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在皮肤的临床应用-61页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中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外用内服疗法

中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外用内服疗法
中药外用疗法的临床应用
• 湿疹、皮炎:使用中药软膏剂、溶液剂等外用制剂 • 疱疹、疖肿:使用中药酊剂、洗剂等外用制剂 • 牛皮癣、白癜风:使用中药酊剂、软膏剂等外用制剂 • 痤疮、酒渣鼻:使用中药洗剂、软膏剂等外用制剂
02
中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内服疗法
中药内服方剂的组成及功效
中药内服方剂的组成
中药内服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中药内服疗法的临床应用
• 湿疹、皮炎: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内服方剂 • 疱疹、疖肿: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内服方剂 • 牛皮癣、白癜风:使用具有滋阴润燥、益气健脾作用的中药内服方剂 • 痤疮、酒渣鼻: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内服方剂
中药外用疗法的具体作用
• 消炎止痒:中药成分能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症状 • 修护皮肤:中药成分能促进皮肤组织修复,改善皮肤状况 • 淡化色斑:中药成分能抑制黑色素生成,淡化色斑
中药外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中药外用疗法的注意事项
• 严格遵循医嘱:按照医生建议使用中药外用制剂 • 避免过敏反应:对中药成分过敏者禁用 • 适量使用: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引起皮肤刺激 • 注意个人卫生:使用中药外用制剂前后要保持皮肤清洁
中药内服疗法的注意事项
• 严格遵循医嘱:按照医生建议使用中药内服方剂 • 避免过敏反应:对中药成分过敏者禁用 • 适量使用: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 注意个人体质: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内服方剂
中03药外用内服综合疗法在皮肤科疾病治
疗中的应用
中药外用内服综合疗法的优势
• 中药外用内服综合疗法的优势 • 疗效显著:中药外用内服综合疗法能显著提高皮肤病治疗效果 • 副作用小:中药成分副作用较小,治疗过程中不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标本兼治:中药外用内服综合疗法能同时治疗皮肤病症状和病因

外科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外科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外科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常用中成药——第二章外科、皮肤科常用中成药第一节治疮疡剂一、解毒消肿剂连翘败毒丸【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木通、防风、白芷、蝉蜕、荆芥穗、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天花粉、玄参、浙贝母、桔梗、赤芍、当归、甘草。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的疮疡,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未溃破者。

【方义简释】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性寒清解,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善治热毒疮疡。

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泄燥,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栀子苦泄寒清,善泄三焦之火、凉血消肿;苦参苦寒清燥,善清热燥湿、利尿;白鲜皮苦寒清利,既清热解毒,又利小肠水气;大黄苦寒泄降,既泄热通便,又凉血解毒、散瘀消肿;木通苦寒泄降,能清热利尿、通利血脉。

合而用之,既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又能通利二便、导热从二便出,还能散瘀消肿。

天花粉苦寒甘润,善清热消肿溃脓,为治疮痈常用之品;浙贝母苦寒开泄,善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玄参苦寒清泄咸软,善清热凉血、散结解毒、滋阴通便;赤芍苦泄微寒,善凉血活血、消肿止痛。

合而用之,能清热凉血、散结消肿。

防风、荆芥穗辛散微温,白芷、羌活辛散苦燥而温,麻黄辛温宣散,合而用之,能散风透表;薄荷、蝉蜕、柴胡辛凉清散,能疏风散热。

温凉合用,散风疏透之力得增,使邪热从表透发。

当归辛温走窜,能补血活血止痛,亦可防苦燥与寒凉太过;桔梗性平宣散,专入肺经,既宣肺排脓,又引诸药直达肌肤;甘草甘平解毒,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主以清解,兼以消散,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故善治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的疮疡,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未溃破者。

【用法用量】口服。

水丸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疮疡属阴证者慎用。

肝功能不良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皮肤病治疗中,中药的研究与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的治疗机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药物的临床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主要关注药物的治疗机制。

中药在治疗皮肤病中常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免疫功能,提高皮肤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抗炎、抗菌、抗过敏等作用来缓解皮肤病的症状。

