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五行学说的解读与应用

中医五行学说的解读与应用

中医五行学说的解读与应用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基础,解释了人体内外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通过解读和应用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对中医五行学说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正是构成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运用到人体的生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人体内部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五行学说的应用1. 诊断疾病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相貌、舌苔、脉搏等进行望、闻、问、切的诊断。

例如,舌苔的颜色和厚薄可以反映出相关脏腑的功能状态,通过判断舌苔的表现,可以推断出病人体内是否存在五行间的相克相生关系。

2. 治疗疾病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通过调整五脏对应的经络,以及采用具有相应五行属性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例如,如果病人肝火旺盛导致失眠,医生可以通过针灸、中草药等方法来平衡其火行属性,达到治疗的效果。

3. 饮食调理中医五行学说也被应用到饮食调理中。

根据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关系,我们可以选择食物来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

比如,火旺的人宜多食用寒凉的食物,如黄瓜、西瓜等,以达到降火的效果。

4. 心理调节中医五行学说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个性和情绪方面的差异。

每个人的五行属性不同,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倾向。

通过了解五行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三、中医五行学说的实际案例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医五行学说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是一个易激动的孩子,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

他的中医师通过观察发现,小明的面色偏红,舌苔薄黄,脉搏偏快,这些都是典型的火旺的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5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5五行学说

说明脏腑病的传变
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
如:肝脏有病 病传至心 — 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 — 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 —
子病及母 肾 侮 肺

母病及子 心 乘
相乘 病传至肺 — 相侮

五行学说认为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 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 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五行相乘


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之意。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 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关系。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引起相乘的原因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对被克制一行的克制太过 ,导致被克一行的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 常。 如:“木亢乘土”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虚弱,使“克我”一行的克制相对增 强,导致其本身更加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 异常。 如:“土虚木乘”
构建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 五脏一体观 自然界的五行系统 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相关联系 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木曰曲直,肝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心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爰稼穑,脾能化生气血。 • 肺属金,金曰从革,肺以肃降为顺。 • 肾属水,水曰润下,肾有主水之功。
病色与反映在面部的分部
本脏之色见于本脏之位,是色脉相 符,表示病情较轻。 心 病变的色部相生,表 示病证为顺。 病变的色部相克,表 示病证为逆。




脉象与季节
在疾病中,脉象变化与时节相应,表示病证为顺。 如 《四言举要》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

中医五行学说解析

中医五行学说解析

中医五行学说解析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和积累。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被广泛用于辨证论治的方法中。

本文将对中医五行学说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五行学说的概述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主要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

这五个元素相互制约、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

在五行学说中,每个元素都和某些脏腑、经络、气味、味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学说主要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揭示人体的整体运行规律。

二、金元素的解析金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清肺、大肠、皮毛等。

金元素的特点是硬、脆、白、辛。

在身体方面,金元素与肺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金元素的相应反应。

金元素的疾病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金元素对应的季节为秋季,宜食白色食物,如白萝卜、梨等。

三、木元素的解析木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生肝、胆、筋脉等。

木元素的特点是柔、疏、酸、青。

在身体方面,木元素与肝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木元素的相应反应。

木元素的疾病表现为肝病、眼疾等。

木元素对应的季节为春季,宜食青色食物,如青菜、苹果等。

四、水元素的解析水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藏肾、膀胱、骨髓等。

水元素的特点是软、寒、咸、黑。

在身体方面,水元素与肾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水元素的相应反应。

水元素的疾病表现为泌尿系统疾病、关节病等。

水元素对应的季节为冬季,宜食黑色食物,如黑豆、黑木耳等。

五、火元素的解析火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阳心、小肠、舌等。

火元素的特点是热、苦、红、苦。

在身体方面,火元素与心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火元素的相应反应。

火元素的疾病表现为心脏病、口腔溃疡等。

火元素对应的季节为夏季,宜食红色食物,如西瓜、草莓等。

六、土元素的解析土元素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了中脾、胃、肌肉等。

土元素的特点是稳、甜、黄、甘。

在身体方面,土元素与脾胃相关,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关注土元素的相应反应。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2.五行的制化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零基础学中医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3)-五行学说

零基础学中医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3)-五行学说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3)-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五行,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其特点:五脏中的肝属木“木曰曲直”曲直,即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能屈能伸,柔和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人“木”五脏中的心属火“火曰炎上”火,炬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质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五脏中的脾属土“土爱稼墙”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冷能的食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五脏中的肺属金“金曰以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五脏中的肾属水“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趋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五行归类如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归属于木。

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故南方归属于火又如五脏配五行,脾主运化而类于土之化物,故脾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类于金之肃杀,故肺归属于金。

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弄,化育特性则统属于土,具有清净,肃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趋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中医学以五行学说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以系统的观点阐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相生相克,指五行之间逆向相生,又逆向相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二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中医学基础-五行学说

中医学基础-五行学说

3、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五 季、五气、五化等之间的联系
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分 别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 加以横向联系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
4、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解释 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
生 克
(2)类型:
生中有克(以相生为主)
克中有生(以相克为主)
生 生中有克
克 克中有生
(二)特殊状态下的关系
1、五行相乘 (1)概念:是指五行中某
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 约或克制。
(2)次序:同相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即木乘→土→水→火→金→木

(3)与相克的关系:二者次
序相同,但相克用于说明正
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
2、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 脏与六腑、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 与六腑(实为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 胱)相配合,联系五脏支配的五体(筋、脉、 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 耳),以及外荣于体表的特定组织,即五华 (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 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
说明异常(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1)概念:是指五行中
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
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
“反克”。
(2)次序:反相克,即
侮克
木→侮 金→火→水→土→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 强的克制,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 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联系: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 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 《素问· 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 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肝生筋……” 即五行学说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 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 五行学说是用以说明人与自然环境对应 统一的基础。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相克 (二)五行制化胜复 (三)五行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一)五行相生、相克
2.五行相侮
侮,欺侮。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 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反侮”。 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水 火


