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新课导入《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自学指导(一)语言品析1、“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士兵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表达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禁止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以及极端愤慨和讽刺。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这是一个隐喻用“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用“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一致,打败敌人,获得民族的解放。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与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感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二)手法探究1、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的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2)

7 最后一课【预习指导】一、预习内容及要求(一)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认识小说,了解三要素。
(三)三读课文,完成相应的任务。
第一遍,跳读。
解决字词。
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在原文上批注。
第二遍,速读。
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在书上批注起止段,并概括其内容。
第三遍,细读。
找出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的不同点。
在原文上勾画批注。
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四)整理自己的疑问。
无论是字词句段都允许学生质疑。
凡是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便利贴写下来贴在书上,课堂上好交流。
二、预习检测(预习时完成)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国作家。
本文是在()背景下创作的。
2.为加点的字注音。
郝叟..()()踱.来踱去()哽.咽()懊.悔()祈祷..()()诧.异()惩.罚()3.《最后一课》是一篇(),它的三要素,分别是()()()。
三、本课文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衔接主题衔接:爱国是世界各国儿女共有的情怀。
《黄河颂》以诗歌的形式,唱出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情怀。
而《最后一课》则用小说,表达出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一样。
知识回顾:上一堂课我们学完了《黄河颂》到今天你还记忆深刻的有哪些内容?【课堂建议】一、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小说内容不复杂,但其中透露出来的情感,如果不入情,达不到共情,就无法实现教学的目标。
先背诵《黄河颂》,再次唤起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再走近课文,感受文中主人公的爱国情怀。
2.课时预设:2课时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走进人物的心里,感受人物的心情和态度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突破策略:根据提示勾画相应的内容,再反复品读,感受人物的心里。
课前小弗朗士的心情如何---看到告示后有何反应----到学校看到异样的情形,心情怎样----知道真相后,心情如何---最后一堂课上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平时的韩麦尔先生怎样对待工作----最后一堂课上他的表现如何---教堂的钟声响后,他有何反应。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自测】知识链接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闹(chà)异(ào)悔(qídǎo)( gěng)住钥匙气氛【合作探究】2、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分析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
”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解难答疑】4、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5、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拓展反馈】《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3、赏析精彩片段,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预习自测】1、找出《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合作探究】2、交流预习情况并提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概念。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选自法国作家阿尔非斯·都德的小说《星期天的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一个小学老师在将要离开的最后一堂课中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职业历程和国家历史,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故事。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值得深刻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法国人的爱国精神;2.理解小学老师告别学生、向学生讲述自己职业历程的激励作用;3.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理解小学老师面对国家处境的感情状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解决途径1.讲解分析:简略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引起学生对这个国家命运的关注;2.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3.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学生讨论战争对国家的影响,引出本次故事主题。
2.学习阅读(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故事内容,理解阅读材料。
(2)重点讲解:1.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2.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3)针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
3.视频欣赏(1)收看相关视频,了解更多内容,加深学习印象;(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4.深化思考(1)小组内讨论,思考自己的国家爱情;(2)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国家爱情。
5.展示交流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挑选优秀文章进行分享。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开始懂得爱国爱家,但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一课》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最后一课》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整理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育同学精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力量。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方法:比较法,争论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积累文中生字词、文学常识二、合作探究:1、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终一课而变得仔细听课的人的孩子(合作争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3)毕竟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2.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3.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一般人的身份消失?(争论)三、精讲点拨:四、巩固检测:1、注音、填字:挟()着踱()来踱去诧()异懊()悔郝()叟qí()dǎo()2、《最终一课》的是_____国作家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为背景,刻画了和两个人物形象。
3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终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进展脉络排列。
A、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苦痛思考。
B、对失掉祖国语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言的悲愤。
C、对最终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厉、庄重。
D、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E、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F、对同学用心学习文字的深思。
G、对亡国的哀思。
H、对法兰西语言必定永久存在的信念。
杨永红[《最终一课》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 品味小说语言,体会人物情感,理解文章主题。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法指导:1.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阅读为主。
将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因此,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度点拨,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爱国情感教育。
并由此拓展延伸,展望“中国梦”。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3.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宛转: 踱来踱去:诧异: 哽住: 4.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习·研讨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老师最后的教书生涯;学生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2.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
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最后一课》导学案及答案

7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懊悔、宛转、郝、祈祷、哽〞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都德3、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构造,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根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开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完毕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交流展示〔预习作业〕: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掌握词语的读音、解释〕踱〔〕督学〔〕郝叟〔〕〔〕摊(〕懊悔〔〕()chéng fá〔〕〔〕钥匙〔〕〔〕磨损〔〕 qídăo ( )() 哽〔〕宛转〔〕〔〕2.以下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赫叟〔hǎo sǒu〕惊讶〔chà〕哽住〔gěng〕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3.解释以下词语惊讶:懊悔:哽咽:宛转:4.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三、合作探究阅读小说,小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并简要概括每阶段的内容。
《最后一课》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_0

