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十三法

合集下载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是指根据上下文及语境,推断出某个文言词句中实词的具体含义或概括其意思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1. 参考字典解释:查阅文言字典或相关的古代文献,寻找该词的常见释义和用法。

2. 理解文句结构: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从谓语、宾语、定语等元素入手,推断实词的意义。

3. 推测相反词义:根据上下文的对比,推测实词的意义可能与其相反。

4. 综合语境含义:结合段落的主题和论述内容,推断实词的意义,考虑其在文中的角色和作用。

5. 联想原义:通过联想推断实词的意义,尝试找到词语的本来意思。

在推断实词的过程中,需要对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典型用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来提高推断能力。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如下:
结构对称,词性相对;
成分搭配,语义相配;
字音字形,通假异义;
邻字帮助,同义反义;
联想迁移,前后联系;
古今对比,各有所异;
先分后总,寻找规律;
结合语境,突出重点。

以上口诀仅供参考,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内容来理解记忆。

另外,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1. 形声字推义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可根据形旁推知字义。

2. 通假字推义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通假字,可根据通假字推知本字的含义。

3. 偏旁部首推义法: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提示其所表示的意义类别,可根据偏旁部首推知字义。

4. 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结构、词语搭配等推断词义。

5. 联想迁移法:根据已知的词语含义,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词语的含义。

6. 古今对比法:通过古今词义的对比,了解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之处。

7. 字典查阅法:通过查阅字典,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推断十法

文言实词推断十法
• 联系《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 逐北。”可推知为:逃跑的人 • 5.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 联系《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可推知为:致力于 • 6.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 联系《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可推知 为:接待。
三、成语印证法
• 3.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 兮辞》) 。 • 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 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 4.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 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 义辨别。
• 练一练: • 1.金就砺则利(《劝学》) •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 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 项为“骏马”。 •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 谏》) •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 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 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
• • • • • • •
1.旦日不可不蚤zǎo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早——蚤,声音相同。 2.屈平既绌。《屈原列传》 绌——黜chù,声音相同 3.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按,声音相同 4.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 齐王纳谏》 • 孰——熟,义为“仔细”,声音相同。
五、字形推断法
•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
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因此, 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 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特 别是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 的理解途径。
• 示例:用字形推断法翻译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 1.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 其中的“籴”是一个较陌生的字,我们从字 形可推断是个会意字,跟粮食有关,与“粜” 相对,解释为“购买粮食”。 (高考全国卷) • 2. 晋侯觞客于柳溪 • 其中的“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 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而这里应该是 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上海卷)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6、句式推断法 (互文对举法)
• A、同义对应 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从句式结构来看, 属 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 相对;“忠”和 “贤”同义,那么“用”和“以” 也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 意思。 例2、”通五经,贯六艺“贯”和“通”对应, 也是“通晓”义。 • 例3、《谏太宗十思疏》中“戒奢以俭”的“以” 字的含义,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奢”与“俭” 相对,“以”与“戒”相对,“戒”为动词, “以”也应当为动词,我们再根据上下文,可推 测出“以”为“行,用”之意。
• 有些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 。 • 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 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苏轼《石钟山记》 •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 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 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②句联 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 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 能理解为“说”。
文言实词推断
1、字形推断法
• 例1、《陈涉世家》中“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从“辶(辵)”,表行走之意。 • 例2、《庖丁解牛》:“今臣之刀十九年 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一句中的“硎”是“石”字旁,并且这种 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 刀石”。
• 小结: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 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 犭、 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 (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 “禾”与五谷关;贝”与金钱关;“皿”与 器具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 “系”与捆绑关;“歹”与死亡关……“月” 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 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 知。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音推断法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2、或至涂而反。

3、以身徇国,继之以死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6、昌宗从旁趣说7、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8、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9、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10、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11、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二、依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形义相关的特点为我们推断文言词语含义提供了条件。

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从字形可推知字义。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2、傥窀穸(zhūnxī)不为盗所发。

3、刑天舞干戚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5、居一岁,入觐,卒于京6、启听淮北取籴7、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8、门前植槐一株,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三、语法推断法1、追亡逐北因利乘便2、道芷阳间行3、拔剑撞而破之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5、烟涛微茫信难求6、庭除甚芜7、自放驴,取樵炊爨8、沛公军霸上9、范增数目项王9、将军身披坚执锐10、庭除甚芜,堂屋甚残四、语境推断法语境分析法是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的一种技巧。

