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和存在讲解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讲解方式单一:很多老师只是在黑板上讲题,缺少思维拓展、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感兴趣。

2. 缺少实践环节:数学是需要实践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缺少实践环节,
只求知识点的堆积和训练,缺少实际运用。

3. 考试导向严重:很多老师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训练,而忽略了数学思维、数
学方法和数学应用,导致学生只能应付考试而无法真正理解数学。

4. 调动性不足:数学需要思维和创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很多老师没
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5. 知识点分散不连贯:初中数学知识点较多,但是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把知识点讲完,而没有将其与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很难形成整体的
认识。

6. 数学语言难以理解: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形式化,但是有些老师仍然使用不
适当的语言让学生无法理解,导致学生产生学习阻塞。

江苏省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第三十八讲 哲学的基本问题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第三十八讲 哲学的基本问题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十八讲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1)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此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意识。

3.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非辩证关系问题。

具体见下表:2.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病鬼说: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器官说:心之官则思;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

(≠理气说)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典型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霍布斯:人似钟表,心脏即发条,神经乃游丝,关节似齿轮,生命是肢体各部分的和谐运动。

尼采:“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没有“超人”就没有历史;黑格尔:历史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

4. 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眼睛一闭,世界上就没有悬崖。

5. 客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朱熹的“理在事先”: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在这里。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识、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他:宗教的神创万物和支配命运的观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

6. 把人的感觉、主观精神夸大为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把概念、客观精神夸大为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1. 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许多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意愿。

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缺少积极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内容记忆度低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暂时记住知识点,而非真正理解和内化。

这导致了知识记忆度低下,无法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3. 注意力不集中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生常常分心于手机、社交媒体等其他事物。

他们难以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师讲解或班级讨论上。

4. 被动接受知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对知识的质疑与思考。

这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5. 缺乏合作意识在合作项目和小组讨论中,一些学生缺乏相互尊重和合作的意识。

这限制了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成就。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建议1. 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

此外,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做研究并向他人分享所得知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性。

2. 注重实践与应用通过实践和应用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任务或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 提高注意力集中度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趣味性互动活动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可以规定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上课期间禁止使用。

4.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与思考,并给予积极回应。

开展头脑风暴、辩论赛和案例分析等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激发他们对知识问题的探索欲望。

5. 强调团队合作教师可以设计合作性项目,鼓励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分工协作。

同时,给予团队成员相互间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合作习惯与技巧。

三、结语以上所述为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除了教师的引导和努力外,家长和社会也应当共同关注和参与其中。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解释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3. 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附: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是否能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教师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第一性。

2. 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七、教学重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2.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八、教学难点:1.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理解。

2.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的理解。

九、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对比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2. 讲解法: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2. 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第一性。

3. 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强调其对哲学研究和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关于创新思维的五大策略讲解

关于创新思维的五大策略讲解

关于创新思维的五大策略讲解江总书记还讲了,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创新思维的五大策略,谢谢你的阅读。

创新思维的五大策略(一)、集体激励策略集体激励策略也叫头脑风暴法,意即象暴风骤雨一样给头脑以猛烈的冲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集体激励策略是围绕一个主题,召集若干有关人员开畅谈会,要求与会者在较短时间内自由地、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为保证人人畅所欲言,思维不受阻碍与压抑,会议必须遵守四条基本原则:①对提出的各种方案暂不作任何判断评价。

②鼓励自由思考、标新立异、语出惊人。

③以获得想法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标。

④鼓励“锦上添花”,改进或联合他人的设想。

集体激励法的实质,是创造了一种思维相互撞击,借集体力量产生“共振效应”的情景。

在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打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摆脱思维的僵化、迟钝状态,焕发禁锢的想象力。

研究表明,这种团体式的自由联想力,比独自一人时,增加65--93%。

(二)类比思考策略类比思考是根据两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由于事物间有形态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因果关系等的相似,因此类比也可相应分为形态类比,结构类比……。

