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研究对象。

3、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第二章岩石圈3、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1、地壳2、地幔 3、地核4、主要的造岩矿物及性质5、岩石分类及特征(1)岩浆岩(火成岩)侵入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大、结构致密;浅成岩: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小。

喷出岩: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2)沉积岩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3)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1)温度(2)压力(3)化学活动性流体:H2O、CO2变质岩的特征:板状、片状、片麻状片理构造,如板状、片状、片麻状6、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内力地质作用是第一营力,外力地质作用是第二营力?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分类:7、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1)构造运动定义: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

构造地貌:第一级:星体地貌,如大陆和大洋;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

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核心内容

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核心内容
对于研究者个人:充分的文献研究;抵制发表“换汤不换药”的论文;保 持署名方式,以免数据库不易区别。
小结: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强调空间观点;模拟过去、现在的过程,关注未来;提高对于 学科发展方式的意识;关注环境问题(尤其全球尺度),参与问题的分析、解 决,发展环境设计方式;莫丧失学科特性,避免泛化与分化;了解学科价值 (关注自然环境整体性并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面);保持对其他 学科的认识,加强合作;澄清学科目标,并保证与其他学科、决策者、大众沟 通。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摘要】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气候、植被分布、水文水文循环等。

与一般地理学相比,自然地理学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要素和规律。

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如陆地、海洋和大气系统。

其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和水文学等。

自然地理学通过野外调查、实验、模拟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在当今社会,自然地理学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未来,自然地理学将继续关注全球变化、气候变暖等问题,并致力于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研究范围、主要研究对象、分支学科、研究方法、重要性、社会地位、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它主要探讨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现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学借助地图、航空摄影、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地球的自然环境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地球自然系统的基本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人文地理学相对应,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而自然地理学则更注重研究自然环境本身的特征和规律。

自然地理学包括物理地理学、生态地理学、气候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地球系统的运作规律。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态系统等。

自然地理学通过对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

自然地理授课计划自然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内容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学内涵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是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扩展的。

首先采用地理学(geography)这个词的人,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当时的含义是“对地球的描述”(geo一地球,graphein一描述)。

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从地球的描述者变成了改变地球面目的巨大驱动力之一,因此,改善和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

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最高一级划分,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自然地理学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研究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由于社会一经济文化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主要由人为力量所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形态、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发展规律的支配,所以,人文地理学通常归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地理学举科体系示意图同时依据地理学的研究层次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绪论

自然地理学  绪论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 5 个方面: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文、土壤、 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
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
变化发展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
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
“ 地球表层”也有人称其为“地理圈”、“地理壳”、
“景观壳”等。具有如下 5 个特征:
● ● ● ● ●
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 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
(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
④ 复习:以笔记为线,再结合课本。要抓住知识点。
⑤ 自学:要努力通过“自学”拓展知识面,要善于思考,
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定位
《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球系统科学各分
支学科的本(专)科生,特别是地理、资源、环
境、地信、城市规划、房产等专业本(专)科生
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整体论(holism)的思维方法与
的科学,强调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
机整体。
Karl Ritter (1779-1859)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人是地理学研
究的核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与人类的关系即人地
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现代地理学思想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接近 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 关的地球表层(大致是上到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 底部。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 研究内容是地球表层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在空间上相 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机理。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重要考点详解1. 研究对象:-地形地貌: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气候:研究地球各地的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水文: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土壤: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类型、土壤特性以及土壤与植被、水文等的相互作用。

-植被:研究地球上的植被类型、植被分布规律以及植被与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动物:研究地球上的动物种类、分布规律以及动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2. 研究内容:-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地貌类型和地貌演化过程,如山脉的形成、河流的侵蚀和沉积等。

-气候学:研究地球各地的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规律、气候系统和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过程、水文系统和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土壤学: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类型、土壤特性、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与植被、水文等的相互作用。

