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和中国语言_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

合集下载

艺术学名词解释

艺术学名词解释

直觉论:克罗齐强调精神是唯一的实在,认为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影响德国表现主义“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文以明道说:是中国美学中涉及文道关系的一个基本命题。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是把艺术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

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抽象: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

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

抽象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它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

艺术典型指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形象。

典型人物形象,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

如《父亲》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后来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游戏说起源于“游戏”。

《中国建筑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中国建筑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中国建筑的语言》阅读附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建筑的语言金磊①在20世纪之前,世界上的建筑基本都是砖石结构的,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西方建筑,印度和伊斯兰建筑也都是砖石结构的,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受中国影响的国家)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是以木结构为主,把木材的性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②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除了少数的特殊地区,黄土高原上从未存在过森林,就是华北平原也少有森林。

一个并不盛产木材的国度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建筑的奇迹,这实在是一个历史之谜。

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在他的名著《华夏意匠》中有一段精彩的解答: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相比,各有优点,但总的说来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要优越得多。

③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语言。

本来中国建筑外檐的柱廊也是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的,因为要防止柱身下沉和木柱的朽烂,柱础往往是石质的。

柱身往往也像希腊的石柱一样向上略微收缩而具有“弹性”,甚至也知道像帕台农神庙那样向内微倾,纠正视觉偏差。

但是再往上,在柱头的部分,中国人渐渐摆脱了简单的梁柱承托方式,创造了为东方所特有的形式一一斗拱。

④斗拱在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中从不运用,在东方木结构形式的建筑中却得到了普遍运用,它不仅支撑着粱枋和屋顶,也传达出优美的节奏。

斗形的木块与肘形的曲木在柱头上层层叠加,在梁柱与屋檐间搭起紧密有力的“骨架”,把木柱强大的托力逐层向上传递、扩散,布满上面每个需要支撑的点。

与希腊柱式相比,斗拱是晚熟的建筑语言,一直到盛唐才走向成熟,那时候它就像多立克柱式那么古朴、雄浑、率真。

由于唐代建筑房基低矮、木柱粗短、屋顶平缓,硕大的斗拱占据了建筑最显眼的位置,把建筑结构的“筋骨”毫无遮拦地展露出来,那真是把木材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无意于雕饰的斗拱却成为东方建筑艺术的主旋律。

(选自《建筑科学与文化》,有改动)1.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是怎样发挥支撑作用的?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1、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 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把所收集的162条(英文定 义) 有关文化的定义分成七组。这七组定义分别为: 描述性的定义、历史性的定义、行为规范性的定义、 心理性的定义、结构性的定义、 遗传性的定义、不
完整性定义。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文 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 复 合 。

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文”字最早可见商代甲骨文, 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 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并进而引申为 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化”字出现稍晚,不见于甲骨 文,有效易、变幻、生成诸义,初 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后被引 申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一词起源自拉丁文Colere,意思为耕作土地(故 此园艺学英文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個人兴趣、 精神、智慧。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2、西方

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 类学家E· B· 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 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 《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 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 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3、定义:
第一讲 文化与建筑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 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4、特征:
1、同一性 2、时代性 3、民族性 4、地域性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并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①。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至如梁、柱、枋、檁、门、窗、墙、瓦、槛、阶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②。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作点缀装饰用的。

③,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是中国建筑,共同具有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世世代代千变万化命题纯粹B.生生世世变幻莫测命题单纯C.生生世世千变万化问题单纯D.世世代代变幻莫测问题纯粹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引号,和文中“文法”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更重要。

A.所以,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

C.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东西方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各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东西方建筑艺术进行比较与借鉴,探索其共同点和差异,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表现形式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借鉴和互补。

二、东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中国建筑的传统: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点,其建筑风格独特,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空间布局讲究景观的布局和气派。

2. 日本建筑的特色:日本建筑注重建筑美学,追求简洁、优雅的风格,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结构灵巧巧妙。

3. 印度建筑的特征:印度建筑以寺庙、陵墓为代表,注重宗教性和神秘感,建筑风格色彩斑斓、多姿多彩,雕刻精细、富丽堂皇。

三、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线条和几何形状,是西方建筑艺术的起源之一。

2.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壮丽气势和材料的运用,建筑风格宏伟壮丽,代表作品有斗兽场、庞贝城等。

