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博物馆学概论讲义

博物馆学概论讲义

博物馆学概论讲义(2003,9 – 2004,1)教师:周静教学目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中,了解作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的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认识当代博物馆工作的特点,了解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职能、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博物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1,沟通时空的桥梁-博物馆2,走下神殿的缪斯-世界博物馆发展史3,社会变革的工具-中国博物馆发展史4,多彩世界万花筒-博物馆类型5,历史遗珍-博物馆藏品6,人类共同的财富-博物馆藏品管理7,与时间赛跑-博物馆藏品保存8,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博物馆陈列9,猜一猜,谁来参观博物馆-博物馆观众10,启迪心智,共同发展-博物馆教育11,管理,管理,还是管理-博物馆管理12,博物馆能赚钱吗?-博物馆营销安全保卫是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庙堂、文化中心、游乐场?-博物馆建筑天地大冲撞-博物馆学一次参观博物馆,一次讨论。

时间和地点待定。

期中作业。

开卷考试。

第一讲:沟通时空的桥梁–博物馆目的:了解博物馆的基本特点和社会作用要点: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的性质、目的、职能、构成要素。

博物馆的社会作用。

主要概念:博物馆阅读书目: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甄朔南,沈永华主编:现代博物馆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0。

一、博物馆定义1,词源:“博物馆”一词源于古希腊文“mou s+eion(场所)”,该词原意为“思考之所”或“缪斯的宝座”。

拉丁文“museum”。

英文museum始于1605-15年间。

希腊时代,许多学者的学园、学院多名之为museum。

284 b.c.,将军托勒密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建museum。

该博物馆延续600余年,研究和传播希腊文化,赋予博物馆以科学、知识、教育、收藏的意义。

罗马时代,“博物馆”指从事哲学讨论的场所。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博物馆环境【圣才出品】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博物馆环境【圣才出品】
2.博物馆湿度及其控制 (1)博物馆湿度的基本概念 ①含义 博物馆湿度是指博物馆内空气的潮湿程度,以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来表示。 ②种类 a.绝对湿度 通常用 Q 代表,用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来表示,单位为克/立方米,即空 气中水气的密度。
3 / 25
圣才电子书

于断裂。 第二,潮湿的环境会使耐水差的字迹的字变洇化褪色,模糊不清;使纸变软、粘连,强
度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易浸入纤维,加速纸纤维的化学破坏作用。 第三,纸张变潮易吸收酸性气体形成腐蚀性很强的无机酸,加速有害物质对纸质的破坏,
使纸张发黄、变脆,加速纸质的破坏。 第四,图书、档案等纸质文物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佳湿度一般在 70%以上,即相对
2.博物馆必须具备的条件 (1)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藏品和实物资料。 (2)要有适应博物馆业务活动必须的基本设施和场所。
二、博物馆环境的温湿度及其控制 1.博物馆温度及其控制 (1)博物馆温度 ①含义 博物馆温度是指博物馆内空气的冷热程度,简称气温。 ②测量工具 温度计、气温表。 ③计量标准 计量温度的标准称为温标,有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两种,我国采用摄氏温标,用℃表示。 (2)博物馆内外温度的变化及对文物的影响 ①金属镶嵌器物 因两类金属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温度变化突然、剧烈,会使其组合成分脱离。 ②锡质文物
2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不宜在低温环境保存,低温(-4℃以下)会使锡的部分结构发生改变,从有金属光泽 的白锡,变成质地松脆的灰锡,这种变态现象称为锡疫。
③书画、碑帖、文献、档案等纸质文物及纺织品文物 保存温度既不能高,也不能太低,库房温度控制在 16~18℃范围内更适宜。 (3)博物馆的温度指标及控制 ①要求 a.一般认为博物馆室内空气的标准温度应在 15~25℃,对文物保存比较适宜。 b.博物馆内温度的波动,只允许缓慢逐渐改变,要求在一年之内的变化不超过规定的 标准,日气温差不得超过 2~5℃。 ②措施 a.尽量减少馆外不良气候的干扰。 b.用温度调控设备。 c.控制文物展柜的温度,陈列展柜应尽可能封闭严密。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1.博物馆学概述(1)博物馆学以博物馆所特有的运动形式及其内在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

