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俱乐部》观后感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1000字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1000字沙龙11月28日安排观研《搏击俱乐部》,TOP250 排名第10,IMDb评分 8.9分,也就是说这部影片得到了全球影人和影迷的追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搏击俱乐部观后感的。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1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
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题记大卫芬奇的电影总是给我不一样的启发,每次走进他的电影王国,就好像自己就是生存在此间一样,导演很少用自然光呈现他的电影,这样做是为了让看者能拥有和主角拍戏时一样的体会和心情,一种不安的情愫或者说有些偏执狂的意味。
正是这样带有偏执意味的电影,正如《搏击俱乐部》里面所宣扬的自由主义以及精神至上,让我们现代人不禁质问:我到底是谁?电影有两个主人公,但两个主人公却是一个人。
在心理学上叫做人格分裂,这两个主人公分别由诺顿和皮特饰演。
杰克(诺顿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可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厌倦,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失眠症让他感到一切如同虚幻,每天都是做着拷贝的事情。
为了治疗他的失眠症,他不停地去参加绝症患者的聚会,再那里他跟每一个绝症患者拥抱,淹没在他们的怀抱当中,不顾一切,感到黑暗,沉默和完整。
他找到了自由,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
每次参加完这种聚会,他都可以熟睡在任何地方,家里、机场、办公室,他都可以像新生婴儿般睡着,直到他遇到玛拉。
玛拉也和他一样去参加这种聚会,当杰克发现玛拉穿梭于不同的绝症聚会时就如同自己的谎言被揭穿,赤裸裸的站在世人面前一样,他的失眠症又开始作祟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杰克在飞机上“遇到了”泰勒,并从此变成了好朋友,并且成立了搏击俱乐部。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第二次的人会知悉,其实泰勒是有杰克分裂出来的一个人格,可是杰克并不知道,其实在他熟睡的时候,正是杰克苏醒的开始。
为什么杰克会人格分裂出一个跟他性格如此大相径庭的泰勒?泰勒是一个不喜欢被任何环境亦或是人束缚着自由自在的人,这是杰克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做到的,他被上司束缚着,被金钱羁绊着,被物质驱使着,他或者并不是为了自己,他被物质奴役了。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500字观后感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500字观后感《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是一部由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于1999年上映,改编自恶搞小说家查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思想深度和视觉冲击力而成为一部深具影响的文化经典。
以下是对《搏击俱乐部》的500字观后感:《搏击俱乐部》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在影片表面展现了男性的压抑与反叛,更通过对消费主义、社会规范和自我认知的反思,呈现了一场对当代人生的深刻拷问。
首先,影片的独特叙事风格成为其最大的亮点之一。
芬奇导演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呈现给观众,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给人以新颖的观影体验。
通过主人公(没有名字的男人)的视角,影片将观众引入一个复杂而扭曲的心灵世界,使人对角色的真实性和故事的真相充满好奇。
其次,影片通过男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男性在压抑与崩溃之间的挣扎。
男主人公的分裂个性,一方面是乖乖牌的白领工作者,另一方面是搏击俱乐部的领导者——这种对立的人格折射出现代男性在社会压力和个人欲望之间的分裂。
他对于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于自我的迷茫,在搏击俱乐部的疯狂冲动中得以释放,这种自我寻找和解放的过程让观众不禁思考每个人在社会压力下是如何寻找自我价值和存在感的。
电影中的搏击俱乐部象征着对传统男性价值观的挑战。
在这个俱乐部里,男性们通过打斗来释放内心的压抑,摆脱社会期望对于男性形象的束缚。
这种极端的方式既是对于社会规范的一种抗议,也是一种对于真实自我的追求。
搏击俱乐部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场所,展现了现代男性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影片中的橱窗太空猴子一幕成为了对消费主义的极具象征意义的表达。
橱窗中的太空猴子仿佛是社会对于个体的规范,而主人公砸碎橱窗的举动则是对这种规范的反抗。
这一场景传达了对于传统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质疑,让观众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方式。
最后,电影的反转结局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令人震撼。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三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搏击俱乐部》观后感这部电影是读书会推荐的,初看,觉得这部电影好压抑,就是主角的无聊至极的生活,然后是打架,觉得没有新意。
如果不是推荐的影片,可能很难继续看下去,好戏真在后头,当电影的镜头转向了主角的挣扎时,影片瞬间提了好几个档次。
无疑,这是一部非常精细的电影,影片非常地“处女座”。
很多人会觉得是Jake精分了,我觉得这部影片更多讲述的是两个人格的竞争,在竞争成为主要人格。
一个人格的没落和另一个的占据领地,当无法达到平衡,而且另一个即将成为主人格的人格不为社会所容时所引起的冲突。
