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实验讲解

合集下载

物联网安全实验报告

物联网安全实验报告

物联网安全实验报告在当今信息时代,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设备能够相互连接,实现智能化的功能。

然而,随之而来的物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物联网安全的现状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物联网安全实验,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实验背景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涉及到大量的设备和数据传输。

然而,随着物联网规模的扩大,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物联网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实验内容1. 模拟攻击:通过搭建模拟物联网系统,在系统中模拟各种攻击方式,如DDos攻击、SQL注入等,以检测系统的安全性。

2. 数据加密:对物联网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3. 访问控制:设立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物联网系统的访问权限,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4. 安全监控:引入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物联网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并进行修复。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当前物联网系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数据传输的加密不够安全、访问控制策略不够完善等方面。

经过加密处理和访问控制的加强,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同时,通过安全监控系统的引入,可以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有效防范各类攻击。

四、实验总结物联网安全问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只有不断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防护,才能确保物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

实验结果表明,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安全监控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手段,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实施。

通过本次实验,对物联网安全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物联网安全提供了参考。

希望借此实验,能够加强对物联网安全的重视,为构建安全可靠的物联网系统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安全实验指导书

物联网安全实验指导书

物联网安全实验指导书图像对抗样本攻击一、实验目的本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理解对抗样本攻击原理,自己编写代码完成对抗性样本的设计,并测试攻击效果并提交。

二、实验原理对抗样本攻击通过在普通的样本上施加了攻击者设计的微小的扰动,在人类的感知系统几乎无法感知到这样的扰动情况下,使得深度神经网络在面对对抗样本时可能产生误分类。

攻击者不需要参与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但需要目标神经网络的梯度信息来设计对抗样本,但对抗样本攻击存在迁移性,攻击已知参数的白盒模型的对抗性样本,在攻击未知参数的黑盒模型同样可能奏效。

考虑一个深度神经网络分类器f ,由参数θ定义,对于正常样本原本的输出类别用l 0表示,常用的攻击方法包括:● 快速梯度符号法算法通过单步迭代直接生成对抗性攻击样本,通过直接约束了扰动的大小为,只决定扰动的方向,对于无导向性的攻击,对抗样本如下给出:x =x +ϵ⋅sign(∇x L (f (x ),l 0))● 迭代式快速梯度符号法(I-)FGSM 是单步迭代的攻击算法,尽管计算成本极低,但攻击成功率也并不出色,因此可以通过多次迭代得到对抗性攻击样本,在非线性性较强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显著的成功率提升。

在I-FGSM 迭代过程中,每一步施加的扰动由α控制,最终利用Clip (⋅)操作将样本的扰动裁剪至ϵ的范围内,原因在于多次迭代后的扰动大小已经不由ϵ直接约束,因此需要进行全局约束,每一步迭代的对抗样本x n+1如下给出:x 0=xx n+1=Cilp x ϵ[x n+α⋅sign(∇x L (f (x ),l 0))] ● 投影梯度下降法(PGD )PGD 算法与I- 算法一样,同样是迭代式的对抗样本攻击算法,唯一的区别在于约束的形式是将对抗样本攻击的扰动投影到以为中心,为邻域的球中,具有更强的拓展性。

每一步迭代的对抗样本如下给出,其中表示投影算法:x 0=xx n+1=∏[x n +α⋅sign(∇x L (f (x ),l 0))]x+ϵ三、实验步骤1. 本实验要求在不调用任何直接生成对抗性样本的库函数的条件下,通过自己设计攻击算法,生成对抗性样本,并将生成的对抗性样本打包提交进行评分。

物联网实验报告实验1

物联网实验报告实验1

物联网实验报告实验1一、实验目的本次物联网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物联网系统中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远程控制。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2、微控制器:如 Arduino 或 STM32 开发板。

3、无线通信模块:如 WiFi 模块、蓝牙模块或 Zigbee 模块。

4、执行器:如电机、LED 灯等。

5、电源供应:电池或电源适配器。

6、电脑及相关开发软件。

三、实验原理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感知物理世界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微控制器进行处理和编码,再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或其他终端设备,最终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监测和控制。

四、实验步骤1、硬件连接将传感器模块与微控制器的相应引脚连接,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为微控制器和传感器模块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

将无线通信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设置好通信参数。

2、软件编程在开发软件中编写传感器数据采集的程序,设置采集频率和数据格式。

编写微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程序,确保数据能够准确无误地发送。

编写云服务器端或接收终端的程序,用于接收和处理传感器数据。

3、系统调试上传程序到微控制器,观察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是否正常。

通过云服务器或接收终端查看数据,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和调试,直至系统稳定运行。

4、功能测试改变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观察传感器数据的变化和传输情况。

通过远程控制终端发送指令,控制执行器的动作,如点亮 LED 灯或驱动电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传感器数据采集结果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与实际环境温度变化基本相符。

