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合集下载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

《没有围墙的学校》作者简介李崇建,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

曾任全人中学教师。

目前与甘耀明、许荣哲等人,结合亲职教育与文学教育,在台中市开设作文班。

文学创作曾获“时报文学奖”等三十余文艺奖项,出版小说集《上邪!》,以及启蒙心灵的教育类图书《给长耳兔的36封信》。

甘耀明,台湾静宜大学驻校作家。

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台湾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曾任全人中学教师。

出版小说集《神秘列车》、《水鬼学校与失去妈妈的水獭》、《杀鬼》等。

其创作的小说曾获得“联合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作品多次入选年度小说选,并获2004年度小说奖。

《没有围墙的学校》内容简介这是一所没有围墙,没有校门的“开放式”学校,是一所专为十一到十八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

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趣味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

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在此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和小资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

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

所以孩子快乐而有自信,不需太多的教训与管理,最后他们拥有的能力是真实的,而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

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没有围墙的大学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大学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大学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一部由美国教育家保罗·弗雷尔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对大学教育的探索。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大学教育的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受限制的围墙。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大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向读者展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在他看来,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人才、激发创造力的场所。

他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束缚思想和限制自由的围墙。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功利化、标准化、等级化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大学教育的僵化和呆板化,使得学生们失去了对知识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

他呼吁大学应该打破这些束缚,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大学教育的热爱和对教育的追求。

他希望大学教育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能够在这里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地方,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学习和探索,而不是被束缚和限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大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意识到,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我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能够在这里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我希望未来的大学教育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受益于大学教育。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学会倾听,学会理解——读《没有围墙的学校》有感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联和吴汉小学卓彩娟第一次看到《没有围墙的学校》这个书名,第一次听到“没有围墙的学校”这个概念,就觉得很有意思。

却又对“围墙”二字产生了疑问:没有围墙?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就是全人中学——台湾唯一一所体制外的学校,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全人中学建在海拔五百五十米的山坡上,除了校舍,也包含了十多户社区住宅。

这学校没有围墙,处在大自然的恬静中,处在农家的闲适中。

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亲近自然的宝贵经验。

在这里,没有所谓的硬性体制,“成为一个人”远比“学习”更重要。

在这里,传授知识、是否考上平均分、是否考上班级前几名……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解学生、认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引导学生面对人生、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才是学校的宗旨。

在这里,发生着一个又一个春风化雨的故事。

由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不由得想到自己。

在工作中,自己曾经无数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些错误而大动肝火,用暴风雨代替了理智与宽容,而没有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这样,无疑扼杀了孩子辩解的欲望。

久而久之,孩子连辩解的愿望也消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围墙就筑起来了。

每当想着这里,我总是无比羞愧。

我们常常疑惑: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怎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做出这等事情?平时不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么?我们每每在事情发生之后才来惊叹“为什么”,却忽略事前我们“怎么做”。

很多时候,作为教育部门管理者、家长或老师,我们都会很强硬地坚持某些规则,并没有耐心了解孩子的世界,不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稍有个性的学生或许会与大人或老师发生冲突,个别孩子则会发生阳奉阴违的情况,部分学生虽然循规蹈矩,但是毫无个性,只是大人的刻出来的模子。

人总需要被倾听,总是需要被理解,而我们的学生,被倾听多少?被理解多少?或许,只有很少……我们总是教会孩子什么是“规矩”,却忽略了教会孩子怎样去“创造”。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书籍,作者加深了我的理解与认识,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想法。

这本书由英国教育家尼尔·吉姆霍恩撰写,记录了他在英格兰乡村的一所小学的经验和见解。

这所小学没有传统的围墙、班级和课程表,学生们自由地学习和发展。

通过描述学校中的一系列真实场景和故事,吉姆霍恩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教材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孩子们的个人发展和兴趣。

书中的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对数学一直感到困惑和无聊。

在传统学校里,他得不到任何帮助或鼓励,最终放弃了数学。

然而,在没有围墙的学校里,他有机会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并找到自己的数学天赋。

尼尔·吉姆霍恩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只需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尼尔·吉姆霍恩还强调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他呼吁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本书给我启示追求个人、独立思考和培养兴趣的重要性。

我开始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我也更加关注家庭教育,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通过阅读《没有围墙的学校》,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和自信心。

我希望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有启发力的教育者,关心孩子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建议。

它挑战了传统教育模式,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它向读者展示了教育的可能性和希望。

我相信,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方式,才能培养出更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

