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之我见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包括京剧、民族舞蹈等。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培养具有独特的特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动作效果和舞蹈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审美理念。
本文将从基本功教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运用。
一、姿势端正姿势端正是体现古典舞美的重要标准,古典舞强调完成每个姿势,使动作流畅自然,体现出古典舞蹈独特的姿态和神采。
在基本功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身体自然而然地展开,保持身体的平衡,使各个部位的动作协调一致。
学生要始终保持姿态的流畅,保持正确的舞蹈礼仪,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古典舞的艺术特点。
二、身体柔韧身体柔韧是古典舞身韵运用的重要方面之一,这方面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平衡性。
基本的身柔练习使身体的四肢活动更加自如灵活,各个部位的协调性越来越好,会更好的完成动作,展现出古典舞具有柔美和优雅的特点。
除此之外,柔韧的身体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典舞中的舞蹈节奏,加强整体效果。
三、气贯长虹古典舞强调气贯长虹,是为了在舞蹈中体现出中国的精神特点。
在学习古典舞的基本功时,需要通过比划、呼吸练习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气贯长虹的感觉,学会用气息控制身体,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这样才能把握好音乐节奏,更好地展现出古典舞的优美和高雅。
四、舞步规范舞步规范是古典舞蹈体现出高雅和美感的重要方面,古典舞的舞步稳重而安静,需要每个舞步都完美规范。
在基本功教学中,要求学生每个舞步的动作要规范、准确,舞步过程中不要出现虚位或不规范的动作。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舞蹈及演出中体现出古典舞独特的优美舞姿。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姿势端正、身体柔韧、气贯长虹和舞步规范这四个方面都需要全面考虑。
在实践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教材而异,让身韵运用方法更加灵活和具有个性,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舞蹈观和审美观。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心得总结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心得总结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心得总结:
总结一下教学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心得体会,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1. 注重基本功:中国古典舞注重舞者的身体素质和基本功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和身体灵活性,同时重视舞姿的修正和细节的完善。
2. 强调舞蹈表达:中国古典舞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舞蹈的内涵和情感表达,通过音乐和动作的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和表达情感。
3. 推崇传统美学:中国古典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美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传统美学的传递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教授经典舞段和经典动作,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
4. 结合现代元素:中国古典舞并不是停留在传统中,而是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现代元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古典舞,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舞蹈思维。
5. 培养舞蹈素养:中国古典舞的学习不仅是学习动作的技巧,更是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舞蹈修养和专业态度。
通过参加演出和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舞台经验和展现自己的机会。
总之,教学中国古典舞“身韵”需要注重基本功、舞蹈表达、传统美学、现代元素的结合,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才能够更好地教授中国古典舞,使学生在舞蹈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心得总结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心得总结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是我从学习到工作再到从教近十几年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的一个学科。
在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科目的教学中秉承着把“身韵”教学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一种科学的教学规律与方法,采用理论和实践兼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示范和思维上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锻造和启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篇文章就中国古典“身韵”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归纳出几个点,一起来与大家探讨。
(一)识“子午”,认“阴阳”(1)子午相衬子午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主要理论形式之一。
古时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具备正反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这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正是这中华传统哲学独特智慧,赋予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表达手段,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身韵”语言。
【道家云“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上八卦”。
一元既太极(圆)和我们古典舞核心“圆”相对应;两仪既阴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阳,以及表与里两面,而它们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这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和我们古典舞中的正反、上下、左右….相对应;四象(东南西北)正对舞台正位(1、3、5、7点);八卦(八个方位)正对舞台(1、2、3、4、5、6、7、8点位)】我们在上身韵的第一节课时我们就开始强调“子午相”重要性。
所谓“子午相”实际上讲的是舞姿对立统一中那个对立的方面,以方位论:子为北,午为南;以时间论:子为深夜,午为正午,其实是一种阴阳的体现也就是在舞姿造型中,面部和身体要构成一定角度,既相互交错,形成一种对立,这种头与身体的矛盾对立就是所谓的“子午相”。
在舞蹈中我们要求身段美,因此十分讲究“子午相衬”的外部体态观念。
在身韵教学中子午相更多的运用在静态的舞姿造型中,多数情况下,舞姿讲究“头正身侧”既如面部对1点,身体则对2点或8点;反之,身体对1点,面部就会对2点或者8点....总之在舞姿造型中头部和身体应相互交错,形成一定角度。
