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是什么》有感

合集下载

读《历史学是什么》有感:走出庐山_读后感_模板

读《历史学是什么》有感:走出庐山_读后感_模板

读《历史学是什么》有感:走出庐山_读后感_模板走出庐山——读《历史学是什么》有感原创:郑勇这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建雄先生一本科普著作,目的是告诉读者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

已经不知道是哪一年买的了,一直在书柜中吃灰,假期出游想着路上要看本书就顺手拎起读了。

由于是科普著作,书写得浅显易懂,但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分四部分将历史学的相关基本知识条分缕析介绍的清清楚楚。

读完全书不但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而且对历史学本身有了较系统的认知。

除了收获具体历史知识以外,在方法论层面,作者走出庐山的提法让我感触颇深。

在葛先生看来,走出庐山是指观察一个大的事物,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围内,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之所以用走出庐山来借代,是因为苏东坡那首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人在山中,他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处地位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会不同,而且只能是一个局部,难免片面。

葛先生认为,对于历史研究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保持一定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才可以摆脱功利的羁绊、政治的束缚和视野的局限,从更广阔、深入、超脱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历史。

因此研究历史必须要有大眼光:从纵向看,应该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观念;从横向看,应该把小范围的历史放在大范围中考察,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

葛先生强调研究历史应当走出庐山,其实何止历史,做事做人难道不都应当走出庐山么?因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存在深陷其中而不能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所以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说。

当局者庐山之中也,旁观者走出庐山者也。

因此做事时不能仅囿于具体事情本身,而应而努力跳出对象层面,从更高层面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将问题看得更清楚,才能做出更为适当的决策。

做人也是一样,那些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的人,其实是迷于自身而不知,这样的人不能从长远、全局层面看问题,格局被局限在较低的层面,在遇到选择时往往目光短浅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此是难以成就大的事业的,所以做人要有应当有大格局,也是这个道理。

阅读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测评标准评析》有感

阅读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测评标准评析》有感

阅读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测评标准评析》有感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后,重新定义了中学历史教学。

“《标准》”在第一页就定义了中学历史的课程性质。

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三句话分开来解读就是学生在学习完历史时要探寻历史、总结经验和提高素质。

为此,“《标准》”提出了新概念: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在纸笔考试中能否测评素养?如何测评素养?这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黄牧航、张庆海老师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测评标准例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测评的标准,让我们在教学和评价中有一套表述更为清晰、操作更为便捷的行为目标。

论文中没有列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的附录。

现把“《标准》”中的附录和论文中的测评标准一一对应,供大家一起研讨。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务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三、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什么是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天命史观英雄史观循环史观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退化史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黄金时代人心不古神学历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众多历史观并存的局面从神或精神层面去找原因唯心主义历史观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什么是历史观
2. 历史观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方向
1.历史观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最初的历史观,带有朴素的、直觉 或直观的性质,因为它们只是对部分历 史现象或具体历史进程的零碎、片断的 认识和反映。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和不同的阶级 地位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社会生活,因而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之间,会有 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历史观。
一、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
1.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 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
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 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 心内容。
黑格尔:只有当我们能够提出一个确定 的史观时,历史才能得到一贯性。
(1770-1831)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德国著名哲学家,在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 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辩证法等方面都卓有建 树。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 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 哲学》 等等。马克思曾深受黑格尔影响,并吸收他的 一些思想。他的唯心主义则被马克思所批判和扬弃。
3.一些类似“历史观”的概念与观点
※ 历史心性 Historicity 参考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
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 文化决定历史 参考黄应贵《历史与文化——历史人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程 ppt课件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程 ppt课件