3. 欧洲建筑: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时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注重礼拜堂和教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性和神圣感。

四、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1. 建筑风格比较:东方建筑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建筑风格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西方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对称和比例,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2. 建筑原材料比较:东方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注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和环保性;西方建筑主要采用砖石结构,建筑材料以砖、石、钢铁等为主,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3. 建筑功能比较:东方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宁静、优美的空间氛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中国传统建筑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建筑智慧,其建筑语言与表达方式独具特色。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上,还反映在材料的选择、装饰的技法、空间布局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

一、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传统建筑常采用木质结构,以柱和梁相承支撑屋顶。

屋顶通常采用独特的抬梁式结构,通过榫卯和斗拱将梁与柱连接起来,形成稳固的整体结构。

同时,建筑外墙常采用砖石或木材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外观。

二、材料的选择传统建筑中常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泥土等。

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可以灵活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

石材则用于建筑的基础和装饰,不仅坚固耐用,还可以增加建筑的质感。

泥土则用于制作墙体,既能保持室内的适宜温度,又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装饰的技法传统建筑的装饰常采用独特的技法,如彩绘、雕刻、瓦当等。

彩绘是将图案与色彩刻画在建筑结构和家具上的一种手艺,常用于装饰各种柱子、梁和墙壁。

雕刻则是通过刀、锯等工具将木材或石材雕成不同形状的装饰物,常用于门窗、楼梯和栏杆等部位。

瓦当是传统建筑屋脊的重要装饰元素,以其造型独特、色彩丰富而闻名。

四、空间布局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注重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与平衡。

传统建筑常采用庭院式布局,将建筑围绕中央庭院建设,形成内外相连的空间体系。

庭院作为建筑的核心,不仅提供了自然采光和通风的条件,还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和交流的场所。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室内空间的功能分区,如书房、客厅、卧室等,以满足不同需求。

五、寓意与象征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与象征。

比如屋顶的抬梁式结构,象征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彩绘和雕刻中的图案和符号则反映了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传统建筑的设计与装饰不仅追求美观,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和思想。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语言与表达独具特色,从形式与结构、材料的选择、装饰的技法、空间布局以及寓意与象征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语境下的中国式建筑创作方法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语境下的中国式建筑创作方法

1 成 功 的中国式 建筑 创作
古代 中国人 对刻 画符号就很在行 , 这些都是从 人们 日常 生活中得来 的 , 现 了中国人 的智慧 。中国 的大 屋顶 、 体 四合 院以及闽南 客家土楼 等都是 中国传 统建筑 的符 号。这些形
式经历 了时间的考验 和历史 的积淀被 固定下来 , 真实地反 映
[ 定稿 日期]O l 0 0 2 l 一 8— 3 [ 作者 简介 ] 赵玲侬(9 6~) 女 , 士研 究生。 18 , 硕
建 王朝 时代一些 至高无上 的建筑信息 , 也让我们想 到共和 国
四川建 筑
第3 2卷 2期
2 1 .4 0 2 0
6 5
() 3 弃土场周围应设 置完善 的截 、 排水设 施 , 将地表水 引
京旧城改造最成功的范例 , 它相对完好地保 留 了北京传统 的
旧四 合 院 的一 些 元 素 。 从符 号 学 的 意. 说 , 个 建 筑 群 吸 义上 这
取 了南方住宅 “ 里弄 ” 和北 京 “ 鱼骨 式” 同的特点 , 胡 以通 道 为骨架进行组织 , 向南 北发展 形成若 干“ 院” 向东西扩 展 进 , 出不 同“ 院” 跨 。在建筑形式上 , 建筑师借鉴 了南方建筑 明朗 亲切 的色调 , 给北方一丝来 自水 乡的清新秀丽 J 带 。同样 的 粉墙黛瓦 , 在这里却 有着 皇城脚 下的 大气 严整 , 与北京 旧 并 城的肌理有机统一 , 保持 了城 市文脉 的延续性 , 理地运 用 合 了中国的传统建筑 的精髓——院巷空间 。
( 转第 6 下 7页 )
的处理手法 , 在广场建 筑 中它“ 似有若 无 ” 像是 金字塔 的底 , 部, 谦逊 地簇拥着 天安 门。首先在 比例 、 尺度 、 色彩基 调及其 表面材质上与天安门城楼浑然一体 , 它并 没有刻意 去模 仿天 安 门的神似 , 也没有 以现代结构与材料 去复制天安 门城楼上 的飞檐 、 斗拱或者柱廊 , 而是 采用 了一种 简练雅 致而又 得体 的方法衬托 出天安 门主体建筑 。它所采用 的“ 红色 ” 土 是北 京 特有 的 , 象征着北京 的历史 文化积 淀 , 与它身 后 的故 宫建 筑群达 到了完美 的融 合 。北京 的“ 土红 色” 给我们 的是封 带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的两位创始人 刘敦桢 柳士英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的两位创始人 刘敦桢 柳士英