(2)“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博物馆学定义(1)日本《大百科事典》“博物馆学是明确博物馆本质,科学地研究博物馆的真正目的及实现的方法,使得博物馆正确发展的学问。

”(2)荷兰博物馆学者彼得·门施“博物馆学是包括关于管理和使用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内的理论和实践的完整复合”。

(3)美国艾利斯·G.博尔考教授“博物馆学是有关博物馆制度、历史、演进,现在的地位和将来发展,以及博物馆对社会的独特责任的研究”。

(4)前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产生,研究它的社会职能,以及研究博物馆事业的理论和工作方法问题的科学”。

(5)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

”(6)《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7)中国博物馆学应该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又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但其中微观的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心。

3.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1)几种看法①博物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a.博物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b.博物馆活动的主体是人。

c.博物馆的任务主要是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d.博物馆运用的知识范围,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社会科学。

e.博物馆学的方法论,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工程观念)【圣才出品】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工程观念)【圣才出品】

第24章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工程观念一、先进性1.难以把握先进性的原因(1)工程总是滞后于技术,任何人都无法超前使用还没有诞生的技术和设备。

(2)基于信息技术的“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将增加一倍。

(3)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

(4)一个信息化工程经过一、二年的开发周期投入实际运行的时候,系统的软硬件设备都不是当时的最新设备,所针对的应用目标也不再是最新的目标。

2.信息化系统先进性的要求(1)选择电脑档次(包括确定结构化布线的线缆、网络设备的等级)时,首要的任务是决定处理目标的最高媒体形式,由此确定设备的档次,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2)信息化系统由技术与内容共同组成的,最终实现的是全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益,它不仅取决于硬件设备,取决于软件水平,还取决于信息内容的组织和实际应用水平。

(3)先进性更应着眼于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易用性,以及信息处理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3.博物馆信息化先进性的体现(1)立足数值化博物馆的新高度,以信息流的合理、高效率运作来组织全馆的信息化系统。

(2)专业化和个性化,让信息化系统尽可能深入到独特的博物馆专业研究,结合博物馆的藏品特色和研究深度,形成自身固有的特点。

(3)全方位应用是信息化系统成功的关键,全方位应用,指的是信息化的覆盖面和信息系统的使用深度。

二、生存周期1.数据库(1)重要性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强弱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的效果。

(2)完善要求既需要科学地表现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又需要有一定的规模。

2.信息系统(1)信息化的本质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全面利用。

(2)系统的作用和意义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

(3)信息系统的要求①一个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处理功能和能够处理的信息规模是相辅相成的。

②一个实用的系统必须是能够“承重”的系统,应当是在一定规模的数据下运行。

a.在软件产品的验收时应当要用与实际负荷相接近的数据量来进行测试,并且要着重从技术结构上去加以论证。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藏品保护)【圣才出品】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藏品保护)【圣才出品】

第9章藏品保护一、藏品保护的概念和内容1.文物的损毁与质变(1)人为损毁文物的表现①为城市的现代化,用新建筑替代古建筑。

②名胜古迹区兴建机场、公路、桥梁、索道、饭店和人造景观,破坏文化古迹的环境风貌,毁坏文化古迹。

③交通发达引起频繁震动,破坏地质构造的稳定,削弱地下文物的地壳基础。

④水利资源开发,河流改道,影响尚埋藏于地下的文物的保存。

⑤城市用水量增长,地下水减少,地基下沉,妨害文物安全。

⑥烟囱林立,烟雾迷漫,污水废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腐蚀文物。

⑦旅游业发展,观光旅游者文化素养、道德风尚欠缺,对文物随意触摸、涂刻造成危害。

⑧不合理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出土后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利。

