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不坐乌篷船,不算到绍兴.人坐在乌篷船里的真实答案
《乌蓬摇梦到春江(节选)》阅读答案

《乌蓬摇梦到春江(节选)》阅读答案《乌蓬摇梦到春江(节选)》阅读答案当年,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那该多么好!那时,我没有到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关于她的梦。
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船。
我终于圆了梦。
回浙江仅两年,两次遂了与她相亲的心愿。
两次都是旱路走,水路归。
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
当你迂回山间不胜引颈张目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鲜活可爱;待盼到日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荡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婀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据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
葫芦湾清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
乌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地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绿出来。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
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
它虽然还是千里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临流鼓,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偏现它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们到这儿仰、凭吊,大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表达对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风骨的敬崇,对今之世风清新的呼唤吧。
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吴冠中《父爱之舟》阅读练习及答案

父爱之舟吴冠中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
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
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
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
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
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
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④恍恍惚惚我又臵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
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
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
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
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阅读答案

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阅读答案①乌篷船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地域的象征。
②乌篷船配上毡帽,更兼双脚划桨,手中甚至还擎着一只酒碗。
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这种特色的,大概谁都会立即想到绍兴。
③乌篷船是绍兴水乡流动的生命,也是古鉴湖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乌篷船一丈余长,用材轻薄,必要时两个人头尾一扛,就可以让它在岸上行走。
其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间夹着竹叶,再涂以黑油,与船体的黑漆浑然一体。
⑤乌篷船虽小,但不易翻覆。
舱中搁板成平底,铺草席,备枕头,甚至还有毛毯。
无论捕鱼还是用于交通,或泊,或行,烈日也好,下雨也罢,总归是一派闲雅。
⑥就最原始的使用功能而言,乌篷船已经算不得如何的重要。
但在它的物质层面被削弱的同时,精神层面却变得丰厚起来。
它已渐渐衍化为一种摆设,一种风情,一种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特征。
作为交通工具,它仍在敷衍着履行自己的使命,然而正是这种漫不经心的散淡所弥漫出来的况味,才堪称乌篷船当下的神韵所在。
⑦到了古鉴湖就总少不了乌篷船。
乌篷船可以放在西湖,可以放在太湖,可以放在玄武湖,可以放在大明湖,然而终不及漂浮在古鉴湖的水面上来得安详。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了的本土意识。
古鉴湖的野逸与静谧,喜欢乌篷船不事喧哗的品性;乌篷船的清净孤高,也需要古鉴湖拙朴的雅量。
⑧一叶扁舟,数扇乌篷,荡漾在古鉴湖如镜的水面上是何等地轻松。
那船帮,那坐板,极具有平民意识,伸手便可掬起一捧水来,这就是与大自然的亲近。
⑨乌篷船轻盈灵巧,却偏要用浑黑来打扮自己;乌篷船固然一副老气横秋,骨子里却是十二分精巧。
这是朴貌与慧心的统一,也如旧棉袄轻裹着一个灵气外溢的俏女子,在反差上就能令人会心一笑。
⑩乌篷船出现于数千年前,数千年后还继续存在着,相信西方古老的船只极少有这样的幸运。
其在世界舟船史上所占据的分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其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对其自身生命挽留与延续的坚忍,却是不能不令人敬佩的。
⑾乌篷船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参与中国曾经拥有过的远洋船队出海,更没有出没过大西洋或太平洋的荣耀。
【类文阅读】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父爱之舟》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选段是写父亲和姑爹送“我”去入学的场景。阅读句子“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可知,这个句子从侧面反映了“我“的家庭条件不好,生活不易,也表现出了父亲对“我”生活的关心和照顾。“永难磨灭”是因为“我”感受到了父亲的辛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三自然段中的“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的。”以及第四自然段的“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深深地看了弟弟他们一眼”可知,爸爸表面上显得不够关心,但是在拐弯处却回头深深地看了弟弟一眼,这说明爸爸其实内心很在意,但是不得不这样子做,因为要培养弟弟勇敢面对困难、要坚强。这是无声的爱。
④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让我对未来充满期望。
⑤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过分,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感谢你,父亲。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chànà(),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深深地看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也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2023绍兴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2023绍兴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6.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周庄遇痴阅读题及答案