这些治疗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还关注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药中含有众多的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对皮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分离、提纯和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进一步明确中药的治疗机制,并提高中药的疗效。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在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采用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新技术,可以更高效地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这些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最后,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也备受关注。

中药在临床上常常以中药汤剂、外用药膏等形式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中药在治疗湿疹、银屑病、痤疮等常见皮肤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中药还可以与西药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综上所述,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中药的治疗机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药物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对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一、中药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存在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等问题,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中药的治疗方式。

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和促进皮肤修复的作用,可以缓解湿疹症状。

例如,黄连、苦参等中药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瘙痒感;白矾、地龙等中药成分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能够加速皮肤的愈合过程。

因此,中药在湿疹治疗中广受认可。

二、中药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控制皮脂分泌和调节肌肤状态来缓解痤疮症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在痤疮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杜仲、三七等中药成分能够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对痤疮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当归、红花等中药成分则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消退。

综合利用这些中药成分,可以有效地治疗痤疮,恢复皮肤的健康状态。

三、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烦恼。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免疫抑制剂来缓解症状,然而这些药物常常存在副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茯苓、血竭等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药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从根本上治愈银屑病。

四、中药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瘢痕是皮肤受损后的常见后遗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或激光疗法来改善瘢痕。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常常需要较长的恢复期,并且并不能完全消除瘢痕。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药在瘢痕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

研究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外治法
选用具有清热燥湿、止痒功效的中药,如黄柏、苦参、 蛇床子等,煎汤外洗或湿敷患处。同时,也可使用中药 药膏或药粉进行局部涂抹。
银屑病
中药内治法
针对银屑病的血热、血瘀、血燥等证型,采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等中药治疗方法 ,如犀角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养血润肤饮等。
中药外治法
使用具有凉血活血、润肤止痒功效的中药,如生地、丹皮、赤芍等,煎汤外洗或湿敷患处。此 外,也可选用中药药膏或药粉进行局部涂抹。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05
前景
中药新药研发
挖掘传统中药方剂
01
通过文献挖掘和民间验方收集,发掘具有治疗皮肤病潜力的传
统中药方剂。
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02
运用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明确
其药理作用和机制。
创新药物设计
03
基于中药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设计新型药物,提高疗效和降
低副作用。
中药质量控制
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 、有效和质量可控。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借助现代生物学和医学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 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在治疗多种皮肤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如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中药外治法的研究
中药熏洗法
利用中药煎汤熏洗患处,达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目的,常用于 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症等皮肤病。
中药湿敷法
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浸湿,敷于患处,可起到消炎、消肿、止痛等 作用,适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

中成药外用,治疗皮肤问题的经验

中成药外用,治疗皮肤问题的经验

中成药外用,治疗皮肤问题的经验1、双黄连粉针剂治疗湿疹用适量本品均匀撒于患处,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

换药时将患处清洗干净,然后再行换药。

多数用药1次,可使局部症状减轻,连续外敷3~5次可使症状消失。

此法可清热祛风、利湿止痒,适用于糜烂性湿疹。

2、如意金黄散治疗虫咬皮炎取本品适量,用食醋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3~5天可愈。

此法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如意金黄散加味治疗疥疮取本品2袋,精制硫磺20克,将两药共研细末混匀,以适量猪油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处,每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5~7天可愈。

此法可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4、京万红软膏治疗褥疮先用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洗疮面,然后取本品均匀涂于无菌纱布上,将此纱布敷贴于疮面,用胶布固定。

若疮面表浅,可直接敷药于患处,采用暴露疗法;若疮面较深,可将药膏制成油纱条填塞疮口。

根据渗出物多少,确定换药时间,平均3~5天换药1次,连续敷药3~10周。

此法可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5、黄连素片治疗青春痘取本品20片,大黄粉10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清水调匀,用棉签蘸取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5~7天可愈。

此法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6、硫磺软膏加味治疗酒糟鼻取硫磺软膏适量,大黄粉10~15克,调为稀糊状备用。