⑨不适当的养护方法和修复工艺。

⑩管理不妥,疏忽失职,造成损坏。

(2)自然破坏文物的表现①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潮汐、地下水活动、台风、雷击等灾难性的巨大破坏力对文物的损毁。

②气候变化、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生物危害等对文物的侵袭。

2.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1)分析藏品的成份结构(2)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3)查明藏品在地下的埋葬环境(4)研究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5)藏品的保养方法(6)藏品的修复技术(7)藏品的年代测定技术(8)藏品的复制技术(9)自然标本制作技术3.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1)保持文物原状①文物原状的概念文物的原状是指文物经过人为作用和自然力影响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历史地形成了经历变化后的状态。

②博物馆的原状分类a.博物馆的建筑物是古建筑或纪念建筑,属专题性、纪念性博物馆,其馆舍本身即为文物,建筑物原状的内容应包括固有的位置、规模、造型、结构、法式、工艺、材料、色彩、质感、环境布局、景观风貌等。

b.博物馆的建筑物虽也是古建筑或纪念建筑,但原附属于这座建筑的文物已不复存在,仅被当做馆舍。

c.博物馆的馆舍是现代建筑,应按原状保存的只是馆藏文物。

藏品来自发掘的出土文物、搜集的传世文物和一切移人博物馆收藏陈列的文物。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陈列研究与设计)【圣才出品】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陈列研究与设计)【圣才出品】
6 / 1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在陈列中运用现代多种高新科技。
三、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 1.基本原则 (1)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①先进的思想性就是力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先进的科学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博物馆应当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情况和公众需求。 (3)艺术性和普及性 博物馆陈列必须重视艺术性,努力做到广大观众喜见乐闻,雅俗共赏。 (4)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 博物馆举办每一个陈列、展览都应该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心组织,实施 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精品战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常见于社会历史类或社区的博物馆中,主要是在历史建筑中按原状陈列,类似我国纪念
馆的复原陈列。
⑤体系性陈列
常见于自然科学博物馆,主要是将同一类别的展品,按一定的体系序列依次排列展出。
⑥开放库房式陈列
按库房保管的现状,将藏品向参观者开放展出。
(3)按陈列场所区分
①室内陈列
容结构和艺术形式比较灵活。
(3)典型代表
①博物馆举办的流动展览。
②出国或外国来华的展览。
③博物馆之间联合举办的展览。
(4)作用
①是活跃博物馆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方面需求,有利于促进馆
际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交流经验,也为培养和锻炼业务干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②临时展览可以是组织基本陈列的先期基础工作。
2.博物馆展览 (1)含义 博物馆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陈列称为展览,又称临时展览,实质上两者无根本差异。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圣才出品】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圣才出品】

第7章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一、藏品1.藏品的含义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

2.藏品的地位博物馆藏品具有的重要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3.藏品的性质藏品是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及其实现自己主要社会功能的需要而征集的,因此成为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藏品征集1.藏品征集的含义藏品征集是博物馆根据其性质、特点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不断补充文物或标本的基本业务工作。

2.藏品征集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①要从博物馆的性质出发。

②从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富出发。

③从陈列的需要出发。

(2)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①要尽可能地填补缺门,以保证藏品的系统性、完整性。

②藏品的丰富与否,在于着重藏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丰富。

(3)科学的计划性①馆藏品现状的调查。

②陈列和研究需要的调查。

③征集来源的调查。

(4)加强预见性国际博协“博物馆与我们遗产的未来”和“为未来而征集”的呼吁值得我国借鉴。

3.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1)考古发掘(2)田野采集(3)民族学调查(4)社会调查征集(5)收购(6)接受捐赠(7)交换与调拨(8)接受移交三、藏品鉴定、定名和定级1.藏品鉴定(1)藏品鉴定的含义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考证内涵,评定价值,也包括定名和定级。

