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程内容,涉及到《静夜思》这首古诗词的学习。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用诗情画境、妙语连珠地描述了夜晚的静谧和人们的深情。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以从中领悟到自然界的美妙和人类感情丰富的内涵,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提高对于文学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习《静夜思》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特点。

2. 了解《静夜思》的意义和内涵,掌握诗句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静夜思》的诗句,模仿语音语调。

2. 能够根据诗句所描述的情境,展开联想,理解诗句的含义。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于文学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领悟能力,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教学重难点重点:1. 了解《静夜思》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其诗歌风格和理念。

2. 理解《静夜思》所描述的情境,把握诗句的意义。

难点:1. 呈现《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2. 意境的感悟和联想,提升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

2. 诗歌欣赏和模仿。

3. 诵读大比拼。

教学过程Step 1 热身启动(6分钟)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和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Step 2 导入正题(10分钟)教师使用图片或实物或播放视频等手段,引入《静夜思》这首古诗,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有名的古诗,有什么值得学习和欣赏的内容。

并进行背景介绍和作者李白的简单介绍。

Step 3 诗歌欣赏与模仿(14分钟)1. 教师朗读《静夜思》这首古诗,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并让学生关注诗句和情境的联系和内在表达。

2. 让学生读一遍诗歌,感受其中的情境和含义。

鼓励学生在诗歌中寻找景象、抒情、情感等。

3. 让学生跟读教师的朗诵,并体验古诗中的语音、语调和韵律。

静夜思-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静夜思-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静夜思-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熟悉诗歌《静夜思》的内容和意境; - 能背
出诗歌的第一句话; - 能理解诗歌中一些生词的含义; -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生词的含义;
•背诵诗歌第一句话;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意境。

教学内容
1. 课前热身
请学生一起读一下《小燕子》的儿歌。

2. 导入新课
老师拿出一本书,让学生看到封面上的《静夜思》四个字,然后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感受图片中的场景。

接着,老师请学生们听课文,判断图片中是否存在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并让学生细致思考。

3. 听课文
请老师朗读《静夜思》的诗歌,同时出示课文原文,让学生一起跟读。

然后,老师可以讲解一些生词,如“床前”、“月光”、“疑是”等等。

4. 配合音乐,朗读课文
播放一段让人感到安静舒适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绪,然后请学生从课文中选出几个含有描述安静的词语,自己发出来,重复几次。

5. 学生小组合作
请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把课文画成一幅图,表示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并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6. 课堂练习
请学生把课文的第一句话背下来,并在课堂上互相背诵。

课后作业
1.背诵整首《静夜思》;
2.仿写《静夜思》的诗句,练习自己的创作能力;
3.在课本上标注、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搭配词。

总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静夜思》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创作能力。

语文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静夜思》教案

语文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静夜思》教案

语文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静夜思》教案导读:本文语文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静夜思》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二、情感目标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三、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2、检查勾生字情况;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

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3)串词义。

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1)读;(2)说(词义句意)(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

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

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3、学习第一行(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4、学习第二行(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

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7《静夜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7《静夜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静夜思》为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人”。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只有短短的20字,却成功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这首诗流传广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朗读或背诵,但对于古诗字词、朗读节奏、内容感情往往不了解。

因此,课上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识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了解背景等方式体会诗人“望月思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静、夜、思”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内容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1.出示《古朗月行》:孩子们,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你了解多少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3.李白小的时候,最喜欢躺在妈妈怀里看月亮。

在他的眼里,月亮像什么?(指名说:白玉盘、瑶台镜)后来呀,李白长大了,离开了家乡。

那此时在他的眼里,月亮又变成了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古诗。

4.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5.理解课题,识记“静、夜、思”三个字。

(1)板书课题:在课题中有一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就是思。

①思的读音是平舌音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思”?田+心=思③“思”的下面是什么?(心字底)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心字底”的字?出示:想、念、忘④观察这些带有心字底的字,你发现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了吗?小结:心字底的字,和思想、思考有关。

因为古人造字的时候,认为人是用心思考的。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人其实是用大脑进行思考的。

(2)孩子们,看看课题,你们猜猜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晚上的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个字?(夜)是的,他会从题目中寻找信息。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及作业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及作业

8静夜思(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板书:冷清)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

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四行。

(1)读整行诗。

(2)理解“举头”(做动作)(板书:举头一望明月)(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6.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明”“地上”“望”“思”要读重音。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7.配乐朗诵,想象诗歌的画面。

(播放《思乡曲》,教师范读——全班齐读)8.师: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多么想立刻飞到亲人们的身旁啊,哪怕听听亲人的声音也好啊,可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

