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沥青混合料特性与配合比设计

合集下载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要求及配合比设计

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要求及配合比设计
透 水沥 青路 面结构 层 一 般 由面 层 、基 层 、垫 层 等多 层结 构组 成 .按 其 结 构类 型 通 常可 分 为半 透 型和 全透 型两 种类 型 。
半 透 型透水 沥青路 面按 其路 表 水 排水 形 式又 分 为 I型 和 Ⅱ型 两 种 型 式 。I型是 路 表 水 进 入 表 面层后 直 接排 入 邻近 的排 水 设施 , Ⅱ型则 是 路表 水 先 由面 层进 入 基层 或垫 层 后再 排 入 邻 近排 水设 施 。如 图 l、图 2所示 。
透 水 沥青 混 合 料 是 一 种典 型 的骨 架 一空 隙 结 构 .与 密 实 型 沥 青 混 合 料 相 比 。粗 集 料 用 量 较 大 ,约 占总 质量 的 85%,更易 受 紫外线 、水 和 空 气 影 响 。降雨 时 ,轮胎 与路 面之 间产生 的 动水 压 力 易剥 离沥 青 薄膜 ,混 合料 更易 松散 。因 此 ,骨 料 的性 质 、形状 、粒度 及级 配等 都 会对 混 合料 的 性 能和 功能 产生 很大 影 响 ,在 进 行 沥青 混 合料 设 计 时 ,对 集料 和沥 青 的选 择就 显 的尤为 重要 。 3.1 沥 青 胶 结 料
透 水路 面混 合 料 配合 比设 计 方 法 主要 借鉴 欧 洲 技术 方 法 ,仍 然采 用 马歇 尔试 验 方 法 ,沥 青用 量 以析 漏试 验 和 肯塔堡 飞 散试 验 进行 控 制 。设 计 技术 要 求应 符合 表 5的规 定 。
表 5 透 水 沥 青 混 合 料 技 术 要 求
一 3-8
PAC-13 ——
细粒 式 PAC-10 ——
—— ——
100 90 ̄100 50-80 12-30 10~22 6~18 4—15 3—12 3 8

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方 面的 作 用 。
【 关键词】 透水性路 面; 沥青混凝 土; 材料 配合 比
0 引 言
我 国 虽 然在 透 水 铺 装 上 有 所 研 究 , 比如 透 水 沥 青 的 研 究 取 得 了一
2 配合 比设 计
透水 性 混 凝 土 的 配 合 比设 计 , 到 目前 为 止 还 没 有 成 熟 的 计 算 方
1 透水 性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原 材 料选 择
211 透 水 混 凝 土 一 般 是 采 用 单 一 粒 径 的 粗 骨 料 , 乎 小 掺 或 掺 很 少 .. 几
的 细集 料 . 以设 计 时 就 没 必 要 考 虑 砂 率 的 问 题 。集 料 的用 量 基 本 只 所
11 具 有 较 小 的 针 人 度 和 较 高 的 软化 点 。 ._ 2 11 应 有 较 好 的 抗 裂性 , 免 沥青 面 层低 温 开裂 。 .. 3 避
具 有 一 定 的 强 度 。 不 需要 将 骨料 之 间 的空 隙 填 充 密 实 。 透 水 性 混 而 l
凝 土 的 重 量 应 为 骨 料 的 紧 密 堆 积 密 度 和 单 方 沥 青 胶 浆 用 量 之 和 , 据 根
可 透水 性 沥青 混 合 料 对 沥 青 有 较 高 的 要 求 , 对 有 关 沥 青 性 能 对 比 这 个 原 则 , 以初 步 确 定 透 水 性 混 凝 土 的 配 比 。 青 ” 为 透 水 性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结 合 22 设 计 流 程 建 壳 作 221 配 比参 数 的 确 定 .. 透水性混凝土配合比参数有强度 、 目标 孔 隙率 、 石 比。 油 1 . 集 料 2
透 水 性 混凝 土 的强 度 受 多 种 凶 素 的影 响 , 原 材 料 的性 能 ( 沥 有 如 透 水 性 沥 青 混 合 料 由于 隙 率 较 大 , 此 主要 以粗 集 料 为主 。 L 因 # ̄ H 油 1 . 粗 集 料 ( - 5 m) .1 2 5 1m ,选 用 有 较 大 磨 光 值 的 砂 岩 .其 压 碎 值 ≤ 青 品种 与 性 能 。集 料 品种 与 级配 .bJ剂 性 能 等 ) 石 比 。孔 隙率 。成 型 方 法 和 养 护 条件 等 方 面 的影 响 。在 实 际应 用 中 , 据 透 水 性 混凝 土 根 2 % , 杉 矾磨 耗 值 ≤ 1% , 光 值 /4 。 0 洛 0 磨 > 7

