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引言本单元的教学计划旨在为六年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包括诗词、阅读理解、写作等多个方面。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诗词欣赏、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等。
我们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1.诗词教学:我们将通过朗诵、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2.阅读理解:我们将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3.写作教学:我们将提供写作指导,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中寻找写作素材,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4.口语表达:我们将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评估与反馈我们将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3.测验与考试:进行定期的测验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将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使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提供丰富的课文和练习;2.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外读物:推荐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4.辅导资料:准备一些辅导资料,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六、时间安排与课程设置本单元的教学时间安排如下:1.诗词欣赏:共x周,每周x课时;2.阅读理解与写作:共x周,每周x课时;3.口语表达与实践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持续x周。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章教学计划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章教学计
划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 了解并掌握第一章的重点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第一章的课文内容包括:xxxx;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 研究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表达,如撰写个人观后感等。
四、教学方法
1. 集体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小组合作: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合作完成任务;
3. 个体写作: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写作练,展示个人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有趣的话题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
他们对课文的思考;
2.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进行答案解析和讨论;
3. 词汇研究: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型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典型句型;
5. 个体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个人观后感;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收获。
六、教学评价方式
1.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进行阅读理解测试,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第一章的重点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2.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个人批注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个人批注
四、自主研读第8-18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六、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3.“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2课教案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说说他们相见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课件:“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复备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欣赏着草原的美景,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明确目标:是啊,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此浓郁的民族风情,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草原,领略它如画的美景和独特的风情。齐读课题。
3.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4.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默读课文2--5自然段。全班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欣赏草原图片,进一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二、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语: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作者一行人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备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备课一、教学内容1. 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为《爸爸的钱包》,通过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告诉学生正确使用钱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
2. 重点词汇有效、利用、费用、徘徊、怀疑、伸出、欲望、制定、预算3. 说课内容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使用钱,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会使用重点词汇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2.掌握重点词汇。
3.读懂课文,理解文章中的意思,领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4.善于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爱好。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重点词汇。
2. 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意义。
四、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比较善于开口表达。
2. 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
2. 合作研究法。
3. 情景教学法。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零花钱和用途,引出本课主题。
2. 研究课文。
分小组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讲解重点词汇。
3. 合作阅读。
让学生分组,对文章进行有效率的阅读。
4. 运用语言。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重点词汇和句型讲述自己的观点。
5. 情景应用。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生活场景,模拟使用钱的场景。
6. 结语并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1. 以任务形式考试,让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并呈现自己的成果。
2. 采用小组互评、全班评比,多维度评价学生成绩。
以上为本单元的教学备课,希望可以有效帮助到您!。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1、学会尊重教学目标:1、知道尊重的意义及作用,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会在生活中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必须具备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和能力。
在情景模拟和合作研究中了解尊重自己的表现,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一一推己及人。
2、通过研究,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品质,养成事事处处多为他人着想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互相尊重。
教学重点:通过研究,让学生明白尊重无处不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识和品质。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尊重别人的方法,将尊重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了解尊重同学们,这是拍摄于2017年11月的一张新闻图片,在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谁?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发生这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说起。
(播放视频)“挪椅子,扶老人,坐身边;这连续串动作延续刷屏,让网友们直呼“太帅了”。
从让座,你读到了甚么?这不是简单的“你请我让二而是一种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它的名字叫“尊重”。
(板书:学会尊重)二、联系生活,畅谈尊重坐在身边的,一个是报效祖国的科学家,一个是服务庶民的老党员,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在各自岗位上散发光和热,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在你心中,哪些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呢?为甚么?谈到尊重,我们往往关注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却忽视身边冷静无闻的人。
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值得尊重的普通人呢?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讲讲他们的故事。
你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冷静无闻,即使没有取得显著成就,他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这样规定:(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姓在法令面前一概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姓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所以,社会上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当得到尊重。
(板书: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将有那些变化呢?(板书:让生活更美妙,让社会更和谐三、创设情境,学会尊重尊重如此重要,那怎样才干学会尊重、做到尊重呢?我们先从尊重本人谈起。
【新课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大单元》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第一单元
课时
10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写37个字,会写38个词语。
2.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4.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1学具准备源自制作教学PPT。内容
语文要素
课时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在表达时详略得当,细致描写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2
腊八粥
《腊八粥》: 能分清详略,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运用多种方法,把主要部分写详细。
2
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词分别描写了不同地方的风俗。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2
藏戏
《藏戏》:围绕主要内容,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体会详写的好处。
1
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能根据场合、对象等,稍作准备,作即兴发言。
1
习作
“家乡的风俗”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经历。
1
语文园地
总结交流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2.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4.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教学
重难点
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 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
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会不同的趣味。
2.本单元重点:(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1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3.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歌曲《新年到》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课件1】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
(板书:1北京的春节)3、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3】(1)出示词语,读一读。
腊月展览风筝(zheng) 空竹口琴更(gēng)新鞭(biān)炮除夕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通宵(xiāo) 间( jiàn)断除非光景万不得已必定截然不同燃放拜年寺院轿车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广告分(fèn)外(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榛子栗子风筝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
读得又轻又短。
【出示课件4】(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出示课件5】(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出示课件6】(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提示:儿化音。
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
这是北京方言。
老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板书)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时(板书时间,用→连接)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板书△标出,板书:详写)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四、结束语和作业布置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3.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
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除夕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通宵间断除非光景万不得已必定截然不同燃放拜年寺院轿车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分外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教师引导: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9: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 腊八。
【出示课件10】(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 除夕。
【出示课件1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出示课件12】“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元宵。
【出示课件13】(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教师引导:“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
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4】提示:详略得当,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自我感悟,对比升华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出示课件15】提示: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示例: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
”说的是这一天主要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食。
今天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年零食和食物琳琅满目。
奶奶告诉我,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教师小结: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四、学习“阅读链接”,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出示课件16】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舒乙写春节详细地介绍了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把春节的风俗写得十分有情趣。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板书设计:2 《腊八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