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退耕还林以来延安总体经济发展综述

退耕还林以来延安总体经济发展综述2017/12/5 11:03:00 陕西统计局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延安在山川面貌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斐的成就,总量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经济规模连年上台阶。
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前,全市经济总量不足百亿元,经济增长仍以第一产业为主。
“八五”末(1995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6个百分点,自此,延安经济实现了划时代的转变,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启动。
1999年之后,延安经济发展跨入新阶段,2000年GDP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30.63亿元,进入全省百亿元地市行列,居第5位,高于榆林、汉中、安康、铜川和商洛,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上升到7.2%,较“八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
2006年GDP达到500亿元以上,基本相当于1949年-1999年五十年GDP的累计值。
同期第二产业占比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1.1%,以石油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3.1%。
2011年,GDP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3.35亿元,成为延安经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2014年GDP总量达到1386.09亿元,较2010年增加500.7亿元,年均增加125亿元。
此后受国内外能源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延安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逐年增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016年延安GDP为1082.91亿元,较上年减少115.4亿元。
“十二五”期间GDP累计达到6323亿元,相当于“十一五”的1.8倍、“十五”的5.2倍。
2016年,全市人均GDP为48300元,较1999年增加43547元,1999-2015年在全省的排名一直在第2位至第3位之间波动。
(二)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
1999年以来,延安经济在石油工业大幅拉动下,持续保持了12年的两位数以上高增长态势。
延安市经济分析报告

延安市经济分析报告延安市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该市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区域,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
随着开放的进程,延安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延安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苹果、葡萄等水果。
农业产值在整体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延安市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延安市的工业也在快速增长。
该市的主要工业包括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等。
其中,冶金工业是延安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产值在整体工业中占比较大。
建材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延安市的煤资源丰富,为建材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此外,延安市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也成为延安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延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延安革命纪念馆、华山景区等。
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延安市的革命历史,增加对延安市的了解和认识。
近年来,延安市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积极引进外资、开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
特别是延安市紧紧围绕打造“煤电铁新能源三线一网五带多极核心发展区”的目标,加大对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延安市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值。
在延安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例如,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工业结构还不够合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延安市将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绿色发展,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
总之,延安市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通过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延安市的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延安市还将继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延安市经济分析报告

延安市经济分析报告延安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革命圣地,同时也是经济相对欠发达且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同许多西部城市一样,在实践发展中,逐渐走出一条使延安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不断前进,有序升级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延安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等,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这不仅对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延安市位于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中地,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靠,西与甘肃省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全是土地面积5556万亩,人口约227万人,人均占地约25亩,且土层深厚,很适合对林果业和畜牧业等发展。
在这广袤的黄土地中,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
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这些为延安的工业腾飞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一,2012年延安经济分析据延安市市长,粱宏贤在2013年延安市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在2012年里,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71亿元,增长10.5%;财政总收入444.3亿元,增长10.9%;地方财政收入139.3亿元,增长15.4%;财政支出264.2亿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48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增长16.6%。
2012年中,延安市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工业持续增长,生产原油1685.7万吨、加工原油1061.8万吨,分别增长3.9%和6.5%。
煤炭产量3404万吨,增长17.6%。
生产卷烟34.8万箱,产值增长15.4%。
农业稳步增长,粮食连续九年丰收,总产76.58万吨。
苹果产量260万吨,增长6.6%。
蔬菜产量100万吨,增长7.6%。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2011年8月)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
全市辖1区12县,总人口219万,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救国的出发点和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
5000多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式国家,轩辕黄帝的陵寝安卧于我市黄陵县桥山的苍松翠柏之间,是海内外华人寻根溯源、谒祖祭奠的圣地。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2006年以来,全市GDP相继突破400、500、600、7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885.4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4.8%,人均GDP位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底的45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8.5%,人均财力位居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7个县区先后跻身西部百强,6个县跨入陕西十强。
(二)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一是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延安是国家能源的重要战略接续区,全市已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2000亿立方米以上,煤炭储量115亿吨。
延安的调研报告