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研究

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研究

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研究引言PAC透水沥青混合料是一种新型的道路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和抗滑性能。

为了研究其级配特性,本文将对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定义PAC透水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由透水骨料、沥青和其他辅助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道路材料。

透水骨料是指具有一定孔隙率和连通性的骨料,能够使水通过其间隙流动。

沥青是一种粘结剂,能够将透水骨料固结在一起,形成坚实的路面。

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特性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特性对其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级配研究旨在确定最佳的骨料粒径分布,以提高材料的性能。

透水性能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透水性能取决于透水骨料的粒径分布。

透水骨料的粒径应具有一定的连通性,以保证水能够顺利通过骨料间隙。

研究表明,透水骨料的级配曲线应呈现连续的分布,避免出现过多的粒径空隙。

力学性能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抗滑性能和抗剥离性能。

级配研究可以通过调整骨料的粒径分布,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级配研究方法为了研究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特性,需要进行以下步骤:采集透水骨料样本首先,需要采集透水骨料的样本,包括不同粒径的骨料。

样本的采集应遵循相关标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粒径分析对采集到的透水骨料样本进行粒径分析,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筛分法、激光粒度分析法等。

通过粒径分析,可以得到透水骨料的级配曲线。

级配曲线分析对得到的级配曲线进行分析,确定透水骨料的粒径分布情况。

可以计算级配曲线的均值、偏度和峰度等参数,来评估透水骨料的级配性能。

试验室模拟根据级配分析结果,可以进行试验室模拟,制备不同级配的PAC透水沥青混合料试样。

通过试验室模拟,可以评估不同级配条件下材料的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

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级配研究的意义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研究对于道路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道路透水性能通过合理调整透水骨料的粒径分布,可以提高PAC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透水性能。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LSPM-30)柔性基层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LSPM-30)柔性基层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LSPM-30)柔性基层摘要:随着城市交通量的不断增加,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为解决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和排水功能,这里简单介绍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在这些方面的优势,通过设计LSPM-30配合比,逐步认识其特点及优点,并将在未来的城市道路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基层目前济南市改建、新建城市道路基层主要结构形式是以石灰稳定类和水泥稳定类为主的半刚性基层,其整体强度高、板体性好,使沥青路面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而且材料容易获得,技术成熟,经济性好,对提高道路的整体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必须进行改造,以恢复路面的使用功能,可也不能避免反射裂缝及无法排水的缺陷,使铺筑的路面重新面临早期损害的可能。

由于半刚性基层的收缩裂缝及引起的反射裂缝难以避免,材料的致密性无法排出沥青层和反射裂缝中深入的水分,水分的积存造成基层表面的冲刷、唧浆及沥青混合料的水损害。

经过大量研究证明,采用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能够有效地防止发射裂缝的发生,并且能够排出路面结构内部的水分。

另外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模量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可以直接用于旧路补强或新建路的结构层中,缩短道路的封闭交通时间,且很好地解决城市公交车道的车辙问题。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对于我们而言是个全新的路面材料,从设计理念、级配组成、质量标准到人员水平、设备都有别于普通沥青混合料,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一些专家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并搜集了相关资料,认真仔细地研究学习,并通过实验室试验数据分析总结,略有所悟。

1 前期工作结合城市道路急需解决的路面问题,通过学习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发布的《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LSPM)柔性基层设计与施工指南》,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设计目标:(1)能抵抗较大的塑性和剪切变形,承受重载交通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2)有良好的排水功能,及时排出结构内部的水分(3)有较大的粒径和较大的空隙,有效地减少反射裂缝(4)提高工程施工速度,减少设备投入,降低工程造价(5)选择LSPM-30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好的利用当地原材料进行生产。

论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论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该方法以空隙率为主要控制指标,建议采用20%为空隙率目标值。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根据沥青膜、析漏结果、飞散结果综合确定。

材料的路用性能考虑高温抗变性、抗水稳定和抗长期老化能力。

根据研究成果,配合比设计成型马氏试件时,击实次数宜提高至每面65次。

关键词: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前言透水沥青路面是由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的沥青路面,其混合料采用断级配设计,孔隙率高达18-25%。