《法国乡村史》、《会魔术的国王们》、《历史 学家的技艺》等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2.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 性的科学。
教材关于“历史学”的定义是在唯物史观 指导下的定义。 ※ 此处的“历史”同样指人类史。
这同样表明,历史并非研究“过去”。 ※ “矛盾运动过程”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
强调过程,就意味着关注时间性变化。而 “矛盾运动”则意味着辩证法。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 “规律性” 表明历史是客观的,它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能为人们所认识,这 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原则。
讨论:
唯心主义的史学家反对历史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认为历史是思想 的产物。下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对意 大利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的历史思 想的一段介绍,请先阅读,然后讨论。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学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什么是历史学
一、历史学的对象是人类史 1.马克·布洛赫:历史是研究时间中的人 的科学。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人们有时说,历史是一门有关过去的 科学,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很不妥当。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柯林武德(R.C. Collingwood)《历史的观 念》: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科学是要 把事物弄明白,在这种意义上,历史是一门 科学。历史学是作什么用的,我的答案是, 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二、历史学的学科特征 1.历史学的根本特征 ※以史料为基础,但史学不只是史料学。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历史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历史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历史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历史是什么?》是一本由[英] E.H.卡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一):《历史是什么》打卡:卡尔《历史是什么》作者卡尔〔1892-1982〕曾是一名英国外交官,后在大学任教,对俄国历史较有研究。

本书分六个章节阐述作者的历史观。

第一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

作者阐述历史事实不等于过去的事实,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才被历史学家挑选出来编纂成历史事实。

比方,凯撒渡过溪流卢比孔是历史事实,而半小时以前你徒步穿越同一地点只是一个过去的事实。

第二社会与个人。

既然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在无数过去的事实材料中筛选凝练,那作为一个个人的历史学家,他的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等对于其编纂历史事实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历史事实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中统一考虑。

第三历史、科学与道德。

作者认为历史包含于各种科学之中,比方达尔文把历史带入科学领域。

历史学家的立场与道德学家的立场不必一致,比方亨利八世或许是一位坏丈夫,却是一位好国王。

第四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历史存在偶然和必然性,同时历史的因果随着认识的深入会不断被开掘。

第五作为进步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事件与前进中不断出现的将来目标之间的对话。

第六扩展中的视野。

作者强调历史研究者〔当然他指的是大局部英国历史学家〕不应局限在英语系国家的历史研究中,现在世界的开展,亚非国家在历史开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应以扩展的视野考虑进来。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二):受益匪浅读后感会特别好奇把别人对作者批评的声音放在前面,这样觉得很容易先入为主,可是读完发现还是有深深的震撼从每一章的内容来写 1.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对原始材料的选择而形成的,并且通过其想象力,然后需要以当下的眼光才能理解及历史;这里它需要克服的难题是:那种编辑的事实应无条件优越于解释。

