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为枳-复习笔记
橘逾淮为枳阅读答案

橘逾淮为枳阅读答案《橘逾淮为枳》原文阅读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橘逾淮为枳》阅读习题9、解释加点的字(4分)⑴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 ⑵寡人反取病焉取:(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橘逾淮为枳》阅读答案9. (4分,每空2分)⑴往,到…去⑵招致(获得)10.叶白白地相似,它的果实却不相同。
(2分 )11.人的成长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成长为不同的人。
(2分)《橘逾淮为枳》阅读翻译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再回答说:犯了盗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
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为枸枳树,叶子虽然相类似,但是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这样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
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人民变得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初中重点文言文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橘逾淮为枳(附答案和内容中心要点梳理)

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第一部分:内容中心要点梳理①晏子,名__,字____,春秋时期__________家。
善____,很有外交才干。
《晏子春秋》共八卷,二百五十章,多记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记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③第一部分(第1—2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
‚习辞‛,暗示晏子____、____,Array为他________伏笔。
而楚王明明知道这一点,却还要‚____‛,说明楚王____________。
楚王能与左右商量,则说明他还有一点________;这为他最后能自我解脱留有空间。
④第二部分(第3—6段),写________________。
晏子说了四句话,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
第二、三句,自问自答。
前三句晏子巧妙地打了一个比方。
⑤第四句,话题一转,直接把这个比方的指向抖出,巧妙地回敬楚王。
楚王无可奈何地‚笑‛了,这是____的笑,____的笑,____的笑。
⑥晏子的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表现得十分鲜明,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将计就计,以‚__________________‛为比喻,以____的语气指出是__________________,诙谐幽默却又令楚王无言辩驳。
⑦楚王从________至________的表现更衬托出了晏子________的形象。
第二部分:考前实战强化训练题集锦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完整版)

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复习)一《为学》1、《为学》选自。
作者,代文学家。
2、本文讲述了“”的故事,形象地阐明了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的道理,勉励人们。
3、第一部分(第一段),以两个句式,从“天下事”引出“人之为学”,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地阐发了的道理。
4、第二部分(第2—6段),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的作用,突出了的重要。
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完全不同,前一句是。
后一句是,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的态度;“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面对困难的精神。
5、第三部分(第七段)由上述故事引出结论:,。
二《天时不如地利》1、孟子是家著名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并称。
孟子,名,(时期)思想家。
2、本文强调了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的观点,主张以统一天下。
3、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关系。
在论证方法上,突出特点是并用。
4、大量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橘逾淮为枳》1、本文选自,晏子,名,字,时期齐国政治家。
2、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了的故事。
3、第二部分(第3—6段),第四句,话题一转,直接把这个比方的指向抖出,巧妙地回敬楚王,楚王的“笑”了,这是的笑,的笑。
4、晏子的、、,在文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楚王从至的表现更衬托出了晏子的形象。
四《伤仲永》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朝文学家,被列为“”之一。
2、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的重要性。
第一段,写方仲永。
具体形象地表现方仲永天赋之高,同时点出其和没有再接受后天教育培养作为补充的隐患,为仲永的变化。
第二段,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
“余闻之”至“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十二三岁时。
“又七年”至末尾,写仲永二十岁时,成为普通人,提醒人们,勤奋努力地学习。
3、文章语言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的惋惜之情。
《伤仲永》的“伤”意为:。
橘逾淮为枳练习题(附答案)

《橘逾淮为枳》一、解释加点字或划线词。
1、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3、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4、为其..一人,过.王而行.()()()()()..来也,臣请缚()5、王曰:“何为..者也?”()()6、王曰:“何坐.?”曰:“坐盗。
”()7、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8、缚者曷为..者也?()()9、齐人固善..盗乎?()()10、晏子避席对曰:()1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2、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句子翻译。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吾欲辱之,何以也?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7、圣人非所与熙也。
三、阅读理解。
1、本文选自。
晏子,名,字平仲,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著称。
2本文记述了 _____ 的故事。
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了,第二部分(3-6节),写了3、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来刻画人物性格。
楚王表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_______________ 。
晏子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为比喻,以反问句指出。
本文描写了楚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4、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晏子使楚》等知识点整理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出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没有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是经过周密布署的,且目的是想借羞辱晏子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另外,楚王说到“齐人固善盗乎”,影射的是整个齐人)
6、楚王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1、针对晏子:从文中的“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一句可以看出。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5、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善意或恶意都可(例如:善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的原因只是看看晏子是不是“齐之习辞者”且最后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
7、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ﻫ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上海中考-掌握文言实词含义、句子翻译