物联网概念实验报告(3篇)

物联网概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技术架构、核心组件及其应用场景。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环境1. 硬件环境:- Raspberry Pi 3- NodeMCU模块- 温湿度传感器(DHT11)- LED灯- USB线- 电源适配器2. 软件环境:- Raspberry Pi操作系统(如Raspbian)- NodeMCU固件- MQTT协议客户端(如MQTT.js)三、实验内容1. 搭建物联网硬件平台(1)将NodeMCU模块连接到Raspberry Pi的GPIO接口。

(2)将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到NodeMCU模块的GPIO接口。

(3)将LED灯连接到NodeMCU模块的GPIO接口。

(4)为Raspberry Pi安装NodeMCU固件。

2. 编程实现物联网功能(1)编写NodeMCU代码,读取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

(2)使用MQTT协议客户端将读取到的数据发送到MQTT服务器。

(3)编写客户端代码,订阅MQTT服务器上的数据,并控制LED灯的亮灭。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当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或湿度超过设定阈值时,LED灯会亮起,提示用户注意。

(2)客户端可以实时接收传感器数据,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1)将NodeMCU模块插入Raspberry Pi的GPIO接口。

(2)将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到NodeMCU模块的GPIO接口。

(3)将LED灯连接到NodeMCU模块的GPIO接口。

2. 安装NodeMCU固件(1)在Raspberry Pi上安装Raspbian操作系统。

(2)下载NodeMCU固件。

(3)使用`nvm`工具安装NodeMCU固件。

3. 编写NodeMCU代码(1)编写代码读取温湿度传感器数据。

(2)使用MQTT协议客户端将数据发送到MQTT服务器。

物联网应用实验报告

物联网应用实验报告

物联网应用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和实际效果。

2. 实验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作为新一代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将传感器、设备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和数据交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便利性。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智能家居领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来展示物联网在家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传感器应用我们使用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传感器设备,通过将这些设备连接到物联网平台,实现了对家庭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例如,当室内温度过高时,系统会自动开启空调,保持室内环境舒适。

3.2 控制设备我们将照明、空调、窗帘等家庭设备连接到物联网平台,实现了远程控制和智能化调节。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语音指令来控制各种设备的开关和工作模式,实现了智能家居的概念。

3.3 安防监控我们在实验中设置了摄像头和门磁等安防设备,实现了对家庭安全的监控和报警功能。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并将实时画面发送到用户手机,提高了家庭的安全性。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测试和观察,我们发现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通过物联网平台的连接,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家庭环境数据,远程控制各种设备,并实现智能化的安防监控,大大提高了家庭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和优势,同时也体验到了物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智能化生活方式。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信物联网将在更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

祝所有人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物联网方案实验报告

物联网方案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互。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物联网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2. 熟悉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3. 学习使用物联网开发平台和工具;4.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系统设计本实验采用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设备:(1)主控设备:树莓派(Raspberry Pi);(2)传感器设备: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3)执行设备:继电器、LED灯;(4)通信设备:ESP8266模块。

系统架构如下:主控设备(树莓派)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并根据数据控制执行设备,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2. 硬件连接(1)将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连接到树莓派的GPIO接口;(2)将继电器、LED灯连接到树莓派的GPIO接口;(3)将ESP8266模块连接到树莓派的GPIO接口,用于无线通信。

3. 软件开发(1)使用Python编写树莓派主控设备程序,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执行设备控制;(2)使用Arduino编写传感器和执行设备程序,实现数据采集和执行控制;(3)使用ESP8266WiFiManager库配置ESP8266模块,实现无线通信。

4. 数据交互(1)树莓派主控设备通过串口与传感器设备通信,获取温湿度、光照数据;(2)树莓派主控设备根据数据控制执行设备,实现LED灯的亮灭和继电器的通断;(3)树莓派主控设备通过ESP8266模块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实现远程监控。

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按照系统设计要求,连接传感器、执行设备和通信设备;2. 编写代码:使用Python编写树莓派主控设备程序,使用Arduino编写传感器和执行设备程序,使用ESP8266WiFiManager库配置ESP8266模块;3. 系统测试:测试传感器数据采集、执行设备控制和无线通信功能;4. 调试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优化。

物联网大实验报告(3篇)

物联网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成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连接到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2. 掌握物联网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3. 熟悉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内容1. 物联网感知层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传感器网络,实现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采集和传输。

(1)实验原理:利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通过单总线通信协议将数据传输到单片机,单片机再将数据发送到上位机。

(2)实验步骤:1)搭建传感器网络,包括DS18B20传感器、单总线通信模块、单片机等;2)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和通信;3)使用上位机软件(如LabVIEW)接收传感器数据,并实时显示。

2. 物联网网络层实验:利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节点间的数据传输。

(1)实验原理:ZigBee是一种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的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短距离、低速率的数据传输。