读《历史是什么?》后有感

读《历史是什么?》后有感

6 8・
文化 ・ 文化产 业 论坛
读《 历史是什么?》 后有感
司 琪
( 西藏 民族学院 , 陕西 成 阳 7 2 0 0 0 0 )
Hale Waihona Puke 摘 要: 英 国历史学家爱德华 ・ 霍列特 ・ 卡 尔于 1 9 6 1 年在剑桥 大学的演讲 以一本 书的形式 出版 , 书名是《 历 史是什 么?》 , 他在这 一书 中, 时很 多历 史问题用 自己的观 点做 了一定的阐释 , 并进行大量 的历 史研 究, 结合 自己的成果来回答这些问题 。尝试 着对他的思想及成果 进行剖析 , 从 而可以进一步去深入研 究历史的本质。 关键词 : 卡 尔; 《 历史是什 么》 ; 方法论 爱德华・ 霍列特 ・ 卡尔( 1 8 9 2 — 1 9 8 2 ) 是—位英国人 , 他是俄国史和国 所影响 , 但历史学家所研究 的过去 , 并不是一个死去的过去 , 而是一个 际关系史专家 、 务实型历史学家 , 著作丰富, 比较重要 的作品有十四卷 某种程度上活跃于现实生活中的过去 。 从这种角度来说 , 历史虽然已经 本的《 苏俄史》 、 《 二十年危机》 和《 巴枯宁传》 等。从今天大家愿意接受的 过去, 但历史并没有死去 , 历史会在纯粹的历史事实中复活。“ 历史就是 任何意义上的术语上来说 ,卡尔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历史学 个对这种思想的历史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 ,以自己的观念重新加 以 家,他没有历史学方面的学位 ,没有在任何一所大学历史系教授过历  ̄ R. t k 的过程,历史学家以 自己的思考重新构建过去的过程取决于经验 史。 卡尔并不长于理沦研究 , 唯一的理论著作是《 历史是什么? 》 , 该书是 证据” , “ 历史学家只能做到尽量客观” 。这种看法接近河林伍德的观 点, 1 9 6 1 年剑桥大学的乔治・ 特里维廉讲座上卡尔演讲的集结 , 于1 9 6 3 年 “ 历史不是别人 , 恰 恰是历史学家 。 制造 ’ 出来 的: 编撰历史是制造历史 出版。 在这本书中, 卡尔用 了六个章节将诸多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的唯一方法” 。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 、 真实 、 不感情用事; 无论利诱威 和论述。主要围绕“ 卡尔的历史观点、 历史从未死去、 如何看待历史” 这 胁 , 无论憎恨爱好 , 都不能使他们背离真实。 三个沦 , 逐一对卡尔的观点进行探讨分析。 那么, 历史到底是什么?“ 在一个静止的世界里讨论历史是毫无意 义的 , 就其本质而言 , 历史是变化、 运动 , 或者——如果你对于一个旧式 1卡尔的历史观点与评价 “ 我总认为 , 要说历史是枯燥无味的, 那就怪了, 因为大多数历史是 些的词不怎么吹毛求疵的话——它就是是进步。”历史有 自己的生 编造出来的” 。 那么, 到底历史是什么呢? 为了 避免让 人 认为这是—个没 命 , 孕育 了真理 , 它能和时间抗衡。在卡尔看来 : 它们是完全相同的, 历 有意义的问题或是多余的问题 ,卡尔在书中主要探讨的便是这一历史 史是进步。我们既不需要热爱过去, 也不需要把 自己从过去解脱出来 , 问题。 尤其对于历史事实—说, 他认为历史也从来没有以纯粹的形式存 而是作为理解现在的关键来把握过去 、 体验过去 , 才能 以当下的眼光看 在过 , 历史事实是有选择 陛的 , 是记录者的选择。 卡尔的认识 , 正体现了 待过去 , 理解过去。作为学者 , 我们应该坚信 , 历史是严峻的, 不是个任 历史学家在记 录历史事实时运用“ 客观陛视角” 的重要性 , 无论过分偏 ^ 、 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不能容纳谎言的。 3 如何看 待历 史 袒“ 历史学家” 和“ 历史事实” 中的哪一方 , 都会造成主观意识的“ 专制” 。 这更多的体现 了卡尔的优柔寡断,因为他并不是一位职业历史学 《 历史是什么》一书虽然是卡尔唯一一部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 , 虽 家, 他没有历史学方面的学问 , 更没有在任何一所大学历史系教授过历 然此书只是他就一些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演讲内容而形成的 , 但却集 史 。所 以卡尔对“ 历史是什么” 的论述的思路不尽清晰, 甚至他在《 历史 中体现 了他的思想 。我们能在此书中清楚地认识到卡尔在历史理论研 是什么? 》 一书中表现的一些观点没有一个方面——能在后来的历史学 究方面所表现出的过人之处 , 当然其弱点与不足也不容忽视。 马克思和 家那里找到充分的赞同。卡尔的这些观点还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而 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稿件里曾经写道 :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 且更是遭到来 自其他方向的猛烈攻击 , 也就是来 自后现代主义的、 超级 的科学 , 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查 , 可以把它划分为 的相对主义者的攻击 。