分裂也是一种防御机制,Tyler 并不是在那趟旅行后才有的人格,可能很久以前就形成了,只是没有成为Jake的主人格,Jack的以前一定是有创伤的,而且其实他有试过很多的防御机制,只是没有用,所以无意识中选择了分裂,而且这种防御机制可以让他很好地活下去。
影片中有提到Jack去看医生,而医生认为他只是无病呻吟,我想这也是在说明人格分裂在临床中是不容易被发现的,甚至自己也很难察觉到。
而像影片中的两个人格进行沟通,甚至另一个人格被主人格臆想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种情况应该也不常见吧。
Jack对自己曾经情感的压抑造成了他的悲哀。
影片对两个人格的对话处理得很微妙,比如第7分钟到8分钟的那甚至不足1秒的Tyler 的镜头,是在提醒观众之后Tyler的出现,而更好玩的是连这个在影片中也有进一步的提醒,是剪片子的时候加了一个镜头。
而之后Jack慢慢以Tyler 的口吻、行为待人处事的时候,也让人慢慢察觉到Jack的不对劲了。
而且Jack似乎一点都不记得自己作为Tyler 的人格存在时所作的事情,这是典型的人格分裂,两个人格就像是一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所言所行,当两个人格接触对话后,Jack意识到了自己就是Tyler ,之前作为Tyler 所作的事情也就慢慢记起来了。
而Jack对待Marla的态度其实也在两个人格中有体现。
作为Jack,他似乎对Marla非常地排斥,因为他觉得Marla的很多行为让他看不上,或者说他很抵触Marla的那种无拘无束却似乎很自由很潇洒。
《搏击俱乐部》生命真谛的观后感

《搏击俱乐部》生命真谛的观后感电影是一面镜子,它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一面。
而《搏击俱乐部》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面破镜子,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痛苦和渴望都展现了出来。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它所传达的生命真谛所触动。
电影以一个普通白领男子杰克的视角展开,他过着机械般的生活,缺乏激情和意义。
然而,当他遇到了神秘的泰勒·杜兰特时,他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泰勒引导杰克进入了一个名为“搏击俱乐部”的地下组织,这里没有规则,没有束缚,只有真实的痛苦和欲望。
在搏击俱乐部里,杰克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电影通过搏击的方式,探讨了生命中的痛苦和欲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渴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渴望通过痛苦和欲望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搏击俱乐部成为了他们释放内心压抑的场所,他们在痛苦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种真谛并非是物质的追求,而是对内心深处欲望的认知和释放。
只有在痛苦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电影中的杰克通过参与搏击俱乐部,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在搏击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痛苦和欲望的极致,他的身体和灵魂都得到了洗礼。
他通过搏击,不断地超越自己,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痛苦,最终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这种意义并非是外界的赞誉和物质的追求,而是对自我的认知和接纳。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痛苦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真谛。
电影中的泰勒·杜兰特则是一个极具魅力和独特性格的角色。
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着杰克走向真实的自我。
他通过搏击俱乐部,将杰克从机械般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让他能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痛苦和欲望。
泰勒·杜兰特的存在,让杰克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痛苦,并最终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泰勒·杜兰特的角色给予了观众很多思考,他让我们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痛苦,以及如何找到生命的真谛。
《搏击俱乐部》这部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

电影名:《搏击俱乐部》观后感说起来,看完《搏击俱乐部》的感觉就像挨了一记闷拳,晕乎乎的,却又莫名兴奋。
这可不是那种爆米花电影,看完就忘,它像一颗钉子,扎在你脑子里,让你忍不住反复琢磨。
导演是大卫·芬奇,主演是爱德华·诺顿和布拉德·皮特,类型嘛,算是惊悚、剧情,还有点黑色幽默?故事讲的是一个失眠的上班族,生活无聊得像一潭死水。
他遇上了肥皂商泰勒·德顿,一个活得肆意妄为的家伙。
接着,他们一起创办了“搏击俱乐部”,一个地下组织,男人们在这里赤膊上阵,拳拳到肉,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
别以为这就是一部简单的动作片,它探讨的东西可多了,比如消费主义的陷阱,对男性身份的焦虑,还有对自由的渴望。
诺顿演的那个失眠男,一开始唯唯诺诺,活得像个提线木偶。
他被消费主义洗脑,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拥有的家具。
但随着搏击俱乐部的壮大,他也逐渐找到了自我,变得越来越狂野,越来越难以控制。
皮特演的泰勒·德顿,简直就是个疯子,魅力十足的那种疯子。
他蔑视一切规则,追求纯粹的破坏和毁灭。
他像一颗炸弹,点燃了失眠男心中压抑已久的火焰。
电影的画面阴暗压抑,配乐也充满了紧张感,剪辑更是凌厉干脆,完美地烘托了故事的氛围。
有些地方的节奏略显拖沓,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闷。
这电影的主题,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总有新的发现。
它拷问着我们: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是被消费主义裹挟,还是像泰勒·德顿那样彻底的放纵?我觉得,两者都不是。
