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品文档7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课前交流:同学们好!万众瞩目的60年国庆阅兵大典上那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新式精良的武器装备、气势恢弘的游行方阵……无不向世人昭示了我国在国防、科技、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可是,当我们穿过历史的硝烟,回眸百年前的中国,却看到看到另一番景象。
播放录象。
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使帝国主义如同贪婪的野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土地,那高高扬起的刺刀肆意屠杀我们的同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当时,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忆那段历史,准备好了吗?一、导入新课,解题释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我们再读得清晰坚定些!读得再铿锵有力些!你怎么理解“崛起”?(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中华崛起”还可以说成?(体会中华振兴、中华强大等换词语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生: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为中华的富强而读书……)二、合作交流,培养情感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华到底怎么了?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注意要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作下标记。
(自由读文)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些词?不错,那这些词你都掌握了吗?(指名读)帝国主义外国租界巡警妇女耀武扬威灯红酒绿吵嚷衣衫褴褛得意洋洋热闹非凡训斥哭诉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谁来帮帮他?(生帮生理解个别词语)谁能用一句话把每一列的三个词语连起来读?这样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师:通过读课文,你体会到中华到底怎么了?当时的旧中国给你怎样的印象?正如伯父说的——(引导生:中华不振)三、品读感悟,体味情感1、体会中华不振的内涵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⑴ 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⑴ 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⑴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四年级语文上册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新人教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1、上课。
看黑板上的这两个词语:中华崛起连起来读一读!2、“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指中国一天天繁荣、强盛起来。
)3、有一个人,他在少年时期就以“中华崛起”作为自己读书奋斗的目标。
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
简介周总理。
周总理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再读课题,周总理为什么这么小就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那就让我们学习课文来解答这个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1、读通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且思考问题。
2、检查词语。
老师检查一下部分词语。
出示:帝国主义租界伯父非凡(帝国主义列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对外有很强的侵略野心的资本主义国家。
租界就是强行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
16个租界: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等沿海的交通使得的城市。
)铿锵有力衣衫褴褛肇事轧死振兴惩处红色的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多音字)他们还有一个读音分别是什么?吵嚷巡警模范耀武扬威红色的几个字书写时特别要注意什么?“耀武扬威”这个词语本学期我们是第三次学习,相信错误会越来越少。
3、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能回答这个问题,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谁能找到。
板书“中华不振”三、感悟“中华不振”1、老师先给大家看两段资料,也许能帮助大家理解“中华不振”意思。
那么课文中又是哪一件事集中反映了“中华不振”呢?再次浏览课文,给这件事加上括号。
2、重点研读:(大屏幕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精品教案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❹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②“背”和“闯”能够表现什么?]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句导读:“大不相同”是说差别大,租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
]段导读:第7自然段讲周恩来背着大伯,与同学闯进租界,看到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场面。
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rǎnɡ)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表现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ɡ)腰,惩(chénɡ)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④为什么大家只“紧握着拳头”而不敢站出来说话?]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⑤“只能”一词说明什么?]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句导读:租界里令人气愤的一幕为“中华不振”写下了注解。
]段导读:第8自然段讲周恩来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见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巡警也帮外国人压迫中国人,这使他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⑥这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zhū)生❺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yǒnɡ)跃回答。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5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
(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
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4)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2套)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心】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介绍周恩来: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
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为了大家熟知的名言。
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
谁再来读读。
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3、揭示课题: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图强。
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开始。
2、字词检查。
出示课文词语:伯父租界模范闯进巡警吵嚷妇女惩处喝彩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热闹非凡铿锵有力振兴中华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⑴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课件出示)朗读指导:第一次回答时的语调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
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⑴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8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8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一课前准备:布置同学们课前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展示搜集的资料,自然导入。
1.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大屏幕出示要求:⑴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⑴标出小节。
2.检查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是从什么地方读懂的?2.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边读边画。
3.汇报自读情况,共同解决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校长认为周恩来回答的好?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引导。
4.开火车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老师小结:周恩来在他年仅一叁岁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为了这个志向,他努力的学习,发奋的读书,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袓国的强大,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因而深受人国人民的爱戴。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你有什么志向?把你的志向写下来吧!五、学习汉字的书写1.大屏幕出示要求写的字,小组内讨论字的书写。
2.汇报书写情况,师生共同解决。
3.同位之间做扩词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读16个生字,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会写9个字,注意词语的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建议: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就有了远大的志向。
一叁岁的周恩来的志向比一般孩子远大,他心里装着中华、而且知道中华现在的苦难,必须崛起还把中华崛起与自己联系起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全不是空洞的口号,是非常了不起的。
现在的小孩子说出的豪言壮语,很难判断是不是由衷的,这就给教学本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三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能通过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课文情境,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释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我们每次升旗时都要齐呼的誓言。
师:你怎么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二、合作交流,检查预习。
1. 认读生词
2.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品读体验
(一)、聚焦“中华不振”,感受“中华不振”
1、出示自主学习的要求: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并读一读。
好的可同桌先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v 读一读:用心默读课文。
v 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用笔画出来)
v 想一想:你是怎样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在句子旁边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
2、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师: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重点研读:
A出示:“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①自由读——指名读。
②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
★可能会说:
——“担心”——担心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无奈”——为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愤怒”——怎么愤怒?-——用愤怒的心情读。
——“沉重”——为什么?——读出沉重
……
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读——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
师:那是为什么呀?
生:中华不振。
5、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中华不振”,再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去,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
B大屏幕出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老师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
④导读句子:
同学们,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请再读本句——(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读——(生4)
⑤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你的脑子里有什么疑问?——指名说。
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过答案是什么吗?你想过吗你呢你呢……那好,让老师一个一个地来问问你们!
⑥分块剖析,继续追问。
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再读大屏幕上出示的这一段话,相机插问.
生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师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生答
为什么 (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接:是的,从伯父的话中,我们得到了这个答案――中华不振啊!
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示意读课文的同学):请你继续读课文。
生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插问: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生答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他同学回答
师:是啊,中华不振啊!!(相机补充板书:!)
师(示意全体同学):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学生齐答:没有!
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教师顺势补充板书:!)
⑦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
⑧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6、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啊――请同学们看这段文章:
出示补充材料: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
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
几天后,租
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
”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并联系课文,你想说什么,请写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事呀?——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7、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那“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指名回答。
师:清政府昏庸无能,帝国主义如同贪婪的野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土地,那高高扬起的刺刀肆意屠杀我们的同胞(述说时局图,八国联军入侵图)。
在当时,租界已经被洋人所统治,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
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中国政府也只能听之任之,无权干涉。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出示幻灯片)这些地方是: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
在租界里,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
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
(出示幻灯片)
列强瓜分我国土,强占城市中的黄金地段美其名曰“租界”,在中国的土地上逍遥、玩乐,而巡警狗仗人势,做洋人的走狗,就是因为中华不振呀!
(你用拳头,人家会用枪炮打你,科技落后!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感受中华不振。
)
8、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A 1、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一直朝着这个志向而努力。
在东渡日本留学前夕,他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指名读诗。
3、理解诗歌的意思。
我东渡日本,精细地研究各种科学来拯救贫穷落后的旧中国。
我刻苦钻研学业,学成拯救祖国的本领后,要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即使理想无法实现,像陈天华那样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伴随着周恩来走过光辉的一生,使他成为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怀念的好总理。
B 师: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
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现在,你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