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的植物
药食同源食品目录及新资源食品名单

药食同源食品目录及新资源食品名单
(1)中草药和其他植物
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首乌、大黄、芦荟、枸杞子、巴戟天、荷叶、菊花、五味子、
桑椹、薏苡仁、茯苓、广木香、银杏、白芷、百合、山苍籽油、山药、鱼腥草、绞股蓝、红景天、莼菜、松花粉、草珊瑚、山茱萸汁、甜味藤、芦根、生地、麦芽、麦胚、桦树汁、韭菜籽、黑豆、黑芝麻、白芍、竹笋、益智仁
(2)果品类
大枣、山楂、猕猴桃、罗汉果、沙棘、火棘果、野苹果
(3)茶类
金银花茶、草木咖啡、红豆茶、白马蓝茶、北芪茶、五味参茶、金花茶、胖大海、凉茶、罗汉果苦丁茶、南参茶、参杞茶、牛蒡健身茶
(4)菌藻类
乳酸菌、脆弱拟杆菌(BF-839)、螺旋藻、酵母、冬虫夏草、紫红曲、灵芝、香菇
(5)畜禽类
熊胆、乌骨鸡
(6)海产品类
海参、牡蛎、海马、海窝
(7)昆虫爬虫类
蚂蚁、蜂花粉、蜂花乳、地龙、蝎子、壁虎、蜻蜒、昆虫蛋白、蛇胆、蛇精
(8)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类
珍珠、钟乳石、玛瑙、龙骨、龙齿、金箔、硒、碘、氟、倍半氧化羧乙基锗(Ge-132)、赖氨酸锗
(9)其它类
牛磺酸、SOD、变性脂肪、磷酸果糖、左旋肉碱。
卫计委发布最新食药两用中药名单101种药食同源

卫计委发布的既是食物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实、花椒、红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黑枣、酸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棋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以上为2021年公示的86种)2021新增15种中药材物质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芨,在限定利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以上101个药食同源品种的具体植物来源、利用部位,用途限制、批准情形等内容详见文后附表。
卫计委发布的可用于保健食物的中药名单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坷子、赤芍、远志、麦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缨子、青皮、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葫芦巴、茜草、筚芨、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药食同源清单(101种)

植物名/动物名 丁香 八角茴香 刀豆 茴香 刺儿菜 薯蓣 山里红 马齿苋 梅 贴梗海棠 大麻 代代花 玉竹 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 白芷,杭白芷 银杏 扁豆 扁豆 龙眼 决明子,小决明 卷丹,百合,细叶百合 肉豆蔻 肉桂 余甘子 佛手 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杏 沙棘 芡 青椒,花椒 赤小豆,赤豆 大麦 海带,昆布 枣 罗汉果 欧李,郁李,长柄扁桃 忍冬 橄榄 蕺菜 姜 枳椇 宁夏枸杞 栀子 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 胖大海 茯苓 枸橼,香圆 石香薷,江香薷 桃,山桃 桑 桑
序号
物质名称 1 丁香 2 八角茴香 3 刀豆 4 小茴香 5 小蓟 6 山药 7 山楂 8 马齿苋 9 乌梅 10 木瓜 11 火麻仁 12 代代花 13 玉竹 14 甘草 15 白芷 16 白果 17 白扁豆 18 白扁豆花 19 龙眼肉(桂圆) 20 决明子 21 百合 22 肉豆蔻 23 肉桂 24 余甘子 25 佛手 26 杏仁(苦、甜) 27 沙棘 28 芡实 29 花椒 30 赤小豆 31 麦芽 32 昆布 33 枣(大枣、黑枣) 34 罗汉果 35 郁李仁 36 金银花 37 青果 38 鱼腥草 39 姜(生姜、干姜) 40 枳椇子 41 枸杞子 42 栀子 43 砂仁 44 胖大海 45 茯苓 46 香橼 47 香薷 48 桃仁 49 桑叶 50 桑椹
13 草果 14 姜黄 15 荜茇
草果 姜黄 荜茇
乌梢蛇
82 牡蛎
长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