没有围墙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学校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学校总是有明确的边界,有围墙将校园与外界隔开。

然而,当我们畅想“没有围墙的学校”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可能性的教育愿景。

没有围墙的学校,首先打破的是空间的限制。

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校园建筑和操场,学习的场所可以延伸到大自然、社区、博物馆、工厂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

孩子们可以在山林间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亲身体验四季的更替和生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社区中参与志愿活动,了解社会的运作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博物馆里与历史文物面对面,触摸岁月的痕迹,倾听过去的故事;可以在工厂中见识先进的生产技术,明白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还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与全球的同龄人交流和合作。

这种无边界的学习空间,让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而是真实可感、触手可及的体验。

在没有围墙的学校里,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了。

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白天的课堂时间,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进行。

夜晚仰望星空时对宇宙的思考,周末参加兴趣小组时的探索,假期里的实践活动,都成为了学习的一部分。

学生们不再被严格的课程表束缚,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节奏。

这种弹性的学习时间安排,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没有围墙的学校,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共享。

不再是某个学校拥有独家的优秀教师和先进设施,而是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流动。

无论是偏远山区的孩子,还是城市里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同样精彩的课程和教学指导。

而且,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开展合作项目,共同研发课程、分享教学经验,实现教育的协同发展。

此外,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也能够更方便地参与到教育中来,为学生们带来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

没有围墙的学校,促使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被颠覆,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与Diana相识已久,相识于网络那张密西根湖畔的书桌,到之后相知,戏称为同桌,彼此早已交心。

全书是早年博文的汇集,按主题重新编排,是整个《美国教育微观察》系列的第一本,与当初阅读的感受又是不一样,既感觉重温往事,又有豁然一新的感觉。

一七年前,第一次看到博文,就眼前一亮,这是我喜欢的教育模式。

当然,这些不是美国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完美的教育,但是这些是可操作的好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从Alex的课程资料,课程要求,能够明白:美国小学教育所有要求呼应着大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某种考核。

最重要的是Diana的视角是少有的,一流企业HRD的职业视角,这使得博文包含了对人生发展的理解。

草根博客第一需求是自娱自乐,并没有个性想法,七八年一路写来,从博客到微博,成为了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的一个样本,平实地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资料相当丰富,如同我多年前透过美国记者特克尔的《working》(国内译作《美国梦寻》)了解美国社会的体验一样,Diana的笔触展现了Alex所经历的教育中种种细节,相当精彩。

无论是网友,还是更近距离的朋友,都期望这些文字能出版。

之前出版过一部分,但就完整性而言最终要感谢凤凰颐和,能为Diana的记录独立出版,更加清晰地呈现。

二《没有围墙的学校》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展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潜在力量,即社会是教育的基石。

这不仅仅仅是理念上的,也包括社会主流价值对于学校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源对于教育的支持。

美国社会重商,一切能够用金钱量化,向来不会耻于谈钱,但是这不影响社会各部门在全民教育中的社会职责。

整个国家对教育的支持不全是免费,但是却是近乎无死角。

当初第一次看到Alex去西北大学优才中心上课,略微吃惊。

尽管大学为小学生办夏令营并不新鲜,但将Alex的校外课程算学分,这个就十分有好处了,这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即使学校资源有限,所有的外部补充是能够被认可的,这相对于我们还在执拗奥数加分还是不加分,理念的开放模式是截然不一样的。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丹麦教育家伊根·克鲁普的著作,通过描述印度一所迥然不同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学校,探讨了一种以个体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

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深深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没有围墙的学校》以作者对一所位于印度乡村的学校——耶瑟贝·白公学的观察为基础,讲述了学校的起源、运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这所学校拥有一个与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没有固定的课程、年级和考试制度,没有围墙、黑板和教室,学生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动机来驱使学习。

在这所学校中,教师的角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者”,而是学生们的指导者和激励者。

他们不指导学生进行标准的课程学习,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展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给我带来了深思。

传统教育体制通常以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判为核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

而《没有围墙的学校》所倡导的个体教育,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地位,鼓励他们以一种自主的方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热情,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的发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动机的启示。

在耶瑟贝·白公学,学生们用自己的动机驱使学习,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奖励和约束来促使学习。

这使我反思了传统教育模式中过度注重奖惩制度的问题。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追求知识的内在乐趣,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学习。