使水通过大孔隙透水面层渗透到达不渗水的下卧层表面,然后从侧向排到路面的边缘,并流入路边边沟。

借助纤维等改良添加物,加筋强化骨料与沥青的结合力,腾出的孔隙则成为透水的路径。

这种路面具有降噪、排水、抗滑、防水漂等优点,这种新型沥青路面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开,但是很多研究机构及其院校根据我国国情和这种路面的混合料、路用性能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是铺筑这种沥青路面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为此我们在课题研发基础上,总结了这套配合比设计方法。

2适用范围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件的体积设计方法进行,并以空隙率作为配合比设计主要指标。

本法适用于以普通改性沥青或者高粘度改性沥青为胶结料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其所含集料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25㎜。

本法适用于试验室内配合比设计及现场施工质量控制。

3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在不具透水性的底层上铺设多孔隙、透水性面层,使落于面层上的水渗入层内而在不透水的底层上发挥排水功能,迅速往两侧路边边沟排水,如图1所示标准结构。

图1 透水性路面结构透水路面结构为确保发挥排水机能,其排水处理方式可参考如图2的基本型式:A. L型沟防水粘结层C. L型沟带透水平石结构D. 中央分隔带4设计原理透水沥青混合料不同于传统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由于透水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为一种空隙率大的沥青混合物,单以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法确定沥青用量不合实际。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柔性基层设计与施工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柔性基层设计与施工

合料 模量 与耐 久性 ,在 满足排 水要 求 的前 提下 降低 混合 料 的空 隙率 , 空 隙率 一般 为 1~ 8 , 其 3 1% 因此 其 既具 有 良好 的排水性 能 又具较 高模 量与耐 久性 。
2 材 料设 计
36但 是研 究报 告主要 是针 对 于大量 实体 工程 的调 8, 查 而 且 偏 重 于 密 级 配 大 粒 径 沥 青 混 合 料 ,而 且
也 不 同于 密级 配大 粒径 沥 青混 合料 ( T 。沥 青处 A B)
治 碎石 ( T B 粗集 料 形 成 了骨 架嵌 挤 , AP) 其基 本 上没 有 细集 料 填充 ,因此 空 隙 率很 大 一 般大 于 1 %, 8 具
出路 面结 构 的沥青混 合料 ,大 粒径 透水性 沥 青混 合
料通 常用 作路 面结 构 中的基层 。这 种大 粒径 透水 性
有非 常好 的透 水效 果 ,但 由于没 有细集 料 填充 空 隙 率过 大其 模量 较低 而且 耐久 性较 差 。密级 配大 粒径
沥青 混合 料 的提 出是 来 自美 国一些 州 的经 验 ,美 国
中西 部 的一些州 对应 用 了三十 多年 以上而 运 营状 况
作 用下 引起 沥青膜 与矿 料 间的剥 离现 象 。
应用 , 并对其级 配 与各项 技术 指标 进行研 究 , 使其 更 符合我 国具体 实 际情况 ,根据 研究 结果 与使 用 状况
提 出了本设计 与施 工指 南 , 好地 指导工 程 实践 。 更 ’ 大粒 径透 水性 沥青 混合料 的设 计采 用 了新 的理 念, 从级 配设计 角度 考虑 , 大粒 径透 水性 沥青 混合 料
着 良好 的排 水 效果 , 常为 半开 级配 ( 隙率 为 1~ 通 空 3 1 %) 8 。它不 同于一般 的沥青 处治 碎石 ( T B 基层 , AP)

透水沥青混合料PAC-16_级配优化

透水沥青混合料PAC-16_级配优化

引用格式:陆幸, 陈太福, 陈宗碧, 等. 透水沥青混合料PAC-16级配优化[J]. 中国测试,2024, 50(4): 60-67. LU Xing, CHEN Taifu,CHEN Zongbi, et al. Optimization gradation of permeable asphalt mixture PAC-16[J]. China Measurement & Test, 2024, 50(4): 60-67. DOI: 10.11857/j.issn.1674-5124.2023050024透水沥青混合料PAC-16级配优化陆 幸1, 陈太福2, 陈宗碧3, 刘文昶4, 林宏伟4(1.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2. 广州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66; 3. 文山州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云南 文山 663000; 4.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摘 要: 为改善透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剪切性能,对透水混合料PAC-16三轴剪切试验进行模拟,构建虚拟三轴剪切试验数值模型,并对其模拟准确性进行验证。