-植被学:研究地球上的植被类型、植被分布规律、植被生态系统和植被与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动物学:研究地球上的动物种类、动物分布规律、动物生态系统和动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研究目的:-揭示自然环境的规律: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揭示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性,为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自然资源: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提出合理的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提出减灾和应对措施,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地理教育和科普: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为地理教育和科普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公众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4. 研究意义:-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

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

一、名词辨析,四题,每题6分天气与气候: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区别:天气短时间多变、气候长时间较稳定,一样:二者均指大气状况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在形成原理上完全不一样: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拟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红色砂砾岩地貌。

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霜与露:日没后,地面开场冷却,近地面层空气也随之冷却,温度降低。

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当时的温度如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这就是露;如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冰晶,这就是霜。

水循环与水平衡:地球外表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与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水量收入与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中,通过变异与选择,形成一样或相似的适应特征与适应方式的现象。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假设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与适应方式。

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晶体构造的元素或化合物的均匀固体称矿物岩石是矿物〔局部为火山玻璃或生物遗骸〕的自然集合体,主要由一种或几种造岩矿物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与地幔的主要物质,是地球开展至一定阶段,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坚硬产物。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⑴综合性: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对象:地球表层自然环境⑵区域性:地理学本质特征区别与其他学科最根本性质。

不同区域坏环境性质不同,不同区域资源特征不同,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影响与作用方式不同。

⑶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⑷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2、恒星:质量较大,自己可以发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卫星:质量比其他行星小,并绕行行星运动3、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⑴地球是一个旋转的椭球体。

⑵地理意义:a.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不相同。

b.太阳高度角总体由赤道附近向两极减小,地球表面增暖度也按此方向减小,造成了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球表面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4、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⑴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地球表面系统存在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层次。

垂直:各圈层间,圈层内部各层之间水平:大陆与海洋之间,大陆与大陆之间,海洋与海洋之间⑵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⑶支撑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的功能。

5、主要的地表过程:⑴物理过程:指物理性质或者状态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地球表面形态塑造,物质传输、循环,能量转移、交换⑵化学过程:指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地球表面物质的化学组成,物质循环,能量交换、流动、平衡⑶生物过程:指由生物引发的物理性质或者状态以及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

主要有:生物物理过程,生物化学过程⑷人类过程:指由人类活动引发的使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6、岩石的概念: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7、岩石的组成:岩石可分为三大类:⑴岩浆岩。