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的。

许多在质上不同的现象,只要服从相似的规律,就往往可以用类比来研究。

通常,我们将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比较,未知与已知对象比较,这样往往可以由此物及于彼物,由此类及于彼类,产生启发、提供线索、触类旁通。

类比是科学发现、发明的重要方法。

例如,我国人工牛黄的培育成功就得益于人工珍珠培育的方法。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天然牛黄甚为稀少,价格昂贵。

从将少量异物塞入河蚌内,便可育成珍珠的人工育珠方法得到启发,在牛胆囊中埋入异物,形成了胆结石,而获得了人工牛黄。

又如武器设计师通过分析鱼鳃启闭的动作,成功设计出手枪的自动结构,衣机师受到机枪连射的启发而发明机枪式播种机。

思维品质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维品质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维品质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本解读碎片化碎片化的阅读教学阻碍学生构建文本的整体意义。

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1、语篇信息碎片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句子层面,而未能提升到语篇这个层次。

在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倾向并驻足于表层信息提取,如一般停留在获取"who”,"when”,"where”等信息,忽视表层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意,如“why”和"how”等信息。

导致学生获得的是信息点,而不是信息网。

2、语言碎片化语言知识教学碎片化。

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时,大多数文章的语言设计都是没有一个核定的主线,也就是没有按照单元主题进行重点词汇讲解,而是零散地、孤立地讲解词汇,或者全篇翻译课文,词汇讲解未从主题意义探究和话题来扩展。

二、阅读课堂活动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探究1、阅读课堂活动设置层次较低阅读课内容表面上活动丰富多彩,但从布鲁姆认知目标理论上看无本质区别,都是低层次,重复性的问题。

布鲁姆认知目标有六个层次: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前三者为低阶思维,后三者为高阶思维。

在设计阅读课型时,大多数教师都是仅仅让学生记忆单词,理解句子,再加以运用相关教授的字词与句型。

仅注重表面上的语言现象及内容来讲解阅读课型,很少从结构、作者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深入文本分析。

2、阅谈课堂活动设置未紧扣之题大多数阅读活动都是零散的理解某一段落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学生在主题呼应方面的题目完成情况差强人意。

语篇段落之间的关联以及各部分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很少提及。

3、阅读课堂设置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发展高阶思维教师忽视问题对思维品质培养的意义大多数教师本身对于思维品质内涵的理解以及培养方式方面知识还是不足,导致在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的能力也欠缺。

再者,教师未意识到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价值。

所以,英语教师需重新重视阅读课型问题的优化设计,使阅读课型的问题形成为主题、为主线服务的问题链,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06 审题立意之思维讲解2-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提升讲与练

06 审题立意之思维讲解2-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提升讲与练

审题立意之思维讲解2【整体了解】一、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

(1)联系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如《走出自我》:其主体部分有三大内容:一是“走出自我,给他人多一份关爱”;二是“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三是“走出自我,为自然增添一份绿意”,就是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三方面联系生发开的。

(2)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有人看到“沉舟”、“病树”,可能会心生悲哀之叹,但刘禹锡却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就是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了事物的变化。

(3)一分为二的观点。

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品味时尚》中的一部分:时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大门。

品味时尚,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然而,时尚并非十全十美,它如同一枝娇艳的玫瑰,美丽却有刺。

这部分文字指出,时尚并非十全十美。

既谈到优长,也谈到不足,显得客观辩证。

这就是“一分为二”。

————————————————————————————————————————二、辩证思维使正与反这对立的两方达成统一。

既要看到问题的异中之同,也要认识到同中之异。

【例】坚持与改变世人提及“坚持”,总习惯于将之理解为有恒心与毅力,十年如一日之“不变”;提及“改变”,则习惯于理解为推翻与变革。

其实这样表面的理解导致人们把“坚持”与“改变”当成两个对立的概念去理解,但细究世间成功之人事,皆是坚持中有改变,变与不变之间,本就圆融一体。

为什么坚持与改变本为一体呢?因为二者对象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改变的,是方式,是外在表现;坚持的,是目的,是内在核心。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而童话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童话作为传统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解童话的故事情节和结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对童话故事不感兴趣,无法主动参与学习。

