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笔记《草原》课堂笔记一、生字词1. 会写的字- “毯”:半包围结构,毛字旁。
注意“毛”字的横要稍短,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圆润。
组词“地毯”“毛毯”。
- “陈”:左右结构,耳刀旁。
左窄右宽,“东”字的第二笔横撇要与左边部分紧凑些。
可组词“陈旧”“陈列”。
- “裳”:上下结构,衣字底。
上半部分的“尚”字要写得扁一些,衣字底的撇和捺要舒展。
这个字在文中读“shang”轻声,组词“衣裳”。
- “虹”:左右结构,虫字旁。
左窄右宽,“工”字要写得平稳。
组词“彩虹”“虹桥”。
2. 会认的字- “渲”:读“xuàn”,渲染,要注意与“宣”字区分,右半部分是“宣”。
- “勒”:读“lè”,勾勒,书写时注意笔画顺序。
- “鄂”:读“è”,湖北省的简称,可联想湖北的地理位置来记忆。
- “涩”:读“sè”,苦涩,这个字的结构比较复杂,要多写几遍记住。
二、词语理解1. 重点词语-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在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里通过渲染的手法,描绘出草原的美丽景色。
-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文中与渲染相对比,写出了草原景色既像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那样柔美,又有小丘线条勾勒的清晰轮廓。
- 翠色欲流:欲,将要。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形容草原上的草绿得非常生动,仿佛充满了生命力。
-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文中用来描写蒙古族同胞骑着马远迎来客时的样子,表现出他们的热情和欢快。
三、课文内容1. 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要点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草原>>一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图画: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民俗美2、草原一课的中心句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 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本文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草原的作者是老舍,本文主要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用一个词来形容草原的特点,那就是一碧千里4、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他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道路有关;5、白杨的作者是袁鹰,本文表面上写的是白杨,实际上写的是边疆建设者;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表达希望孩子也能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借物喻人6白杨外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杨内在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青藏铁路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修建这条铁路遇到了三大困难,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体现了筑路工人的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科学创新精神;8、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有住蒙古包,喝奶茶,吃奶豆腐,手抓羊肉,套马等9、丝绸之路的中心句是10、“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句在文中出现四次,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又是作者行文的线索11、帐篷这首诗的作者是艾青;二、四字词语填空;一千里色欲流飘带黄一体精神满美美银装素料不及杯水车忘食严阵以不而飞山岭天高气如生古朴三、多音字蒙勒好薄似行四、形近字浑峻漠蹄遐摇晖俊模啼暇谣诨骏寞谛瑕遥崖拔喧绞辩僵涯拨渲跤辨疆壁混挺巍吟毯璧浑铤魏吩毡五、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并选一句仿写; A.拟人B.比喻C.设问D.反问E.对比1.羊群走到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3.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建设者们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5.生活在沙漠中的白杨树,难道没有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吗六、同姓兄弟细分辨;jièxījiānɡbiàn绍牲河论限阳土别口沥军幻钱别硬捷七、词语超市按要求写词语;1.描写颜色的成语:2.描写天气的成语:3.含有“心”字的:八、字典家园;1.“凹”的读音是,共有画,第二画是,它的反义词是;2.“矗”的读音是,共有画,第十画是,我也能写出四个这种字形的字:; 3.“戎”的读音是,共有画,第二画是;“戎”的解释有两种:①军队,军事;②中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戎装”的“戎”应取第种解释;九、修改病句;1.战士们热烈地讨论着明天的报告;2.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至于把树连根拔起; 3.在那块混浊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4.我上完五年级了,还有一年没有毕业;5.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大约总有一万年了;6.这座巍峨宽敞的大楼是爸爸单位的职工宿舍; 7.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奋勇前进;第二单元复习要点一.1.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思乡的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2. 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是写景兼叙事来抒情,王安石的乡愁由满目春色引起,张籍的乡愁由秋风引起,纳兰性德的乡愁由北方的风雪引起;3.注释:泊间只隔数重山绿还意万重欲恐行人临发开封那畔千帐聒乡心故园背诵并准确默写这三首诗词4.诗句意思: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C.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它们也是每首诗最能表达作者思乡情的句子;5.诗歌背诵并准确默写;二.梅花魂一一文共写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1.教我读唐诗落泪;2.斥我污梅;3.因不能回国落泪;4.送我梅图;5.赠我梅绢;五件事集中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二题目梅花魂的“魂”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也就是文中的: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比喻中华民族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本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列举有气节的中国人: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说出共产党员名字的刘胡兰;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等;三背诵并默写第13段;划分层次四文中思乡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唐王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秦观五课文第三段动词填空,“轻轻刮”“慢慢抹”表现了外祖父的小心翼翼,体现了他对墨梅图的珍视;三.1.桂花雨是一篇散文,通过回忆童年摇桂花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2.文中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意思:母亲并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会,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四.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散文,题目出自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文主要描写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三种景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趣味语文: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第三单元复习要点一.一.本单元都是说明文,鲸是常识性说明文,松鼠是文艺性说明文,又叫科学小品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二.二.鲸全文介绍了鲸的体形大,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方面内容;说鲸是哺乳动物是因为:1.用肺呼吸2.鲸是胎生;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三.三.松鼠作者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他的代表作,自然史;本文围绕“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句话来写;本文主要采用比喻,拟人手法,文章显的生动形象; 四.四.新型玻璃一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1.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是自动报警,作用是防盗;2.夹丝玻璃的特点是非常坚硬,不易破碎,适用于高层建筑;3.变色玻璃的特点是能随着阳光的强弱改变颜色,作用是调节室内光线;4.吸热玻璃的特点是吸热,阻挡冷空气,作用是使室内冬暖夏凉;5.吃音玻璃的特点是消除噪音,作用是减弱噪音;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五.五.假如没有灰尘一文运用假设介绍了灰尘的重要作用,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第四单元复习要点一.钓鱼的启示1.课文给我们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意思是:道德认识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因为道德实践需要放弃个人利益;一个人只有从小接受严格教育,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取得人生成功;2.