延安的调研报告引言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临时革命中心,也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
长期以来,延安一直被视为党的历史的象征和精神家园。
本文将对延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调研,以全面了解延安的现状与发展。
延安概况延安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35′、东经109°48′,总面积为10,243平方千米。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高低起伏,多山地。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延安是陕西省的地级市,下辖1个市辖区和12个县。
2019年,延安人口达到了4,550,000人。
这里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同时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党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纪念碑都在这里。
社会调研教育延安市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延安,中小学教育普及率高,各类学校齐全。
市内有多所重点中学和一所重点高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进入了名牌大学。
此外,延安还拥有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分校等名校。
这些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延安乃至整个陕西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医疗延安的医疗条件较好,医疗资源相对充足。
市内有多家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配备了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技术。
延安医疗服务覆盖城区和乡镇,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
医疗机构提供多种医疗服务,包括常规门诊、住院治疗、手术和急诊等。
市内的医生和护士都经过专业培训,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经济调研产业结构延安市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延安的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水稻和杂粮为主,养殖业以猪肉和牛奶为主要产出。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铝业和机械制造等领域。
第三产业包括商贸、金融、旅游和服务业等。
经济发展延安市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延安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延安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延安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9/3/99:24:00陕西统计局“十二五”期间,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的同时,延安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群众收入和社会福利,将解民忧、惠民生的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19年,延安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35241元,较2019年的18944元相比,增长86%,年均递增13.2%。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27元,比2019年的17880元,增长85.3%,年均递增13.1%。
城镇居民的各项收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的各项收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
2019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23309元,比2019年增长88.5%,年均递增13.5%。
从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的原因分析来看:一是推进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制度改革,使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
二是政府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最低工资标准得到明显提高,由2019年630元/月提高到2019年1260元/月,增长了2倍。
三是政府通过颁布企业工资指导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事业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有效的推动了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提高。
四是多方面的拓宽就要渠道,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
2、经营净收入快速增长。
“十二五”以来,全市大力繁荣城市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随着经营环境及形式的不断改善,服务业和餐饮业的兴起,个体经营户日益增多,城镇居民从事第二职业、兼职或以入股投资理财的居民不断增加,从而带动了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快速增长。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延安市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之一,也是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延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多年来的变革与发展,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经济发展概况延安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并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现代化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延安市是黄土高原区域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养殖业、果业、中草药产业等。
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延安市也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门类。
延安市自建成原子能研究所以来,逐渐发展成为重点支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同时,延安市也重点发展了旅游业,致力于打造红色旅游的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和革命纪念馆。
二、开放以来的发展自开放以来,延安市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在农村方面,延安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动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延安市也鼓励农民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在城市建设方面,延安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城市交通、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延安市还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和项目,推动了工业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
同时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水平和人文素质。
三、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延安市在农业发展上注重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倡导绿色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优良的种苗、养殖技术,改良传统农作物品种,延安市农民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延安市还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规范农田水利,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延安市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延安市积极发展农村旅游,通过建设乡村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增加农民收入。
延安市还推广农村电商,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延安市市场调研报告

