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8 静夜思 教案》
静夜思-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静夜思-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熟悉诗歌《静夜思》的内容和意境; - 能背
出诗歌的第一句话; - 能理解诗歌中一些生词的含义; -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生词的含义;
•背诵诗歌第一句话;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意境。
教学内容
1. 课前热身
请学生一起读一下《小燕子》的儿歌。
2. 导入新课
老师拿出一本书,让学生看到封面上的《静夜思》四个字,然后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感受图片中的场景。
接着,老师请学生们听课文,判断图片中是否存在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并让学生细致思考。
3. 听课文
请老师朗读《静夜思》的诗歌,同时出示课文原文,让学生一起跟读。
然后,老师可以讲解一些生词,如“床前”、“月光”、“疑是”等等。
4. 配合音乐,朗读课文
播放一段让人感到安静舒适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绪,然后请学生从课文中选出几个含有描述安静的词语,自己发出来,重复几次。
5. 学生小组合作
请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把课文画成一幅图,表示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并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6. 课堂练习
请学生把课文的第一句话背下来,并在课堂上互相背诵。
课后作业
1.背诵整首《静夜思》;
2.仿写《静夜思》的诗句,练习自己的创作能力;
3.在课本上标注、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搭配词。
总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静夜思》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创作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3.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李白)哪位同学对诗人有所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
注意正音,指导读好“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我把星星妹妹变了个模样,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
”(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光、床、望、乡” 4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三)8.静夜思|人教部编版

本组教材围绕“亲情”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等。
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内容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课题1.会认54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
3.通过识字加油站和读好轻声的词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会读会背古诗,养成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习惯。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静夜思》教案(可编辑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以其简洁、清新、优美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夜晚。
本教案主要针对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静夜思》这篇课文,通过课前导入、课文解读、课文分析和课堂活动等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美。
一、课前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一些与夜晚有关的问题,如晚上我们应该做什么,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等。
2.请学生猜一猜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提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关于夜晚的诗歌。
二、课文解读(20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这首诗,然后请学生跟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
2.回答问题:a.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夜晚的景色)b.夜晚有没有声音?哪些声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c.诗人为什么会想念故乡?(在异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d.夜晚的故乡和白天的故乡有什么不同?(白天可以看到故乡的风景,夜晚只能通过思念来想起故乡)三、课文分析(30分钟)1.分析词语:a.解释“明月”、“举头”、“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b.解释“故乡”这个词的意思。
c.解释“疑是”这个短语的意思。
2.分析句子:a.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的意思。
b.解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话的意思。
c.这两句话给你什么感觉?四、课堂活动(30分钟)1.小组活动:请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表演诗歌《静夜思》。
a.让学生观察《静夜思》中的画面,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
b.各小组请一个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可以看到诗歌的图画,然后猜猜看是哪首诗。
2.学生练字:将《静夜思》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用美观的字体写在纸上,然后装饰成一幅画,展示在教室中。
五、课后拓展(10分钟)1.家庭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心中的夜晚是怎样的,或者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夜晚的诗歌。
2.下节课预告: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朗诵诗《登鹳雀楼》,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8《静夜思》(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统编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静夜思》说课稿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静夜思》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展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一直未得人赏识。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古诗词中精练、含蓄、优美的语言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意浓浓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凭借,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意义。
一年级的古诗教学在解决识字、写字教学重点后,应把诵读古诗和感悟诗韵、体味意境作为另一重点,要让学生视诵读为一种兴趣,一种享受,主动地背诵积累古诗,加强体验,增强语感,在读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
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思”字。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3.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思”。
2、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二、直面问题,针对指导——说学情以往封闭式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从“零”教起,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原有水平。
而实际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们学习古诗的资源,因此对于学生学情的了解至关重要。
这首诗流传广泛,不少学生已经能够朗读与背诵,但往往是无心成诵,并不明白内容。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8 静夜思优质教案