基于此,结合数值仿真和室内试验对PAC-16级配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虚拟试验方法所测的不同围压水平峰值应力、内摩擦角及黏聚力均与室内试验实测结果的误差不超过5%,且试验规律与实际相符;推荐粗集料最佳用量为4.75~9.5 mm: 9.5~13.2 mm: 13.2~16 mm: 16~19 mm= 10: 15: 12: 3、细集料最佳级配取i = 0.75对应的级配、粗细集料用量比为80: 20,并确定0.075 mm ,4.75 mm 及16 mm 关键筛孔通过率,提出PAC-16优化级配。

优化级配的高温性能至少提升10%,整体路用性能更加出色。

关键词: 透水路面; 透水沥青混合料; 三轴试验; 级配优化; 高温性能中图分类号: TB9; U4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4–5124(2024)04–0060–08Optimization gradation of permeable asphalt mixture PAC-16LU Xing 1, CHEN Taifu 2, CHEN Zongbi 3, LIU Wenchang 4, LIN Hongwei 4(1. Ningbo Rail Transit Group Co., Ltd., Ningbo 315000, China; 2. Guangzhou Expressway Co., Ltd.,Guangzhou 511466, China; 3. Wenshan Prefecture Highway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 Wenshan 663000, China;4.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Abstract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igh-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he permeable asphalt mixture, this study simulated three-axis shear test of PAC-16 mixes, built a numeric model of the virtual shear test, and verify its simulation accuracy. Based on this, the mineral gradation of PAC-16 was optimized in combination with simulation and interior trial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ak stress,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adhesion of different enclosure levels measured by the virtual test method were not more than 5% of the error of the actual test results, and the test rules a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ity. The recommended optimal dosage of coarse aggregate of 4.75-9.5 mm: 9.5-13.2 mm: 13.2-16 mm: 16-19 mm is 10:15:12:3, the optimal grading of fine aggregate was taken as the gradation corresponding to i =0.75, and the ratio of coarse aggregates to fine aggregates was 80:20. The key sieve pass rates of 0.075 mm, 4.75 mm, and 16 mm are determined and the optimized gradation of PAC-16 was propose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high-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he收稿日期: 2023-05-06;收到修改稿日期: 2023-09-06基金项目: 宁波市公益类科技计划(2019C50019);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云交科教[2019]14号)作者简介: 陆 幸(1986-),男,浙江宁波市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工程。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理论基础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理论基础

沥青混合料的类型
规范规定的矿料级配范围
确定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其他材料,外掺剂等
材料选择、取样 材料试验
粗集料、细集料、矿粉 沥青或改性沥青结合料
确定试验温度
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设计供优 选用的1~3组不同的矿料级配
对选择的设计级配,初选5组沥青用量,拌和混合料,分别制作马歇尔试件
测定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
(2)意义及控制 ①VCA
骨架的粗集料一般指大于(或)的集料。
只有粗集料在混合料中的含量达到或超过70%,才能形 成骨架。但粗集料过多会影响作为填充料的细料及胶浆 数量的不足,而残留较大的空隙。
在同样粗集料含量情况下,VCA越小,对混合料4个百分 点。
40年代初,Bruce Marshall 提出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方法以及初期的马歇尔稳定
度标准。 随后又陆续出现维姆法、单轴压缩试验法、三轴压 缩试验法、以及GTM法和Superpave法等。
2.沥青混合料的结构
(1)结构的概念
结构特点: ➢ 矿料的大小及不同粒径的分布;
➢ 颗粒的相互位置;
➢ 沥青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分布特征和矿物颗粒上沥青 层的性质;
中间粒级的重量,按下式计算
ax
10(0k1)kx1 kn 1
5)粒子干涉理论(根据G、A、)
为达到最大密度,前一级颗粒之间的空隙应由次一级颗 粒所填充,其余空隙又由再次小颗粒所填充,但填隙的 颗粒粒径不得大于其间隙之距离。适用于骨架型,也适 用于密实型。
从临界干涉情况下可导出前一级颗粒间距应为:
2)材料选择与准备 各种矿料必须按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规定的
方法,从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中取代表性样品。 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时,取样至少应在干拌5次以后进行。 配合比设计所用的各种材料必须符合气候和交通条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PAC配合比设计方法
3.1 美国FHWA设计方法
用煤油当量试验求出粗集料表面容积系数; 用经验公式算出沥青用量; 用振动法求出击实粗集料的空隙率,决定细集料用量; 沥青过多时,进行简单的流淌试验,可调整沥青用量,确定 不会产生流淌的拌合温度; 最后评定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28
PAC
AC
4
透水沥青混合料概述
1.2 PAC与其他沥青混合料对比
5
透水沥青混合料概述
1.3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道路路网日趋完善,城市 的地表逐步被密实性路面覆盖。
密实性路面铺装使渗入地下的 雨水明显减少,降水大部分通 过城市的排水系统排出,地下 水得不到补充。随着城市用水 量的增加,城市地下水位下降, 已经呈现出漏斗状,损害了城 市的水平衡。
3.2 日本设计方法
PAC配合比设计方法
先通过试算法确定集料配合比; 利用混合料流淌试验确定初试沥青含量; 通过密度试验、马歇尔试验、析漏试验与肯特堡飞散试验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最后用渗水试验、车辙试验、水稳性试验进行性能验证; 制作马歇尔试件时双面击实 50 次。
29
3.3 我国设计方法
20
原材料性质与技术要求
2.3 细集料
PAC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城乡建设部)
试验项目
单位
表观相对密度