·“子午相衬”的原理使身体各部位相对协调,头部与身体的反向作用力也会使舞姿造型显得更挺拔增强立体感。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身韵和高度优雅的姿态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并探索其独特魅力的来源。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舞蹈被视为一种通过身体表达内心感情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人们相信,通过优雅的舞姿和仪态展示出的身体美感和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可以实现身体与灵魂的和谐统一。
因此,中国古典舞在形态、动作和意义上都注重表达这种内外一致的韵律美。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不仅通过身体姿势和动作来表现,还通过服饰、音乐和道具的选择与运用来加强舞蹈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的舞者往往身穿华丽的传统服装,搭配精致的头饰和饰品。
这些服饰和饰品不仅能够凸显舞者的美感和身份,更能够通过颜色、图案和材质的选择来传达舞蹈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会配合不同的音乐,通过肢体语言与音乐的和谐配合,使舞蹈更加生动和动人。
此外,舞者在表演中还会使用各种道具,如绸带、扇子、剑等,来增加舞蹈的视觉效果,以及表达舞蹈的意境和情感。
受到优美的身姿和韵律的启发,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也深受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绘画和书法强调“中和”、“静谧”和“韵律”,这与古典舞所追求的身韵理念不谋而合。
舞者在表演中经常通过一系列曲线、圆弧和直线的组合来塑造舞姿和动作,这些图形元素的设计和运用都与中国古代书画中的线条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舞者在表演中追求的平衡与对称也与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中追求的审美理念相契合。
由于这些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古典舞在形式和审美上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不仅仅是表达舞蹈的外在美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表达。
通过舞蹈的故事情节和演绎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善和真的追求,以及对家国情怀和社会和谐的向往。
例如,中国古典舞中的一些经典剧目,如《红楼梦》《梁祝》和《白蛇传》等,都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体验,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灵。
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学意义

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学意义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古典舞以其独特的身韵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塑造身体形象以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学意义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古典舞强调线条的流畅和整齐,舞者通过舞姿的展示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古典舞的教学过程中,舞蹈老师不仅要求学生严格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还注重引导学生在舞蹈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正确的动作和精湛的身姿,学生可以学会欣赏和理解美的内涵,培养审美意识。
同时,舞蹈中富有感染力的舞姿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舞蹈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其次,古典舞的教学对塑造学生的身体形象和优雅姿态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古典舞,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和优美的行走方式。
古典舞强调身体线条的优雅和柔和,使学生能够通过舞蹈训练改善自身的体态,收获挺拔的身姿和优雅的动作。
另外,古典舞对学生的肢体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反复的训练和舞蹈动作的规范性要求,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使全身的肢体表现力得到发展。
最后,古典舞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古典舞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和磨砺的艺术形式,学生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并且在公开演出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自信心。
同时,在舞蹈团体中,学生需要学会与其他舞者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场舞蹈演出。
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还能够加强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
总结来说,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典舞的身韵,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塑造学生的身体形象和优雅姿态,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教学心得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教学心得中国古典舞是一门优雅而精致的艺术形式,讲究身体的舞姿、手势和面部表情等细微之处。
作为一名中国古典舞的教师,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并提升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舞蹈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教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课程设置为了教授中国古典舞,我注意到了一些重要的因素。
首先,我认为学生们需要了解舞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因此,我在课程中为学生们安排了一些有关中国古典舞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讲座和视频展示。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对于古典舞的情感力量和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基本功和技巧。
在每节课中,我都会安排一些特定的锻炼动作,例如基本的舞步、转身和跳跃等。
通过反复练习和提供个别指导,学生们的舞姿、手势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和表演古典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之美。
首先,我鼓励学生们去观察身边的一切,包括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人们的生活和习俗等。
这种观察的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舞蹈表达的灵感。
