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妮日记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安妮日记教案教学设计

安妮日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安妮日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通过阅读,分析安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日记中的表现。
(3)掌握日记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运用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日记写作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性的关注,增强对和平的珍视。
(2)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经历。
(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安妮日记》(1)介绍作者安妮·弗兰克及其家庭背景。
(2)简介《安妮日记》的写作背景和作品特点。
(3)阅读《安妮日记》选段,感受安妮的性格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安妮的性格特点(1)分组讨论安妮在日记中的言行举止。
(2)总结安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日记中的表现。
(3)分享小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第三课时:欣赏日记佳作(1)展示优秀日记实例,分析其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关注日记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3)进行日记写作练习,学生互相评改、反馈。
4. 第四课时:写作技巧指导(1)讲解日记写作的要点,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2)分析《安妮日记》中的写作技巧,如真实、生动、细腻等。
(3)学生根据所学技巧,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5. 第五课时:分享与反思(1)学生展示自己的日记作品,进行分享。
(2)全班同学共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强调日记写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安妮日记》原著或改编版。
2. 辅助材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优秀日记范文等。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安妮日记》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安妮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
3. 学生日记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安妮日记》教案完美版

《安妮日记》教案完美版教案:《安妮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体为《安妮日记》这一课文。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安妮在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她对战争和纳粹党的看法以及她在日记中记录的一些重要事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安妮日记》的背景和作者安妮·弗兰克,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3. 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安妮日记》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安妮的观点和情感。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联系现实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妮·弗兰克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她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安妮日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安妮在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和她的观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事件,分析安妮的观点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安妮日记》的读后感,表达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安妮日记》安妮的背景安妮的日常生活安妮的观点安妮的情感战争与和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安妮日记》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答案:(示例)读了《安妮日记》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的破坏,我渴望和平,希望世界能够永远充满安宁与和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安妮日记》,学生了解了战争的历史,对和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安妮日记》教案

《安妮日记》教案3安妮日记主备陈琪知识与技能:1、了解日记体文章的写作常识2、让学生深入探讨,了解青年一代对战争罪恶的深层思考教学重点:1、从每则日记中找出安妮的提高,探索安妮思想认识发展的轨迹。
2、让学生充分认识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从心灵深处发出和平的祈祷。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行阅读探讨文中作者的思想历程课时安排:1课时(自读)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安妮日记》。
一、新课导入课前我们观看了二战经典影片《安妮日记》。
看到了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悲愤之情充溢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胸。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会有民族之间的不平等?为什么不同不同肤色不同血统的人们不能挽起手来跳段回旋舞?这样的质问与思考同样是安妮所想的。
今天我们就由影片回到书本,解读一下《安妮日记》,我想,大家定有更丰厚的收益和认识。
(板书:《安妮日记》)二、自渎提示:1、字词正音藏匿()匮乏()绷紧()引qíng ( ) 霎时()荒mìu ( ) 肆虐()呆zhì()水槽()chéng ()罚剃光头()气氛()雷tíng()笼罩()zhì()息2、问题设计:(1)九则日记,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阅读时概括每则日记中提出的问题。
日记时间日记中所提出的问题1942/10/091943/01/131943/07/261943/10/291943/11/081944/03/291944/05/03(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
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15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3)安妮日记记录了怎样的痛苦的心情?为什么她受尽痛苦却还依旧有自己的梦想?三、探讨重点语段1、“1944年5月3日星期三”日记(1)作者把躲藏在密室里的没有自由可言的生活看着是“一场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险”,这表现了安妮怎样的一种心态,怎样的一种精神?(2)安妮“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安妮日记公开课教案设计

安妮日记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安妮日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本课程的目的和结构。
1.2 教学内容:播放《安妮日记》的预告片或相关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向学生介绍《安妮日记》的基本背景和作者安妮·弗兰克。
解释本课程的目标和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如PPT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章:安妮的日记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安妮日记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2.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困境和迫害。
解释安妮一家为何躲藏在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
分析安妮日记的重要性和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片和历史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背景。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日记的阅读与分析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安妮日记》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日记中的情感和主题。
3.2 教学内容:分发《安妮日记》的摘录或全文,供学生在课堂上阅读。
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日记,包括注意细节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日记中的重要事件和主题。
3.3 教学方法:提供指导和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日记。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第四章:讨论与反思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安妮日记》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日记的感受和思考。
4.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日记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日记中的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反应。
提供问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反思日记的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提供指导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反思和思考。
第五章:创意表达与写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安妮日记》的创意表达和写作能力。
《安妮日记》教案

