学会利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处理安全隐患,保障自身生命安全。

实验仪器及用品:
可乐塑料瓶(1.5L,截取留下部)、蜡烛、火柴、面粉、泡沫板、打气筒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泡沫凹槽



蜡烛
设计图
说明:
1、将打气筒出气口固定于泡沫凹槽底部,气密性较好,鼓气时便于面粉向上扬起。

2、将蜡烛固定于泡沫板中,实验时不会倾倒。

3、所用物品均为日常所用,可操作性强。

实验图
实验操作:
1、将面粉加入泡沫的凹槽内
2、点燃蜡烛
3、将可乐瓶倒扣,将蜡烛和盛面粉的凹槽盖住
4、利用打气筒向凹槽内鼓气
5、观察现象(面粉扬起、面粉燃烧、可乐瓶被掀起)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用打气筒鼓气向装置中送入较多的空气,力度强,面粉被吹起的量较多,与空气接触充分,易达到爆炸极限,使爆炸效果明显。

2、燃着的蜡烛被固定在泡沫中,固定性好,面粉被放置在天然的泡沫的凹槽中,气密性好,打气时,比较充分的扬起面粉,效果较明显。

3、所用的塑料瓶透明,可见性好,除了可以见到爆炸引起的现象,而且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面粉扬起,面粉燃烧,塑料瓶被掀起(爆炸的过程)。

4、该过程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的设计理念,所用物质均为日常生活用品,但却说明了爆
炸这一较难懂的化学问题,对理解爆炸的本质给了现实的引导。

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实验5: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一、【问题的提出】1、实验在课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燃料及其利用》单元中,在介绍“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时提到: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学生对面粉能引起爆炸很怀疑,教材为此创设了一个问题探究情景,设置了粉尘爆炸实验来探究可燃性粉尘能否发生爆炸。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粉尘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了解粉尘爆炸的危害性。

因此,实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对可燃性粉尘发生爆炸及爆炸条件的认识。

但按照教材的设计去做,实验几乎无一人成功,以至本来是一个趣味性极强的演示实验,而教师在教学时不得不选择“以说代做”了事。

改进该实验,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提高实验成功率,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因而本小组选用该实验进行改进。

2、教材的实验:(1)实验装置图:(2)实验操作过程: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 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3)不足之处: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成功率很低,几乎为零,研究发现该实验设计有以下几点不足:a) 若面粉不是特别干燥, 则不易被点燃, 这是该实验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b) 爆炸所用罐体为金属材料, 不透明, 学生不能看到罐体内部蜡烛与面粉的燃烧情况。

c) 用小瓶装面粉,鼓气时易形成孔洞,导致实验难以控制。

d) 塑料盖与金属罐之间密封不严, 即使面粉偶尔被点燃, 爆炸效果也不理想。

e) 鼓气量不好控制。

吹入的气流太少,面粉不能充满金属罐;吹入气流太多,扬起的粉尘易使烛火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f) 塑料盖太重、太紧,不容易被掀开。

g) 点燃蜡烛、盖容器盖、鼓气吹面粉要一气呵成。

否则,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消耗过多,会导致粉尘燃烧时氧气不足,无法产生爆炸声。

二、【问题解决设想】(1)改进设想:a) 改进火源的选用:①将实验所用蜡烛引燃改为电火花引燃:在220V的电压下,在两根导线中连接两根从铜导线抽出的细铜丝,当打开电源,两根细铜丝承受不了过重的负荷瞬间烧断并放出电火花引爆。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1. 化学反应原理干燥的粉尘遇明火会燃烧,粉尘和空气充分接触时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2. 实验仪器:金属罐、小塑料瓶、导管、气囊、胶卷盒(或小塑料瓶)、2 L大塑料饮料瓶、橡皮塞、坩埚钳、铁丝等实验药品:面粉、蜡烛、脱脂棉、酒精等3. 探究方案方案①: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20-1所示)。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金属罐,面粉在有限的空间里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

方案②:在饮料瓶的底部打一个孔,孔的大小能插入一根导管,导管的另一端和气囊相连;在瓶壁上打一个较大的孔,孔的大小与橡胶塞一致。

在橡皮塞的正中打一个小孔,将一根细铁丝对折绞合在一起后,穿过橡胶塞,在铁丝的前端绞入脱脂棉。

将胶卷盒去盖后倒扣在瓶口上,实验器就制作完成了。

实验时取适量干燥的面粉于大塑料饮料瓶中,并将胶卷盒倒扣在饮料瓶瓶口上;将带气囊的橡皮管出气口对准瓶中的面粉,并插进粉尘中;拨出橡胶塞,将棉球浸上酒精,点燃酒精棉球并迅速塞进饮料瓶中(如图20-2所示),同时快速按压气囊从橡皮管一端鼓入空气,使饮料瓶中的面粉扬起充满饮料瓶,面粉在饮料瓶中剧烈燃烧而引起爆炸,胶卷盒被高高掀起。