其次,我注重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无论是舞姿的展现还是面部表情的塑造,学生们都应该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演绎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引导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古典舞作品得以更加真实而生动地呈现。
三、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采取了一些额外的措施。
首先,我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个人练习,并提供一些指导性的视频和训练资料。
通过个人练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加深对古典舞基本功和技巧的理解。
其次,我定期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舞蹈比赛和演出。
参与比赛和演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他们的舞蹈水平和舞台表演能力。
通过与其他学生和专业舞者的交流和竞争,学生们对古典舞的热爱和追求得到了更好的释放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在古典舞的基本功教学中,身韵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下面,将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起到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的作用。
古典舞身韵理论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规范,包括身段、手势、动态和表情等方面。
通过学习身韵理论,学生可以了解到古典舞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舞的基本功。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和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和领会身韵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身韵意识和表现能力。
通过身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古典舞的基本功要领,提高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修养。
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典舞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动作技术。
在基本功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运用身韵,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韵也对学生的动作技术起到指导作用。
古典舞的动作要求准确、流畅和优美,通过身韵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古典舞动作的要领和技巧,提高动作的精确性和艺术性。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古典舞基本功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还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中,要注重身韵的教学和运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教学心得

浅谈中国古典舞⾝韵课程教学⼼得2019-07-06⾝为⼀名中国古典舞⾝韵课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基本的舞蹈的教学理论的理性化思维是不可缺少的。
⼀些动作以及组合编排的教学性和科学性来讲,还是需要从基本的动作和节奏上来完成。
因此,需要更多的教学法来完成指导教学实践。
使实践转化为理论,再上升到实践,实现⼆次飞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另外,以⾝体的协调性,和呼吸的节奏也需要恰到好处结合到⼀起,以最⼤限度体现出每个动作以及组合的学习性及表演性。
使学⽣们在接受课程的同时也加强的对每个动作更深的诠释,更深⼀层的呈现出每个组合所展现的内容。
从⽽达到更完美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把⾝体的韵律动作和从内⽽发的表演更融洽的结合在⼀起,也是我授课于学⽣们最理想的⽬标。
为了能更好的把中国古典舞神韵及表演更好的融合到⼀起,⾸先要更深测的去了解中国古典舞。
⼀、"以腰为轴"开发的思维意识中国古典舞的⽤⼒⽅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就是"起于腰,达于梢"、"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
在这简单的⼏个字中,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上留下,⾛下留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运⽤,是全⾝性整体的运动,开发学⽣在动作中的整体意识,同时⼜锻炼了学⽣各部位配合。
三、"律"动势开发的思维意识中国古典舞"律",即动作⾃⾝的律动性和它遵循的规律,所开发的思维意识。
"顺"劲在律中为"正律",动作流畅、通顺则能⼀⽓呵成,犹如⾏云流⽔般。
此外,中国古典舞还⼗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为了达到令观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个动作或动势的⾛向似乎是往左的,突然急转⾄右。
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舞蹈千变万化的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之我见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为其学习民族舞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在表演传统风格的舞蹈时更加完美地表现中华民族的神韵和气质。
本人从事舞蹈教学多年,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学:
一、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切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
地面元素的训练作为最基础的身韵教学,对“云间转腰”这个动作进行分解,提炼出“提、沉、冲、靠、含、腆、移”七个字。
为了更加有效地强化上身的韵律,我们选择地面盘坐来固定下肢,并对上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因而,“提、沉、冲、靠、含、腆、移”构成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地面元素,并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针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来自初中、基础差但理解能力较好的特点,应采取不同于专业院校的教学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元素教学前,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有类似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
别,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
在进行元素训练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解各元素之间的动力关系,再进行训练。
“提、沉”是元素之首,所以在进行元素训练时可以先训练“提、沉”。
由于地面元素的训练是采取地面盘坐的方式来固定下肢,进而对上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所以训练时,可以选择一段音乐,如《绣红旗》,根据音乐的节奏再配上手臂动作进行练习。
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理解力也各不相同,悟性好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提、沉”的呼吸动势,而悟性差的学生则会出现上身动作僵硬、无味。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教师可以先进行单一训练。