湖南大学建筑学科的两位创始人刘敦桢柳士英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07(001)001
【摘要】刘敦桢和柳士英早年同时留学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

柳士英1919年随日本留学生代表回国参加“五四运动”推迟一年至1920年毕业回国,刘敦桢1921年毕业,1922年两人在上海创办华海建筑事务所,是近代最早国人自己创办的建筑事务所之一。

1923年两人联络部分留日同学,创办苏州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此为中国第一个建筑学专业。

柳士英任主任,刘敦桢等任教授。

【总页数】1页(P1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聚首潇湘齐登岳麓共同谱写中国建筑文化新篇章——记建筑与文化2009国际学术讨论会及讨论会20周年纪念暨刘敦桢柳士英创建湖南大学建筑学科八十周年纪念 [J], 张冯娟;李哲
2.中国建筑与文化的学术研究之路——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讨论会20周年纪念暨刘敦桢、柳士英创建湖南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纪念会综述 [J], 李哲;柳肃;魏春雨
3.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20周年刘敦桢、柳士英创建湖南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纪念会 [J], 李哲
4.“异质同构”1926-2019年间的湖南大学校园建筑——纪念刘敦桢与柳士英创办湖南大学建筑学科90周年 [J],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5.智慧交锋历史纪念——“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及讨论会20周年纪念暨刘敦桢、柳士英创办湖南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纪念会”隆重召开 [J], 王凯;许昊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1期Vol 118No 11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OU RNAL OF SANM IN G COLL EGE 2001年3月Mar 12001[收稿日期]2000—12—23[作者简介]谭学纯(1953—),男,安徽芜湖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语言学、文艺学研究。

中国建筑和中国语言: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谭学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中国建筑在可见的形象感受中体现人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中国语言在不可见的意识抽象中体现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言说秩序。

作为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二者经由不同的渠道发生、发展,但始终存在着文化契合点。

[关键词]中国建筑;中国语言[中图分类号]TU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43(2001)01—0038—08我在主编《艺术符号词典》和忝充《中华艺术文化辞典》“建筑”门类分科主编时,曾感觉到,中国古人在运用建筑手段改造世界和运用语言手段表现世界的时候,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相通。

我试图描述这二者的相通时,首先注意到迪利的《符号学引论》把建筑归入“后语言结构”①。

这表明迪利发现了建筑和语言的同构性,可惜没有展开为具体描述。

也许建筑和语言的异质形态给描述带来了困难,但是如果拨开表层遮蔽,还是可以发现异质形态共同遵循的文化规则。

从广义上说,建筑和语言都是一种人工创设的文化符号。

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人类的“家园”修建,在技术层面付诸了建筑,在精神层面交给了语言。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建筑在可见的形象感受中体现人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语言在不可见的意识抽象中体现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言说秩序。

二者经由不同的渠道发生、发展,但始终存在着某种文化契合点。

一、童年记忆:营造之初和造字之始中国古人最初是通过建筑行为确立自身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的。

虽然,初始阶段的建筑不过是一种极简单的营造行为,初始阶段的营造物也只是一种形制极简的构筑,但它却是我们的祖先从自然状态跨入文化境界的标志。

以家为单位的“人化”空间从荒蛮的大自然中分割出来,是原始初民运用营造手段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自我确证。

同样,中国古人随着文字的发明,由蛮昧走向了文明。

因此,在营造之初和造字之始,先民们怀着怎样的神秘、激动和自豪感,是不难想象的。

他们在崇拜、惊喜、赞美的同时,为华夏文明最初的辉煌,也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项文化记录,编织出了美丽的神话传说。

《易・系辞传》: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83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作为中国文化发端的《周易》,以同样的叙述模式,叙述了两项同样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创造:以宫室取代穴居野处;以书契取代结绳记事。