他只能孤独地写下了这首静夜思,然后对着月亮深情朗诵,希望明月能带去他的思念,与祝福。

你也来当一回李白吧,出示明月图,指明对月朗读,齐读。

(板书:低头一思故乡孤单)9.你们真像小李白啊,你能完整地给我们讲讲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吗?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10.月圆人团圆,李白孤身一人,客居他乡,望着皎洁的明月,思念故乡的情感就像潮水一般,迅速淹没了他。

让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

欣赏课件后再次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更能读准节奏,表达内心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三、结题,回读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总是把思念故乡的情感深深的藏在心底,但是每当夜晚来临,每当佳节来到,每当明月当空时,想到自己孤单一人,想到家乡的亲人,怎不令人低头沉思,怎不令人归心似箭哪!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起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吧!板书内容床前——明月光景凄清疑是——地上霜思念故乡静夜思举头——望明月想念亲人人孤单低头——思故乡课堂作业新设计备课素材【写作背景】《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优秀6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优秀6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优秀6篇)教学重难点:篇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一年级语文教案《静夜思》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星星字卡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指三四名背。

二、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咱班小〖〗朋友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

小诗人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2、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

(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

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重点认读生字“夜”,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组词:安静夜晚思念(3)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三、初读感知,认识生字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当你在读诗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

)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能准确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带拼音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

(1)小老师领读(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年级#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准备】1、布置作业:晚上观察夜空。

2、一幅描绘宁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

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古诗。

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

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

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

“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二、初读古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2)检查自学情况: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老师领读。

开火车检查。

(3)随生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古诗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学生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辅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1)同桌互读。

(2)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1)自己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举头──低头 2.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静、夜、思、床、前、明、举、低、故、乡”10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静夜思》教案(可编辑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静夜思》教案(可编辑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以其简洁、清新、优美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夜晚。

本教案主要针对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静夜思》这篇课文,通过课前导入、课文解读、课文分析和课堂活动等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美。

一、课前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一些与夜晚有关的问题,如晚上我们应该做什么,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等。

2.请学生猜一猜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提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关于夜晚的诗歌。

二、课文解读(20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这首诗,然后请学生跟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

2.回答问题:a.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夜晚的景色)b.夜晚有没有声音?哪些声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c.诗人为什么会想念故乡?(在异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d.夜晚的故乡和白天的故乡有什么不同?(白天可以看到故乡的风景,夜晚只能通过思念来想起故乡)三、课文分析(30分钟)1.分析词语:a.解释“明月”、“举头”、“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b.解释“故乡”这个词的意思。

c.解释“疑是”这个短语的意思。

2.分析句子:a.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的意思。

b.解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话的意思。

c.这两句话给你什么感觉?四、课堂活动(30分钟)1.小组活动:请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表演诗歌《静夜思》。

a.让学生观察《静夜思》中的画面,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

b.各小组请一个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可以看到诗歌的图画,然后猜猜看是哪首诗。

2.学生练字:将《静夜思》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用美观的字体写在纸上,然后装饰成一幅画,展示在教室中。

五、课后拓展(10分钟)1.家庭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心中的夜晚是怎样的,或者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夜晚的诗歌。

2.下节课预告: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朗诵诗《登鹳雀楼》,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
《静夜思》教学案例
茅以升实验学校王珏
我执教《静夜思》一诗时,刚出示课题就听见学生不约而同地背了出来,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还大声说:“我早就会背了。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

”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熟知本课内容,看来按旧教案教学已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了。

于是我就果断地将予设方案进行了调整。

当时我心里还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

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

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

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发生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个夜晚是怎样的?“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

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在阅读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的
字:“疑”,我是是这样教学的。

师:“既然会背了,那我来考考大家。

‘疑’是什么意思?”话音刚落,学生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到“疑”字上。

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

生:“疑”就是好像的意思
……
(把学生说的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诗人李白当时看见的是怎样的月光。

生:(齐)明亮的。

师: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怎样?
生:白蒙蒙的。

生:好像下了霜一样。

生:如同铺了厚厚的一层霜。

师:看来,诗人是用霜来描写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怀疑地上有没有下霜。

那么“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只有理解成什么才更合乎情理呢?
生:(异口同声地)好像。

师:李白还有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生齐背,略)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又该如何理解呢?
生:也应该理解为“好像”,就是“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一样”,如果理解为“怀疑”的话,也同样让人感到非常别扭。

师:(总结)对。

看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可以很好的体会和把握词语在具体诗句中的意思,不仅《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如此,其他诗歌中的词语也是如此。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读。

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

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这节课我的收益颇大,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体验和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