(2)文物的含义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有代表性的特点,即时代特征。

(3)我国文物鉴定方法①凭借长期经验的传统直观方法。

②考证方法。

③调查方法。

④运用现代技术设备的科学检验等方法。

(4)鉴定文物①掌握当时的时代特征,这是鉴定文物的一条重要依据。

a.鉴定书画,先要了解书画的发展史,认识其时代风格及每个作者的个人风格。

b.鉴定铜器,要鉴定铜器,先要了解铜器的发展历史,各个时代铜器的品种,形制演变的时代特点。

②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陈列艺术)【圣才出品】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核心讲义(陈列艺术)【圣才出品】

第11章陈列艺术一、陈列艺术设计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1.陈列艺术设计概述(1)性质陈列设计包括陈列内容设计和陈列形式设计。

陈列艺术设计即陈列形式设计,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活动。

(2)要求既要遵循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符合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特殊规律。

(3)主要任务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内容。

(4)能动作用把一件件互不联系的自然形态各异的展品个体,运用形象思维巧妙的有机组合起来,使之成为能够鲜明准确的表达陈列主题和思想内容的,具有一定艺术风格的陈列形象并形成系列。

(5)陈列艺术形式创作的特点①包含某些美化装饰和技术处理,但决不仅仅是美化装饰和技术处理。

②在艺术形式设计的创作中,必须充分考虑陈列主题、内容对形式的要求和特定陈列空间对形式的局限。

(6)艺术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实现先进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2.陈列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1)创造一个良好的展出与参观环境①展出环境a.博物馆的建筑。

b.博物馆的陈列设备。

②展出方式a.封闭式,文物标本与观众严格分开。

b.半封闭式,观众可以接触一部分实物展品。

c.全露式,观众可以直接接触展品,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③要求a.要在平面上做合理的安排。

第一,展出的内容与数量要和展出的面积、展线的长短相适应,要疏密得当,便于参观。

第二,面积的分配、平面的布局与参观路线,既要考虑内容的需要,又要考虑到观众的参观方便和人流的畅通无阻。

b.空间和立面的安排。

第一,展品布置的高低上下限,要适应与观众参观时的视角范围。

第二,展品与展品、组与组、单元与单元、部分与部分之问都要有合理的空间间隔,以便使内容眉目清楚,并且使观众有短暂的休息。

第三,要正确运用采光,不仅能使观众清楚地看到展品,而且能造成最佳的展出效果。

第四,要考虑空气的流通以及温度、湿度的适宜,排除各种不必要的声音干扰和视觉干扰。

(2)正确地理解展出主题与展出内容①区别陈列的性质与陈列的类型,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来进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博物馆教育与服务
一、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和主要任务
1.为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服务。

(1)对小学生,着重向他们讲解与文物遗迹有关的历史事件,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对中学生和城乡青年,着重向他们介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不断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高尚情操。

(3)对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着重引导他们认清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自觉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2.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

(1)结合中小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辅导,使之增加文物标本知识,或组织教师予以有针对性地讲解,或向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

(2)组织学生来馆参观,结合学生课堂学习,做好陈列讲解和辅导。

(3)与博物馆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学校建立固定联系,设立校外学科辅导员,或兼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经常到学校开展活动。

(4)提供教具。

根据本馆性质和条件,制作一些模型和标本,如矿石、生物标本,历史文物、科学模型等,借给学校组织教学。

(5)组织小型、轻便的展览到所在地区的中小学校巡回展出,同时携带有关录像和幻灯,向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普及历史与科学知识,宣传有关保护文物、自然生态环境的法令。

3.为成人终生教育、回归教育服务。

(1)博物馆担负着社会教育的任务。

(2)博物馆在成人教育中是一支重要力量。

①博物馆有丰富的实物教学资料,适合成人的学习特点。

②博物馆涉及许多专业,包容的知识面较宽,容易满足成年人综合学习的要求。

③对一定的专业来说,博物馆人才集中,有较好的设备,为成人教育提供适宜的进修条件。

4.为科学研究服务
(1)提供藏品资料和研究成果,提供咨询服务、文物标本的鉴定服务以及提供必要的科研技术设备。

(2)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某些研究项目中进行合作。

5.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息服务
(1)对国外游客的服务
①接待要热情,要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②加强参观辅助服务。