⑵沉积岩。

⑶变质岩。

8、沉积岩的基本特征:⑴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和有机物质,通常含有化石,层理比较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汇报内容
相关介绍 1 2 3 4 5 导论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的近今途径 新千年的趋势 结论 读后感
8
第二篇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勾勒了西方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线索, 分别对1850-1950 年和1950-1980 年两个阶段中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社会氛围、影响其发展的科学哲学思想、 自然地理学各分支的发展重点及技术方法的革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2 奠定基础:1850— 3 发展: 1950 1950—1980 2.1自然地理学所受之 3.1实证主义与后实证 影响 主义 2.2自然地理学各分支 3.2自然地理学中的数 的滥觞 量化 2.3地貌学与W.M.戴维 3.3自然地理学分支的 斯的影响 发展 2.4建立于1945—1950 3.41980年的自然地理 年的方法 学 进一步读物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思考题
19
自然地理学地近今途径
测年技术 由于各种新技术补充了长期适用的技术,导致测年精度 提高,对过去环境条件的解释也更细致,使年代学的内容得以大大扩展。 长期使用的技术包括:用以指示年度或季节韵律的湖泊沉积物纹泥分析; 树木年代学的树木年轮分析很有说服力地与气候记录联系起来;地形的 相对年代测定;孢粉学和包括非海洋软体动物类的其他微化石分析。其 中的某些技术得以扩展开来,包括利用化石甲虫(鞘翅类)的翅鞘提供 关于古环境气候特征的信息,因为翅鞘类对湿润环境非常敏感。此类研 究意味着年代学更加成为研究中心,而其他技术促进了地方性环境变化 序列的重建。
(K.J.Gregory)是伦敦大学地 理系荣誉退休教授、南安普敦 大学客座教授、伯明翰大学名 誉教授、利弗休姆基金会 1998—2000年荣誉会员。
翻译:蔡运龙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综 合自然地理学、区域(旅游)开 发与规划、环境变化的人类方面、 可持续农业等。
22
汇报内容
相关介绍 1 2 3 4 5 导论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的近今途径 新千年的趋势 结论 读后感
23
第四篇 新千年的趋势
9 全球自然地理学 9.1 一种更趋全球化的自然地 理学 9.2 技术的发展 9.3 全球变化情景 9.4 自然地理学家的未来贡献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10 10.1 10.2 10.3 10.4
17
自然地理学地近今途径
研究自然环境中的过程不可能离开时间,尽管乔利(Chorley,1966) 区分了不受时间影响的方法和受时间束缚的方法。为分析起见,本书将 时间序列分成四种类型: 连续时间,这意味着不停对的观测,比如河流流量的连续记录; 量子化时间,采用虚实段划分的时间,例如测量降水量的日或周; 离散时间,兴趣集中在时间的延续段和单位时间的时间频率; 采样时间,观测只能在特定的时期进行,例如测量植物时间生长的 周。
3
以 年 代 为 序 分 成 三 大 部 分
第一 部分
涵盖了1850—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 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 展过程
第二 部分
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
第三 部分
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 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 创新之路
4
汇报内容
相关介绍 1 2 3 4 5 导论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的近今途径 新千年的趋势 结论 读后感
6
导论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7)自然地 理学已经演变为许多相互交织的次级领域。 自然地理学的工作定义: 自然地理学专注于陆地表层及其外围的特征和形成过程,重视 对于了解当代地球环境必不可少的空间变异和时间变化,其目 的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怎样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并受人类活动 的影响。自然地理学通常分为地貌学、气候学和生物地理学。 它的研究需要数学模拟、统计模拟以及遥感方面的专门技术, 它受益于与其他学科如地质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协作。在许 多国家,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与人文地理学有密切的联系。
5
第一篇 导论
概括了各时期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剖析了西方自然地理学地位的 变化历史及其影响因素。
1 绪言 1.1 文献简介 指出本书如何补充了其他的新近出版物 1.2 背景考察与关联城 概述了关于背景的若干考察 1.3 自然地理学的一种表达 用自然地理方程表达式对自 然地理学方法进行了总结 1.4 行文方法 阐述了本书的结构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20
自然地理学地近今途径
7 人类活动