4. 探究评价方案①的成功率不高,鼓入空气的速度很难控制。

鼓入空气的速度太快有可能将烛火吹灭,扬起的粉尘也太多,可能将烛火扑灭;鼓入空气的速度太慢扬起的粉尘不够,无法剧烈燃烧而爆炸。

方案②实验装置简单,容易制作,材料随手可得,具有实用性、普及性;透明度大、直观性强,实验现象更为明显,不仅能观察到爆炸现象,更能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粉尘的燃烧现象;实验成功率高。

5. 创新思维由于方案①中采用鼓气扬尘实验的成功率低,将鼓气扬尘变成敲击落尘,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为了防止蜡烛在罐体振动时翻倒,用中心挖洞的泡沫塑料板固定蜡烛,取一只带盖且密封性良好的金属罐(如奶粉罐),将一个纱布袋绑在罐盖下方,要求留一个口便于添加面粉。

粉尘爆炸实验探究教案

粉尘爆炸实验探究教案

粉尘爆炸实验探究教案教案标题:粉尘爆炸实验探究教学目标:1. 了解粉尘爆炸的基本原理和危害。

2. 掌握进行粉尘爆炸实验的步骤和安全操作。

3.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粉尘爆炸的条件和防范措施。

教学资源:1. 粉尘爆炸实验装置和材料。

2. 演示视频或图片,展示粉尘爆炸的实际案例。

3. 安全操作手册和实验室安全设施。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听说过粉尘爆炸?它有哪些危害?为什么会发生粉尘爆炸?2. 展示粉尘爆炸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前准备:1. 讲解实验目的和步骤,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重要性。

2. 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实验装置和材料。

3.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操作手册,并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1.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手册,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2. 监督学生的实验过程,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实验装置和材料。

3.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

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记录下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粉尘爆炸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粉尘爆炸,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

总结与拓展: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回顾实验目标是否达到。

2. 引导学生思考粉尘爆炸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防范意义。

3. 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思考其他类似实验的可能性和意义。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分析和防范措施等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额外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粉尘爆炸的知识,并与同学分享。

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粉尘爆炸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使用打分表或口头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进行讲座,深入了解粉尘爆炸在工业生产中的防范措施和案例。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工厂或实验室,亲身感受粉尘爆炸的危害和现实意义。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粉尘爆炸的其他实验方法和应用领域。

粉尘爆炸设计试验

粉尘爆炸设计试验

实验四粉尘爆炸特性实验1实验目的及任务利用Hartmann管式粉尘爆炸实验仪进行粉尘爆炸实验,定性观察粉尘爆炸现象,了解粉尘爆炸过程及机理。

1.测定多种粉尘的爆炸下限。

2.合理设计实验方案,以减少实验次数,提高实验精度。

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如火光、声音响度、爆破片积炭等现象。

4.分析影响粉尘爆炸发生难易程度的因素及粉尘爆炸的危害特点。

2实验仪器2.1 Hartmann管式粉尘爆炸实验仪结构见图2.1。

2.2仪器使用及工作原理见使用说明书。

1装置防护罩;2装置本体,不锈钢材质,有效容积为1.2;3电热丝点火器;4粉体分散装置;5安全限位器,用以保证防护罩门未关闭时不能引爆;6逆止阀;7电磁阀;8储气罐;9进气电磁阀;10控制面板;11耐振压力表,用于显示储气罐压力,一般工作压力为0.5-0.6;12顶盖,可装泄爆膜或压力传感器;13压力传感器。

图2.1 Hartmann管式粉尘爆炸实验仪结构图3预习报告要求3.1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目的、原理、过程。

3.2实验分组进行,各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明确实验分工。

3.3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实验报告要求4.1总结整理实验现象。

4.2结合实验现象分析粉尘爆炸的过程及机理。

4.3汇总实验数据,计算粉尘爆炸下限,进行误差分析。

4.4将计算结果与资料结果相比较,分析两者产生偏差的原因。

5思考题5.1分析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有哪些?5.2粉尘爆炸的危害及特点是什么?6仪器使用注意事项6.1实验台周围不应放置易燃易爆危险物质。

6.2外供电压为交流220V,设备外壳需接地。

6.3气源压力应小于1MPa,工作压力(压力表读数)应小于0.75MPa。

6.4实验时必须关闭防护罩的门,实验人员不要在门的正前方站立。

6.5每次测试后应立即关闭“喷粉引爆”按钮。

6.6定期紧固点火线圈紧定螺母,以防线圈和接线柱之间虚接导致线圈损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山西刘福明1.化学反应原理
干燥的粉尘遇明火会燃烧,粉尘和空气充分接触时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2.实验仪器:金属罐、小塑料瓶、导管、气囊、胶卷盒(或小塑料瓶)、2 L大塑料饮料瓶、橡皮塞、坩埚钳、铁丝等
实验药品:面粉、蜡烛、脱脂棉、酒精等
3.探究方案
方案①: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
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1所示)。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金属罐,面粉在有限的空间里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