将药膏直接外敷于患处,每天用药3~4次,连续外敷用药7~10天。

此法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7、十滴水治疗水火烫伤先将创面消毒,Ⅰ度烫伤者用消毒的干棉球蘸药液外搽患处,每天3~4次;Ⅱ度者用灭菌敷料浸透本品外敷,外涂一层凡士林防止药液外渗,并可增强其疗效。

外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2次。

一般Ⅰ度者用本品后可立即止痛,Ⅱ度者外敷时稍痛,经过2~3分钟后可迅速止痛,一般外敷用药7~10天多可痊愈。

此法可清热解毒,收敛止痛,护肤生肌。

8、十滴水治疗足癣先用蒲公英100克,水煎取汁,足浴后擦干。

以棉签蘸十滴水少许涂擦患处,每天3~4次。

外用中成药

外用中成药
疼痛处敷贴 ❖ 伤湿止痛膏: 热水洗浴,足跟局部涂抹扶他林软膏,轻揉擦局部使软膏经皮肤
吸收,干燥后贴上伤湿止痛膏,24h后可揭下,用清水洗净,涂少许爽身粉 ❖ 速效救心丸:速效救心丸5粒、伤湿止痛膏1张、消炎止痛膏适量。将速效救心
丸研为细末,与消炎止痛膏混匀,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足跟疼痛处,再用 热水袋热熨患处 ❖ 大活络丸: 患足用热水浸泡10~30min,本品1粒,压成药饼,对准疼痛处敷贴 ❖ 小金丹: 患足用热水浸泡10~30min,本品1粒,压成药饼,对准足跟疼痛处敷 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
水火 烫伤
蚊虫 叮咬
常用跌打损伤中成药
❖ 云南白药酊剂、气雾剂、贴膏剂 ❖ 跌打万花油、正红花油 ❖ 驳骨水 、正骨水 、克伤痛擦剂、伤痛外擦灵 ❖ 七厘散 、金黄散 ❖ 奇正消痛贴 、跌打膏药
云南白药
❖ 处方:三七重楼 ❖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肌肉酸痛及风湿性
关节疼痛等症。 ❖ 用法用量:外用。 ❖ 制剂: 1.云南白药散剂(《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8册) 每瓶装4g,保险子1粒。口服。
成人每次0. 25~0.5g,每日4次。2~5岁按成人1/4剂量、5~12岁按成人1/2剂量 服用。 2.云南白药酊(《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8册) 每瓶装30ml、50ml、100ml。口 服:常用量一次3~5ml,一日3次,极量一次10ml。外用:取适量擦揉患处,每 次3分钟左右,一日3~5次,可止血消炎;风湿筋骨疼痛,蚊虫叮咬,一、二度 冻伤,可擦揉患处数分钟,一日3~5次。 3.云南白药胶囊(《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8册) 4.云南白药膏(《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8册) 每帖6. 5cm×;l0cm、6.5cm×; 4cm。贴患处 5.云南白药喷雾剂:气雾剂。每瓶装60ml、100ml。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皮肤科医生喜欢用,收藏起来,皮肤问题就看它!
1、防风通圣丸——医生常用
药理:解表通里
适用于湿疹、痤疮、银屑病等,但是孕妇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2、皮肤病血毒丸——医生常用
药理:清热解毒
适用于鼻部红斑脓疱、炎性丘疹、面部、前胸、后背多发脓疱等。

但是孕妇禁止使用。

3、加味逍遥丸——医生常用
药理:疏肝清热
适用于面部有褐斑、黄褐斑、成人痤疮等。

4、四妙丸——医生常用
药理:清热利湿
适用于小腿湿疹、硬红斑、足癣等。

5、肤痒颗粒——医生常用
药理:祛风活血、除湿止痒
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皮肤瘙痒。

6、连翘败毒丸——医生常用
药理:散风消肿
适用于酒糟鼻、口周皮炎、毛囊炎、脸上的脂溢性皮炎等。

7、润燥止痒胶囊——医生常用
药理:祛风止痒
适用于老年性皮肤瘙痒病、头皮瘙痒、慢性荨麻疹等。

8、当归苦参丸——医生常用
药理:凉血祛湿
适用于湿疹、颜面、胸背粉刺等。

9、龙胆泻肝丸——医生常用
药理:清肝胆、利湿热
适用于耳部湿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10、玉屏风颗粒——医生常用
药理:抗变态反应
不仅可以益气固表,它还适用于寒冷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老年性瘙痒症。