(2)实验步骤:1)搭建ZigBee网络,包括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节点;2)编写节点程序,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接收;3)测试网络性能,如传输速率、通信距离等。

3. 物联网应用层实验:开发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1)实验原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实时监测等功能。

(2)实验步骤:1)选择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灯泡、智能插座等;2)搭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3)编写控制器程序,实现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实时监测等功能;4)测试系统性能,如设备响应速度、数据准确性等。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实验报告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实验报告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实验报告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实验报告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实验结果。

一、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物联网技术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连接,实现物体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智能控制。

其基本原理包括传感器、通信网络和数据处理三个方面。

1. 传感器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能够感知和采集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传感器通过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通信网络传输给数据中心。

2. 通信网络物联网技术中的通信网络是实现物体之间互联互通的关键。

通信网络可以是有线网络,也可以是无线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技术中常用的通信方式,它通过无线传输数据,实现设备之间的远程通信。

3. 数据处理物联网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数据中心通过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智能控制。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工业、农业、医疗、交通等各个领域。

以下将分别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1. 工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将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远程监控和智能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例如,工厂中的机器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并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随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

2. 农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精准农业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通过在农田中布置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气象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从而合理调节灌溉和施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果。

3. 医疗领域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智能医疗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患者的生理数据,并实时传输到医院的数据中心,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随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2 实验一 RFID的系统的编码
脉冲发生在决定数值的时间段(18.8s)的 后半段(9.44s)。
(2).“4取1”编码 “4取1”PPM模式用在同时传输两个
位的情况。一个字节中连续的四个数据 对,LSB先进行传输。数据传输率为 26.48kbit/s。
8.2.2 实验一 RFID的系统的编码
8.1 实验设备简介
各功能模块如图8-2~图8-15所示。
图8-2 915模块
图8-3 14443模块
8.1 实验设备简介
图8-4 LCD模块
图8-5 电源模块
8.1 实验设备简介
图8-6 ZigBee2模块8.1 实验设备简介图8-7 系统跳线
8.1 实验设备简介
图8-8 125k模块
8.1 实验设备简介
观测系统产生的载波信号。 三、基本原理
基于高频模拟信号产生基本原理。
8.2.3 实验二 RFID系统的载波产生
四、所需仪器 供电电源、示波器。
五、实验步骤 1.测试线连接 连接示波器:使用CH1探头,地接到
XP500的Pin2,探针接到XP500的Pin1。 设置示波器:触发源选择CH1,其余设置
五、实验步骤 1.测试线连接 连接示波器:使用CH1探头,地接到
XP501的Pin2,探针接到XP501的Pin1。 设置示波器:触发源选CH1,其余设置参
照图8-22。 2.操作:连续Inventory测量 3.观测调制信号,如图8-22所示。
8.2.4 实验三 RFID系统的信号调制
图8-22 RFID调制信号波形及参数设置
8.1 实验设备简介