方案②:在饮料瓶的底部打一个孔,孔的大小能插入一根导管,导管的另一端和气囊相连;在瓶壁上打一个较大的孔,孔的大小与橡胶塞一致。

在橡皮塞的正中打一个小孔,将一根细铁丝对折绞合在一起后,穿过橡胶塞,在铁丝的前端绞入脱脂棉。

将胶卷盒去盖后倒扣在瓶口上,实验器就制作完成了。

实验时取适量干燥的面粉于大塑料饮料瓶中,并将胶卷盒倒扣在饮料瓶瓶口上;将带气囊的橡皮管出气口对准瓶中的面粉,并插进粉尘中;拨出橡胶塞,将棉球浸上酒精,点燃酒精棉球并迅速塞进饮料瓶中(如图2所示),同时快速按压气囊从橡皮管一端鼓入空气,使饮料瓶中的面粉扬起充满饮料瓶,面粉在饮料瓶中剧烈燃烧而引起爆炸,胶卷盒被高高掀起。

4.探究评价
方案①的成功率不高,鼓入空气的速度很难控制。

鼓入空气的速度太快有可能将烛火吹灭,扬起的粉尘也太多,可能将烛火扑灭;鼓入空气的速度太慢扬起的粉尘不够,无法剧烈燃烧而爆炸。

方案②实验装置简单,容易制作,材料随手可得,具有实用性、普及性;透明度大、直观性强,实验现象更为明显,不仅能观察到爆炸现象,更能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粉尘的燃烧现象;实验成功率高。

5.创新思维
由于方案①中采用鼓气扬尘实验的成功率低,将鼓气扬尘变成敲击落尘,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为了防止蜡烛在罐体振动时翻倒,用中心挖洞的泡
沫塑料板固定蜡烛,取一只带盖且密封性良好的金属罐(如奶粉罐),将一个纱布袋绑在罐盖下方,要求留一个口便于添加面粉。

把3~4药匙的面粉装入纱布袋中,用坩埚钳夹住燃烧的火柴点燃蜡烛,待烛火燃得较旺时盖上塑料盖,然后用木棒敲击罐盖。

如图3。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成功率很高,而且除了听到“嘣”的爆破声,看到罐盖被高高掀起,还可以看到火光冲出罐体,直接感受面粉粉尘的燃烧。

在上述实验方案中,也可采用先将面粉吸进导管内(捏瘪洗耳球,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淀粉的袋中,松开捏洗耳球的手指,把面粉吸入导管内),然后再吹散的做法,改进后使面粉能最大限度的被吹散,燃烧剧烈、火焰长,利于观察,并且提高了爆炸的成功率高,同时面粉用量少,减少了爆炸后到处飞扬的粉尘。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山西刘福明1.化学反应原理
干燥的粉尘遇明火会燃烧,粉尘和空气充分接触时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2.实验仪器:金属罐、小塑料瓶、导管、气囊、胶卷盒(或小塑料瓶)、2 L大塑料饮料瓶、橡皮塞、坩埚钳、铁丝等
实验药品:面粉、蜡烛、脱脂棉、酒精等
3.探究方案
方案①: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1所示)。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金属罐,面粉在有限的空间里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

方案②:在饮料瓶的底部打一个孔,孔的大小能插入一根导管,导管的另一端和气囊相连;在瓶壁上打一个较大的孔,孔的大小与橡胶塞一致。

在橡皮塞的正中打一个小孔,将一根细铁丝对折绞合在一起后,穿过橡胶塞,在铁丝的前端绞入脱脂棉。

将胶卷盒去盖后倒扣在瓶口上,实验器就制作完成了。

实验时取适量干燥的面粉于大塑料饮料瓶中,并将胶卷盒倒扣在饮料瓶瓶口上;将带气囊的橡皮管出气口对准瓶中的面粉,并插进粉尘中;拨出橡胶塞,将棉球浸上酒精,点燃酒精棉球并迅速塞进饮料瓶中(如图2所示),同时快速按压气囊从橡皮管一端鼓入空气,使饮料瓶中的面粉扬起充满饮料
瓶,面粉在饮料瓶中剧烈燃烧而引起爆炸,胶卷盒被高高掀起。