但就历史学家而言 , 有许多原因可以说明《 历史 自然史和人类史。或许是因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他们后来在正文 是什么?》 的重要性 , 因为该书坚持这样—个事实, 就像卡尔所说的“ 历 中又把它删去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但从 E 述两个角度来讲 , 哲学的确 史是—个过程 , 你不能一点点分裂这一过程 , 单独地研究每一部分 …… 是历史 的—个特殊种类。 从本体论出发, 历史又是客观的。但由于历史 任何事情都完全是相互关联的” 。这并不是卡尔的随便臆想 , 而是带有 与宗教 、 道德问题紧密联系 , 因此历史与一般科学 , 或许甚至与其他社 哲学味道的客观性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书中清楚的看到 , “ 不管历史学 会科学又是截然不同的。 家选择过去的哪一段历史, 他的任务是要在那段历史之前、 之后的环境 从人 类开始有文明以来 , 一直在探索历史的真相, 而历史学家作为 背景里研究那段历史 ,要着眼于研究主题与更宽泛的背景之间的相互 这一切 的弓 I 导者 , 不仅仅是要尽其义务那么简单。 还要摆脱古里古怪的 关联。但是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认为卡尔就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客观唯 面相 , 脱去古董收藏家的外套, 挣脱僵化死板的身份 : “ 一些历史学家所 物主义论者 ,卡尔在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这一章节 中提 出了 自 写的历史比其他历史学家所写 的要持久一些 ,包含更多终极特色和客 己的观点 : ” 历史由一大堆 已经确定的事实构成。历史学家可以在文献 、 观性,这就是那些我可以称之为对过去和未来都有长远眼光的历史学 铭刻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那里获得事实,就像在鱼贩子的案板上获得 家” 。但总的来说, 这本书作为一本学术名著 , 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而 鱼一样 。历史学家收集事实 , 熟知这些事实 , 然后按照历史学家本人所 时代在进步 , 我们也在进步 , 历史也没有停下前进 的脚步, 历史学家和 喜欢的方式进行加工, 撰写历史。“ 虽然卡尔注意到了历史研究中的主 历史学者们更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这些重任。 观因素, 但他却认为历史事实从来都不是某种意义上纯粹客观的事实 , 参考 文献 他过于强调“ 事实” 和“ 历史事实” 的区别, “ 并不是所有关于过去的事实 【 1 N. 奥斯丁. 金绍禹 译《 诺桑觉寺》 【 . 上海译文出 版社, 2 0 0 0 . 都是历史事实 ,或者过去的事实也并没有全部被历史学家当做历史事 【 2 T 英 . H _ 卡尔. 陈恒译《 历 史是什么? . 商务印书馆, 2 0 1 4 . 实来处理。 ” 。 可他 自己也无从得知如何去区分“ 事实” 和“ 历史事实” , “ 区 【 3 1 【 西] 塞万提斯 ・ 萨维德拉. 张广森译《 唐・ 吉诃德》 【 ^ 们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 0l 3. 分历 史事实与过去其他事实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2历史 从 未死去 [ 4 】 邹琪. 在过去与现 实之间——爱德 华・ 卡尔《 历史是什么? J 1 . 上海青年 历史睡着了, 时间醒着。 “ 历史是一种特别的概念 , 它构成了人类理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 0 0 1 . 性:每一位历史学家,不管他是否知道这点,都应该拥有这样一种概 【 5 ] 瞄】 马克思、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椰 . 人民出 版社, 2 0 0 2 . 念”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无法摆脱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 , 在他的书中表 [ 6 1 宁翔宇. 论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读卡尔的《 历 史是什么》 Ⅲ. 黑龙江 现出了一定程度的 自我矛盾。在历史观上 ,他保 留了更多宿命论的影 史志 , 2 0 0 9 . 子, 他相信人世间的一切确实都由—个超 自然的主宰力量操纵着 , 这是 希罗多德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使然。即使历史学家会受他 的时代