前者是原始初民由户外栖息转向户内定居的开端;后者是人之成为“符号的动物”的始源。

取代穴居野处的宫室最初究竟是什么样子,今人已经很难想象。

但文字的创制,可以帮初的宫,是指围墙围护的整体建筑空间;室是指宫内分隔出的较小的建筑单元。

反过来,远古的建筑造型也可以帮助我们推求相关文字符号的古义,汉语“宫”可以表示与围墙围护的空间构筑有关的“院墙”、“围绕”等语义;“室”可以表示与建筑意义上的内室有关的“妻”、“娶妻”等语义,实际上就是接受了作为建筑造型的宫室的意义规定。

回眸远古的历史风景,现代人会赞叹古人营造之初和造字之始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联的文化因子。

但《周易》却以十分肯定的语气,把“圣人”记为这两项文化创造的主体。

这“圣人”是谁呢?古来众说纷纭,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我以为是:1.黄帝和伏羲古籍中多处提到,宫室之筑,始于黄帝;文字之创,始于伏羲:白虎通曰: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

———《事物纪原》卷八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尚书・序》虽然,这些传说模糊了神话话语和历史话语的界限,但它却重现了华夏民族童年期的历史记忆。

有人称华夏文明为“黄色文明”,中国建筑和中国文字是“黄色文明”中起源最早、持续最长的两大体系,它们被归于黄帝和伏羲名下。

黄帝曾被中原各族尊为共同祖先,伏羲被《汉书・古今人表》列为“上上圣人”。

在这两位重要人物身上,附会出中华文明最初的辉煌,确实可以引发出后人无比丰富的审美联想。

2.有巢氏和仓颉《韩非子・五蠹》有一段记述: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

传说中“构木为巢”的直接导因,是初民“不胜禽兽虫蛇”之害。

有巢氏的发明,是我们祖先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文化行为。

对于自然空间的文化分割,充分显示了先民们求取生存的艰辛努力和智慧,同时也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具有发生学意义。

难怪古人尊其发明者为“圣人”,“使王天下”。

传说中对于中国文字有创造之功的“圣人”是仓颉。

古传他长有四目———现在陕西白水县史官乡仓颉庙中还供奉着一座长着四只眼睛的仓颉像。

与众不同的“四目”,大概是为了赋予仓颉一种超乎寻常的观天察地的本领,或者是为“仓颉起鸟迹”而制文字的“特异功能”提供诗性的说明,其间渗融着古人对这位文字创造者无比的崇敬,以及对于“始造书契”的“黄帝之史”(《说文解字・序》)的文化认同。

无论“构木为巢”或是“始造书契”,显然都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文化创造。

因此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巢氏和仓颉的名字都超出了个人所指,由人而神,或作为具有“神”格的93“人”,而成为某种象征性符码。

不过,透过神的光圈,我们看到的是对人的自我肯定。

从圣人筑宫室、造书契,到黄帝建宫室、伏羲制文字,再到有巢氏作巢居、仓颉造字,在看似虚幻的臆想中,提供了一个初民思维方式的寓言。

它以诗性的浪漫,记录了我们的祖先自我确证的生命冲动和豪迈情怀,凝固为民族的童年记忆。

二、以人为本:建筑和语言的存在方式人作为建筑和语言的主体,具有两个重要的文化使命:一是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

前者以建筑为主要手段;后者以语言为主要手段。

中国建筑系统和语言系统都以人的文化存在为本,通过人对自身的把握,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调适,使外在世界接纳自我,也使自我向外在世界敞开。

这里的核心是人,无论是通过建筑手段对外在世界的改造,还是通过语言手段对外在世界的命名,都是人介入外部世界的一种文化活动。

古代字书对“人”的解释,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于人的文化存在的关注。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人”、“仁”具有共同的所指:《释名》“人,仁也”,《说文通训定声》“仁,假借为人”,二者从不同的向度共同把人的自然存在提升到了文化存在的位置。

而《周易》所说的“人文以化成天下”,实际上也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以人为本,使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着意于营造适合人之生存的空间构筑。