4.探究评价
方案①的成功率不高,鼓入空气的速度很难控制。

鼓入空气的速度太快有可能将烛火吹灭,扬起的粉尘也太多,可能将烛火扑灭;鼓入空气的速度太慢扬起的粉尘不够,无法剧烈燃烧而爆炸。

方案②实验装置简单,容易制作,材料随手可得,具有实用性、普及性;透明度大、直观性强,实验现象更为明显,不仅能观察到爆炸现象,更能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粉尘的燃烧现象;实验成功率高。

5.创新思维
由于方案①中采用鼓气扬尘实验的成功率低,
将鼓气扬尘变成敲击落尘,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为了防止蜡烛在罐体振动时翻倒,用中心挖洞的泡沫塑料板固定蜡烛,取一只带盖且密封性良好的金属罐(如奶粉罐),将一个纱布袋绑在罐盖下方,要求留一个口便于添加面粉。

把3~4药匙的面粉装入纱布袋中,用坩埚钳夹住燃烧的火柴点燃蜡烛,待烛火燃得较旺时盖上塑料盖,然后用木棒敲击罐盖。

如图3。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成功率很高,而且除了听到“嘣”的爆破声,看到罐盖被高高掀起,还可以看到火光冲出罐体,直接感受面粉粉尘的燃烧。

在上述实验方案中,也可采用先将面粉吸进导管内(捏瘪洗耳球,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淀粉的袋中,松开捏洗耳球的手指,把面粉吸入导管内),然后再吹散的做法,改进后使面粉能最大限度的被吹散,燃烧剧烈、火焰长,利于观察,并且提高了爆炸的成功率高,同时面粉用量少,减少了爆炸后
到处飞扬的粉尘。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山西刘福明1.化学反应原理
干燥的粉尘遇明火会燃烧,粉尘和空气充分接触时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2.实验仪器:金属罐、小塑料瓶、导管、气囊、胶卷盒(或小塑料瓶)、2 L大塑料饮料瓶、橡皮塞、坩埚钳、铁丝等
实验药品:面粉、蜡烛、脱脂棉、酒精等
3.探究方案
方案①: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1所示)。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金属罐,面粉在有限的空间里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

方案②:在饮料瓶的底部打一个孔,孔的大小能插入一根导管,导管的另一端和气囊相连;在瓶壁上打一个较大的孔,孔的大小与橡胶塞一致。

在橡皮塞的正中打一个小孔,将一根细铁丝对折绞合在一起后,穿过橡胶塞,在铁丝的前端绞入脱脂棉。

将胶卷盒去盖后倒扣在瓶口上,实验器就制作完成了。

实验时取适量干燥的面粉于大塑料饮料瓶中,并将胶卷盒倒扣在饮料瓶瓶口上;将带气囊的橡皮管出气口对准瓶中的面粉,并插进粉尘中;拨出橡
胶塞,将棉球浸上酒精,点燃酒精棉球并迅速塞进饮料瓶中(如图2所示),同时快速按压气囊从橡皮管一端鼓入空气,使饮料瓶中的面粉扬起充满饮料瓶,面粉在饮料瓶中剧烈燃烧而引起爆炸,胶卷盒被高高掀起。

4.探究评价
方案①的成功率不高,鼓入空气的速度很难控制。

鼓入空气的速度太快有可能将烛火吹灭,扬起的粉尘也太多,可能将烛火扑灭;鼓入空气的速度太慢扬起的粉尘不够,无法剧烈燃烧而爆炸。

方案②实验装置简单,容易制作,材料随手可得,具有实用性、普及性;透明度大、直观性强,实验现象更为明显,不仅能观察到爆炸现象,更能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粉尘的燃烧现象;实验成功率高。

5.创新思维
由于方案①中采用鼓气扬尘实验的成功率低,将鼓气扬尘变成敲击落尘,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为了防止蜡烛在罐体振动时翻倒,用中心挖洞的泡沫塑料板固定蜡烛,取一只带盖且密封性良好的金属罐(如奶粉罐),将一个纱布袋绑在罐盖下方,要求留一个口便于添加面粉。

把3~4药匙的面粉装入纱布袋中,用坩埚钳夹住燃烧的火柴点燃蜡烛,待烛火燃得较旺时盖上塑料盖,然后用木棒敲击罐盖。

如图3。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成功率很高,而且除了听到“嘣”的爆破声,看到罐盖被高高掀起,还可以看到火光冲出罐体,直接感受面粉粉尘的燃烧。

在上述实验方案中,也可采用先将面粉吸进导管内(捏瘪洗耳球,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淀粉的袋中,松开捏洗耳球的手指,把面粉吸入导管内),
然后再吹散的做法,改进后使面粉能最大限度的被吹散,燃烧剧烈、火焰长,利于观察,并且提高了爆炸的成功率高,同时面粉用量少,减少了爆炸后到处飞扬的粉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