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义简议

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义简议

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义简议一“史”有二义因取义的广狭不同,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

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不包括前者,而专指后者。

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诞生之前,人们一般从广义上来界定史学,即对史学的定义与对历史的定义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严格的概念上的区分。

英语中“历史学”和“历史”是同一个词:History。

根据第四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istory 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对过去事件的研究;第二义项才是“历史”——过去的事件,尤指从整体意义上来认识的过去事件;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

可见,“历史学”和“历史”是其本义。

在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的定义或解说中,History具体所指为何,一般应视具体的文本语境而定。

中西方对史学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亦从对“史”的认识发展而来,或者说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

据瞿林东先生的研究,大体说来,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

史学概念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公元319年(东晋太兴二年)。

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人们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

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什么是历史学读书札记

什么是历史学读书札记

《什么是历史学》读书札记1. 什么是历史学?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历史学并非简单地记述过去的事件和事实,它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历史学所研究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事件或人物,更是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历史进程的反思与探索。

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历史学的深层含义及其重要性。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过去事件的学问,它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历史资料,通过研究和解读这些资料,揭示过去事件的真相和本质。

这些事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历史学也是一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历史学家可以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揭示人类社会变迁的动力和机制。

历史学不仅仅是研究过去,更是以过去为镜子,预测未来。

历史学还是一种对人类自身历史进程的反思与探索,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探索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文明发展。

历史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人类对自身历史和文明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不仅关注过去的事件和事实,更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历史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1.1 历史学的定义和范围作为一门深入探讨人类社会过去发生过的各种事件的学科,其定义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历史学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和陈述,更是一种对过去进行解读、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它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揭示出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以及各种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历史学的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从古代文明的兴衰、中世纪的政治变革、近现代的科技进步,到当代的国际关系、社会运动和文化潮流,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历史学也不局限于对文本和文献的研究,它还涉及到考古学、艺术史、音乐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其多元化的研究视角。

历史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实证性,历史学家通过对历史遗存、文物古迹的挖掘和分析,以及对历史事件亲历者的访谈和调查,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读《历史学是什么》有感永嘉中学王恩妹作者简介: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历史学博士,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年) 《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

本书目录:阅读说明:人格健康、心态开放、温文尔雅、博学多识总序:自然科学强调的是“是什么”的客观陈述,而人文学科则注重“应当是什么”价值内涵。

不学习人文学科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就不会成为有价值、有理想的人。

我们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高扬人文价值。

(许智宏)引言:……《中国历史学是什么》1.历史的来历1.1“历”和“史”11.31.41.51.61.71.81.9应用。

1.10122.12.2空间系列2.3内容系列2.4人物系列2.5另类历史3.为什么要了解历史3.1董狐的力量3.2《春秋》笔法3.3太史公的地位3.4《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甩3.5古为今用3.63.73.8344.14.24.34.44.54.6后记读《历史学是什么》三点感悟一、严谨规范又通俗易懂的诠释与叙述《历史学是什么》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之一,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质,塑造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是它的根本宗旨。

《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以中国本土学术资源的挖掘为基础,从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等四个方面,用相对通俗的语言,把较为深奥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了普通受众。

例如,关于“历史”的来历。

“历史”这个名词来自日语,尽管者两个中文字在中国已经用了至少3000年。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引入西方的科学概念,其中包括history历史)繁体字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人脚穿过一片树林,表”),的史籍和史学着作,今天的中国人就不知道三皇五帝、秦皇汉祖、唐宗宋祖、唐诗宋词等等,也就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新西兰人,世界上更没有所谓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

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作者引述了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新史学》中的一段话,也表述了同样的意思:“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作者辟出了《为什么要了解历史》一章,从“董狐的力量”“春秋笔法”“太史公的地位”“《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用”“古为今用”“影射史学及其遗风”“走出庐山”“历史的智慧”“从历史看未来”九个方面,娓娓道来,阐发了学习历史的意义。

从中我们了解到,早期的史家像董狐、齐太史四兄弟为了秉笔直书历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前赴后继;司马迁“隐忍苟活”,为的是写出一部方面与度。

”。

”,的。

既然是人所记录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响。

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

但是无论如何,过去一切的事实都成为历史是绝对不可能的。

人们都希望穿越时间隧道,能够回到过去,但到现在为止这还只是个科学幻想,我们真正能做到的主要还是阅读历史文献,通过这种方法了解过去。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事实,都已经经过历代历史学家或者历史记载者的选择、加工。

说到底,历史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时,邓世昌下令“致远”号冲向日方的舰队,决意与日舰同归于尽,然而途中中炮,不幸沉没。

邓世昌既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念头,因而落水后,随从游近递去救生圈,邓世昌却用力推开,“左一”号鱼雷艇抛来救生绳,这位刚烈的管带亦不应。

就在邓世昌即将随波沉没的一刻,爱犬竟游来咬住他的手臂,“公斥之去,复衔其发”,这只通人性的动物也不忍让主人下沉。

最后,邓世昌毅然抱住爱犬,一起追随“致远”号而去。

甲午黄海战役结束不久,邓世昌和这只通人性的太阳犬的故事便在国内流传开来。

当时着名的新闻风俗画报《点石斋画报》即用画作加以渲染。

在各界悼念邓世昌的挽联中,也出现了“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頳颜惭义犬”、“臣为国死弟为兄死仆为主死大节萃一门更能义感灵獒力挽颓波留正气”等述及邓世昌爱犬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感人故事的流传,使得这只太阳犬与邓世昌(的:“fwood和狗就一起沉下去了。