《最后一课》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教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情节结构。
2、抓住心理描写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
3、初步领会课文主题。
预习要求:查字词典,疏通字词意义;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情况;梳理课文情节,尝试复述课文;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自主探究1交流自己圈画的词语2、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结构3、分析小弗郎士形象:心理变化展评析疑1、学生分组汇报交流2、教师引导讨论。
字词略理清文章结构,明确;A、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序幕:第二个阶段(7—10)开端: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B、分析小弗郎士形象:心理变化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贪玩*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气氛学生教师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4、分析第四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预习案一、【课前热身】(同学们,仔细阅读下列资料,并划出重点。
这对你很重要哦!)1、走进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国19世纪后半期的家。
他一生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写作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1871年法国战败,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签订和约,把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不准再教。
3、相关资料:【小说文体简介】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a.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b.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c.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二、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这些都是一些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你一定要掌握哦!)(1)给下列字注音:捂()霍()瑟()膝()诧()惩()赚()钥匙()祈祷()哽()踱()挟()(2)解释词语:征发:祈祷:宛转:喧闹:思量:懊悔:(3)本文的作者是__ _国作家_ _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普法战争“最后一课”指的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并试着划分层次。
1.阅读小说,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情感。
第三部分,从“”到小说结尾。
写韩麦尔先生愤怒地宣布最后一课结束。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字词过关:(任意抽几个字词听写,你敢迎接挑战吗?)二、检查预习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我自信,我参与!)1、运用快速阅读方法理解思考下列问题:a.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填写下列表格。
(文章以为线索来串联故事情节)情节时间段落起止小弗朗士所见、所闻、所感序幕上学路上开端课前发展上课高潮、结局下课课堂气氛教师学生平时上课最后一课2、细读课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应该是:小说以为背景,以为线索,通过一个小学生在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
四、总结全课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小说在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感受法国人民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5分钟)二、课堂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0分钟)(一)自主学习:(方法:独立完成以下问题,若有疑问,请在序号上做标记!)1、体味全文内容,你认为小弗朗茨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哈墨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人物描写方法性格小弗朗士哈墨尔2、文章还运用了环境描写?找出一两句,想一想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3、课文中哈墨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二)合作研讨:(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组长组织研讨自主学习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4号发言,依次补充,纠错!)(5分钟)1、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用直线将小弗郞士表现与思想性格连起来①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②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法语;③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热爱祖国;2、小弗郎士心情变化(思想感情变化):快乐——──难过────对的热爱──对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
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三)展示讲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法:小主持人在各自板块前展示讲解疑难问题,其他学生补充、质疑!)(15分钟)(四)课堂小结:(智者之思。
同学们,请将你探究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简明扼要的写出来吧!)(5分钟)1.我学到的知识:2.我的阅读体会:3.写作技巧:三、训练提升:(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5分钟)必做题:基础篇(相信自己,一定能轻松过关!)1、给下面的加横线字词注音。
哽住()踱来踱去()钥匙()()2、下面的几段语句采用了何种描写。
(1)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3、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母亲,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祖国,古今爱国忧民的杰出诗篇很多。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呢?请你写出一两句来。
(古今不限)选择题:下课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50字左右)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朗次哈墨尔先生上学路上幼稚、贪玩上课疑惑、诧异深情、悲痛难受、懊悔思索、内疚下课悲愤、懂事沉思、悲愤《最后一课》练习案(一)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哽.住()踱.步()惩.罚()诧.异()喧.闹()wǎn转() qí dǎo ()ào悔() hǎo叟()二.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惩罚()诧异()祈祷()懊恼()宛转()喧闹()讨厌()肃静()三.指出下列词语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有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四.简答。
1.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2.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五.下列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A、“人口降下来,经济搞上去。
”(火葬场入口处标语)B.“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公路旁标语)C.喂,老大爷,你今年多大啦?D.请您来校做报告,想必您会感到荣幸。
六.请分别用一个成语对下列说法作出准确的概括。
例:说得真多—一千言万语1、说得无条理2、说得不慌忙3、说话不看对象4、说话无根无据5、说活简明扼要6、说话陈旧空泛7、说得不新颖 8、说得不诚实(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2)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世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3)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4)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公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5)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6)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7)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8)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9)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10)“法兰西万岁!”(11)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按划线句子的先后顺序,分别写出所采用的描写方法:、、。
2.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用着重号圈划出朗读重音)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用/线划出朗读的节奏)4.请圈出能表达小弗郎士心情变化的有关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5.在最后一节中找出能反映韩麦尔先生心理活动的词语: 6.为什么“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的小学生活(1)我上小学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说起来很遥远,几乎是一个空白,但有几件事,至今记忆犹新--(2)先说打架。
我生性是外温内热,平常少言寡语,对看不惯的事便要说便要骂,憋急了还会动拳头——一次姐姐被同学欺了,我不顾一切就去和他打架,谁赢谁输已经记不得了,甚至和我打架的同学叫什么名字也忘记了,只是后面的事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有人把我们打架的事报告给老师,和我同姓的老师把我叫去,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这还不算,他又用食指狠狠地在我头皮上锉,我头皮发胀发麻,疼得眼泪不住流了出来,可我没哭,更没有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