8 静夜思课时练
一、请你认真读一读,写一写。
思乡
前床
低光
二、比一比,看谁的雪球滚得大。
摆摆弄摆手摆开
故
夜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首古诗成功地反映了外出的静夜思乡之情。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四、重点段落品析。
明月,疑是霜,
举头望,低头。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五、古诗停顿技巧。
1.要注意押韵,唐诗五言一般都为XX/XXX格式。
如: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有一些是根据词的意思来读。
例:曲项/向/天歌。
参考答案
一、略
二、故事故人已故
三、游子思乡
四、床前光地上明月思故乡唐李白。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8 静夜思【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家人”为主题,安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和《彩虹》4篇课文。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形式丰富,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
《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夜色》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要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就能收获美好。
《端午粽》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的由来,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彩虹》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趣味的画面,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时教学要点静夜思 21.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会写2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归类积累“×来×去”,尝试说一说这样的词语。
4.朗读《静夜思》并背诵积累。
5.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夜色 2 端午粽 2 彩虹2语文园地四 21.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
2.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
8 静夜思▶教学目标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
2.体会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1)识字。
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利用形近字比较来识记,利用生活经验给生字组词记一记。
(2)写字。
掌握心字底的书写要点,独体字“心”的书写在之前已经练习过,但作为偏旁的书写是第一次学习。
当上面结构有长横、撇、捺等笔画时,心字底要写窄些,即上放下收;反之,心字底则写宽些,即上收下放。
“乡”字的书写也很有特点,两个撇折的撇相互平行,折也相互平行,两撇折转折处基本对齐,整个字稳稳站立,否则就会倾斜。
2.朗读指导首先,让学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停顿,朗读时速度要稍慢,要有抑扬顿挫。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静夜思》的优秀教案5篇

1.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静夜思》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了解中秋节全家团圆的含义。
2、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古诗原文,动画 认知准备:知道自己的家乡,并且初步了解故乡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 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孩子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 你们知道这一天的月亮会有什么变化呢? 中秋节大家要做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中秋节的月亮圆又圆,一家人都在一起赏月、吃饭、品尝美味的月饼,中秋节是阖家团圆(一家人团圆)的节日。
二、学习古诗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是有很多不在自己家乡工作的人,没办法回家和家人过中秋节,他们非常想念家乡,思念家人们。
我们古代唐朝有一位诗人李白,他就怀着这种心情写了一首古诗——《静夜思》,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出示古诗的动画视频) 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动画里的那个人在干什么? 小结:古诗的名字叫《静夜思》,意思是李白在安静的夜晚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再次欣赏古诗,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 小结:李白看到自己的床前亮光光的。
看起来好像是在地上结了一层霜。
于是,他就抬头来看天上的月亮,发现今晚的月亮特别的圆,特别的亮。
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和亲人,心里感到很难过。
三、幼儿吟诵古诗 引导幼儿有感情的吟诵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难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看到月亮会想起家乡2.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静夜思》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静夜思
行)
(1)读整行诗。
(2)理解“举头”(做动作)(板书:举头一望
明月)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6.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明”
“地上”“望”“思”要读重音。
(课件出示2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练读——全
班齐读)
7.配乐朗诵,想象诗歌的画面。
(课件出示22)
(播放《思乡曲》,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8.师: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家乡的土地上,
他多么想立刻飞到亲人们的身旁啊,哪怕听听亲人的声
音也好啊,可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
他只能孤独地写下
了这首静夜思,然后对着月亮深情朗诵,希望明月能带
去他的思念,与祝福。
你也来当一回李白吧,出示明月
图,指明对月朗读,齐读。
(板书:低头一思故乡孤
单)
9.你们真像小李白啊,你能完整地给我们讲讲这
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吗?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10.月圆人团圆,李白孤身一人,客居他乡,望【设计意图:配乐朗
着皎洁的明月,思念故乡的情感就像潮水一般,迅速淹没了他。
让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
(课件出示23:课文插图)欣赏课件后再次齐读全诗。
诵,更能读准节奏,表达内心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三、结题,回读
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总是把思念故乡的情感深深的藏在心底,但是每当夜晚来临,每当佳节来到,每当明月当空时,想到自己孤单一人,想到家乡的亲人,怎不令人低头沉思,怎不令人归心似箭哪!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起这首美丽忧伤的静夜思吧!
板书内容
床前——明月光
景凄清
疑是——地上霜思念故乡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想念亲人人孤单
低头——思故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正确的说法后打“√”。
1.《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
2.《静夜思》描写的是冬天夜晚的景色。
()
3.诗中“疑”的意思是:
怀疑();好像();不能解决()
4.诗中“举”的意思是:
提出();兴起();抬起()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自然,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名。
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霜的形成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
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
人们常常霜把这种现象叫"下霜"。
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
我们
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
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
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
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
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
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霜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
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
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
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其他资料】
思乡的诗句
雨》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4.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
5.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请你认真读一读,写一写。
思乡
前床
低光
二、比一比,看谁的雪球滚得大。
摆摆弄摆手摆开
故
夜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首古诗成功地反映了外出的静夜思乡之情。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四、重点段落品析。
明月,疑是霜,
举头望,低头。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古诗停顿技巧:
1.要注意押韵,唐诗五言一般都为XX/XXX格式。
如: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有一些是根据词的意思来读。
例:曲项/向/天歌。
参考答案
一、略二、故事故人已故夜空黑夜午夜三、游子思乡四、1.床前光地上明月思故乡 2. 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