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zigbee课程设计

zigbee课程设计

zig bee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ZigBee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其起源、特点和应用领域。

2. 学生能够掌握ZigBee网络的体系结构,了解其物理层、媒体访问控制层和网络层的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了解ZigBee协议栈的组成及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ZigBee模块进行基本的无线通信编程,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

2.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的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项目实践,掌握ZigBee网络的配置、调试和维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ZigBee技术在物联网和智能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养成积极探索、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ZigBe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引入ZigBee技术:介绍ZigBee的起源、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ZigBee概述- 内容:ZigBee的发展背景、关键技术、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对比。

2. ZigBee网络体系结构:讲解ZigBee物理层、媒体访问控制层、网络层的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 ZigBee网络体系结构- 内容:各层的作用、协议栈结构、ZigBee设备类型。

3. ZigBee协议栈与应用:介绍ZigBee协议栈的组成,及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题目基于LMX3162的无线收发器电路设计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二O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基于LMX3162的无线收发器电路设计摘要:简要介绍无线数据收发器LMX3162的功能、内部结构、引脚排列及典型的应用电路。

LMX3162收发器一个高度集成的、低成本收发器,包括锁相环、发射器和接收器三部分,发射器和接收器共用1.3GHz的锁相环。

发射器包括倍频器和输出缓冲器;接收器包括一个2.5GHz的混频器、中频放大器、限幅放大器、鉴频器、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和一个模拟直流补偿回路。

锁相环、倍频器和缓冲器与外部的压控振荡器和环路滤波器一同实现开环调制。

关键字:收发器锁相环发射器接收器开环调制1.LMX3162芯片简介LMX3162是一个用于2.45 GHz ISM频段单片无线收发器,它采用松下公司ABiC VBiCMoS工艺(f T=18GHz)制造,为通信系统提供一种低成本而高性能的解决方案。

LMX3162包括锁相环、发射器和接收器功能。

接收器采用单变频结构,灵敏度为-93dBm;中频放大器、高增益限幅放大器和鉴频器工作在110 MHz,中频增益为85dB;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的灵敏度为-100 dBm,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输出可用于信道质量监测;片上的稳压器允许输入电源电压范围从3.0~5.5V,两个稳压器给发射和接收链路提供稳定的电源。

LMX3162适用于蓝牙无线电、2.45 ISM GHz频段无线系统、无线局域网(WLAN)、个人无线通信(PCS/PCN)及其他无线通信系统。

芯片包括锁相环、发射器和接收器三部分,发射器和接收器共用1.3GHz的锁相环。

发射器包括倍频器(Doubler)和输出缓冲器;接收器包括一个2.5GHz的混频器、中频放大器(IF AMP)、限幅放大器(Limiter)、鉴频器、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RSSl)和一个模拟直流补偿回路。

锁相环、倍频器和缓冲器与外部的压控振荡器和环路滤波器一同实现开环调制。

无线通信基础及应用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基础及应用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基础及应用课程设计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的重要形式,应用广泛,发展也快速。

无线通信技术的实现离不开对其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无线通信基础及应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无线通信的基础知识和原理2.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3.无线通信技术的分类和标准4.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模型和信号传输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调制、编解码和信道编码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设置本课程设计分为讲授和实验。

讲授环节主要涵盖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实验环节则是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PPT讲解、案例分析等模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无线通信理论,并形成实用的操作技能;2.实验法:通过仿真实例和实际场景模拟,让学生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讨论法:通过讨论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本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基于MATLAB平台的调制和解调实验2.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模型实验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编解码实验4.基于SDR平台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和实现课程评估本课程评估采取以下方式:1.平时成绩:参加课堂讨论和在线测试;2.实验成绩: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分析;3.期末考核: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总结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设计旨在全面而深入地介绍无线通信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加强其对相关领域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希望学生可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应用无线通信技术,为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 ARM课程设计院(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课程设计说明书 (I)课程设计任务书 (2)1.课程设计题目 (3)2.课程设计目的 (3)3.课程设计内容 (3)3.1硬件资源 (3)3.2软件资源 (8)3.3调试环境准备与使用 (11)3.4系统设计步骤 (12)3.4.1需求分析 (12)3.4.2概要设计 (12)3.4.3详细设计 (16)3.4.4系统实现及调试 (20)3.4.5功能测试 (40)3.4.6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41)3.5.结论(体会) (42)3.6.参考文献 (42)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语 (43)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指导教师班级学号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技术参数:基于Cortex-M3内核的奋斗STM32开发板,无线射频收发器nRF24L01P工作于2.4GHz频段,STM32和nRF24L01P之间采用SPI 接口方式,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采用uC/OS-II。