例1、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句中“责备”是重点,也是得分点。

前文大意是说圣人也有缺点,抓住这一点,就可以推断出“责备”就是“要求完备” 。

当然,亦可用联想比照法由成语“求全责备”来推断其含义。

例2、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句中“迫”字的含义。

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五、联想推断法在学习特别是考试时,我们总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这时如果能够联想到它在所学课文有关语句或者相关成语中的意义用法,也许就好办了:你可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推断出含义来。

例1、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

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欺侮、侵犯)之。

C 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联想: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例2、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

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A 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联想: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例3、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

A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境《烛之武退秦师》例4、远本倜傥,尚轻侠联想:课文《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尚:崇尚。

例5、远与恢素善联想:课文《鸿门宴》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章良”。

善:友好。

六、前后加字法文言词语多由单音节形式出现,翻译时先将其组成多个多个双音节词(也就是组词),再根据语境从中选取恰当者替换,这是最常用的做法之一.2008年高考试题选肢摘录B.刚遣长子迟喻贼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A.除著作郎,不就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B. 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B、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七、对称推断法结构分析法就是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⑴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⑵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⑶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⑷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⑸去郑而之许⑹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⑺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⑻变姓名,诡踪迹。

⑼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⑽请息交以绝游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⑿通五经,贯六艺⒀求全责备山明水秀言简意赅例1、“齐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追亡”“逐北”对应整齐,“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断“北”也是此意。

例2、“去郑而之许” (2002年高考北京卷)D项要求判断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

例3、“选置师傅,铨简秀士”(2002年试题)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八、复词推断法邻字帮助法是指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依靠的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4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5 成益愕,急逐趁之《促》6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屈》九、常识逻辑法例1、1989年广东:惠王即位(燕惠王)译为:燕惠王做了皇帝(错)应译为:燕惠王做了国王例2、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译为:(成名)从事孩子的行业(错)应译为(成名)正在求学参加科举考试。

例3、2004年辽宁卷11题中的“投”为例来看:“轨遂投城遁走。

”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

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

例4、福建卷第11题D项“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这需要我们的知识积淀:如有关官职升贬的:迁、除、谪、擢、转、调、升等;有关拜见的:觐、拜、晋、诣、造、访、谒等。

常见的文化常识短语,如弃市、坐罪、坐法、黥劓、用事(掌权)、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等。

自己注意分类归纳,必得捷径!十、代入验证法代入检验法就是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的一种方法。

将其多个义项一一代入句中,联系上下文逐步排除来确定.这方法虽然有点笨,却也必不可少。

例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句中“引车避道”的“引”字,有“拉开弓”“引导,率领”“避开、退却”“取过来,引用”等多个义项,但在句中,应该取“避开、退却”之义,即让车退后的意思。

例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十一、汉语比照法1、委命下吏《过》(委托)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记录:记)3、足以极视听之娱。

《兰》(娱乐)4、晤言一室之内(会晤:会面见面)5、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过》(区区小事,何足挂齿)6、追亡逐北《过》(美国队败北)(溃败)7、沛公今事有急《鸿》(有请有劳有幸)8、内立法度,务耕织《过》(务农)(从事)十二、成语推断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汤池—护城河)2、每薄暮下管键(日薄西山—迫近)3、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4、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运斤成风—斧头)6、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竭尽)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践,踏)8、足以当项王乎(螳臂当车—阻挡)9、披帷西向立(披荆斩棘—打开)10、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清楚)11、不能喻之于怀(家喻户晓—明白)例1、“善才绳之”(全国高考试题)“绳”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意思“制裁”,推断为“按法律处置”的意思。

例2、04年江苏卷“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句中的“更”便可参照“少不更事”来作判断。

例3、“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如果能马上想到成语“恪守不渝”,即可判断此项“恪”解释为“谨慎而恭敬”是正确的。

十三、望文反推法“望文生义”的选项通常是错的。

从考查目的讲,高考主要是看你能不能理解它在文言句中的意思,所以用现代汉语去解释文言实词的选项通常是不正确的。

例1、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08江西)“贿”在现代汉语中是“贿赂”的意思,我们就会怀疑此项不正确,结合上下文,正确地意思应该是“钱财”。

例2、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

公坚不回。

鞠愈急,二子服。

”回:返回。

(08湖南)“回”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回来、返回”,此项是以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的,我们有必要怀疑它,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应为“反悔”。

例3、人不敢干以私云。

干:为,做。

此项也是以现代汉语去解释的,很可能不正确,结合上下文,正确解释应该是“求、请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