#生命摆渡人##健康明星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如健脾丸之类亦可选用。
四、神经性皮炎
普通型
逍遥丸—疏肝解郁,健脾理气(当归、白芍、 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
皮损肥厚型
血府逐瘀胶囊—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桃仁、 红花、、赤芍、川芎、、熟地当归、、枳 壳、桔梗川牛膝、柴胡、甘草)

五、脱发
脂溢性脱发(油性) 健脾丸—健运脾气,祛湿除热(党参、白术、茯苓、
(血瘀型:蛎壳状,斑块型,顽固难愈)使 用大黄蛰虫丸,郁金银屑片等。
(湿热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型,脓疱型)银屑颗粒,土 茯苓片,萆薢渗湿汤加味。
(血虚型:静止期或退行期,皮肤干燥、脱 屑、干痒等)当归饮子等。
八,带状疱疹
• 1、六神丸:疱疹破溃蔓延,疼痛难忍者,可用六神丸5~10粒,每日3次口服,并可 用六神丸5~10粒以醋调涂患处,每日2~3次,多在3~7天获愈。 2、冰硼散:取冰硼散3支与青黛粉3克拌匀,先用淡盐水或枯矾水将脓痂泡软洗去, 揩干,撒上药粉,每日1次。若脓疱疮已遍布全身,可将冰硼散按1:2000的比例用开 水溶解洗澡,洗后在患处撒上冰硼散。连用2~5日即可见效。 3、双黄连(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中提取的绿草酸、 黄芩甙及连翘碱组成的。先用0.5%碘酒消毒水疮壁,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将双 黄连粉剂3克溶于生理盐水20毫升中混匀,用无菌棉签均匀地涂于水泡部位,再用无 菌纱布覆盖其上,保持局部干燥,防止摩擦、搔抓,每日敷2次,一般5~7日可愈。 4、京万红烫伤膏:此膏由冰片、大黄、穿山甲、地榆、栀子等中药组成。将药膏直接 涂于疱疹处,较大的疱疹可先剪破再涂药膏,每日1次,4天即可痊愈。若患者同时用 西米替丁每日600毫克,分3次口服,则疗效更好。
寒热温凉:指药的性质而言,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皮肤病属阳症、火症(炎症),轻者使用凉药, 重则使用寒药;皮肤病属阴症、寒症,轻者使用 温药,重则使用热药;
注意事项 1、有毒药物不可长期使用,中病即止,以免
蓄积中毒。例如龙胆泻肝丸。
2、特殊药物的使用(大苦大寒药如三黄、苦 参胆草等禁用于有寒之人;大辛大热药如 姜、附、桂等禁用于有火之人,)
三、古方都是精华。也可以说大部分是精华。但是,
受古代印刷条件的限制,常常以手工抄写得之,难免 有以讹传讹之嫌;例如:“神砂调蜂蜜去雀斑如神” 试之无效。“孕妇食兔肉令子缺唇”无据。
古代人的体质,气候环境,药物来源(自然药源), 人对药的耐力等与今不同;
古代药物的质量,用量,医工对药物的炮制等与今不 同。
使用中药必须走出三个误区: 一、中药很安全,无毒副作用。
在现存的而且是最早的“四大经典”之一 《神农本草经》中,根据中药的功效性能及毒 副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具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长期使用。 中品:用来治病疗疾,有小毒,不能长期使用。 下品:有毒或有大毒,中病即止,不可尽剂。
二、中药可以以毒攻毒。 后世医家总结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陈皮、甘草、肉蔻、木香、黄连、砂仁、山楂、 山药、神曲、炒麦芽)加白花蛇舌草去油
脂溢性脱发(干性)
神应养真丸(养血生发胶囊成分相同,当归、 白芍、川芎、熟地、木瓜、羌活、天麻、 菟丝子)
肝肾不足型脱发
神应养真丸(养血生发胶囊成分相同,当归、 白芍、川芎、熟地、木瓜、羌活、天麻、 菟丝子)
斑秃(气滞型)
所以清代大医家吴鞠通提示我们:“用古方治今病,
就好像拆旧屋盖新房,得益于大将之手。”
四、什么是中成药?
概念: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
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生 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制剂。
传统:丸、散、膏、丹、酒、露等