引起相侮的原因 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 “克我”一行进行反向克制。 如:“木亢侮金” 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虚弱,受原来 “我克”一行的反向克制。 如:“土壅侮木”
三、五行学说的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三)判断疾病的预后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构建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 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联系
1.构建天人合一 的五脏系统 以五脏为中心、内 外联系的天人合一 的五脏系统。
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克,即克制、制约之意。 相生,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 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相克,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 长和功能具有抑制或制约的作用。
1.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 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 “生我者”、“我生者”两个方面的关系。 《难经》喻为“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取象比类法 取象,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 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点征象; 比类,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 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 定其五行归属。 如:方位的五行归属 五脏的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 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 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 五行归属。 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小前提),因 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其他类推
五行学说认为
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 最基本的物质所构成;五行各有特性,五 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运 动变化和相互作用,推动了宇宙万物的发 生发展运动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
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
凡具有生长、升发、 舒展、能屈能伸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 象,都归属于木。
3.指导确立治则和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等病证。 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难经》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 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滋水涵木法
是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从而达到涵敛 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 肝肾法或乙癸同源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则肝阳 偏亢之证。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将病变的脏、腑、体、窍与病证表现的 脉、色、味、声、形、舌等进行联系,来 诊断疾病。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疼痛,脉弦, 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发红或糜烂, 脉象洪数,为心火亢盛。
1.指导脏腑用药 2.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3.指导确立治则和治法 4.指导情志疗法 5.指导针灸取穴
五行学说认为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 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 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三)判断疾病的预后
综合望、闻、问、切所得的材料,运用 五行生克理论,推断病情。 如 病色与病脉 病色与反映在面部的分部 脉象与季节
1.病色与病脉 脏腑病,出现本脏之色、本脏之脉,此为 疾病的色脉相符,病情较轻。 脏腑病,出现色脉相生,表示病情虽重, 但病势为顺,预后良好。 脏腑病,出现色脉相克,表示病情严重, 病势为逆,预后不良。
水曰润下
润下即滋润、向下之意。 凡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性质的事物 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 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归类,构建了五行系 统。 采用了两种五行归类方法 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
2.2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互克制的关系 木克土—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 土克水—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 水克火—肾水上承以克制心火之亢逆 火克金—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 金克木—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2.2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功能上,每一脏因有他脏资助而不致 虚损,又因有他脏克制而不致过亢。 如 金克木;水生木。 肺(金)气肃降,以防肝(木)气升 发太过; 肾(水)阴滋养肝(木)阴,以保持 肝之阴血充足。
2.说明脏腑病的传变
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
如:肝脏有病
子病及母 肾
侮 肺 脾
病传至心 — 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 — 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 心

病传至脾 — 相乘
病传至肺 — 相侮
• 若肝火亢盛的人,见到面色发白,咳嗽, 胸痛,脉弦,可考虑木侮金之证。 • 若脾虚病人,腹胀、腹泻而见面色发青, 脉弦,可考虑木乘土之证。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阐释脏腑的发病 2.说明脏腑病的传变
1.阐释脏腑的发病 在五时中,脏腑发病以主时之脏首先 受邪发病为基本规律。 时令已至而其气未至,此为不及,所 胜之脏妄行而反侮,所不胜之脏乘虚 而发病,生我之脏亦受其累。 时令未至而其气已至,此为太过,侮 其所不胜之脏,乘其所胜之脏,累及 我生之脏。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多用于乘侮病证。 基本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 相侮。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 相侮。 具体治法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火曰炎上
炎上,炎热、上升之意。 凡具有温热、明亮、上升的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都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
稼,播种之意;穑,收获之意。稼穑, 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农事活动。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
从,顺从;革,改变。
凡具有肃杀、 收敛、沉降等性 质的事物和现象, 都归属于金。
(二)五行制化胜复
五行系统结构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的调节机制: 正常情况下,“制化”调节; 反常情况下,“胜复“调节。
1.五行制调节
制,制约;化,化生。 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 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 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 种调节作用,又称之为 “五行制化”,或隔二隔 三调节。
五行制化
2.五行相克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 有序的克制。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 着“克我者”和“我克者”两个方面的 关系。 木 “克我者”是我的“所不胜”, “我克者”是我的“所胜”。 水
金 土

3.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 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 变化和发展。 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 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 衡。
金水相生法
是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亦称补肺滋肾、 滋养肺肾法。 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 阴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肺,以致肺肾阴 虚证。
培土生金法
是指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治法, 又称补养脾肺法。 适用于脾虚,生气无源,不能滋养肺气, 而致肺脾虚弱之证。
• 补充:益火补土法:
• 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 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 阳不振之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 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 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
木 水 火


(三)五行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1.五行相乘
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之意。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关系。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 →金→木。 木




引起相乘的原因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对被克制一 行的克制太过,导致被克一行的虚弱,从 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如:“木亢乘土”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虚弱,使“克我”一行 的克制相对增强,导致其本身更加虚弱, 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如:“土虚木乘”
如:以火为例 水克火 , 火生土 以克水 ,水克火 ; 使水对火的克制不致过分造成火的偏衰。 木生火 , 火生土 以克水 ,水生木 ,木生火 ; 以保证火不会偏亢。
五行制化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 以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事 物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 展。
五行胜复,又称“子复母仇”。 因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即为胜气;其所 不胜,是为复气,又恰为其所胜之子。 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 为母复仇,故称“子复母仇”。
2.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木曰曲直,肝有疏泄之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