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课大赛《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大赛《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卖炭翁》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卖炭翁》的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关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卖炭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背诵并默写《卖炭翁》全诗。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解读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卖炭翁》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卖炭翁》的背景资料、注释、鉴赏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卖炭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炭炉”、“冰雪”等。

(2)分析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等。

(3)讲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关爱劳动人民。

6. 背诵默写(1)让学生集体背诵《卖炭翁》。

(2)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文。

7.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8. 作业布置(1)熟读《卖炭翁》。

9. 板书设计《卖炭翁》白居易炭炉冰雪对比寓意:珍惜劳动成果,关爱劳动人民。

10.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_24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24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主备人___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都是跌落凡间的天使,我们要学会敬畏生命,感恩遇到这份美好。

但是每一个学校,由于所在位置的不同,又各有各的学情。

我们是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外来务工的孩子占到将近一半。

大部分学生家长,学历较低。

家长们大多是,高中,初中毕业,还有部分家长没上过学。

所以家庭对学生的熏陶有限。

学生的水平自然与市区学校有一定的差距。

我校八年级,只有两个班,这两个班也有一定的差距。

一班的学生,自觉性较好,班风积极向上,二班的学生纪律相比一班有一定差距,语文成绩也是稍弱,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太端正。

但是作为《卖炭翁》这一课,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所以这次的“一师一优课”活动,我还是决定在二班讲课,希望以此鼓励二班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只要努力,他们是有能力完成一项任务的。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文言文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自学的环节,学生能明白的不讲。

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效果分析《卖炭翁》是一篇值得研读的新乐府讽喻诗。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为本为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重读、语气、语调、动作的调动学习朗读,尝试背诵。

2.梳理诗歌内容,感受人物遭遇。

3.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中这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呢?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效果分析。

一、郎朗书声,体悟诗情。

乐府诗有很强的可读性,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教师师范读,学生正音正节奏,自主朗读,个别学生朗读,齐读,这几个一系列连贯的频繁的阅读活动,在上课之初,就让孩子们体会到富有节律美的古诗。

也很好地实现了课标中对朗读“正确、流利”的要求。

这只是读的初步阶段。

要体会感悟诗情还需要更加细致的指导。

所以在课堂的主环节分析卖炭翁的苦中,我详细的通过对阅读时重音、语速、动作的指导,在学生体会作品情感时加以指导,加深学生的体会。

如对“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文。

对于生疏字词也能借助工具书解决,能够自己朗读并初步感知诗文。

1、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读感情。

2、教师适当的加入背景介绍以及相应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效果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

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当堂检测:
根据提示,背诵诗文。

课后作业:
A:背诵全诗,推荐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

B:背诵全诗,推荐欣赏央视“经典咏流传”中的《苔》、《敕勒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
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分析人物形象,品味重点诗句。

过程与方法以不同形式的诵读,层层深入,从诗意到意境,读出自己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重点语句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深思播放幻灯片,老师随即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冻死街头;当学徒的凡卡过着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非人生活;《穷人》的中西蒙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

他们是多么的可怜,面对吃人的社会,他们多么的无助、无奈。

可如果是一位老人呢?他的命运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唐朝,去看看卖炭翁的生活的吧!(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师:首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

生:齐读教学目标三、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鬓(bìn)辗(niǎn)骑(jì)敕(chì)叱(chì)系(jì)2.指名读字音,然后纠正读音。

齐读字音。

3.指名试着读一遍诗歌。

同学们纠正错音。

4.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读音、节奏。

5.请学生点评老师与学生读的效果。

6. 老师请点评的学生再有感情的读一遍。

6. 学生齐读课文,基本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7.同学们想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并以第一人称复述。

四.初识卖炭翁A.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B.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卖炭翁吗?师:你复述的很好,那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生:课文讲了一个卖炭的老头一车炭被统治阶级抢夺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概括地很简洁。

哪位同学还能概括得更全面些码?生:课文讲了一个卖炭的老头烧炭运炭及炭被掠夺的故事。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古体诗的节奏韵律及感情。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读写等形式,体会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3.给对联补横批,凸显主题,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性的词句掌握卖炭翁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感受“宫市”这一社会问题的本质【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创设情境法。

阅读教学中,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进行教学。

【学生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代,除了杜甫,还有一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他是谁?(生:白居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卖炭翁》(板书)师: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让我们一同随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读文章感知文本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 一分半钟,学生读完!)a.自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换字,不倒字。

b.投影重点字(联系旧知,利用课下注释,积累多音字,渗透学法指导)2. 读注释①获信息师:通过读,你获取哪些信息?明文体:这是一首乐府诗、古体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七言诗:2-2-3 读出节奏感、意思深奥b.知背景:“苦宫市也。

