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概要梳理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与朱元思书》课文分析

《与朱元思书》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
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课文中,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
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
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
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
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
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二、问题研究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
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解读与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解读与赏析语文课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课文的解读与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进行解读与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篇课文:《草地上》《草地上》是一篇以夏天草地为背景的描写性文章。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的草地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这篇文章采用了抒情的叙述方式,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第二篇课文:《黄山》《黄山》是一篇描写风景的记叙文。
作者以黄山为背景,通过详细的描写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黄山的雄奇、秀美和奇特之处。
文章中描写了黄山的云海、奇松、怪石等景观,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神奇美丽的感觉。
同时,文章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黄山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第三篇课文:《补天》《补天》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大禹治水中的一个小插曲,通过“补天”的形象化手法,展现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故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开,给人以轻松诙谐的阅读体验。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智者的智慧和勇士的勇气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第四篇课文:《夏夜》《夏夜》是一篇描写夏天夜晚的散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夏夜的美丽和神秘。
文章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人们的生活和夏天的气息,表达了对夏夜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采用了抒情的叙述方式,给人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
通过对以上四篇课文的解读与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语文课文。
这些课文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和描写手法,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希望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读者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与乐趣。
注:本文所提到的《草地上》、《黄山》、《补天》、《夏夜》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真实课文。
详细内容请查阅相关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我的母亲》课堂笔记

《我的母亲》课堂笔记中文版一、课文内容概要本文深情地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描绘了母亲的性格特点与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二、重点词汇与短语1.仁慈:指人的性情温和慈善。
2.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或责问。
3.广漠:广大空旷。
4.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三、课文解读1.母亲的性格特点:宽容、仁慈、温和,善于忍让,从不骂人,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2.母亲对我的教育:从早到晚忙碌,但仍不忘管教我的学习。
当我说错话时,她会责备我;当我挨打时,她会饮泣吞声,但从不骂我一句或说一句重话。
3.母爱的体现:在元宵夜的巡阅中,母亲不顾自己的劳累,始终抱着我,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与伟大。
四、感悟与思考母爱是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我们应该珍惜母爱,感恩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我的母亲》课堂笔记英文版Notes on "My Mother"I. Summary of the Text ContentThis article fondly recalls the mother's education of the narrator, depicting he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 showing the greatness and depth of motherly love.II. Key Vocabulary and Phrases1.Benevolence: Referring to a person's gentle and charitable nature.2.Question sternly: To inquire about right and wrong based on facts or toreproach.3.Vast and open: Vast and spacious.4.Tossing and turning: Describes someone who cannot sleep due to worries,turning over and over in bed.III.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1.Mother's personality traits: Forgiving, benevolent, gentle, good at tolerance,never scolding, never showing a hint of anger on her face.2.Mother's education towards me: Busy from morning to night, but still findingtime to oversee my studies. When I speak wrongly, she scolds me; when I am beaten, she weeps silently, but never curses me or speaks harshly.3.Manifestation of motherly love: 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night's parade,despite her exhaustion, my mother held me the whole time, allowing me to feel the warmth and greatness of motherly love.IV. Reflection and ConsiderationMotherly love is the most selfless and greatest emotion in the world. We should cherish it, be grateful to our mothers, and repay their nurturing kindness with practical actions.。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时间的脚印-课文