83 阿胶
驴
84 鸡内金
家鸡
85 蜂蜜
中华蜜蜂,意大利蜂
86 蝮蛇(蕲蛇)
五步蛇
新增 序号
物质名称 1 人参 2 山银花 3 芫荽 4 玫瑰花 5 松花粉 6 油松 7 粉葛 8 布渣叶 9 夏枯草 10 当归 11 山奈 12 西红花
那些药食同源的植物

药食同源,部分食品兼具食疗抗癌作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
对消化系肿瘤有益的食物有韭菜、莼菜、卷心菜、墨菜、百合、刀豆等。
其中刀豆味甘、性温,具有温中下气、补肾健脾的功能,民间用其配丁香、柿蒂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实验已证实其对致癌病毒引起的小鼠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如大蒜,灰树花(提取物D阻分抗癌能力十分显著)等,也都是抗癌良药。
近代的一些研究表明,许多食物对防治癌症有良益。
如鹅血对肺、胃、淋巴、鼻咽等恶性肿瘤能改善症状,升高白细胞,现已研制成片剂;薏苡仁含有薏苡仁脂,对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肺癌、肠癌、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等;绿豆配甘草与化疗药同用,有清凉解毒而降低副作用的功效;昆布、海藻、紫菜治疗甲状腺、颈部肿瘤及肺部肿瘤能软坚散结;香蕈、莼菜、桂圆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免疫力和治疗作用;白扁豆可提高鼻咽癌病人淋巴细胞转化率;从刺参中提取的海参多糖能抑制乳癌细胞DNA,且有保护肝功能作用。
此外,尚有较多品种如无花果、地耳、杏仁、荸荠、乌梅、百合、银耳、黄精、蚌肉、田螺、山雀、燕窝、蕺菜等,都有抗癌效果。
(医疗药品)卫生部药食同源

卫生部药食同源目录(备忘)卫生部今天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
三种物品名单如下: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艹下加需)、桃仁、桑叶、桑(木右加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艹下加服)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的关系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
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
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
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表明医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
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
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药食同源目录大全(2020年最新版)

药食同源目录大全(2020年最新版)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显示,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经安全性评估并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将对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
根据各地试点实施情况,国家卫健委将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论证将上述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管理的可行性。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曾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黄帝内经》中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说的就是食疗对于疾病的祛除作用。
此前,原卫生部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