真正的生活,或许在于找到内心的平衡,在规则和自由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就像电影里说的:“你拥有的越多,你就越是被拥有。
”这电影的结局,我就不剧透了,只能说,绝对出乎意料,绝对让你震撼。
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抽空了一样,却又充满了力量。
它让我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该如何生活?如果你想看一部能让你思考,能让你震撼,能让你久久不能忘怀的电影,那《搏击俱乐部》绝对值得一看。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搏击俱乐部》是一部由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海伦娜·伯翰·卡特主演的电影。
这部电影于1999年上映,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好评。
观看完《搏击俱乐部》后,我被影片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所深深触动。
首先,影片通过激烈的拳击场面和残酷的斗争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挣扎和渴望。
主人公杰克(由爱德华·诺顿饰演)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对生活感到厌倦和迷茫。
为了寻求刺激和自我认同,他加入了一个地下拳击俱乐部,与其他会员一起参与激烈的拳击比赛。
这些比赛不仅让他体验到了生命的真实与激情,也帮助他找到了内心的平衡和勇气。
影片通过拳击的形式,探讨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自我认同和存在意义的追求。
其次,影片中的角色塑造深入人心。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泰勒是一个具有颠覆性思想的角色,他反叛常规,追求真实的生活。
他与杰克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他们一起组建了搏击俱乐部,并且通过拳击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
他们的关系不仅是拳击伙伴,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泰勒这个角色,影片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由和真实的渴望,以及对于传统规范的质疑。
此外,影片还通过黑暗的画面和独特的剪辑手法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影片中的拳击场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但却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技巧,将观众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镜头的切换和音效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角色的情绪和压力,增强了电影的紧张感。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影片更加引人入胜,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影片所传达的信息。
最后,影片中的音乐选择非常出色,为电影增添了许多情感和力量。
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摇滚音乐,这些音乐既表达了角色的情绪和内心世界,也为电影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音乐与影像的结合使电影更加生动和感人,也让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总的来说,《搏击俱乐部》是一部充满深度和内涵的电影。
《搏击俱乐部》电影观后感

《搏击俱乐部》:探索自我、释放压抑与寻找真实的旅程《搏击俱乐部》是一部由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海伦娜·伯翰·卡特等联袂出演的悬疑惊悚片。
影片改编自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生活苦闷的泰勒和杰克组成“搏击俱乐部”,以寻求释放和解脱的故事。
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震撼的搏击场面以及深刻的主题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通过搏击俱乐部的形式,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压抑和痛苦。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束缚,无法真正地释放自己。
搏击俱乐部成为了一个释放压抑的出口,让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挥洒汗水,释放内心的愤怒和痛苦。
这种释放的过程不仅让人们感到身心舒畅,更是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次,影片中的搏击场面充满震撼力。
每一次的搏击都不仅仅是一场肉体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
在搏击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勇气,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这种震撼的搏击场面不仅让观众血脉偾张,更是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此外,影片中的男主角泰勒通过搏击俱乐部的经历获得了自我认知和内心的觉醒。
他曾经渴望成为力量的化身,但在搏击的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了力量的真正含义。
他不再追求外在的权力和地位,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的觉醒让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最后,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警示:追求自由和真实并非总是正确的选择。