对国内外的旅游观众,应作好导引工作和咨询服务活动。

③尽可能提供较好的服务设施,办好博物馆服务部的经营管理。

(2)参观纪念品的供应
应做到品种多样,价格合理,有本馆特色,满足各种旅游者的不同需要。

二、社会教育与服务的主要方式方法
1.陈列讲解
(1)陈列讲解的优点
①帮助观众对展品和陈列加深理解,掌握重点。

②使无目游览的观众,通过讲解增加参观兴趣,开阔视野,得到更多的收获。

(2)陈列讲解的发端
1906年美国的博物馆开始设讲解员,称为Docent,即讲师。

他们讲述陈列品的名称、性质、时代等有关资料,使参观者从耳闻目睹中,直接获得鲜明而确实的知识。

(3)初期讲解分类
①定时讲解制。

即每周内规定日期或每天中规定时间进行讲解。

②特定对象讲解制。

即对团体参观者或对特别申请者进行讲解。

③收费讲解制。

即凡需要博物馆人员特别讲解或专题学术指导者,酌情收取费用。

(4)现代讲解方法
各种现代化讲解工具广泛使用,如小型自动录音机、新型播讲扩大器、利用电脑遥控的录音讲解设备等。

(5)讲解注意事项
①有针对性的讲解,讲解员熟悉听众,区别对待不同听众。

②熟悉陈列内容、展品和有关的专业知识。

③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对观众需求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文
雅大方、和蔼可亲的风度,满腔热情地为观众服务。

2.流动展览
(1)流动展览的发展
①50年代初期,博物馆工作者针对社会需要而开辟的走出博物馆、深入基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形式。

②几十年来各个博物馆根据自身的条件与可能,坚持面向工农,面向学校,下厂、下乡、下部队,举办主题多样、形式新颖、规模适度的具有本馆特色的流动展览。

(2)流动展览的优点
①题材广泛,针对性强。

②筹备快,装备轻,短小精悍。

③机动灵活,方便群众。

④花钱少,教育效果显著。

3.电化教育
(1)陈列厅播放录像
在陈列厅展线和适当位置增设闭路电视,选择陈列的重点内容和文物、标本,录制成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的录像带或光盘,通过闭路电视播放给观众。

(2)开辟电化教育室
在讲座和学术报告厅或观众休息厅设置电化教育室,配备与陈列和藏品相关的幻灯片、录像带、激光光盘或电影片,定时为观众播映,亦可根据观众要求随时播放。

(3)运用电子技术讲解
利用声、光同步形式进行讲解的技术,当讲到某展柜和某件展品时,指示灯就在所讲的实物处闪亮,使讲解与实物构成统一的整体。

还可酌情配以与陈列内容协调的音乐,用以烘托和渲染,达到视听结合的教育效果。

(4)面向全社会的电化教育
根据本馆的陈列和藏品情况,逐步摄制若干专题录像片、幻灯片,或由地区联合录制具有本地区各博物馆特色的录像片或光盘,通过各种渠道传向社会乃至全世界。

4.服务设施
(1)参观服务设施
①停车场,供寄存或停放自行车和汽车。

②衣物存放处。

③问询处(服务台)。

④盥洗室。

⑤观众休息室。

⑥饮水处、食品部。

⑦纪念品出售部、书亭。

(2)学习服务设施
①讲演厅。

②电化教育厅,播放电影、幻灯、电视录像等。

③学生用的博物馆教室,供学生听讲、临摹、修复、实验使用。

④成人教育学习室。

(3)研究服务设施
为便利馆外专业工作者从事研究工作,博物馆开放学术研究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免费或有偿提供研究资料。

(4)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设施
轮椅、电梯、残疾人用厕所、专供盲人触摸欣赏文物标本的展览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