三种物品名单如下:卫健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实、花椒、红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黑枣、酸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药食同源目录大全(2022年最新版)

药食同源目录大全(2022年最新版)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显示,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经安全性评估并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将对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
根据各地试点实施情况,国家卫健委将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论证将上述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管理的可行性。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曾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黄帝内经》中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说的就是食疗对于疾病的祛除作用。
此前,原卫生部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
三种物品名单如下:卫健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实、花椒、红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黑枣、酸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葚、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食同源: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偿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当食,也可做药药食同功: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
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人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
每种食物或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
食物的性、味、功效与分类中医学认为:食物与中药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性能。
“四气”指食物的寒、热、温、凉;“五味”指食物中含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味道•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为宜•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莲藕、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季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易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食宜配合乳制品、蛋类、梨子、苹果、香蕉、百合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
五谷以及常见蔬菜,瓜果,动物性食物的属性和药用价值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调料增欲养生疗疾一、五谷粟米(小米):性凉,味甘咸。
能益气健脾胃,滋阴清虚热,利二便。
治反胃、泻痢、消渴等。
不宜与杏同食。
秫米(黄米):性微寒,味甘,质黏。
“肺之谷”能和胃安眠,止寒热,利大肠。
治肺疟、阳盛阴虚不眠、筋骨挛急、疮疥、犬咬等。
小儿不宜多食。
糯米(江米):性温,味甘,质柔黏。
“脾之谷”能补脾肺,缓中止泻。