现代:片、冲剂、针剂、胶囊等
品种:根据2019年出版的《最新皮肤科药物 手册》,常用的内服中成药有156种。
中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食养尽之。 *有毒药物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用量(砒霜是治疗哮喘、血液病等的良药,用量不准 可毒死人。1克砒霜供300人同时服用是不会毒死 人的) 体质(例如虫类药,对有的人是治病良药,对过敏体 质者就是毒药。)经过对100多种中药过敏检测, 乌蛇排名第一。 禁忌(很多常用药对一般病人是良药,对孕妇则是毒 药,血友病禁用活血药,眼底出血的患者使用桃仁、 红花则加重病情。)
3、煎药方法:分为久煎(补药、矿石类药), 不宜久煎(感冒药、治疗上部皮肤病的中 药)。先煎(矿石类药、穿山甲等),后 下(大黄,可以同煎,先煎、后下煎)。 包煎(旋复花、车前子)
4、特殊炮制:(麦冬去心,蜈蚣去头脚,地 肤子炒)。
5、三因制宜的应用
6、引经药的应用
临床应用——内服药
一、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表里俱实) 防风通圣丸--疏风解表,清热泻火(防风、大黄、芒硝、 荆芥、麻黄、栀子、白芍、连翘,甘草、桔根、川芎、当 归、石膏、滑石、薄荷、黄芩、白术、
知柏味地黄丸—用于肾阴虚型发作期, (知柏味地 黄丸是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附桂地黄丸—用于经过使用大量激素、免疫抑制剂 引起的肾阳虚型,(六味地黄丸加熟附片、肉桂
七、银屑病
(血热型:进行期)
清开灵软胶囊—清热解毒(珍珠母、栀子、 水牛角、板蓝根、黄芩、金银花)其他如 消银颗粒、青黛丸及胶囊等。
3、特殊禁忌,如含麻黄、马钱子之类,青光眼、参赛运动 员禁用;高血压、冠心病、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
妊娠禁忌使用中药的医师必须熟记妊娠禁忌歌。中成药尤其 注意,如果不知道该中成药的成分,最好别用。
禁用药:大多含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如麝香、朱砂、雄黄、 蛰虫、水蛭、虻虫、蟾酥、三棱、莪术、巴豆等。
慎用药:大多是含有一些泻下导滞、利尿药、活血 行气及 大辛大热药物,如大黄、芒硝、牛膝、桃仁、红花、附子、 干姜等。
逍遥丸—疏肝理气,活血乌发(当归、白芍、 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
肝肾不足型—神应养真丸(养血生发胶囊成 分相同,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木瓜、 羌活、天麻、菟丝子)
肾阳虚型—荣发养颜宝、附桂地黄丸。
六、红斑狼疮
六味地黄丸—用于红斑狼疮肾虚型巩固期(生地或 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
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 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止汗(生黄芪、生白术、 防风)其他如芪风颗粒亦可选用。
二、湿疹
急性湿疹(湿热蕴积)
龙胆泻肝丸—清利肝胆湿热(龙胆草、栀 子、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 地黄、柴胡、生甘草)
慢性湿疹(脾虚湿盛)
参苓白术散—补脾胃,益肺气(人参、白 术、茯苓、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 砂仁、桔梗、陈皮、大枣、甘草)
优点:便于携带;改善了传统中的“良药苦 口,难以下咽”之不足。
用药原则 一、重视疾病的整体观念 ---“皮肤疮疡虽形
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 患”。
二、首辨阴阳---若不辨阴阳,“犹以安胎之 药,服其夫矣”。
三、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寒热温凉,升降指药性的纵 向而言,例如花草主升,根石主降;浮沉指药性 的横向而言,麻黄、浮萍达表主浮;地黄、白术 走里主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