虽然整个20世纪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在增强,但在50—60年代 以前并没有引起自然地理学家的深切关注。正如第5章、第6章中指出 的那样,收到优先关注的是人类活动以前的环境变化,或者不受人类 影响的环境过程研究。尽管人类—环境关系的论题始终没有远离地理 学研究的核心,但上述局面仍然盛行,甚至对很多人一直是压倒的论 题。本章简要介绍研究人类活动的先行者(7.1),然后评述用以建 立起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研究的方式(7.2),继而是地球灾害研究途 径(7.3)和提供地理研究热点的城市自然地理学(7.4),最后阐述 对于自然地理学视野、内容和焦点所产生的含义(7.5)。
12
汇报内容
相关介绍 1 2 导论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3
4 5
自然地理学的近今途径
新千年的趋势 结论 读后感
13
第三篇 自然地理学地近今途径
4 环境系统 4.1 科学中的系统 4.2 系统途径在自然地理学中的发展 4.3 系统方法的采用 4.4 作为环境系统焦点之一的力能学 4.5 力能学、建模和过程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5 环境过程 5.1 聚焦环境过程 5.2 过程研究的途径 5.3 自然地理学分支中的过程 5.4 过程的格局 5.5 时间过程 5.6 过程研究的地位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7 人类活动:一个越来越盛行的 论题 8 自然地理学应用与环境管理
18
自然地理学地近今途径
6 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景观演化和景观年代学一直是自然地理学长期研究的 论题,其主题与几条明显不同的途径相关,并包含创新的方法和日益 适时的研究。早期的研究途径依赖已有的景观演变模型和第四纪地质 研究,两者在最初都似乎遭遇自然地理学家的严峻挑战,他们将重点 放在环境系统、环境过程或人类活动上。然而,源于这三个途径也源 于第四纪科学演变的各种发展增强了对环境变化研究的认识,也加强 了令人激动的环境变化研究方法。本章概述早期的各种模型(6.1) 和第四纪科学的基础(6.2);随后介绍促进了第四纪科学研究的各 种成熟技术,包括测年技术(6.3);然后评价环境系统和环境过程 研究在这方面的贡献(6.4)以及人类影响研究的贡献。最后,强调 了与近今阶段环境变化研究的联系和多学科途径(6.5)。
文化自然地理学 朝向文化性的自然地理学 几条文化线索 走向环境设计? 未来的文化论题—我们要走 多远? 10.5 扩展自然地理学方程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11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数量化的出现导致几方面的结果:
寻求新的统计技术并应用于自然地理学,但有时不够关注数据 的质量,在用相关技术来探究问题时,也不够关注程序化的细节; 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的拥护者得到了一连串技术,但有时却没 有真正的概念框架; 通过模型、系统和网络所获得的概念进展,有时成了各种技术 之选择性表达的载体; 数量化的影响在自然地理学所有分支之间并不平衡。(书中列 举大气圈、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的表现)
6 环境变化 6.1 景观变化模型 6.2 第四纪科学 6.3 包括测年的技术发展 6.4 时间变化的概念方法 6.5 多学科趋势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14
自然地理学地近今途径
概述
说明了20 世纪后期自然地理学研究问题的不同途径, 分别从 环境系统、环境变化、环境过程、人类活动影响及自然地理学的 应用与环境管理研究等角度来对该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著作和文献 进行全面归纳。着重从各研究专题由来、科学方法论、在自然地 理学各分支中的体现及该专题研究的焦点和待解决的问题等视角 分析, 如在环境系统研究专题中提出系统动态应用研究的焦点是 能流分析, 并对目前能量地理学、能量流动原则、生物力能学、 自然环境力能学等经典观点的综述并提出应用方向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奠定基础:1850——1950
本章勾勒了1950年前100年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线索。在19世纪, 影响深远的程式化概念包括均变论、进化、探险和调查(2.1);而 在科学和保护方面的发展则未得到迅速的采纳。对这些方面进行概 括(2.1)后,又总结了地文学和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即气候学、 土壤学、生物地理学和地貌学)主要的程式化进展(2.2),包括W.M. 戴维斯(Davis)的影响(2.3)。指出了20世纪中期自然地理学的 发展趋势(2.4),随即概括了1945—1950年间的进展。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hysical Geography
讨论组成员: 王思文 王 闯 周禹莹 田 茜 刘佳娇 杨 飞 殷世华
汇报内容
相关介绍 1 2 3 4 5 导论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的近今途径 新千年的趋势 结论 读后感
2
相关介绍
作者:肯· 格雷戈里
10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发展:1950——1980
科学哲学的发展直到1950年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受其影响, 人们对于自然地理学的思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950年以前的自然 地理学文献很少提及科学思想、认识论(知识发展的理论)或实证 主义。1950年以后实现了伟大的觉醒,这主要通过归纳科学上的相 关发展(3.1)、总结数量化的影响(3.2)、研究自然地理学分支 学科的主要进展(3.3)以及探察迄20世纪80年代自然地理学所达到 的整体地位(3.4)来考察。在1950—1980年这期间,自然地理学的 性质随着技术革命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30年间及其以后的出 版物都一致认同,“自然地理学的实践者应不断从哲学思想和方法 论意识中寻求清晰性、一致性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