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醉太平】无题_课件
【全面版】无题__李商隐课件PPT文档

李商隐(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6)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自己容颜消失。
且有仙鸟殷勤捎信、探望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寒
难 机会难得 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
相见 ——未见时的苦苦思念
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
——相见
好在蓬山距此没有多远,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
且有仙鸟殷勤捎信、探望 2、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爱情坚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暮春时节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 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只有到死时才停止吐丝,蜡烛要燃完成灰时才会没有烛泪。
夜吟(应觉)—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6)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强作宽慰之语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寒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 已醇化为一种哲理,其涵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 相见时难,分别时也是难舍难分,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更加使人伤感。 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 多,意隐晦。
❖ 3、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 重的意思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 觉月光寒。
❖ 4、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 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殷勤为探看。
谢谢观看
写景句的作用--- 交代了季节:暮春,“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无题》李商隐——PPT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作者简介
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 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 “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 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 “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 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是爱情朦 胧诗的代表。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 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 于家乡沁阳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题解
诗以“无题”命篇——
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 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 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尤 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思才
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 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蚕丝和蜡泪象征爱 情;而“死”、“泪”则暗示爱情带有浓 郁的悲剧色彩。
“丝方尽”——隐指“思方尽” “烛 泪”—— 隐指相思之泪
巧用双关
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抒发政治上屡遭挫折后的 巧 苦用闷双心关情、。比喻表达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人多把它们视为爱情诗。
凄楚
《无题》(李商隐)ppt课件完美版

李商隐
--精品--
李商 隐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字义山, 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 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是 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 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 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 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 美的意境。
--精品--
《无题》是一首抒离别相思的爱情诗,写难 以经受的离恨、终生不渝的回忆及重见无期 的哀伤。 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脍炙人口 的名篇之一,意境朦胧,感情深沉,极富艺 术感染力。
跳。闭上眼,我想起了我的收音机。它已经很旧很老,退役多年了。
--精品--
无题
李商 隐
--精品--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精品--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思考:诗所表达的感情?--精品--
思考交流:
•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赏析:
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 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此情此景, 人何以堪?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无题》李商隐——PPT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暗喻相思之意 蜡烛 暗喻相思之泪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蜡烛要燃完成灰时 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概括颔联的内容: 爱情忠贞。 2.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 的表情作用。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 兴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 “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 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 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 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方”和 “始”强化了这种怀感。成为表达坚贞不渝
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 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 “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 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 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照镜, 青年女子的头发, 用作动词 代指青春年华
只
夜晚吟诗
妻子早晨妆扮照镜, 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 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袭人。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
人公身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此联在写法上有 何特点?
虚写。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 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 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 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 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 境。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3正宫·醉太平 刺世 课件(14张)

醉太平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赏析:这是一支「切中时弊」的散曲名著。陶 宗仪《辍耕录》说:「〈醉太平〉一阙,不知谁所 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以其有关于世 教也。」它之所以能受到广大人民如此的喜爱,是 因为它再现了元末统治者乱政虐民的黑暗现实,愤 怒地唱出了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心情。
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可 以说,文学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今天要 学习的这首小令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呢?
元朝末年,奸佞当权,朝政极端腐败。元顺帝君臣骄奢淫逸, 大肆挥霍浪费,弄得国库虚竭,财政极度困难。为了弥补财政 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 “至正宝钞”的新纸币,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统宝钞”和“至 元宝钞”,规定新钞一贯相当于铜钱一千文,准折至元宝钞二 贯、中统宝钞十贯。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在大都钞 十锭(等于铜钱5万文)还不够买一斗米。“变钞”的结果,造 成恶性的通货膨胀,使人民的生活更为困难。同时,由于元朝 政府不关心生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 年)接连决口,泛滥成灾,使老百姓大量死亡,并且严重影响 到元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元政府又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 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 受灾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个个 无比愤怒。于是,“开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大起义的导 火线,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另一方面元代科举的废止也是助长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 原因。元初废科举,知识分子的才力得不到施展,感到 没有出路,他们既不能从事生产又很难得到富贵功名, 只好寄情于词曲之上,而当时杂剧正好作为一种新兴体 裁,既便于反映现实生活,描写故事,又可以作为娱乐 的实用艺术,也可以通过为艺人写剧本而解决生活问题, 所以文人多将才力施展在戏曲之上。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元曲精选《正宫 醉太平》无题 张可久素材

《正宫·醉太平》无题张可久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麦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
清廉贬入睡馄饨。
葫芦提倒稳。
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
一说名久可,号小山。
庆元(今浙江宁波)人。
生活年代比卢挚、马致远晚。
《录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
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
《录鬼簿》说他:“路吏转首领官”,首领官为民务官,相当于税课大使(又有说是掌文牍的小吏)。
他还曾为“桐庐典使”,70多岁时曾为“昆山幕僚”,约80岁左右尚为“监税松源”。
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
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他的〔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九首,抒发了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
有时不免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恶:“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卖花声〕《怀古》),“比人心山未险”(〔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他在〔醉太平〕《感怀》中,更写道:“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成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
只是这种愤世疾俗的作品,为数不多。
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的情和景,在张可久的作品中更多一些。
“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的题材,而对张可久来说,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内涵。
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在悬车之年尚出仕小吏,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此在以“归兴”、“旅思”、“道中”命名的篇章中,常常表现出悲凉的情绪和对安定的田园生活的渴望。
如:“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
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沉醉东风〕《秋夜旅思》),客观上反映了元代士人沉抑下僚的艰辛颠沛的境况。
张可久笔下的隐逸生活,又是表现得那样恬淡闲适,如“依松涧,结草庐,读书声翠微深处。
人间自晴还自雨,恋青山白云不去。
元曲五首 正宫醉太平 刺世PPT27页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元曲五首 正宫醉太平 刺世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无题》PPT-模板

