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第【1】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来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几分之一)时,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两组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猜想和验证,使学生专注于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验证和运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时,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总结、验证,自主探索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六、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给庄家清除害虫,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有关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根据这一规律请继续回答并写出算式。
5只青蛙几只腿?10只青蛙几条腿?20只青蛙几条腿?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4=2010×4=4020×4=80追问: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乘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够熟练,对积的变化规律理解不透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计算方法,并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两位数乘三位数的方法计算,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计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计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三位数和两位数的卡片,方便学生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
展示一些商品的价格,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快速计算总价?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并观察积的变化。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进而总结出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教材还通过“想一想,练一练”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四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乘法,对于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计算速度慢,容易出错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巩固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新2024秋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4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积的变化规律。
2.学生能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分享。
二、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积的变化规律。
•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释。
三、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应用。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包含计算示例、表格和图形)•练习纸•白板笔、黑板或白板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示例,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归纳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变为三位数,积会如何变化。
•提出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 知识讲解•讲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并给出几个计算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示例,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给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如果A×B=C,那么(mA)×B=mC,(A/m)×B=C/m,其中m为倍数。
3. 巩固练习•发放练习纸,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题。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答疑问。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在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规律。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总结规律。
5. 课堂总结•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积的变化规律,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优课教案_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课时、课型:新授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微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创设情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乘法的计算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下面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各题。
6×2= 20×4=6×20= 10×4=6×200= 5×4=学生计算后。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2、师引入:是的,在乘法运算中,积会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二、启智探究:(1、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观察第一、二组的三个算式,一个因数有何特点?另一个因数有何变化?积有何变化?2、你能总结出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吗?3、你能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吗?4、小组内个人展示。
(2)生自学,师巡视指导,收集学习信息。
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
(1)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2)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6、师生共同讨论把两个规律合并。
(1)合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质疑讨论,引发冲突。
生先质疑,师再补充质疑:扩大(或缩小)什么意思?为什么是相同的倍数?对“一个因数不变”中的“因数”是否适用于任何整数。
(3)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规律补充完整。
学生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三、反馈矫正:1、根据25×2=50,利用规律,直接写答案。
25×20= 25×()=150025×200= 25×()=20025×2000= 25×()=50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根据8 ×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6×50=32×50=8 ×25=四、拓展运用: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积的变化规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以及两个因数同乘或同除时,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意识。
3学情分析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4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温岭市横峰小学黄珍珍一、面积猜想中感受一个因数扩大时积的变化规律1.猜面积,渗透规律师: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这是一个长方形(课件:长方形),谁能计算它的面积?(板书:20×10=200cm2 )师:仔细看咯!如果长不变(板书:20),宽延长(课件:延长宽至原来的2倍,但不告诉学生是2倍),谁能猜猜此时长方形的面积大概是多少?生:400 cm2师:为什么猜400?生:因为宽是原来的2倍,所以面积就是原来的2倍,是400)。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创新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创新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创新教案第【1】篇〗《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探索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其过程是学生以后进一步探索其他运算规律、性质的重要经验基础。
因此,本课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计算中存在着规律以及体会这样的规律的价值,成为了我们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了一个挑战性学习任务。
一、任务说明1.任务及目标(1)任务如下:(2)任务目标①通过学生在口算时观察、对比、思考及口算后的整体分析,自主地发现乘法中因数和积之间存在的变化规律。
②自主感知运算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感受规律的价值,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设计说明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关注“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相同的数”,最初,我们以“长方形花坛面积扩建”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画一画、算一算,然后借助板书看一看,试图从“长不变,宽×几,面积×几”,或“宽不变,长×几,面积×几”中发现规律。
实际教学发现,学生受到图形的干扰太厉害,对于算式中“因数变化、如何变化、因数与积的联系”的对比、观察不能很好地关注,导致过程很牵强,在核心问题上学生思维卷入度不高。
由此我们认为,在“苹果树”边上放置一些看似“助力”的“梯子”,反而会影响学生“摘苹果”的积极性和专注度,或许学生会把精力放在对“梯子”的研究上。
于是,第二次我们撤走所有“梯子”,直接在学生的练习纸上印5道乘法算式,告诉学生“在计算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一看、找一找。
实际教学时,学生基本无从下手。
大约8分钟后,只有不到5位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也变大”。
可见这次虽然把干扰因素拿掉了,去让学生对“苹果”高度望而生畏。
深入分析我们认为,“高度”不是令学生退缩的主要原因,最为关键的是学生没有“挑战高度”的源动力,学生在这个任务中是“被迫而为”。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3、下图中长方形地的长增加到56米,宽不变,扩建后的面积是多少?
批 注
教学(后记)反思: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积的变化规律》不同于概念课需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数学化的过程,也不同于应用课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生活化的过程,它属于方法与规律这一课型,是纯数学的一块知识。我觉得本节课无需设计太多的情境,而应该以数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巩固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再次关注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发现规律验证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1、游戏导入
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及对规律的初步感知。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在具体操作中感知
积的变化规律。
并通过自己列式、探究,激发认知冲突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然后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学生独立完成同步练习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全班展示归纳方法
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师生课堂小结后,当堂完成作业。
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