虽然搏击俱乐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压抑的出口,但过度的追求自由和放纵也可能导致生活的失控和混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既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又要保持对生活的掌控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搏击俱乐部》是一部充满思考和启示的电影。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压抑和痛苦,也让我们明白了追求自由和真实的重要性。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5篇)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5篇)第一篇:搏击俱乐部观后感搏击俱乐部观后感相当精彩的一部电影啊,似乎关于精神病题材的电影总是可以特别精彩,之前看的《机械师》,《禁闭岛》和《杀人游戏》,亦是如此。
怎么说呢,虽然是精神病,但是这部电影的精神病只是剧情的一个衔接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则是关于信仰的讨论。
不得不说,现代社会过于固定的社会定位,造成大多数的人们都不得不像一部精密机械里的零件一般按部就班的工作,自然也就难以企及自身的梦想,甚至没有生活的意义,仅仅是单纯的生存罢了。
搏击俱乐部里的会员俱是如此,他们没有自己的信仰,故而很容易接受泰勒的观点,成为他忠实的拥护者,额,其实在俱乐部最狂热的那一段情节一直在我脑中回想的一句话就是“邪教是怎么形成的”。
真的是蛮震撼人心的,大概传销也是几近如此吧,针对泰勒所抨击的现代生活的精神现状,无疑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的情形,过于秩序化的社会使得普通大众失去了独特的精神自我,没有信仰的人大多是在精神上比较脆弱和麻木,遗憾的是就我自身而言,尚不能找到自身得以奉行的信仰。
俱乐部的渐渐改变是在逐渐加深泰勒对俱乐部成员的精神影响,等到大破坏行动之时,邪教的精神已经正式形成,泰勒所能做到的也只是顺势引导而非改变了,他朋友被枪杀之后,会员自己竟然通过泰勒的话“领悟”到死后就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一荣誉。
这个片段让我心生恐怖,大多数的事件似乎都是因势利导,作为其中的领导者,最大的作用只是带领大家走向大多数人心中能信服的方向,哪怕是错的,在趋势形成之后,哪怕作为创造者和领导这也是无法改变这个趋势。
唉,文笔太差,不能好好评论这部精彩的电影。
至于剧情细节上做了很多铺垫,在杰克寻找泰勒,最终发现真相时的那一个剧情转折点时,前面所有的铺垫的效果登时如同烟花般绽放,这一点上《蝴蝶效应》与它颇有异曲同工之效。
尤其是在警察局被他的几个会员差点惩罚的那一段情节,他的所有脱身之计都被另一个人格泰勒想到,实在是妙不可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泰勒——《搏击俱乐部》观后感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
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题记大卫芬奇的电影总是给我不一样的启发,每次走进他的电影王国,就好像自己就是生存在此间一样,导演很少用自然光呈现他的电影,这样做是为了让看者能拥有和主角拍戏时一样的体会和心情,一种不安的情愫或者说有些偏执狂的意味。
正是这样带有偏执意味的电影,正如《搏击俱乐部》里面所宣扬的自由主义以及精神至上,让我们现代人不禁质问:我到底是谁?电影有两个主人公,但两个主人公却是一个人。
在心理学上叫做人格分裂,这两个主人公分别由诺顿和皮特饰演。
杰克(诺顿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可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厌倦,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失眠症让他感到一切如同虚幻,每天都是做着拷贝的事情。
为了治疗他的失眠症,他不停地去参加绝症患者的聚会,再那里他跟每一个绝症患者拥抱,淹没在他们的怀抱当中,不顾一切,感到黑暗,沉默和完整。
他找到了自由,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
每次参加完这种聚会,他都可以熟睡在任何地方,家里、机场、办公室,他都可以像新生婴儿般睡着,直到他遇到玛拉。
玛拉也和他一样去参加这种聚会,当杰克发现玛拉穿梭于不同的绝症聚会时就如同自己的谎言被揭穿,赤裸裸的站在世人面前一样,他的失眠症又开始作祟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杰克在飞机上“遇到了”泰勒,并从此变成了好朋友,并且成立了搏击俱乐部。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第二次的人会知悉,其实泰勒是有杰克分裂出来的一个人格,可是杰克并不知道,其实在他熟睡的时候,正是杰克苏醒的开始。
为什么杰克会人格分裂出一个跟他性格如此大相径庭的泰勒?泰勒是一个不喜欢被任何环境亦或是人束缚着自由自在的人,这是杰克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做到的,他被上司束缚着,被金钱羁绊着,被物质驱使着,他或者并不是为了自己,他被物质奴役了。
而泰勒则是他内心渴望自由的一面。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在西方一直被争论者,可在我们这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领域很少触碰,而这部电影正启发了我们去关注自己。
我把这部电影定义为人文主义电影也算是名副其实的。
杰克映射的就是我们处于现代社会上的人,快节奏、追求物质的现代生活方式打造了一批又一批麻木而又无意义的人,每天都循环往复机械的做事。
人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做着如同拷贝的事,跟机器有何不同!因此我们内心就产生了困惑,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这样做?现在生活方式反而把我们的思想甚至灵魂都禁锢了起来,连思想都被制止了,谈何自由?其实杰克很羡慕泰勒的果敢,不贪图物质,追求自由的性格。
不过泰勒的一切疯狂行径其实也是杰克内心所渴求的,只不过杰克不敢面对现实,因此“造”出了泰勒来帮他完成组织“搏击俱乐部”、策划“大破坏行动”,以寻求对身心和社会的摧残和捣毁的念想。
当事情发生到不可遏制的地步,杰克终于意识到其实泰勒就是他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想要极力模仿的人是他自己!他利用近乎自杀的方式让“泰勒”消失,他也终于意识到他之前一直所做的事情。
直到最后,他拖着玛拉的手在看12座大厦的崩塌。
在理性与疯狂不断交错的最后,我看到了所谓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