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合集下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非社会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封建主义的意识形式。

当前在我国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股“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潮,某些人甚至公开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的指导地位。

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胡锦涛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着眼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说,一个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不取决于经济关系的多种构成,而是取决于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是这个社会的领导阶级和执政党,所以,反映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个主旋律。

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也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坚持和巩固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是由意识形态和领域两个词构成,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

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

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

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

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理其实并不复杂。

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1. 引言1.1 定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思想武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占据着中心地位,是指导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2. 正文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当前世界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文化冲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可以保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稳定。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可以为我们确定前进的方向,避免走向教条和偏差。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可以确保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坚持其指导地位,可以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宏伟目标。

2.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强调从事实出发,辩证地看待问题,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遗产,包括关于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人类解放等方面的重要理论。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侯惠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

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内的历史活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事业。

然而,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历史主体,自己解放自己,是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才成为可能的。

这不但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具备了实现解放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且是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才具备认识本阶级地位和解放条件的历史主体条件。

但是,工人阶级并非天生就能做到这一点。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才获得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

其原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下,“只要被压迫阶级——在这里就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就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唯一可能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为资本家阶级的尾巴,构成它的极左翼。

”因此,工人阶级要自己解放自己,“让思想冲破牢笼”,提出不同于剥削阶级的阶级要求,就需要接受先进理论的武装。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正是他第一次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2·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

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

列宁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理论斗争是和政治、经济斗争相并列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三大任务之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系统总结我们党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纵观人类历史,尽管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

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样的。

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

”不齐、多样是事物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动力。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尝试过,但它们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

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

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最初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

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

他们接触、研究过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许多进步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同我们党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与我们党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国救民的思想起点,他们也是经过复杂的探索过程以后才信服马克思主义的。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二)上面我们是从理论上讲的,下面我们再从历史上回答这个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权威标准。

这可以从多方面的历史经验来论证,如从科学社会主义史来看,从1848年初《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50年。

第一个50年的主题是提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第二个50年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第三个50年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准备经过一个长时期以后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从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怎样从无到有、从一种思想理论到革命实践、从在一个国家到多个国家的?它为什么能够在万般磨难当中得到发展,由理论变成现实?这不证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或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反映吗?我们再从中国近代的历史来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在完成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胜利和成就,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现在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我们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众所周知,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先进的中国人,曾用过各种各样的主意,企图救中国。

特别是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和西方资产阶级的体系,但是,它们都未能救中国,而且使中国的情况一天一天地变坏。

而从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才从思想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中国的革命才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面目为之一新。

马克思主义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从1921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三大时期,干了三件大事。

这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类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性探究

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性探究

社科研究11作者简介:孙俊(1986— ),男,汉族,江苏扬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文史。

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逻辑“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借意识形态引导群众认清使命,使之成为团结群众的思想观念及口号,成为每一种革命得以成功的舆论基础。

而一旦革命成功,统治阶级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思想,将其作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意识,将意识形态上升到国家意志,确保统治地位的巩固。

二、历史逻辑在经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谷。

从苏联解体的原因来看,既有自由基因的缺失,也有革命思维的惯性、改革机会的缺失,但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丢失。

“意识形态的缺口一旦被攻破,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就会汹涌而入,冲垮社会主义制度的堤坝。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将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扩大主流思想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和启迪意义,否则就会亡党亡国。

三、现实逻辑(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深领域的。

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发展,各种思想观念大量涌现,多种内容与形式、各具性质与特点的社会思潮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以一元化引导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引领社会舆论导向,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
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

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