坚固性(>0.3mm部分)
%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
砂当量
%
棱角性(流动时间)
s
技术要求 ≥2.50 ≥10
≤1 ≥60 ≥30
21
原材料性质与技术要求
2.3 矿粉
6
透水沥青混合料概述
1.3 研究背景
密实性路面在雨天不能及时排水,造 成路面积水,行车容易形成水漂、水 雾,造成交通事故;在暴雨时径流量 急剧增加,加重城市排水系统负担, 甚至引起洪涝灾害。
传统密实性路面会使得降雨到达地面 后快速地形成径流,其在流动迁移过 程中会携带大量的地表污染物,对受 纳水体造成水质恶化,进而会造成水 生生态的破坏。
日本 TPS 高粘 沥青改性剂
26
PAC配合比设计方法
PAC配合比设计包括矿料级配设计和沥青用量确定两部 分。与普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最大不同在于最佳沥青 用量的确定。 普通沥青混合料一般用马歇尔试验法确定最佳油石比, 而PAC是通过析漏试验和飞散试验确定油石比的上下限并 与马歇尔试验法相结合来确定油石比。 目前各国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各有不同,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的“开 级配抗滑磨耗层设计方法”和日本道路协会的“透水沥青 混合料设计方法”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针入度25℃
0.1mm
≥40
软化点 延度15℃ 延度5℃
闪点 60℃动力黏度
黏韧性 韧性
薄膜加热质量损失 薄膜加热针入度比
℃ cm cm ℃ Pa·s N·m N·m % %
≥80 ≥80 ≥30 ≥260 ≥20000 ≥20 ≥15 ≤0.6 ≥65
24
原材料性质与技术要求
2.3 沥青
国家
比利时 丹麦 法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国外用于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沥青
早期
近期针入度10ຫໍສະໝຸດ 沥青针入度100沥青 80/100,60-70
B65、B85 100/200沥青
80/100 40~60直馏沥青
掺加再生胶、纤维、环氧沥青 -
掺加20%橡胶粉 特种改性沥青
PE/SBS/EVA改性沥青、纤维 高粘度沥青
7
透水沥青混合料概述
1.3 研究背景
在此背景之下,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因其生态设计理 念而受到关注,当其用在路面上能很好地解决雨水 的下渗,避免雨天水雾的形成,其充分的储渗能力 为净化材料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同时又能够补给地 下水,具有较好的排水性能与吸声降噪能力。
8
透水沥青混合料概述
1.4 PAC国外的研究和发展
开级配抗滑磨耗层 Open-graded Friction Course(OGFC)
透水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骨架-空 隙结构,粗集料所占比重较大,约占集料总 质量的80%-85%,空隙率一般在15%-25%, 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形成排水通道,具有抗滑、 排水、降噪等功能。
3
透水沥青混合料概述
1.2 PAC与其他沥青混合料对比
11
透水沥青混合料概述
1.5 PAC国内的研究和发展
我国于1996年8月在杭(州)金(华)线铺筑了700m2的试 验路,这是我国首条多空隙沥青路面试验段。
2002年10月在浦东铺设了1.4公里的排水性沥青路面,这是 国内第一条引用日本技术的透水性路面。
2002 - 2003 年,分别在北京昌平区北、西安咸阳机场路 面、劲松路改造工程中应用透水沥青路面,路面具有良好 的透水、降噪功能,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单位 % % — % % % % %
表面层 ≤26 ≤28 ≥2.6 ≤2 ≤8 ≤10 ≤1 ≤3
其他层次 ≤28 ≤30 ≥2.5
≤10 ≤15
≤5
19
原材料性质与技术要求
2.3 细集料
PAC所用的细集料一般是指 0.075mm-2.36mm 部分的集 料,包括机制砂、石屑、天然砂等,应洁净、干燥、无风 化、无杂质,与沥青有良好的粘附性,并有适当的颗粒级 配,宜符合中砂的级配和细度模数。 细集料最好使用人工破碎的机制砂, 洁净、棱角性好,有相当好的粗糙 度,混合料抗车辙能力强。