相信这段史料公布于众,肯定会令世人哗然。

虽不能说完全颠覆邓世昌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至少也使我们意识到邓世昌可能并不像此前所传言的那样伟大。

这段史料是否真实呢?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可以推测一下其可信度。

马吉芬(PhiloNortonMcGiffin)(1860-1897),美国人,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

中法战争期间来华,之后进入北洋海军任教习。

其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任职。

甲午海战期间,被任命为“镇远”号大副。

他与当年北洋舰队的将士一起参加了惨烈的“大东沟海战”,并身负重伤。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后,他回到美国,着书《鸭绿江外的海战》。

他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待遇所愤慨,到处演讲,述说中国舰队英勇作战的事迹。

1897年2月11日,也就是丁汝昌在刘公岛自杀的。

人的主观色彩。

胡适和克罗齐在这里所说的“历史”其实是“历史学”,而不是“历史”本身。

历史是一门过去了的“时间学”,一切都已经既成事实,且早已时过境迁,它本身是客观的。

但历史被人记载成为“历史学”后,就成了主观的了。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或者仅仅是因为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主观认识的不同,就会对历史的感知大相径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人们认为历史总是充满悬念和不确定性的,理由可能就在于此吧。

至此,我又想到了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着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所说:“历史实际,是客观的,是客观存在的。

历史学家对历史客观的认识,即历史学,是主观的。

历史学家要不断改进自己的‘照相机’即认识能力,使历史学逐步接近、更接近客观历史实际。

不要满足于路途中所认识的假相,更不要说历史像个少女,任我打扮,……必要的计量分析也是复原历史的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的史料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必要的数量,或者虽有数量却不可靠。

……最后一种途径其实就是考察历史的遗存,不过未必是直接的、等同的,所以一般只能作为一种参照物或参照系。

人类学家想了解原始社会的情况,虽然无法回到那个时代和环境中去,但可以设法到世界上残存的原始社会或保留原始残余较多的地方去。

……但是,尽管通过实地考察来复原历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也是有局限的。

一般来说,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今天的状况和过去的不完整的遗存,不能无止境地向上回溯,终究不能代替文献研究。

……让主观的“历史学”尽可能无限地接近客观的“历史”,这是史学工作者最重对于只用者通过其主观意识选择、剪裁史料就不可避免了。

对于专业历史学工作者来说,一味片面强调“古为今用”,将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作为评判历史研究价值的惟一标准,历史研究就会变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或观念服务的工具。

为此,葛剑雄教授主张,应该把历史研究和历史应用区分开来。

他认为,现在很多人往往习惯于用历史运用者的目的来要求历史研究者,这是完全错误的。

在他看来,其实历史研究不存在有用与否的问题,即便有一些研究在可预见的将来确实找不到实际用处,但这种研究的过程可能会形成或验证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或者是一种逻辑思维懂得训练。

例如,某个历史细节和某人生卒年月的考证,本身可能并无多大意义,但是考证的过程却训练了研究者挖掘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葛剑雄教授进一步指出:第一,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复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获得历史的真实。

离开了历史的真实,史学就没有任何价值,也就不成其为科学了。

而且我们必须把历史的真实都可以做到的,区别只是在于研究水平的高低。

应用历史也是同样,大家都可以做,区别也只是在于应用的是否得当。

但是,历史哲学是要真正从本质上、总体上认识历史的规律和把握历史的过程,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

史学大师和历史哲学家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葛剑雄教授认为,要将历史观念提升到历史哲学还有一个常人无法逾越的过程。

要完成这个过程,固然离不开历史本身,但又必须超越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拥有历史以外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

与史学大师相比,历史哲学家更需要拥有天赋,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

正因为如此,他告诫有志于研究历史哲学的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历史哲学研究者是人人可以做的,但是能够成为得到后世承认的历史哲学家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