”——读出情感c.同桌互读—互评—荐读读出节奏与情感学生杂然地读师:要想读懂古诗,除了要多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有感情!三.概内容理脉络1.概内容师:请用简洁的语言全面概括本文写了什么事?(原文语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首句标其目”2.品字词析人物同桌合作,再读文章,思考:文章从哪几方面塑造卖油翁这一人物形象的,完成手中导学案。

师:“翁”字写出了卖炭翁的年老。

“卖炭”交代其职业。

“南山”人迹罕至,表现卖炭翁生活不易。

a.学生杂然地读、交流b.同学们发言,学案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卖炭翁》教学设计1辗.(ni ǎn )车辙.(zh é) 两骑.(j ì)敕.(ch ī)叱.(ch ì) 系.(j ì) 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轧)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初读感知】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

2【品读鉴赏】1.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写作技巧】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

这是全诗的诗眼。

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

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

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投中了篮球筐。

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本课件先是用自己写的一首诗导入,用倒叙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播放录音,熟悉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大体意思,在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课文内容,尤其是深情朗读和课本剧的形式。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理解分析诗的内容及作用。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拓展深化,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体验,再结合社会现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美好的心灵。

最后由老师自己写的一首诗结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

《卖炭翁》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定的古诗文,有一定的文言基础。

《卖炭翁》这首诗通俗易懂,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

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抨击黑暗政治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

《卖炭翁》这节课效果良好,基本符合预期。

在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很高,且很有成效。

不管是深情朗读,还是课文改编,甚至是当堂的课本剧表演,学生都很投入。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也有理有据。

最后环节的畅所欲言,既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能联系所学,联系实际,颇有深度。

这节课,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把握了情感,还培养了美好的品质,受益良多。

《卖炭翁》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的第二首。

《卖炭翁》讲述了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人,辛辛苦苦烧的炭被宫使掠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外貌、心理的刻画,都非常精彩,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卖炭翁》1.诗中的“驱将”的意思是。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卖炭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疏通诗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诗——《卖炭翁》,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板书课题)二、【记一记】了解作者(3分钟)1.学生简介作者。

2.教师补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将作者常识整理在课本上,快速识记。

)三、【读一读】初读诗歌(8分钟)提出朗读要求:读对字音、读准节奏。

1.生自读,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找学生读。

学生点评,师补充(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诗句的停顿)。

3.生齐读。

四、【译一译】理解诗歌内容(6分钟)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小组交流疑难。

3.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例: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五、【品一品】合作探究,体会情怀。

(15分钟)过渡:师: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卖炭翁的生活遭遇吗?作者对这位老人是什么样的感情?生:“苦”、“惨”,“同情”(从“可怜”一词可以看出。

)我从句子/词语,读出了卖炭翁的,令人同情。

例: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读出了卖炭翁的年迈及劳动的艰辛,令人同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一边品味,一边指导学生朗读。

)我从句子/词语,读出了宫使的,令人。

【演一演】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小结:师:通过读这首诗歌,你觉得白居易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关心百姓疾苦,师:不仅关心百姓,他还关心国家命运,他写这首诗,就是想让统治者发现自己的弊政,及时改正。

这是忧国忧民。

当然这得需要勇气,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遭受打击和压迫,但白居易是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他不怕,这就是勇于担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件先是用自己写的一首诗导入,用倒叙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播放录音,熟悉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大体意思,在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课文内容,尤其是深情朗读和课本剧的形式。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理解分析诗的内容及作用。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拓展深化,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体验,再结合社会现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美好的心灵。

最后由老师自己写的一首诗结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情感。

《卖炭翁》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定的古诗文,有一定的文言基础。

《卖炭翁》这首诗通俗易懂,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

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抨击黑暗政治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

《卖炭翁》这节课效果良好,基本符合预期。

在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很高,且很有成效。

不管是深情朗读,还是课文改编,甚至是当堂的课本剧表演,学生都很投入。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也有理有据。

最后环节的畅所欲言,既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能联系所学,联系实际,颇有深度。

这节课,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把握了情感,还培养了美好的品质,受益良多。

《卖炭翁》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的第二首。

《卖炭翁》讲述了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人,辛辛苦苦烧的炭被宫使掠
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外貌、心理的刻画,都非常精彩,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卖炭翁》
1.诗中的“驱将”的意思是。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C.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D.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4.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6.“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7.“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8.“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9.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10.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赶着走
2.B
3.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4.B选项白居易是唐朝的; C选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描写)
5.D选项“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外滩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6.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7.“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8.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9.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10.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反思:
这节课达到了设定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一定的收获。

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还是有些少,如果能有更多同学参与到读诗中会更好。

板书设计还需要优化。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卖炭翁》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就能读懂意思,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文本及对内容的拓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