先练习“提”。
提:气息上提,即提气。
身体是靠腰椎的力量把气息一节一节往上送至头顶,直至头部有虚空的感觉。
再练习“沉”。
沉:气息下沉,即沉气。
身体靠胸腔的力量把气息一节一节往下送至丹田,最后形成胸微含的状态。
每次练习八个八拍,反复训练,直至掌握。
然后再加上手臂动作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提醒学生要把上下的呼吸动势贯穿到每个动作中。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从中慢慢体会到“提”和“沉”其实是相反意义的两个运动,但是“提”之前必须有“沉”,“沉”之前必须有“提”,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现了古典舞身韵的运动法则――欲势。
这样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冲、靠、含、腆、移”的练习。
在反复训练中,学生会慢慢理解掌握各元素之间的动力关系是既对立又融合。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元素中有动力,动力中有元素。
学会呼吸、提沉,经过以腰为轴的移、靠、含、冲、腆的训练过程,完成“平圆”轨迹,再把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结合起来,训练复合元素“云间转腰”。
这样科学系统的训练就可以摆脱教学过程中学生难领会、教师难纠正的被动状态。
二、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呼吸的作用
在古典舞身韵教学中,韵律训练是主要的教学部分。
身韵训练中的“意”与“气”都是对人体的内在要求。
虽然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业演员,但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对运动呼吸的掌握在古典舞训练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起步较晚,在进行呼吸训练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舞蹈中的呼吸和生活中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两个
概念。
舞蹈是用意念控制呼吸,要靠呼吸来控制肢体完成各种舞蹈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
一般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舞蹈是用鼻子来呼吸的。
吸气时胸腔扩张,呼气时胸腔恢复原位,并运用呼吸将脊柱立直,保证能自如地进行腰线动作,强调结合呼吸,将呼吸贯穿于每一个动作中。
然后开始进行训练。
训练时:
1.可以在基训中训练呼吸
比如,把杆上压腿,压腿时要呼气,立的时候则是吸气,在反复训练中体会运用呼吸,对软开度的练习能起到积极作用。
2.从学习组合的过程中训练呼吸
比如,在学习组合《枉凝眉》舞蹈动作时,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身体的呼吸、头的呼吸、手臂的呼吸及造型时的呼吸。
良好的呼吸会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由此可见,呼吸对舞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与动作紧密结合。
中国古典舞讲究“精、气、神”,而呼吸就是气的运用。
作为一名舞蹈教师,当学生对呼吸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掌握之后,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意带气”“气带动”“动带情”,这是学习古典舞必备的常识。
所以,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课把包含呼吸训练中的元素训练“提、沉”放在元素的首位。
学生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呼吸训练。
一切从元素出发,而“提、沉、冲、靠、含、腆、移”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
“提、沉”是上下呼吸动势,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提、沉”气息要均匀,长短要与“提、沉”速度一致。
“冲、靠”是在“提、沉”基础上加大和强化。
“移”是先经过“提”并在“沉”的过程中完成。
通过这样分步骤的训练,学生对呼吸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因此,呼吸对身韵之“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呼吸在身韵的“形”和“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古典舞教学中,必须强调呼吸,教会学生科学合理
地运用呼吸,将呼吸贯穿到每一个动作中,和动作融为一体,用呼吸来表现舞蹈动作,丰富舞蹈艺术形象。
三、古典舞身韵训练教学中素质训练的作用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要从训练开始,形体训练、素质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和舞台上形象塑造的训练,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基训课的重要任务,是全部技术的基础。
因此,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应首先从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等方面进行训练。
1.先进行软开度的训练
比如,髋关节的开度训练、正腿拉伸练习、腿功训练可以采取压、耗、撕、搬、踢等方法来进行。
2.耐力和爆发力的训练
这一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能力和跳跃的训练来加强。
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自身条件也存在差异,韧带好的学生练起来要比韧带差的学生容易得多。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因材施教,对条件较差或胆怯的学生要慢慢来,由轻到重,不要心急,要多鼓励,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信心。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地学转化为主动地学。
3.学习人体运动科学
人体运动科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训
练效果。
同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掌握舞蹈时身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并进行整体训练,使其改变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直立形态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翻身、提跨的效果及重心稳定程度。
总之,古典舞的基训是一种训练的手段,而古典舞的身韵则是衡量舞蹈动作的尺度。
因为身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身韵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而它主要表现在对节奏的处理和舞蹈动作的连接上。
如果古典舞缺少韵律,那么它的动作组合与舞姿会使人感到僵硬无味,因此抓住古典舞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自觉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还必须注意学生由于素质能力较弱而带来的训练问题,努力找出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训练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学必须将身法训练和神韵陶冶结合起来,做到神形兼备。
只有让学生了解掌握以上要点,才能抓住核心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身韵的规律,打好基础,触类旁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责编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