治消渴尿多、体虚自汗、便溏等。
《罗氏会约医镜》载:“但性黏滞,病人及小儿忌之。
多食昏五脏,令人贪睡。
”粳米(大米):性平,味甘。
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养精,除烦止渴止泻等。
治脾胃不和、中气不足、烦渴、泄泻等。
籼米(机米、南米):性温,味甘。
能养胃和脾,温中止泻,是人体能量来源常用的主要食物之一。
薏米(薏苡仁、苡仁):性微寒,味甘淡。
能健脾,和胃,补肺,清热泻水。
治水肿湿痹、泄痢热淋、疝气、脚气、风热筋骨病等。
妊妇慎服。
玉米(苞米、玉蜀黍):性平,味甘。
能调中开胃,渗湿利尿,利胆降脂。
治尿路炎症及胆囊炎、肝炎、黄疸、高血压、糖尿病等。
高梁(蜀黍):性温,味甘涩。
能温中止泻。
治吐泻、小便不利等。
阴虚内热者不宜大量食用。
小麦(淮小麦):性平微寒,味甘。
分淮小麦、浮小麦两种。
能养心健脾,厚肠胃,除热止渴,是人体能量来源常用的粮食之一。
浮小麦:性偏凉,味甘。
淘洗时因瘪瘦轻而浮在水面的麦粒为浮小麦,多和药用。
能益气,除烦,敛汗。
治骨蒸虚热、劳热盗汗等。
大麦(稞麦、饭麦):性微寒,味甘咸。
能益气调中化食,除烦利水。
治腹胀、烦渴、小便不利等。
荞麦(三角麦、花麦、乌麦):性平,味甘。
能下气利肠,清热泪盈眶解毒。
治食积,尿浊、带下等。
忌与猪肉、白矾同食。
《食鉴本草》载:“同猪肉同食,落眉发,同白矾食杀人。
”脾胃虚寒者忌用。
莜麦(油麦、青稞麦):性微凉,味甘微咸。
能益气,利湿,止泻。
治腹泻、水肿、尿少等,脾胃虚弱者忌食。
多食不易消化。
燕麦(野麦、雀麦):性平,味甘。
能补脾胃,滑肠,催产。
治食欲不振,大便不调。
番薯(甘薯、红薯、白薯、甜薯、地瓜):性平,味甘。
有红皮、白皮两种,长寿食品之一。
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益气生津,利便,通乳,防癌,抗衰老。
治湿热黄疸、乳疮、便秘、夜盲。
忌食黑斑白薯,以免中毒。
有番薯不能与鸡蛋同食的说法,但没有根据。
黑豆(乌豆):性平,味甘。
豆有五色,各入五脏,黑豆“肾之谷也”。
能补肾,镇心,明目,祛风活血,解毒消肿。
治口渴、水肿、疮疡,眼炎、二便不调等。
《本草备要》载:畏五参、龙胆、猪肉,忌厚朴和蓖麻子。
服四环素、土霉素时,不宜食用。
小黑豆(马料豆):性温,味甘。
能补肝肾,壮筋骨,明目益精,乌须发,解药毒。
治风痹,带下、水痘、疮疡等。
《本草备要》载:畏五参、龙胆、猪肉,忌厚朴和蓖麻子。
服四环素、土霉素时,不宜食用。
黄豆(黄大豆):性平,味甘。
有“豆中之王”和“植物肉”等美称。
能健脾益胃,清热利气,散五脏结积,解诸毒。
治肾病、水肿、肿毒等。
多食生痰咳嗽。
过量服食,导致疲倦昏睡。
服四环素、土霉素忌用。
红小豆(赤小豆、赤豆、红豆、红饭豆):性平偏凉,味甘酸。
“心之谷”能利水健脾消肿,消热解毒排脓。
治水肿、痈疽、疮毒、脚气等。
蛇咬伤忌食。
多尿者忌用。
久食令人枯燥体瘦。
绿豆(青小豆):性寒,味甘。
李时珍称其为“食中要物”、“菜中佳品”,是谷、豆中的佼佼者。
能清热解毒,消暑除烦。
治金石药毒、疮疡肿毒、暑热烦渴。
服药期间不宜多食。
脾胃虚寒滑泻者慎用。
不要与狗肉同食。
扁豆:性平微温,味甘。
“脾之谷”能健脾和中止泻,解毒消暑化湿。
治脾湿泻痢、恶心呕吐、寒湿带下。
患寒热病者忌食。
忌生吃,炒食应熟透。
蚕豆(胡豆、南豆、佛豆):性平偏凉,味甘。
能健脾利湿,清热涩精。
治体虚食少、水肿、遗精、带下、脚气等。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忌多食。
豇豆(饭豆、豆角):性平,味甘。
豆中之上品,用处最多。
能健脾胃和五脏,补肾益精。
治肠炎、粮尿病、遗尿、遗精、带下白浊等。
气滞便结者忌用。
豌豆(回回豆、青豆):性平,味甘。
能理气和中,生津止渴,通乳消胀,利湿解毒等。
治粮尿病、缺乳、脚气。
刀豆(夹剑豆):性平微温,味甘。
能温中补肾,利肠止逆。
治虚寒呃逆、腹胀、腰痛、气管炎、百日咳。
忌生食。
白芝麻(白脂麻、胡麻仁):性平,味甘。
能滋养肝肾,润燥滑肠,补肺气,明耳目,耐饥渴。
治虚劳便秘、小儿头疮。
脾弱便溏者不宜多食。
黑芝麻(黑脂麻):性平,味甘。
能养血补肝肾,润五脏,填精髓,坚筋骨,利大小肠。
治虚损体弱、眩晕、瘫痪、须发早白、脱发、产后奶少、便秘。
二.常见蔬菜的属性和药用价值黑木耳(桑耳、五木耳):性平,味甘。
生于桑、槐、榆、楮、柳等朽树上,形象人耳,故称黑木耳,是天然的滋补强壮食品。
能润肺益气,补脑安神健身强志,活血去瘀养荣,防止动脉硬化、冠心病。
治崩漏带下、痔疮便血、创伤出血、高血压、血管硬化、贫血、便秘。
忌食鲜木耳。
孕妇不宜多食。
不宜与野鸭肉同食。
白木耳(银耳):性平,味甘淡。
生于栗树上,色白,即称白木耳,已采用人工栽培,是珍贵的滋养品。