2. 缺乏文化内涵一些老师在教学时只着重讲解童话的表面情节,却忽略了童话所传达的深层文化内涵,无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其中蕴含的道德和情感。

3. 缺乏批判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只是传授童话的内容,缺少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思维训练的环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

二、对策分析1. 注重故事概述,增加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故事概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的欲望。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强化文化内涵在讲解童话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对童话故事产生深刻的情感认同。

3. 强化思维训练,培养批判思维在故事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分析,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总结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童话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质量,老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充:(汉) “没有有形的物质, 就没有精神、智慧。”
范缜(南北朝):“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
王夫之(明):“气者,理之依也。”
五行学说: 源自大禹治 水时,在当 时水文地理 知识的基础 上形成的关 于世界本原 的哲学思想。
返回
派别
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优点
局限性
世界是物质的.否 把物质归结于
? 一是机械性,用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如 认为原子或电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电子的特 性就是事物的特性,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原子或 电子的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甚至认 为“人是机器”;
? 二是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 解为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

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派 别

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
主 表现 的,决定的
义 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是由某种神灵或某
种不可捉摸不定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休谟的不可知论:
? 一是关于物质对象 和上帝是否存在不 可知,
? 另一个是关于经验 之间因果关系(或普 遍必然规律)是否存 在不可知。
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 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物”, 并认为 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 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 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 象却不是自在 之物的真实反映。
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 学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两大基本派别
观点:世 物界质的决本定原意是识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就是气、
物 表 火、水、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主 现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 哲 义 形 原,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 三是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 贯彻到社会领域,根本的弱点是不懂得实践的重 要性,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派别
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
优点
世界是物质的. 否认世界神创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局限性
哲 是什么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为什么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
唯心主义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 )
意识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 德国古典哲学 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 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的代表,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 在生活 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 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一切哲学都不 能回避、必须回答 的问题。
2.魏晋至隋唐时期: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辨 思维主体自身和物质的关系
3.宋元明清时期:理气之辨和心物之辨 张载王夫之:气一元论(物质世界) 程颐程颢、朱熹:理一元论(普遍观念) 陆九渊王守仁:心一元论(主观精神)
学习哲学要弄清两对关系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贯穿于哲学发 展的始终。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1.远古时代:原始形式 -----灵魂不死
2.奴隶社会: 德谟克利特 -----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感觉和思维是由物体投射出得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 和心灵而产生的。
柏拉图 -----理念是始基的本原,客观事物不过是 理念的影子
存在决 定思维
思维决 定存在
承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否认正确反 映存在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 T.H.赫 胥黎在 1869 年提出的。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 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 规律。
在现代西方哲学 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 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 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世界,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
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 的总和。”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 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2、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 17、18 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 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 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原子是世 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 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 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 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 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 的变化所造成的。 简言之: 原 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认世界是神创造 具体的物质形


辨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英国化学家 约翰·道尔顿 提出的。1803年他发 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1、17世纪法国哲学家 伽森狄 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 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 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
3.中世纪欧洲: 经院哲学 -----唯名论和唯实论 15世纪下半叶 ---探究真理的方法,如何反映客体 德国古典哲学 ----认识到此问题的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基本问题
1.先秦至两汉时期:天人之辨和名实之辨 天人:指自然界还是主宰万物和人事祸福的天命?能否 对天有所作为 名实:名称、概念与实在之物的关系
1、古希腊哲学家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2、赫拉克利特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火 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
3、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原指“五
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 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4.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 , 阴阳 接而变化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