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趣事
王羲之苦练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苦练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书圣”,他的小故事也广为人知。
其中一个故事就是他苦练书法的过程。
王羲之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模仿别人的字迹,不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更进一步,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于是,他开始苦练书法。
他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开始练习,一直练到深夜,甚至有时候一整天都在写字。
他的手指被笔磨破了皮,磨出了茧子,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路上观察行人的字迹,从中汲取灵感。
有时候,他会在路上停下来,仔细研究一个字的构造和笔画,甚至在地上写写画画。
就这样,王羲之苦练了几年时间,终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字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气韵生动,深受人们喜爱。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书法大师,并不是因为他天生
就有超凡的才华,而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苦练书法,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和模仿。
以下是几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1. 墨池典故:王羲之从小就特别喜爱书法,勤奋练习。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2. 鹅池蘸笔:王羲之酷爱书法,吃饭、走路都不放过,常在鹅池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看到池中的鹅悠然游动,便灵感突现,用蘸满墨的笔在空中划动,仿佛在与鹅嬉戏。
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灵动优美。
3.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在兰亭修禊活动中,王羲之乘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遇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并传授给他一个笔诀。
王羲之感激不已,从此刻苦练习,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5. 洗笔洗砚: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洗笔洗砚。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便上前请教:“老婆婆,你洗衣服这么辛苦,是怎么保持双手的?”老婆婆笑着说:“我每天都用这个池水洗衣服,这水有神奇的功效,能使人双手灵活。
”王羲之听后,便在池边洗笔洗砚,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精湛。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道路上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中的谦逊和博学。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书法家王羲之的7个故事

目录1、吃饺子2、王羲之卖当3、今天的蒜泥可真香4、入木三分5、王羲之书竹扇6、王羲之写字换鹅7、王羲之教子书法1、吃饺子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
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
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
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
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
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
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
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
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
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
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
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
书法家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位书法家,他的名字叫王羲之。
他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天都在努力地练习写字。
然而,他的字虽然工整,但却缺乏灵动和生气。
有一天,王羲之遇到了一位老僧人。
老僧人看出了王羲之的困惑,便告诉他:“写字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要用心去感受。
你要把每一个字都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让它们在你的笔下活起来。
”
王羲之深受启发,于是他开始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生命。
他观察自然,感受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韵律和节奏。
他尝试将这些感觉融入到自己的字中,渐渐地,他的字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有一次,王羲之受邀为寺庙写一副对联。
他写完后,人们都纷纷称赞他的字写得非常好。
但是,王羲之自己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字虽然工整,但还缺少一种灵动的感觉。
于是,他决定重新写一次。
在重新写对联的过程中,王羲之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生命。
他尝试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融入到字中,让每一个字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最终,他写出了一副既工整又生动的对联,人们看了都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字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只有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生命,才能写出真正有灵气的字来。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精美、技法卓绝,遗留下来的作品深受艺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们的追捧。
关于王羲之,这里有几个小故事:
一、翰林学士临考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王羲之担任翰林学士的临考大官,有一位参加
考试的考生,他的答案极为平凡平淡,王羲之拿起笔想要改错,但看
到考生苦恼的表情,就在答案上写下“极其优秀”三个大字,而这位考
生最终凭着这三字考上了翰林学士。
二、年少成才
王羲之年轻极具天赋,他在郊野上学习书法,在十三岁时受到五官部
大官的赏识,拜为大写宫郭门下,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他创作《蜀
道难》、《荆溪杂字》和《游击部》等大部头的书法作品,令后世书
法爱好者们赞叹不已。
三、醉写《荆溪杂字》
王羲之有一次大醉,醉了几十钟头之后,他突然想起去年在荆溪中所
写的《荆溪杂字》,立刻大喝一声,便使用手指在砖墙上拟写起来,
作品一拼就完,写得又自然又有勃勃生机,极为精美,也给后人留下
了深刻印象。
四、癫卒之死
有一次,王羲之的儿子因病不治,令王羲之十分伤心,两个月后,王羲之也病倒在床,癫卒而死,他的孩子们将他放在家里的泥桶里,希望他能够在家里永世离世,从此王羲之的名字便流传于世。
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50字

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50字1、书成换白鹅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2、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3、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的书法故事30字

王羲之的书法故事30字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教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提高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我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教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小孩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小孩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
可是王羲之并没有因教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王羲之熟能生巧的故事

王羲之熟能生巧的故事《王羲之:熟能生巧的书法传奇》王羲之啊,那可是书法界的超级大神。
他的书法之所以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这“熟能生巧”四个字可起了大作用。
传说王羲之小时候就对书法痴迷得不得了。
他练字那可真是下了苦功夫。
他家门口有个大池塘,他每天都在池塘边练字。
这一练啊,就没个停的时候。
他用毛笔蘸着墨汁在纸上写,写了一张又一张,那速度快得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小机器。
有时候写得太入迷了,笔上的墨汁甩出去都不知道。
日子久了,他家门口那个池塘的水都被染黑了,就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墨池。
这池塘里的水原本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里面游来游去,可自从王羲之在这儿练字后,那水就像被施了魔法,黑得像黑夜的天空。
我有一次去参观一个书法展览,看到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那字写得真是太漂亮了,笔画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飘逸。
我站在那幅字前面,眼睛都看直了,心想这得练多久才能写成这样啊。
就像看到一个绝世高手在展示他的绝世武功,心里满是佩服。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他练字染黑池塘的故事,觉得他能有这样的成就,那是一点都不奇怪。
王羲之还特别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来汲取书法的灵感。
他看到天上的大雁飞,那大雁排列的队形,翅膀挥动的姿态,他都能和书法联系起来。
他想,大雁飞的时候,那身姿多优雅,书法的笔画也应该有这样的韵律。
他甚至看到路边的石头,石头的纹理,棱角,也会琢磨着怎么把这种感觉融入到字里。
有一次,他在山里游玩,看到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他就蹲在石头旁边,用手指在地上比划着,模拟着写字,嘴里还念念有词,就像在和石头对话,周围路过的人都觉得他有点奇怪,可他却浑然不觉。
他在练字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一个字怎么写都不满意,他就会反复地练,几十遍,几百遍都不罢休。
就像和这个字较上了劲,非要把它写得完美不可。
他的妻子看到他这么辛苦,有时候会劝他休息一下,可他总是摇摇头说:“还不行,还没练到最好。
”正是因为王羲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才让他的书法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
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
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
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
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
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
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
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
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
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
”“二号锅斤半。
”“三号锅9两……。
”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
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
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
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
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
”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
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
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
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
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
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
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
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
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
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
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
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
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
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
”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
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羲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