能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和血,补脑强心,清热利肠。
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衄血、有肠燥热泪盈眶、便秘下血、经血不调。
黄花菜(金针菜):性平凉,味甘。
能养血平肝,清热泪盈眶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肿,通乳,解酒。
治头晕耳鸣、咽喉热燥、大便带血、小便不利、产后缺奶、吐血、衄血、便秘。
忌食腐烂变质和鲜黄花菜,以免中毒。
皮肤瘙痒症患者忌食。
蘑菇(肉蕈):性凉微寒,味甘。
色白柔软,味像鸡肉,又称“鸡腿蘑菇”。
能开胃止泻,理气化痰,透发麻疹,降血糖,解毒抗癌。
治胃纳不佳、呕吐泄泻、传染性肝炎、麻疹透发不快、各种癌症。
注意识别有毒蘑菇。
误食可生吃免脑救治。
香菇(香蕈):性平,味甘。
色紫、味香,为营养丰富的菜蔬佳品。
能开胃,托痘疹,预防佝偻病,抗癌,延缓衰老。
治食欲不振、贫血、溲浊不禁。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说:“痧豆后、产后、病后忌之,性能动风故也。
”草菇(兰花菇):性寒,味甘。
蕈的一种,灰色,多生长在稻草类草堆上。
能清热清暑,降压抗癌。
治心血管系统疾患。
平菇(侧耳):性平微温,味甘。
菇类的一种,生于榆属枯木或树干上,是大型真菌植物,为公认的保健菜蔬。
能滋补强壮,舒筋络,抑制肿瘤,抗癌。
治虚弱萎痹、腰腿痛、手足麻、筋络不舒。
紫菜(索菜):性平偏寒,味甘咸。
有圆紫菜、长紫菜、甘紫菜等多种,性味和功效大致相同。
能化痰软坚,清热利水,补肾养心,滋润咽喉,降血浆胆固醇含量。
治瘿瘤、支气管炎、高血压水肿、麻疹、脚气等。
海带(纶布、江白菜、海马兰):性寒,味咸。
在诸多食品中含碘量最多。
能软坚散结,清热利水,消痰平喘,祛脂降压。
治瘿瘤、痰热壅膈、咳喘、疝气下坠、肝脾肿大、宿食不消、小便不利、水肿、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病。
葱:性温,味辛。
为“菜中要物”,有大葱、小葱之分。
其外实中空,辛温通窍,“肺之菜”也。
能发散表邪,舒肝理血,通上下阳气,安中利五脏,通二便,消肿,活血,解花毒。
《本草备要》曰:为“菜伯”及“和事草”。
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疮痈肿痛、呕吐、便血、肾虚目眩、鼻衄。
《本草备要》载:“同蜜食杀人,同枣食令人病。
”有生葱忌与杨梅同食说法,但未见科学依据。
表虚多汗者不宜多食。
葱头(玉葱、圆葱、洋葱、皮牙子):性平温,味甘辛、辣。
葱头在欧美被称为“菜中皇后”,说:“没有葱头,就不会烹调艺术。
”法国葱头汤和炸法国葱头环驰誉世界。
我国医界认为,葱头不但能强身健体,使锐气旺盛,而且是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患者的佳蔬良药。
能除湿祛痰,健脾和胃,下气利尿,消炎杀菌,活血防癌,抗衰老。
治伤风痰多、冠心病、糖尿病、小便不利、白喉、创伤、肠炎。
蒜(葫、葫蒜、蒜头、大蒜、独蒜):性温,味辛。
大蒜多用于调味,生吃或熟食都行。
它的药用在国内外早有记载。
如:1.古希腊运动员曾以大蒜作为保健食品。
2.古罗马的普利尼用大蒜治伤风、哮喘、麻疹、惊劂等病。
3.印度医生说:常吃大蒜能提高智力,使嗓音宏亮。
4.我国肿瘤普查资料表明,大蒜有但含有防胃癌的物质,而且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所以说“蒜乃食经之上品”。
能健脾开胃,行滞气,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暑气,解毒,消肿,除虫,消谷肉积。
治肉食积滞、脘腹冷痛、痢疾肿毒、斑秃癣疮、虫积水肿、感冒等。
《本草备要》载:忌蜜。
不宜与滋补药同食。
孕妇忌用大蒜灌肠疗法。
大蒜泥外敷忌过量过外。
薤白(野蒜、小野蒜、小独蒜、薤白头)性滑温,味辛苦。
属“百合科”,系韭类。
叶似韭而中空,根如蒜,生则气辛,熟则甘症状,有“菜中灵芝”的美誉。
能理气宽中,通阳利窍,散结生肌,泄大肠气滞,补虚解毒。
治胸痹刺痛、噎嗝反胃、泄痢下重、疮疖等。
《本草备要》载:忌牛肉。
韭菜(起阳草、壮阳草、长生韭、扁菜):性温,味辛。
“肝之菜”也,入血分而行气,归心益胃,助肾补阳,散瘀。
能温中壮阳,理气解毒。
治胃热噎嗝、吐衄、一切血病、痰喘、消渴、药毒、食毒、创伤瘀肿、蛇虫咬伤。
《本草备要》载:忌蜜。
酒后不宜食。
生姜(鲜姜):性温,味辛。
多用于调味,有“呕家圣药”称誉。
能祛寒解表,行阳散气,调中止呕,宣肺解郁,化痰开胃,解毒。
治头痛鼻塞、痰膈咳逆、呕吐、风湿痹痛、狐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