设计要求:用STM32开发板和nRF24L01扩展板设计一个基于uC/OS-II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实现两个无线节点间的数据收发。

设计内容与步骤设计内容:1.编写STM32和nRF24L01P的初始化程序。

2.将uC/OS-II移植至 STM32。

3.设计简单的无线通信协议,编写无线通信任务和射频收发中断服务子程序。

设计步骤:1.uC/OS-II任务划分及概要设计,ISR的功能设计。

2.编写 STM32和nRF24L01P的初始化程序,调试STM32的片内定时器模块,编写基于nRF24L01P模块的数据收发ISR。

3.编写与移植相关的几个函数,将uC/OS-II移植至 STM32。

4.拟定通信协议,编写无线通信任务。

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 ARM课程设计院(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课程设计说明书 (I)课程设计任务书 (2)1.课程设计题目 (3)2.课程设计目的 (3)3.课程设计内容 (3)3.1硬件资源 (3)3.2软件资源 (8)3.3调试环境准备与使用 (11)3.4系统设计步骤 (12)3.4.1需求分析 (12)3.4.2概要设计 (12)3.4.3详细设计 (16)3.4.4系统实现及调试 (20)3.4.5功能测试 (40)3.4.6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41)3.5.结论(体会) (42)3.6.参考文献 (42)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语 (43)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1.课程设计题目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2.课程设计目的《ARM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实践课程,是学习《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后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和平时实验内容,使学生初步具备嵌入式应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的实际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

加深对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以及项目开发步逐的认识,进一步熟悉UC/OS-II的一直与使用,进一步熟悉UCGUI的使用,提高嵌入式软件开发所必须的技能。

本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在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能在嵌入式系统组成形式、构造方法、设计流程以及基于集成开发环境调试嵌入式系统的方法等方面得到锻炼,在硬件系统设计(整合)、操作系统移植、应用程序编写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

3. 课程设计内容3.1 硬件资源基于奋斗STM32开发板,完成<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设计及调试。

2.4g通讯课程设计

2.4g通讯课程设计

2.4g通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2.4g通讯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2. 掌握2.4g通讯的频段划分、调制解调技术及相关参数;3. 了解2.4g通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2.4g通讯技术进行简单通信设备设计与搭建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2.4g通讯信号干扰、优化通讯质量等;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和热爱,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安全方面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通信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项目式教学、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2.4g通讯技术概述- 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理解2.4g通讯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其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区别。

2. 2.4g通讯频段与调制解调技术- 学习2.4g通讯的频段划分及其应用;- 掌握2.4g通讯中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3. 2.4g通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分析2.4g通讯在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探讨2.4g通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2.4g通讯设备设计与搭建- 学习使用2.4g通讯模块进行设备设计;- 掌握基本的通信设备搭建方法,进行简单的通信实验。

5. 2.4g通讯安全与信息保护- 认识2.4g通讯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 掌握基本的信息保护措施,提高通信安全性。

wifi通信课程设计

wifi通信课程设计

wifi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无线局域网(Wi-Fi)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工作原理、频段、标准及安全性。

2. 学生能够描述Wi-Fi信号传播的特点,了解影响信号质量的因素。

3. 学生能够掌握网络配置中与Wi-Fi相关的参数设置。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Wi-Fi网络的连接、配置及故障排查。

2.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分析仪等工具对Wi-Fi信号进行简单的测试和分析。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简单的无线网络布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在使用Wi-Fi网络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Wi-Fi通信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网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网络行为和责任意识的网络公民。

二、教学内容1. 无线网络基础知识-Wi-Fi定义、工作原理及频段-无线网络标准(如IEEE 802.11系列)2. 无线网络配置与管理-Wi-Fi网络连接、配置步骤-无线网络安全设置及故障排查3. 无线信号传播与优化-影响Wi-Fi信号质量的因素-无线信号测试与分析方法-无线网络布局设计与优化4. 应用案例分析-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的Wi-Fi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网络布局、配置及优化措施5. 网络安全与道德规范-Wi-Fi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入学习无线网络的配置、管理、优化等方面内容。

基于zigbee的课程设计

基于zigbee的课程设计

基于zigbee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Zigbee协议栈的架构和关键参数配置。