周庄遇痴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0—24题。
周庄遇痴①未见周庄,就先喜欢上了它的名字。
文人总改不了“望文生义”的虚荣毛病,所以一厢情愿地认为周庄一定是个古朴、宁静、平和得有种夕阳西下安闲情调的小镇。
②从苏州到周庄,乘车大约要一个多小时。
那天是周日,阴雨。
同行者说这日子游周庄不好,因为上海离周庄很近,每逢双休日,周庄便人潮蜂拥,到处都是“阿拉”声。
我便暗暗祈祷雨下得再大一些,那样“阿拉”声也许便会退潮。
可是乌云并不偏袒我满含自私情怀的游兴,它很正直地从天庭撤退了。
我第一眼望见的周庄,便是一带青砖灰楼顶上跳荡着的一轮湿漉漉的白太阳。
③周庄旧名贞丰里,开始只是个小村落,到了元朝中叶,它才逐渐发展起来。
一个地方的迅速繁荣,必定与商业活动有关,而商人中的巨富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南富豪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在一夜之间给周庄下了一场白银大雪,使这里富得闪光。
而沈佑之子沈万三又给这白银般的富庶涂抹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使它显出一派登峰造极般的辉煌,以至人们传说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
明太祖朱元璋要修筑南京城墙,沈万三曾资助巨额白银。
但朱元璋贪得无厌,命沈万三献出聚宝盆。
沈万三不从,被发配充军。
可以说,他是因为“露富”而犯上。
只要你让皇帝感觉到富得咄咄逼人了,即便不马上人头落地,也只能是虽生犹死、苟延残喘地度过残生。
④沈万三终于客死他乡,他的灵柩后来被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底。
⑤周庄的石桥和窄窄的巷道中,果然有层出不穷的“阿拉”声。
我们随着导游进入“沈厅”。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
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建成。
沈厅面临河埠,水上有苫着天蓝色布的船往来穿梭。
没有我想象中的临河梳妆或淘米洗菜的女人,那船虽然也古旧,但载的都是嬉笑不已的.游人。
沈厅的中部是茶厅和正厅,我坐在厅中央的红木椅子上小憩的一刻,觉得一股砭人肌肤的阴凉从足下生起,仿佛我正踩在寒气萧森的地狱之口上。
《乌篷船》(周作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乌篷船》(周作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乌篷船》(周作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乌篷船①周作人子荣②君:①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②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
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
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
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
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
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阅读理解不坐乌篷船,不算到绍兴.人坐在乌篷船里的真实答案
1.① b ② a
2.d
3.d
4.①乌篷船是绍兴的一大特色,有其历史渊源②暗示几代人的不同生活
5.而是两岸的新貌和游人的欢笑.篇二:阅读理解不坐乌篷船,不算到绍兴.人坐在乌篷船里的真实答案
绍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乌篷船便是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
早期的乌篷船有三种,大的叫明瓦,小的是脚划船,但最适用的是不大不小的“三道”,又叫三明瓦。
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间夹箬(ruò),上面涂着黑油,所以叫乌篷船。
在前后两扇固定的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头做的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直径约一寸,有点透明,所以叫明瓦。
乌篷船的船尾有两支橹,船首有竹篙用来定船。
三道篷大约有一人高,舱内可以放下一张方桌,四个人坐着打牌。
现在的乌篷船一般比较小,可容四至六名乘客,它是靠船夫用脚躅(zhú)桨前进的,要调整航向则要划桨,或把桨夹在腋下当舵使用。
船夫手脚并用,船就在湖面轻盈地游行。
小船真是一叶扁舟,坐在船底,篷顶离你的头只有两三寸,你的手可以放在外边玩水,仿佛是坐在水面上,所谓“人在乌篷船中,乌篷却在水中”,所以有人说:到绍兴,不坐乌篷船,等于没有到过绍兴。
要真正了解绍兴,你就得闯进窄小的横街小巷,这些地方汽车是进不去的,只能坐乌篷船。
坐在乌篷船上游览,你可以看到历代名人留下的足迹,还有市民生活的情景,小桥流水的市容……这些都一一展露在你眼前。
你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家道衰落时常去光顾的那家当铺,看到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的戒珠寺、题扇桥,可以看到因王羲之在这里为躲避一个拿着扇子索要题名的老太婆而得名的躲婆弄……游到东湖则更有诗情画意,因为东湖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再加上这里有名人郭沫若题的诗,有为纪念绍兴革命先烈陶成章的陶社,就更令人神往了。
1.看拼音,写词语。
zhùmíng zhēyángchuáncāng tiáozhěngshīqínghuàyì ( ) ( ) ( ) ( ) ( )2.用自己的话说说早期的乌篷船的样子。
3.绍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与绍兴有关的文化名人和故事? 4.为什么说“到绍兴,不坐乌篷船,等于没有到过绍兴”呢? 1.著名;遮阳;船舱;调整;诗情画意2.“略”3.当年鲁迅家道衰落时常去光顾的那家当铺;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的戒珠寺、题扇桥;因王羲之在这里为躲避一个拿着扇子索要题名的老太婆而得名的躲婆弄;东湖名人郭沫若题的诗;为纪念绍兴革命先烈陶成章的陶社。
(答案不唯一)4.因为绍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要真正了解绍兴的历史文化,就得闯进窄小的横街小巷,这些地方只能坐乌篷船。
同时坐在乌篷船上游行本身也有一种说不完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