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热情和动机,他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长期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没有围墙的学校》也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在耶瑟贝·白公学,学生们不仅仅学习传统的学科知识,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这是一部描述台湾体制外学习天空的经典著作,本书的两位作者李崇建和甘耀明老师都曾是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台湾全人学校的优秀的教师,他们以朴实的笔调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年各自在全人学校工作的诸多经验,使所有关心教育的人能通过细致深入地品读清楚地了解全人学校每天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全人教师用尊重、包容、信任、理解使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成长的孩子的人格特质得到良好的自我实践、积极的审美趣味得以养成、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批判的能力得以培养,使孩子们在经历了一些列挫折、惶恐后能勇敢、自律、坚持,最后快乐、幸福地成长。

他们用满腔的诚挚将温暖的阳光洒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的天空,陪伴他们带着自信与希望走向自己的美好人生。

徜徉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我常常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尤其全人学校创办人大胡子那种当孩子犯错后,“只有宽容后,与孩子认真讨论,才能使他们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更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由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不由得想到自己。

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此地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

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态,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所专为十一到十八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

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趣味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

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在此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和小资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

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

所以孩子快乐而有自信,不需太多的教训与管理,最后他们拥有的能力是真实的,而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它让我知道了很多……
流连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
体的尊重。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自己。

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

我们知道,只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只要是学校,难免会有问题学生,只要是老师,难免要和问题学生打交道。

我们要理智,心平气和,学会宽容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有效地与学生沟通。

成长意味着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孩子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伤痕,这些伤痕慢慢地形成自我的一部分。

作为老师应教会学生释放过去,超越负面的生命经验。

当孩子拥有了健全的心灵,将能更自在地面对人生,学习也便不再是难事。

正向看待孩子的犯错。

孩子犯了错,家长、老师的责罚通常只能让孩子心
生恐惧、厌恶,甚至抹杀孩子尝试创新的勇气。

当然,犯错误的孩子也不会自首。

宽容地与孩子讨论,只有当孩子愿意思考自己行为的时候,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看过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之后,我不得不要回到现实中来,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我也会因为学生所犯的一些错误而生气,但是我相信在生气的同时,我会想到全人学校的校长老胡子与三剑客的故事,会想到李崇建老师与蓝天、白云、阿凯、阿询等学生的故事,会想到曾经小错不断,大错也犯的超爱搞恶作剧的P的成长故事,想到这些,我想我会变得理智,变得心平气和,然后有效地与学生沟通。

书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教育不是只有一条路,但是教育常常使人走上同一条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似乎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尤其是在学校,面对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们学校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矩。

这些规则可能是一些规章制度,也可能是教育者认可的金律良言。

然而在全人教育者都明白:教育之路有很多条,你不能逼着孩子们都走相同的路。

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阿询写字不认真,错别字连篇,崇建在他的作业本上圈出30多个错别字,规定他每个错别字写一行。

阿询告诉崇建完不成,崇建说这是功课,必须完成。

阿询再次重申,崇建依然坚持。

阿询无奈,回到
座位上开始写字。

过了一会儿说:“我下周不来上课了,我要去户外学习。

”崇建问:“不对吧,户外学习还要一个月。

”阿询赌气的说:“不管了,就是不来了。

”然后哭了起来,泪水弄湿了作业本。

崇建问他为什么哭,阿询说:“告诉你有用吗?”“你不说怎么知道没有用?”“刚才我说了,我写不完,你根本不听!”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崇建的内心。

让他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老师或父母交代的任务超过了自己的负荷,让自己遇到困难而又求助无门的时候,是多么的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但总得到冷漠的回答时,自己别提有多么的孤独和懊恼。

如今,自己是一位老师却还有以前的方法来教育今天的孩子,走入教育最惯常走的路。

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向着“传统”一条道走下去。

从看到全人学校这个名字开始,我便思索究竟什么是“全人”。

书中每一个小故事无不渗透着这个概念。

他是一种自然地,无拘束的,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甚至是触及灵魂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悟出对与错的真谛。

而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他的以身示范,他的是非分明,就是给学生树立的标志。

老师和学生并不是上与下、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朋友,一位乐于倾听学生话语的朋友,只有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他才肯向你展露心扉,才不会失去那份珍贵的天真和童心,还学生以“全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在以后的读书活动中,我一定会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阅读。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书香在,福就在。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华民族需要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经常仰望星空,他们能更多地为国家、为民族前途思考和奋斗。

”作为一名教师,徜徉在教海中,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潜心阅读、积累、思索,仰望教育的星空,为祖国的教育前途思考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