3. 帮助学生掌握基于Zigbee的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Zigbee模块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和搭建基于Zigbee的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Zigbee通信过程中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新技术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无线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以Zigbee技术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所设定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Zigbee技术概述:介绍Zigbee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建立对Zigbee技术的基本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无线传感网络概述》2. Zigbee协议栈:讲解Zigbee协议栈的架构、关键层及其功能,分析Zigbee协议参数配置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Zigbee协议栈》3. Zigbee硬件设计:介绍Zigbee模块硬件设计方法,包括传感器接口设计、电源管理、天线设计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Zigbee硬件设计》4. Zigbee软件开发:讲解Zigbee软件开发流程,分析Zigbee协议栈编程方法,介绍常见的编程工具和调试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报告学生梁佳健学号11211157班级通信1107班第十组实验一、DQPSK和GMSK信号调制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GRC的信号处理模块、流程图及其使用方法了解DPSK、DQPSK调制解调原理了解GMSK调制解调原理观察DPSK、DQPSK信号分别通过AWGN 信道情况下的星座图失真情况二、实验设备:PC两台、RFX2400 USRP1两台三、实验内容:1. 了解grc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仿真的流程中信号调制方式使用DPSK、DQPSK。

2. 通过单机实验和GnuRadio+USRP的实验两种实验方式进行仿真。

3. 比较同一调制方式,在不同SNR下的误码率,并且分析结果。

4. 画出信号通过信道前后的时域波形图、频谱图、星座图、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且分析原因。

5. 画出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星座图,解释其对于误码率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1、DQPSK:DQPSK调制原理是利用载波的四种不同相位来表示输入的数字信息,也就是四进制相位键控,它规定了四种调制相位:。

所以需要将二进制数字序列中的数据划分为每两个比特为一组,也就是有00,01,10和11四种情况,经过差分编码后,分别对应上面的四个相位,其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而调制之后的符号星座图的相位路径转换图如图2.1所示。

解调端根据星座图和载波相位来判断发送端发送的信息数据。

表1 相位转换1 0 -/4调制符号星座图和可能变换路径2、GMSK:将基带信号经过高斯滤波器之后,再进行MSK(Minimum Shift Keying)即最小频移键控调制,从而形成调制信号的过程教叫做GSMK(Gaussian Filtered Minimum Shift Keying)即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调制。

它具有良好的频谱和功率特性。

高斯滤波原始数据经过高斯滤波器之后的响应可由下式来表示:其中,调频指数,意味着对应调制数据源,一个码元内的最大相移为。

下式为GMSK 调制符号表达式。

五、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

1.DQPSK实验1.1单机实验(1)实验框图:(2)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

下面这些图是在保证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逐渐增大噪声的幅度值,即不断减小信噪比SNR,观测到的误码率数值和星座图。

我们发现,随着信噪比的不断减小,误码率的值不断增加。

噪声幅度Amplitude=0.12噪声幅度Amplitude=0.25同时,我们还发现问题,就是噪声幅度的取值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够观测到误码率的取值。

(3)信号通过信道前后的时域波形图:信号通过信道前后的频谱图:信号通过信道前后的星座图我们观察上面的图形发现: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的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失真,而频谱图的主瓣也有较大衰减,星座图与信号在经过信道前的情况相比也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的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的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

(4)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星座图:下面是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增加噪声的幅度,即不断减小SNR的值,观察到的信号经过信道后的星座图。

分析结果: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很大,噪声幅度越大,引起的损伤越大,符号点相对于中心点随机向外扩散的越严重。

即符号点相对集中的时候,误码率较小;反之,符号点相对分散的时候,误码率较大。

1.2双机实验(1)发送框图:接收框图:(2)误码率:分析:实验中,我们通过不断调整信号的增益,以此改变SNR,来观察误码率的变化。

我们发现,随着SNR的取值变大,BER也在变大。

(3)信号经过信道后的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我们观察上面的图形发现:与单机实验类似,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的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比较大的失真,而频谱图的主瓣也有一定程度的衰减,经过信道后的信号的星座图的符号点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的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的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星座图符号点扩散越严重。

(4)不同信噪比下的星座图:图a 图b图c 图d分析:上图为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星座图,图a到图d显示的是随着信噪比的减小(通过改变发送模块的增益值),星座图符号点随机分布情况更加分散。

同时,误码率增加。

2.GMSK调制实验2.1单机实验(1)实验框图:(2)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Amplitude=0.12Amplitude=0.25分析:以上这些图是在保证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逐渐增大噪声的幅度值,即不断减小信噪比SNR,观测到的误码率数值。

我们发现,随着信噪比的不断减小,误码率的值不断增加。

同DQPSK的实验,这个实验在调整噪声的幅度值时,同样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3)信号经过信道前后的时域波形图:信号经过信道前后的频谱图:信号经过信道前后的星座图:结果分析:我们观察上面的图形发现: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的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失真,而频谱图的主瓣也有较大衰减,星座图与信号在经过信道前的情况相比也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的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的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