为此,中国古人发现了建筑位向对于人的特殊意义。

传统建筑活动的重要前提是择址,按天上星宿将地面划分为12区域,趋吉避凶,在地面上考虑建筑基址的地形、地质与人的生态禀性相联系。

文献记载盘庚迁殷、周公营洛,都曾精心择址。

择址之后是定向,即风水先生和大木师傅据天时地利决定建筑朝向,先按建筑基址绘出平面简图,别为八卦九宫,注明24方位,了解整体建筑各平面的局部空间所在方位的吉凶,再据自然地表、气候特征、水流方向等决定建筑大致朝向,然后按罗盘格定准确方位,据罗盘读数推知所定方位吉凶,调整为至吉,最后按朝向确定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各处高低门的方位等。

门向的人文涵义尤其突出。

古代“坎宅巽门”的营造规则,作为阴阳八卦、风水观念和等级制度结合的文化象征,体现了建筑和自然环境因借和谐的营造策略和人文关怀。

在《周易》中,坎为凶象,巽训伏、服,以服制凶,化凶为吉,是坎宅巽门的理论出发点。

所以古代名门开设,一般选择左角青龙,回避右角白虎。

座北朝南的宅院,门开东南隅。

如宅址低洼潮湿,则因势利导,化凶为吉,使宅门易于通风,周边易于排水。

中国建筑多朝南、朝东,主要是争取日照和通风,使人化的户内空间更适于人之生存。

从汉代文献“反宇向阳”的记载可知,中国建筑的屋面很早就呈利于采光通风的曲线形制,屋面沿纵轴方向从两端起翘,与增高的举架产生横曲线配合,构成更具采光通风之利的凹曲屋面。

这种屋面形制与朝南的位向相得益彰。

虽然,由于西高东低的地形条件和东南季风多的气候条件的差异,我国南北建筑对日照和通风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人们对此的适应通常通过建筑体的局部调整来实现,如南方建筑强调通风胜过重视日照,空间营造一般以深挑的屋檐、狭小的天井避免强光辐射,而建宽敞的堂室,以利通风;北方建筑强调日照胜过重视通风,空间营造一般以宽敞的院落争取阳光,而筑厚墙重顶,以避风沙,但这并不影响建筑活动的主体对西南位向的选择和营造活动以人为本的关怀意向。

04以人为本,即举扬人的价值,以“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的悬搁智慧和清醒态度,珍视人的文化存在,而不是让人向神的世界皈依。

于是,主要为神的世界而建的坛、庙、祠、寺、佛塔等,向人的世界开放,投射出诗意化的人间图景,落实为相应的空间组织形式。

建筑形制源于古印度“支提”窟的寺院,由最初院、塔合建的空间布局,演变为院、塔分建的格局,把原先筑于寺内山门和佛殿之间的塔,移至寺外,减少了寺内神秘局促之感,保持了寺院平缓、对称,3大殿层层递进的空间布置,成为中国传统的堂殿式建筑。

建筑形制源于古印度的佛塔,也与中国的楼阁台观等传统建筑样式结合:塔身初不可攀,后可登临;塔的内部空间与世俗空间渐趋接近;塔顶多与中国传统建筑攒尖顶形制相仿。

这一切,都暗淡了神的灵光,增强了人间意趣。

唯有塔刹较多地保留了印度古塔的宗教内涵,但这置于塔顶的象征性构件,已经很难引导中国人去叩问上苍、向往天国。

中国人的理想生存在此岸,无需到彼岸去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

古代用于祭祀、宣教、颁布政令的明堂,空间布局平面呈方形,中为夯土台,依台四面建屋,顶部筑室。

东西9筵,南北7筵,堂崇1筵,中分5室,以祀五帝。

“九五至尊”和“王者威仪”作为历史话语,物化为明堂相邻为9,间隔为5的空间模式;5室对称、4向正室、堂分3间的内部格局,包括了中国神秘数字“三”、“四”、“五”、“九”等丰富的象征意蕴。

此中规定政令人事,时序方位,体现天道不衰,象征王道永恒。

明堂的意义不止于提供祭祀天地神灵的物质场所,更是人的一个内在心象。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方,出教化,宗有德,重有教,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从《白虎通义》关于明堂的功能定位看,着眼点显然是人,而不是神。

考察中国传统建筑形态,“自然”的“人化”倾向十分突出;同样,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外部世界的“人化”倾向也极为明显。

《尔雅・释亲》、《释名・释形体》提供了关于人自身、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稚拙解释。

古代“六书”及其所衍生的“六书学”,试图分六个块面来记录古人关于世界的表象经验,把人的文化存在投射为相应的语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