此后,透水沥青混合料在中国得到了初步推广应用。
12
透水沥青混合料概述
1.5 PAC国内的研究和发展
2002咸阳机场
2005盐通高速
2007威乌高速路段
2008宁杭高速
2009咸阳新机场
2009京通快速辅路
13
原材料性质与技术要求
透水沥青混合料由于其自身特有的大空隙结构,更容 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加速混合料中的沥青老化,集 料与沥青的粘附性降低,造成集料的剥落和松散,混合 料的耐久性降低以及透水功能减弱。
橡胶沥青、SBS改性沥青
25
原材料性质与技术要求
2.3 沥青
目前国内使用的高粘改性沥青主要有两
类:一类是成品高粘度改性沥青,(广州 路翔的高粘度 A 型、 E 型,SK 高粘沥青); 另一类是将改性剂直接投放到沥青混合 料内达到改性目的(日本高粘度沥青改性 剂 TPS、深圳海川的SNOTPS 、上海浦东路 桥的 RST 高粘度沥青改性剂等)。
10
透水沥青混合料概述
1.4 PAC国外的研究和发展
日本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日本透水性沥青路面研究开始起步, 且发展迅速。1987 年后的 5 年间,先后完成了透水路面的铺 筑、相关规范撰写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会,编制了《排水路面 技术指南》(草案);1999 年日本道路公团则作出规定,要 求以后所有高速公路(新建以及改建)表面层都要采用 透水 沥青混合料 进行铺装。
10-31
10-21
10-21
4-17
4-17
3-12
3-12
3-8
3-8
2-7
2-7
32
PAC配合比设计方法
3.3.1 矿料级配设计步骤
3组不同矿料级配
筛孔(mm)0.075 0.15 0.3 0.6 1.18 2.36 4.75 9.5 13.2 16
级配一 4.6 6.5 8.2 10.3 12.8 18 26.5 72.5 95.5 100
16
原材料性质与技术要求
2.2 粗集料
PAC对集料的吸水率也有要求,集料的吸水率过大, 会造成集料中残余的水分难以烘干,导致集料与沥青的 粘附性降低。
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也是重要控制指标之一,若 集料中细长扁平状颗粒过多,在施工过程中容易被压碎、 折断,在混合料内部留下未被沥青包裹的断面,降低混 合料粘结力。
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憎水性石料磨细得到的 矿粉,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为了改善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提 高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和抗飞散性能,可 采用干燥的磨细消石灰粉或生石灰粉作 为填料的一部分,其用量宜为矿料总量 的 1%~2%。
22
原材料性质与技术要求
2.3 沥青
PAC配合比设计方法
目前,我国的设计方法主要借鉴了日本的成功经验,并结 合实体工程的实际特点; 采用马歇尔试件的体积设计方法进行PAC配合比设计; 以空隙率作为配合比设计主要指标; 由谢伦堡析漏试验与肯特堡飞散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30
PAC配合比设计方法
3.3.1 矿料级配设计步骤
综合考虑内部因 素和环境条件确 定目标空隙率
在级配范围内选
取3组不同的 2.36mm通过率的 矿料级配作为初
选级配。
根据经验公式得
出3组不同的初 试油石比
对3组中最接近目 标空隙率的级配
进行调整,确定
最终级配。
得出空隙率与 2.36mm通过率的 关系曲线,找出 目标空隙率所对 应的通过率。
针对3个级配, 成型试件并测量 相应的空隙率
为了保证透水性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功能性,在对透 水沥青混合料进行组合设计时,对原材料的选择要提出 相应的要求。
14
原材料性质与技术要求
2.1 影响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因素
集料性质
矿物组成、表 面构造、含土 量、耐久性、 表面积、吸收 率、含水率、 形状
沥青性质
混合料性质
环境条件
粘度、流变性、 空隙率、渗透 雨量、湿度、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