RUYI CHINA WIND TEMPLATE
无题
壹
PART ONE
作者介绍
壹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 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 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成“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 “温李”。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 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 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4文中的管子用买鹿的计策击败了军事 强大的 楚国, 用哄抬 兵器价 格的计 策使衡 山归顺 于齐国 ,这告 诉我们 做事时 要灵活 应对, 有时需 要我们 避其锋 芒,从 其他方 面解决 问题。 5.不论是楚君还是衡山之君,他们都 中了管 仲的计 策,因 为他们 认为捕 鹿和卖 兵器可 以获得 很大的 利润, 从而失 去了理 智,甚 至让百 姓放弃 耕种, 所以这 就要求 我们做 事时不 要一味 贪图利 益,而 要顾全 大局, 不要见 钱眼开 。
花 氏
壹 何为“无题”
向来以难解著称,一部分实写男女之情, 也有一部分有寄托,或介于二者之间,但
壹 大都以悲剧性的相思为主题,交织着爱情、
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感情,这是因 为晚唐时代的悲剧气氛和个人悲剧命运在 诗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贰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 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 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 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 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传世的只有张养浩、乔 吉和张可久三人 。
明朝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 匠”,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明李开先则称“乐 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社”。
专力写散曲,留存作品855首,数量为有元之冠,为元代 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现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个人 作品占朝代作品总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 有的。
人生坎坷,生平事迹不详,浙江庆原路(路治今浙江宁波) 人。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
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 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 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他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
此曲未用一典,全用口语俗语为喻, 充满尖新泼辣的蒜酪味,正好切合嘻笑怒 骂的讽刺,与小山多数散曲好用诗词语的 雅丽风格迥异。
谢谢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是儒家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现在清 廉之人,在社会上却无法正道直行,反被贬受打击。
这三句是鼎足对(每两句都对仗工整),音节铿锵,语调冷 峻,辛辣的讽刺中充满愤激不平之气,不仅对拜金主义者之卑劣 无耻极尽嘻笑怒骂的谴责,同时对社会上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 现象,也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作者“刺”了哪些世情丑态?
在金钱面前,不重人情而以钱为亲, 且又以文章为名而汲汲于金钱,完全沦为 金钱的奴仆而丧失读书人“无恒产而有恒 心”的本色。更有甚者,不仅自己贪钱敛 财,反而嘲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廉者。
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怎 样的一种感情?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病态和 世俗风气的腐败。指出贪财是世风腐败的 根源,以及对社会上是非颠倒、贤愚不分 的现象。
修辞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 如“嫌命窘”与“见钱亲”,“水晶环”与“面糊盆”, “文章”与“钱囤”,“门庭”与“迷阵”,“清廉”与 “馄饨”。通过对比,反映了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 实从而更好地揭示了“刺世”主题。
主题与语言特点
本文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 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出元代 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也有不少写闺情 及应酬之作。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 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 开贪图钱财势力。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 源。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然而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 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分析“水晶环”这一意象的深刻含义?
“水晶环”比喻清白纯洁的人。他们一进入污浊的社会环 境,就立即被沾染熏黑,很快就会随波逐流。这一意象揭示了 社会的黑暗。
体会“滚”用妙处
“滚”,意谓滚在一起,混成一团,喻同 流合污。用在此处,特别形象妥贴,把那种甘 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刻画无遗。 模式(解释字意+分析妙处)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文章本是用来经时济世,沾溉后人的。曹 丕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配之盛事。” 陆机曰:“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 然而文章现在竟然成为湖盛钱囤的工具,成为 个人飞黄腾达钻营发财的敲门砖这不能不让人 感叹斯文扫地。门庭本为修身养性之地,理应 洒扫干净,与鸿儒酬酢,与知己谈笑。然而门 庭现在竟然摇身一变成为迷魂阵,遍布机关陷 阱,让人神秘莫测、提心吊胆。
作者痛恨丑恶的世风,不甘同流合污,只能独善其身。 作者揭露这种黑白颠倒的世情丑态,不愿随波逐流,却又 无力扭转乾坤、移风易俗,只能借助酒葫芦佯装湖涂,这 样似乎还能求得所谓的安稳。作者用反语对种种腐败丑恶 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挞伐。
本文在修辞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这一特点对于表现 “刺世”这一主是有什么作用?
【正宫·醉太平】
无题
题解
醉太平:正宫调曲牌,又名“凌波曲”。 正宫,宫调之一。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 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 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 “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 调”。醉太平,正宫的一个常用曲调。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 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 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 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 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 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 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 “二张”。
葫芦提倒稳
结尾一句,写作者自己的处世态度, 收束全文。“葫芦提”是双关语,既指糊 涂,亦代指喝酒。
意谓:世俗名利、是非贤愚我都不管, 还是长醉不醒,权装糊里糊涂,反倒觉得 一切安稳。
有人评价结尾的处世态度消极颓废,不可取,对此,你有 什么看法?
表面上看未免消极颓废,其实这只是作者愤激不平的反语, 作者对这种病入膏肓、丧尽廉耻的社会风气是痛心疾首的,他 既不齿失足掉进这社会大染缸里去同流合污,但个人又无回天 之力扭转乾坤,移风易俗,为了解脱这种矛盾、苦恼,只好无 可奈何装糊涂了。只有作如是观,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