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文中我的心情变化过程是: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3.诱惑人的“鱼”,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人和事,比如:金钱,地位,荣誉等;类似课文中的例子: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甚至暗自欣喜,认识到怎样做很简单,但要改正分数,就会使分数降低,所以做起来又很难;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1.本文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当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意思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如果这个办法不行,就换个方法试试;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三.落花生1.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我国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详写的是议花生,课文采用借物喻人和对比的手法,借花生不图虚名,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2.“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意思:父亲教育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个有用的人;3.“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意思是:做人不要只讲外表,要做心灵美,有真本领的人;4.课文第10段采用对比,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突出了花生不图虚名,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嫩绿,高高挂在枝头”和“埋在地里,矮矮的长在地上”;四.珍珠鸟1.作者冯骥才,课文写了小鸟由怕人到逐步与人亲近,最终完全信赖人的过程;启示:信赖,往往创造美好境界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语文草原课堂笔记

语文草原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作者被派到内蒙古参观访问,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深受感动,于是创作了这篇散文。
二、生字词。
1. 字音。
- 勾勒(lè)骏马(jùn)迂回(yū)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羞涩(sè)摔跤(shuāi jiāo)天涯(yá)2. 字形。
- “毯”:半包围结构,注意“毛”字的写法,最后一笔横要变提。
- “陈”:左右结构,左边是“阝”,右边是“东”,不要写成“车”。
- “腐”: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付”,不要写成“寸”。
3. 词义。
- 清鲜:清爽新鲜。
-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 柔美:柔和而优美。
-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文中指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
文中指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草原的大致轮廓。
-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
- 这一段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草原,先写天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描写小丘,“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最后写羊群,“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 第二部分(第2 - 5自然段)- 写蒙古同胞热情欢迎远客和主客联欢的情景。
- 第2自然段写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通过这个场景描写,表现出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最新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草原

最新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草原_五年级语文知识点_这篇关于最新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草原,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作者:老舍。
2。
思想内容: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4.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5.词句解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都”的意思。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这是本段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涯,边际。
天涯,天边。
五年级下册第7课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7课课堂笔记
1. 课程名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7课
2. 课程内容: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我国辽阔的草原,以及草原上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草原的特点和魅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 重点词汇:
草原、牧民、蒙古包、奶茶、奶酪、摔跤、篝火、骏马、羊群、云彩、彩虹、蒙古袍、勒勒车、套马杆、草原英雄、草原母亲等。
4. 重点句子:
1. 草原上的人们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住着蒙古包,喝着奶茶,吃着奶酪,过着幸福的生活。
2. 草原上的风景美不胜收,有蓝天白云,还有美丽的彩虹。
3. 草原英雄们骑着骏马,挥舞着套马杆,在草原上奔驰。
4. 草原母亲用她宽广的胸怀,养育了无数的生灵。
5. 课文主旨:
《草原》这篇课文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展现了我国草原的辽阔和富饶,以及草原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
6. 课堂练习:
1.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草原的特点。
2. 请同学们描述草原上的自然景色。
3. 请同学们谈谈草原上的牧民生活。
7.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草原》这篇课文,并完成以下作业:
1. 熟记重点词汇。
2. 理解并掌握重点句子。
3. 总结课文主旨。
4. 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每课知识要点01《草原》1.内容中心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抓住描写草原的景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草原的人:热情,好客2.注意读音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 似(sì)乎3. 重点句子(1)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为绿毯,把羊群比成大花,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将草原比喻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草原辽阔碧绿,草原人热情好客,举目皆是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丝绸之路》1.内容中心课文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重点词语理解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注意读音薄(bó)礼4.重点句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的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使者这句话明了中心。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归纳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归纳
《草原》
1.内容中心
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抓住描写草原的景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2.注意读音
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似(sì)乎3.重点句子
(1)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为绿毯,把羊群比成大花,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
流入云际。
作者将草原比喻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
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
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草原辽阔碧绿,草原人热情好客,举目皆是诗情画意,
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
识点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归纳《草原》
1.内容中心
本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选自《内蒙风光》。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抓住描写草原的景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2.注意读音
蒙(ěng)古包
好(hà)客
同行
似乎
3
重点句子
(1)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为绿毯,把羊群比成大花,让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将草原比喻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草原辽阔碧绿,草原人热情好客,举目皆是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