辅导讲义授课类型T《橘逾淮为枳》 C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T 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一、例题知识梳理知识点1:橘逾淮为枳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关注上面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你是否在其他文言句子中见过这些词语呢?他们在其他句中分别又是什么意思?二、同步题型分析(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例1:(1)使:晏子将使.楚为一说,使.与书具(2)请:臣请.缚一人请.献千金(3)坐:齐人也,坐.盗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善:齐人固善.盗乎咨诹善.道(5)为:缚者曷为.者也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橘生淮南则为.橘(6)实:其实.味不同此皆良实.,志虑忠纯(7)异:水土异.也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渔人甚异.之(8)入:入.楚则盗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9)病:寡人反取病.焉未果,寻病.终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一、专题知识梳理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上海中考考纲规定“掌握145个文言实词的含义”,且除明确规定了需要掌握的文言实词的数量外,还详细列出了需要掌握的具体实词。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和量词七类。
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出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通常以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两题四分,难度不大。
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但在初中阶段考查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涉及一词多义,对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考查相对较少。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橘逾淮为枳》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橘逾淮为枳》(六年级下)复习指南一、字句解释1.晏子将使楚。
关键字:使:出使。
句译: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关键字:习:通晓,熟悉。
辞:辞令。
句译: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3.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关键字:今:现在。
方:将要。
以:用。
句译:现在他将要来我国,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方法呢?4.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关键字:请:请求(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过:经过。
行:走。
句译: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
5.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关键字:诣:到(拜访,谒见)。
句译: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谒见。
6.缚者曷为者也?关键字:曷:同“何”,什么。
为:做。
句译:捆着的人是做什么的?7.齐人也,坐盗。
关键字:坐:犯……罪。
句译: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
8.齐人固善盗乎?关键字:固:本来。
善:善于。
句译: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9.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关键字:生:生长。
为1:是。
为2:成为,变成。
句译: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10.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关键字:徒:独,仅仅。
其:代词,指橘和枳。
实:果实。
句译:(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11.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关键字:所以……者:……的原因。
然:这样。
何:什么。
异:不同。
句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啊。
1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关键字:得无……:莫非……使:让,使得,致使。
句译: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善于偷盗吗?1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关键字:熙:同“嬉”,戏弄。
取:取得,招致。
病:辱。
句译: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
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内容理解1.选自《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以善于辞令著称。
2.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2段):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本意是橘子树生在淮河以南则结的果实为橘子,而到了淮河以北则成为枳了,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此句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原文为:“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译文:“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南橘北枳”今解
说到枳,不得不说“南橘北枳”这个古老的成语,《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周礼》亦云“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
一般的解读即是由于环境的原因导致性状发生改变。
事实上,橘和枳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在植物分类学中,橘与枳同为芸香科但不同属:橘为柑橘属,枳为枳属。
“南橘北枳”的说法实际上源于古人观察不周而造成的误会。
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繁殖橘苗了。
橘只能耐-9℃以上的低温;而枳能耐-20℃的低温。
当人们把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培育橘苗,从淮南移到淮北,由于橘树忍受不了淮北冬季低于-9℃的低温,橘树地上部分冻死,而地下部分的枳砧却安然无恙。
当次年春暖花开时,砧木树上的不定芽萌发长成了枳树,过几年就开花结实了。
古人不明究竟,误认为是水土条件不同导致橘变成了枳。
这才是“南橘北枳”的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橘逾淮为枳复习笔记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一、文学常识
1、晏子: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外交家
2、《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末期齐相晏婴思想言行的著作,分《内篇》、《外篇》。
二、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来到之后,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前面走过。
大王问:‘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
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捆绑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生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站起来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橘树和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同。
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可是到了楚国却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了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三、字词解释
1、正音:
橘jú逾yú枳zhĭ晏 yàn 酣hān
缚fù吏lì诣yì曷hé熙xī
2、释义:
逾:越过。
将:要。
习辞:“习”,原意小鸟学飞,引申为熟练。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方来:将要来。
谓……曰:对……说。
左右:指在旁侍侯的近侍,近臣。
文中指身边的臣子。
何以:以何,用什么(办法)。
请:请允许(我)。
何坐:坐何;坐,犯……罪。
酒酣:酒喝得正高兴。
诣:拜访,谒见。
曷:同“何”。
固:本来、原来。
避席:离开座位。
徒:只,仅仅(家徒四壁)
其实:橘树、枳树的果实。
然:这样,如此。
异:不同。
得无……耶:莫非……吗;难道……吗
熙:同“嬉”,戏弄。
病:辱。
3、一词多义:
之:楚王闻之(代晏子使楚的消息)
齐之习辞者也(的)
婴闻之(代后文的南橘北枳的事)
为:为其来也(于)
何为者也(是)
橘逾淮为枳(是,叫做)
使:晏子将使楚(出使)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让)
4、古今异义
今:(古义)现在
(今义)今天
其实:(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四、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
齐人也。
(是齐国人。
)
疑问句:何为者也?(这是什么人?)
缚者曷为者也?(被捆着的人是什么人?)
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反问句: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原来擅长偷盗吗?)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楚国的水土让百姓擅长偷盗吗?)
五、板书
橘淮南——橘
淮北——枳水土异
橘逾淮为枳味酸涩
人于齐——不盗
入楚——善盗风气异
齐人入楚为盗人沉沦
(引用类比推理反驳)
六、思考
1、写出能表现楚王的神情、语气或动作等的词语:
“吾欲辱之。
”(傲慢自大)
王视晏子曰。
(骄横无礼,直视对方,极富挑衅)
王笑曰。
(一脸尴尬,相当窘迫)
(写楚王的“笑曰”正是体现了晏子的“习辞”。
)
2、晏子不仅说话在理,举止也在礼上,面对傲慢自大的楚王,他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不卑不亢,举止得体,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样的句式起什么作用?(晏子是一个习辞者,用反问的句式,用委婉的语气来进行辩说,这样既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又给了楚王一个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