《安妮日记》教案一、教学内容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遭遇。
2. 掌握日记中所描绘的主要人物形象。
3. 理解作者通过日记传达的反战主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增强学生的历史观念。
2. 通过分析日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通过日记传达的反战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掌握日记中所描绘的主要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日记传达的反战主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纸质版《安妮日记》学具:笔记本、文具、电子版《安妮日记》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历史短片,让学生了解战争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影响,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纸质版《安妮日记》,了解日记的基本情节,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事件。
3. 合作探究: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日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日记中的一个片段,如安妮与父亲的对话,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反战主题,引导学生从具体文本中提炼抽象观念。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记中的其他片段,如安妮对战争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安妮日记》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遭遇2. 日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安妮、父亲、母亲等3. 作者通过日记传达的反战主题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遭遇。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大量犹太人被迫逃离家园,遭受无尽的迫害和屠杀。
2. 根据日记内容,分析安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战争背景下的心理状态。
《安妮日记》教案

《安妮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安妮日记》,使学生了解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和安妮的成长历程。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安妮日记》的作者、背景及成书过程简介。
2. 分析《安妮日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安妮、父亲、母亲等。
3. 探讨安妮在日记中所表现出的勇敢、坚强、善良的品质。
4. 分析《安妮日记》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安妮日记》中的具体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安妮日记》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安妮日记》选段,感受文本情感。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安妮的成长历程和品质。
4. 分组讨论,分析《安妮日记》中的人际关系。
5. 总结发言,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拓展。
五、课后作业:3. 调查身边的亲人、朋友,了解他们心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并进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安妮日记》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分析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其对历史事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加深对二战时期历史事件的了解。
2. 邀请幸存者或历史专家进行讲座,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
3. 观看与《安妮日记》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八、教学资源:1. 《安妮日记》原著,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与《安妮日记》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等,用于教学辅助。
3. 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的参观门票、讲座邀请函等,便于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
安妮日记教案教学设计

安妮日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安妮日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 通过阅读《安妮日记》,培养学生对人类尊严、自由和平等的关注和尊重。
3. 引导学生从《安妮日记》中汲取勇气、希望和信念,学会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安妮日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
2. 人类尊严、自由和平等观念的探讨。
3. 勇气、希望和信念在困境中的重要性。
4. 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安妮日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讲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2. 阅读法:组织学生阅读《安妮日记》,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相关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安妮日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安妮日记》选段,关注其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3. 内容讲解:讲解《安妮日记》中的相关历史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就人类尊严、自由和平等观念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勇气、希望和信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安妮日记》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独到性和逻辑性。
4.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质量,包括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1. 《安妮日记》原著或改编的文学作品。
2.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资料。
3. 相关主题的电影、纪录片或戏剧作品。
4. 读后感写作模板和评分标准。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计划用10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按照教学步骤逐一进行,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当调整。
《安妮日记》优秀教案

《安妮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安妮日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分析安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日记中的表现。
(3)认识二战期间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及反抗斗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安妮日记》。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和平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安妮日记》(1)介绍作者安妮·弗兰克及其家庭背景。
(2)阐述《安妮日记》的写作背景及意义。
(3)概括日记的主要内容,布置预习任务。
2. 第二课时:分析安妮的性格特点(1)分组讨论:安妮在日记中的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安妮的性格特点。
(3)案例分析:安妮在困境中的成长与变化。
3. 第三课时:探讨二战期间犹太人的遭遇(1)观看相关历史资料,了解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遭遇。
(2)分组讨论:犹太人的反抗斗争及原因。
(3)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犹太人的勇敢与坚韧。
4. 第四课时:欣赏《安妮日记》中的佳句佳段(1)挑选日记中的佳句佳段,进行欣赏与解读。
(2)模仿创作:以安妮为原型,创作一个相似的角色。
(3)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与反馈。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总结。
(2)分组讨论:从《安妮日记》中汲取的启示。
(3)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教训,珍惜当下。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及时的反馈与鼓励。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3. 课程总结:收集学生的课程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给予评价与建议。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安妮日记》原著或改编教材。
2. 历史资料:关于二战期间犹太人遭遇的纪录片、图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安妮日记》教案
学习目标: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学习方式: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2节。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引: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
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
到15岁的心路历程。
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阅读时可以先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
|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
|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
|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
|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
|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
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
|提出的问题:
“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
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逐层深入的问题)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
”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
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
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
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
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
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
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
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
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
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
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
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
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
”“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
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
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
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
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
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
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
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
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
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四、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前,我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从历史背景和民族歧视、抗日战争等方面了解法西斯战争和纳粹德国蹂躏犹太民族的令人发指的罪恶。
学生对二战历史并不陌生,很多教材上都有这方面的知识,查找起来很容易。
通过查找历史资料,有利于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鉴于课文的语言朴实无华且富有表现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咀嚼和品味文章的语言,特别注重对比喻句的分析,学生对运用比喻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鉴赏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