4.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不偏离主旨,因为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 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 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承上启 下,很自然。
课后练习
1、选择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
C、B、D、D 2、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1)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就要经受住各种困难。(经受) (2)好大的雪呀!很快就覆盖了大地。(覆盖) (3)他的胳膊受伤了,渗出了很多鲜血。(渗) (4)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我们就要毕业了。(转眼) (5)这次你就放弃吧,以后有的是这样的机会。(放弃) 3、根据课文选择答案: B、C、C、C、C、D
石炭纪
离现在大约三亿到两亿多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当时气
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 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纪
思考些列问题: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手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大自然用岩石记录时间。 4、除了岩石、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时间? 各种生物化石、各种矿产资源。
奇形怪状的石头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 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 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砾岩
长毛象
琥珀
三叶虫化石
寒武纪: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 这一时期,最繁荣的生物是节肢动物三叶虫。 寒武纪是最早的地质时代,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述了生活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第二部分529自然段讲解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五单元四篇课文总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五单元四篇课文总结这四篇课文分别是《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它们都是游记。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它的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作家徐迟曾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
”选入本单元的几篇游记所写的景物各有其特点,或雄浑壮美(《壶口瀑布》),或奇绝险远(《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或威严瑰奇(《登勃朗峰》),或纯净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法更是各具特色。
《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主要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
《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
《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Y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
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人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几篇游记又有相通之处。
它们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某种感悟与思考。
在游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是游记的一种传统。
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小石潭记》中的“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满井游记》中的“悠然自得”“皆有喜气”,都是如此。
在本单元中,《壶口瀑布》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在生命极限(或曰生命边缘)处见到的景物,生命、S亡、瞬间、历史、感受、思绪交织在一起,带给读者一种难以言传的触动;《一滴水经过丽江》更是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的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登勃朗峰》看起来只是从“按部就班”的游赏写到“逸出常轨”的狂奔,似乎不过是写景叙事而已,但文中所写的车王“Z驾”狂奔、后发先至的“功劳”,与人生中的某些不期而遇、无心插柳,不也多有相似之处吗?不过,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游记,但并没有完全以游记的“按照游踪描写景物”,有些游记具体游踪并不明显,或空间变动并不很大(如《壶口瀑布》);有些作品不仅仅描写景物,甚至很大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写景物(如《登勃朗峰》),这些都不妨碍它们成为优秀的游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10.小石潭记(一)课文字词详解①从小丘②西行百二十步,隔③篁竹,④闻水声,①从:自,由。
②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③篁(huáng)竹:竹林。
④闻:听到。
①如鸣珮环,心②乐之。
③伐竹④取道,⑤下见小潭,⑥水尤清冽。
①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鸣,发出声响。
②乐(lè):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之:代水声。
③伐:砍伐。
④取:这里指开辟。
⑤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在下面。
⑥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冽,凉。
①全石以为底,②近岸,③卷石底以出,④为坻,⑤为屿,①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以为,作为。
②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③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卷,翻卷。
以,而。
④为坻(chí):成为水中高地。
⑤为屿(yǔ):成为小岛。
①为嵁,为岩。
②青树③翠蔓,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①为嵁(kān):成为不平的岩石。
②青树:青葱的树木。
③翠蔓:翠绿的藤蔓。
④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树枝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①可百许头,②皆③若空游无所依,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①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②皆:全,都。
③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空,在空中。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下,向下照射。
澈,穿透。
布,照映。
①佁然不动,②俶尔远逝,③往来④翕忽,似与游者相⑤乐。
①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②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忽然。
逝,离开。
③往来:来来往往。
④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翕,迅疾。
⑤乐:逗乐。
潭①西南②而望,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④势⑤犬牙差互,⑥不可知①西南:向西南。
②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表修饰。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1.文学常识: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背景,掌握
相关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
法,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
3.词语解释: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俗
语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4.句子理解: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等,并能够进行赏析。
5.段落分析: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段落大意,能够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6.写作技巧:了解本单元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
括记叙、描写、议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
7.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
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概要梳理一、课文理解1、《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2)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3)关心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对“我”的学习一直关心、一直惦记,既热情,又诚恳。
(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文中还有白描的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
2、《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写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从全文来看,课文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写母亲作为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他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3)写母亲受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因此在为人方面,母亲具有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的优秀品质。
3、《我的第一本书》文章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这人生中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4、《列夫•托尔斯泰》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文章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5、《再塑生命》本文叙述了莎利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利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6、《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
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7、《雷电颂》这部历史剧是郭沫若同志于1942年在重庆写的部历史剧,它借古讽今,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抨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传达了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真实意愿。
课文选的《雷电颂》是第五幕第二场屈原的一段独白。
这篇独自,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8、《短文两篇》《日》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地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
《月》通过“我”对寒冷月光入侵的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像姮娥一样为改变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
9、《海燕》《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全文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一曲无产阶级战斗的颂歌。
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
10、《组歌》《浪之歌》用海浪自述的口吻,写了海浪对海岸的爱情、对身边事物的友爱,表现了作者对纯真爱情和博爱精神的赞美,也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和炎热的衷肠。
《雨之歌》用拟人手法,以雨的自述的形式,描述了雨滴在大自然中的运行、变化过程,颂扬了雨滴带给自然界的种种好处,歌颂了雨滴无私的奉献精神及博大的胸怀。
表现了一种生活的美,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的炽热感情,蕴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愿为祖国奉献终生的精神。
11、《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全文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运用总括与具体展开相结合,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使立论充分,最手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告诉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因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罗布泊今昔对比,揭示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湖泊消失,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
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理念渗透课文,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13、《旅鼠之迷》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文章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
从三个方面介绍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即,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地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旅鼠的奇异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14、《大雁归来》文章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大雁迁徙的特性、规律及与人类的关系,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寺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伤害它们,一个“爱”字贯穿全文。
很显然,“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就是全文的主旨。
在写法上,形象性、知识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5、《喂——出来》本文是一篇科学幻想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讲的是一场台风吹倒了一座古庙,庙底露出个无底洞,通过对这个洞一番研究后,后来成民填垃圾的地方,终于有一天,里面的东西又都飞了出来。
小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警示世人要正视环境问题。
小说的题目充满悬念,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其实也蕴含队们对大自然认识的浅薄无知。
结尾再写小石头飞来,这种循环式结构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6、《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文章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是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第二部分写山路漫歌,主要写唱歌环境;第三部分写村寨传歌,主要写唱歌的场面。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17、《端午的鸭蛋》文章在结构上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再通过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最后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在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18、《吆喝》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吆喝,按照从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顺序作介绍,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情趣。
19、《春酒》文章通过写“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几件事时,以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来表现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和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语言生动传神。
20、《俗世奇人》是冯骥才描绘20世纪初天津地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的系列小说。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泥人张》和《好嘴杨巴》。
《泥人张》通过写泥人张智斗海张五来表现他的沉稳、干练,面对海张五的羞辱能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
在斗争的两个回合中,他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
《好嘴杨巴》中,描写了一个在小吃制作中构思奇妙和手艺精巧的杨七。
能够随机应变、处乱不惊的杨巴。
课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二、古文知识2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文章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然后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
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在写法上,运用了骈体文的体式,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22、《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全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写法上有较突出的特点,即:多用否定句,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刻。
23、《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寄托了作者为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
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在文中,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勉励后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5、《诗词曲五首》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这首七律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赤壁》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作者是南宋的文天祥,这首七律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思念手足,心情郁闷惆怅之情,但以乐观旷达的情怀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