(4)不同信噪比情况下的星座图:分析结果:噪声影响信号的信噪比,噪声幅度越大,信噪比越小,引起的损伤越大,符号点相对于中心点随机向外扩散的越严重。

即符号点相对集中的时候,误码率较小;反之,符号点相对分散的时候,误码率较大。

2.2双机实验(1)发送框图:接收框图:(2)信号经过信道后的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信号经过信道前后的星座图:我们观察上面的图形发现: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的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失真,而频谱图的主瓣也有较大衰减,星座图与信号在经过信道前的情况相比也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的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的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

(3)不同信噪比的星座图:实验结论同上述DQPSK。

即随噪声增加,信噪比降低,星座图符号点随机分散情况更加严重,同时误码率也增加。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体会从开始对新软件的一无所知,到渐渐熟悉,再到后来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流程,我们都从中学到了很多。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一开始甚至连如何进入软件都不会,后来在画流程图时很多模块的参数设置只能完成按照实验指导书设置,导致实验进展缓慢,特别是双机实验一直没能顺利开展。

多亏了助教的耐心细致讲解才使我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障碍。

比如双机实验时需要键入命令sudo grc而不是单纯的grc,这样可以提高用户权限以使用usrp进行实验,同时,usrp不能完全按照指导书上的参数设置,接收端usrp的Decimation(采样率)应设置为发端的一半,这是由于硬件所决定的,还有在使用GMSK解调模块时,Samples应该大于等于2等等,其中最恼人的还是各个模块间类型不匹配的问题,后来我们熟记了不同数据类型对应的颜色,再加上熟能生巧使得实验效率明显提高。

这次无线通信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彼此间沟通配合的能力,更培养了我们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使我们受益匪浅。

实验二、卷积码一、实验目的:1.了解grc仿真中的信号处理模块、流程图以及使用方法2.了解卷积码的基本原理3.了解GunRadio实现信道编码的方法4.了解不同SNR对于误码率的影响5.了解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6.了解不同的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二、实验设备:PC两台、RFX2400 USRP1两台三、实验要求:1.了解Grc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仿真的流程中信道编码部分使用卷积编码。

2.通过单机实验和GnuRadio+USRP的实验两种实验方式进行仿真。

3.搭建有信道编码与无信道编码的Grc仿真模型。

4.比较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误码率,并且分析结果。

5.比较不同的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并且分析结果(比较(2,1,3)码与(2,1,8)码的性能)。

四、实验原理:卷积码将k个信息比特编码成n个比特,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

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编码后的n个码元不仅与当前段的k个信息有关,还与前面的N-1段信息有关,编码过程中互相关联的码元个数为nN。

卷积码的纠错性能随N的增加而增大,而差错率随N的增加而指数下降。

卷积码的纠错能力不仅与约束长度有关,还与采用的译码方式有关。

GRC提供译码方式是维特比译码,它是卷积码译码方式中非常经典的以及广泛使用的一种译码方式。

该实验可以考察编码前后数据有什么变化,译码后能不能恢复原来数据,通过Number Sink考察加噪声后误码率怎么样,对性能有什么提高,并且划出BER图形。

五、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1、单机实验:1.1 以(2,1,3)卷积码为信道编码,用DBPSK进行调制。

实现框图:(2,1,3)卷积码单机实验框图首先是Vector Source,即信源,我们设置的数据是1,0,0,1,1。

然后是Throttle 限流模块。

接下来是Packed_to_Unpakce模块,它将pack成byte或short型的数据以unpacked型的数据输出。

然后就是卷积码编码模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路径选择。

接下来模块为Packet_encoder,然后便是调制模块DBPSK Mod,我们使用的便是DPSK调制。

在噪声模块中可以设置噪声大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噪声大小观察其解码误码率大小,来分析卷积码的抗干扰能力。

下面模拟的就是接收端,首先是DPSK demod模块,相应于DPSK 编码模块,这个模块进行解码。

Packet_decoder相应于Packet_encoder。

然后需要加上一个模块Chunks to Symbols,用于后面的映射。

接下来便是维特比译码模块,我们选择了一个将两个模块合二为一的模块,其中维度设置为1,映射与前一模块相同,路径与卷积码编码时路径相同。

然后是Unpacked_to_Packed,将unpacked 的数据(bit)以byte或short 型的数据输出。

接下来就是将发送的数据输入到Error Rate的ref端,将解调译码之后的数据输入到in端,通过Error Rate模块进行误码率的计算,并将结果存到一个file中,设置好它的路径和名称用于后面画图使用。

最后一个模块是Number Sink,主要用于显示数据的具体数值,可用于计算误码率时显示误码率的时候等。

运行结果:上图显示的分别为信号源及信宿(通过编码、调制、信道、解调、译码等一过程)的时域波形,通过观察完全一致,符合我们所设置的矢量源。

接下来我们观测了其误码情况。

随信噪比不同降低误码率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