延安市市场调研报告延安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标志地。
延安市的经济发展快速,市场潜力巨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延安市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市场调研。
一、市场规模延安市市场规模庞大,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延安市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亿元,同比增长X%。
同时,延安市工业总产值(X)亿元,同比增长X%。
这些数据反映出延安市市场的潜力和发展动力。
二、消费市场延安市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延安市有多家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如西部购物中心、明珠购物中心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购物选择。
延安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因此消费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加注重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所以企业在延安市市场中需重视品牌建设和服务质量。
三、产业市场延安市产业市场多元化发展。
延安市有煤炭、电力、冶金、医药、能源等多个产业,同时也致力于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信息技术等。
近年来,延安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对于企业而言,延安市是一个优越的投资环境,各种政策优惠和扶持措施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参与。
四、农产品市场延安市农产品市场也有巨大的潜力。
延安市是陕西省重点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国家级水果基地。
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田资源为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保障,因此农产品市场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
对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来说,延安市是一个理想的市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开发出丰富多样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旅游市场延安市的旅游市场也非常活跃。
延安市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如延安革命纪念馆、黄帝陵、宝塔山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访,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延安市的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对旅游开发和相关服务企业来说,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延安市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市场、产业市场、农产品市场和旅游市场等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2011年8月)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
全市辖1区12县,总人口219万,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救国的出发点和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
5000多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式国家,轩辕黄帝的陵寝安卧于我市黄陵县桥山的苍松翠柏之间,是海内外华人寻根溯源、谒祖祭奠的圣地。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2006年以来,全市GDP相继突破400、500、600、7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885.4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4.8%,人均GDP位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底的45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8.5%,人均财力位居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7个县区先后跻身西部百强,6个县跨入陕西十强。
(二)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一是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延安是国家能源的重要战略接续区,全市已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2000亿立方米以上,煤炭储量115亿吨。
近年来,以油煤气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原油生产和加工量分别由“十五”末的752万吨、77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602万吨、1023万吨,煤炭产量由1068万吨增加到2560万吨。
二是现代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延安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远销全国各地以及欧洲、东南亚20多个国家。
2010年,苹果面积由“十五”末的191万亩增加到3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 33%、全国的9%;红枣、核桃、花椒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4万亩、30万亩、21万亩,蔬菜大棚达到12.5万座,总产88万吨,绿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三是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延安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市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其中市区内有150余处。
近年来,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壶口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红色旅游推介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延安旅游业持续升温。
2010年,来延安游客和综合收入分别由“十五”末的500万人、20亿元增加到1450万人、76.5亿元。
(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延安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年入黄泥沙2.6亿吨。
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坚持不懈、巩固成果”的嘱托,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巩固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实施“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和“身边增绿”工程,累计退耕还林897万亩,退耕面积占到全省的27%,全国的2.5%,全市植被覆盖率由1999年底的42.9%提高到目前的66.2%,降雨量由“九五”期间的平均480多毫米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500毫米以上,扬尘天气由年均5-6天减少到3天,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延安山川大地初步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GDP能耗连年达标,市区和各县区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城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延安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
(四)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
一大批产业类、基础类、民生类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极大改观。
180万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开工,杨庄河炼化一期项目建成投用、二期正在建设,黄陵和子长6×98万吨煤焦化等项目快速推进。
青兰高速延安段、包西铁路复线、新火车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延志吴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2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
南沟门水利枢纽、机场迁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后制约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将逐步缓解。
(五))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绿化美化了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实施了延河与南川河污染治理,建成了“两河”水景工程,中心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积极推进方塔新区、黄蒿湾新区、城东新区、南泥湾组团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
投资2.6亿元建成了占地450亩的西北川公园,加快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天然气输配二期等项目,建成了西过境、西环线、北高速连接线,开工建设东过境路,市政设施日臻完善。
下大力气整治交通拥堵、卫生较差等问题,市容市貌有了新的改善。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25平方公里增加到36平方公里,人口由36万增加到48.9万,城镇化率由34%提高到4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住房面积达到23.1平方米,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3%,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320万平方米。
延安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陕西省卫生城市”、“陕西省园林城市”称号。
(六)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政府每年购买公益性岗位2000个,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在全省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全市9个县区实现了“双高普九”达标,全市寄宿制中小学生每人每天能够吃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子长县公立医院改革的做法和经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30元和404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12万平方米。
认真做好群众信访、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等工作,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倍感自豪的是,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安塞县是全国的试点县、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延安是全省的试点市。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教育,延安科学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二、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1—6月份,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5亿元,增长8.8%;财政总收入209.7亿元,增长2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亿元,增长25.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7.1亿元,增长2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5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57元,增长25.6%,顺利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
(一)全面启动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工作。
确立了以统筹城乡发展统揽工作全局的思路,明确了经济结构调整、城镇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开发和制度体系建设五大任务,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五年工作方案和今年工作重点,实行领导包抓重点工作制度,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
启动了统筹城乡发展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监督检查工作。
举办了县级和科级干部“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培训班”,对第一期100名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
(二)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能源化工产业。
多次与延长集团、长庆油田、陕煤等企业协调沟通,稳步扩大油煤产能。
生产原油797万吨,增长3.7%,其中地产原油444.6万吨,加工原油451万吨。
生产煤炭1376万吨,增长17%。
全力推进6大化工园区建设和12个重大工业项目实施,延长和安塞天然气液化、黄陵煤焦化、富县180万吨能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延川明珠集团精细化工项目开工建设,延长县盐煤气电综合利用、60万吨轻烃裂解、60万吨高温煤焦油深加工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部正式命名我市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落实第一批支持资金2000万元。
上半年新建果园7万亩,蔬菜大棚1万亩,生产蔬菜55万吨。
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72万头、15万头和53万只。
完成春季造林34.6万亩,治沟造地2.6万亩。
三是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
研究制定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支持住宿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借助西安世园会,广泛开展宣传推介,并与陕文投、陕旅集团合作推出了《延安颂》、《舞动延安》、《延安保育院》等大型演出剧目,促进了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接待游客1063万人次、综合收入57亿元,分别增长68%和87%。
(三)全面加快城镇体系建设。
以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为目标,全面推进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编制完成了重点镇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出台了支持重点镇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建设标准,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开工各类项目163个。
积极争取省上增加我市建设用地指标1395亩。
黄陵、延川、洛川、子长4县重点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方案已通过省国土厅审查。
(四)大力开展旅游环境整治。
确立了“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编制了《做美延安建设规划》,明确了居民下山、沟道山地开发、老城改造、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城市服务功能提升、绿化美化亮化六方面重点任务。
制定了旅游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加大了改善环境卫生、规范行业管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等十个方面的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深入开展市区交通秩序整治,调整了车辆行驶线路,交通拥堵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五)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市委、市政府带领有关部门和县区两次赴北京就重大项目建设、建设用地指标等事项,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得到了大力支持。
加强与省直部门和企业的协调对接,与16个厅局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实行市级领导包抓项目建设和“三问”督查制度,逐项目成立促进小组,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安排的236个重点项目,开复工168个,是近年来最好的。
完成投资273.6亿元,增长30%。
延河水景工程建成投用,中心街人防工程、凤凰广场一期、宝塔山下道路基本建成。
南沟门水库、尹家沟至任家窑则道路、东过境公路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购买公益性岗位1700个,新增城镇就业83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
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工作,完成了城镇干部职工医保市级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