JX200教学实验系统能提取、展现出 RFID系统中整个的射频信号:编码信号、 载波信号、调制信号、调制载波信号、功 率放大信号、电子标签返回信号、FSK解调 信号、ASK解调信号。
对RFID国际标准中的技术标准 ISO18000-3的相关指令按照功能作用拆开 进行解析。直观、形象地感受RFID国际标 准指令执行的情况,掌握这些指令的作用 和使用方法。
图8-9 ZigBee1模块
图8-10 MCU模块
8.1 实验设备简介
图8-11 通信模块
图8-12 天线模块
8.1 实验设备简介
图8-13 射频模块
图8-14 3 × 3按键模块
8.1 实验设备简介
图8-15 测量点模块
8.2 RFID系统的基本实验
8.2.1 RFID实验的配置与准备 8.2.2 实验一:RFID系统的编码 8.2.3 实验二:RFID系统的载波产生 8.2.4 实验三:RFID系统的信号调制 8.2.5 实验四:RFID系统的天线 8.2.6 实验五:标签信息的读写实验 8.2.7 实验六:数据包分析实验 8.2.8 实验七:UHF 900M ISO18000-6实验
图8-21 RFID载波产生电路
上图中标识1为产生载波信号的实际 电路板部分
8.2.4 实验三 RFID系统的信号调制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学习ISO/IEC 18000-3,
ISO15693标准规范的第二部分规定的通 信信号调制部分,掌握标准的ASK调制技 术。 二、实验内容
通过示波器观测输出的调制信号。
设置示波器:触发源选择CH2,其余 设置可以参照图片8-24。
5.操作
在Modulation下拉菜单处,选择 ASK,启动连续Inventory测量。
6.观测信号
在天线底部或顶部放置金属板,用 示波器观测信号,了解并评估在ASK模 式下金属环境对天线工作的影响。如条 件允许,还可以加入铁氧体,用示波器 观测信号,了解并评估铁氧体在这种环 境下的作用效果。
第八章 物联网实验
8.1 实验设备简介 8.2 RFID系统的基本实验 8.3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实验
8.1 实验设备简介
为了对物联网的概念和关键技术有更 深一步的理解,基于北京泰格瑞德科技有 限公司的JX200系列教学实验系统设计了有 关RFID协议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验。
8.1 实验设备简介
8.2.1 RFID实验的配置与准备
连接电源线及串口通信连线,听到 一声蜂鸣器响后,可进行如下操作。
打开 PC_Software_Setup文件夹, 按照其中的安装说明操作后,运行TagReader.exe打开操作界面,设置好本机 正确的端口,也可以根据情况在安装时 进行设置。软件操作界面如图8-16所示 。
8.2.1 RFID实验的配置与准备
(4)测量点XP503的第一脚:标签返回FSK 信号放大后的信号测试点;测量点XP503 的第二脚:调制信号,用作示波器检测 时的同步触发信号。
(5)测量点XP504的第一脚:标签返回ASK 信号放大后的信号测试点;测量点XP504 的第二脚:调制信号,用作示波器检测 时的同步触发信号。
三、基本原理 ISO/IEC 18000-3,ISO15693标准规
范的第二部分规定包括以下两部分。 (1).“256取1”编码模式
一个独立字节的值可以通过一个脉 冲的位置来表现,脉冲在256个连续( 18.8s)时间段中的位置决定该字节的值 ,这样,一个字节耗时4.833ms,通信速 率为1.65kbit/s。读写器发送的数据帧 的最后字节要在EOF之前传输完毕。
8.2.4 实验三 RFID系统的信号调制
三、基本原理 ISO/IEC 18000-3,ISO15693标准规
范的第二部分规定为读写器和标签之间 通信用ASK调制原理进行,两种调制指数 为10%和100%。标签均可解码,而读写器 决定用哪种指数。 四、所需仪器
供电电源、示波器。
8.2.4 实验三 RFID系统的信号调制
脚是第一脚的位置,以下同:载波信号 测试点;测量点XP500的第二脚(插针下 面的脚,以下同):信号公共地。 (2)测量点XP501的第一脚:调制载波信 号测试点;测量点XP501的第二脚:信号 公共地。 (3)测量点XP502的第一脚:末级射频信 号测试点;测量点XP502的第二脚:信号 公共地。
8.2.5 实验五:标签信息的读写实 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三、基本原理 四、所需仪器 五、实验步骤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学习ISO/IEC 18000-3,ISO 15693标准规范第三部分协议和指令内容 中的读取和写入标签数据操作部分内容 。
可以参照图8-20。
8.2.3 实验二 RFID系统的载波产生
2.操作 启动连续Inventory测量。
3.观测信号,如图8-20所示 产生此载波信号的实际电路板的部
分,见图8-21中标识1。
8.2.3 实验二 RFID系统的载波产生
图8-20 RFID载波波形
8.2.3 实验二 RFID系统的载波产生
图8-24 RFID天线信号波形及参数设置
2.操作
在Modulation下拉菜单处,选择 FSK,启动连续Inventory测量。
3.观测信号
在天线底部或顶部放置金属板,用示 波器观测信号,了解并评估在FSK模式 下金属环境对天线工作的影响。
4.测试线连接
连接示波器:同时使用CH1、CH2 探头,地都接到XP505,CH1探针接到 XP504的Pin1,CH2探针接到XP503的 Pin2。
(6)测量点XP505:信号公共地。
8.2.2 实验一 RFID的系统的编码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学习ISO/IEC 18000-3、
ISO15693标准规范的第二部分规定的数 据编码方式,掌握脉冲位置调制技术的 256取1、4取1数据编码模式。 二、实验内容
通过示波器观测输出的编码信号。
8.2.2 实验一 RFID的系统的编码
二、实验内容
通过示波器观测从电子标签返回的信 号。
三、基本原理
电磁耦合、电磁波传送的基本原理。
四、所需仪器
供电电源、示波器。
五、实验步骤
1.测试线连接 连接示波器:同时使用CH1、CH2
探头,地都接到XP505,CH1探针接到 XP503的Pin1,CH2探针接到XP503的 Pin2。
设置示波器:触发源选择CH2,其余 设置可以参照图片8-24。
8.1 实验设备简介
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实验观测内部硬件构造,能更 加有效地学习RFID系统设计技术。 (2).可以进行实验并理解诸如防碰撞算 法和125k ID、ISO/IEC15693、ISO/IEC 14443、ISO/IEC18000-6和ZigBee(IEEE 802.15.4)等国际标准协议。
8.1 实验设备简介
(3)通过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可 以进行RFID应用设计,该套设备可以培养 学生在不同领域内应用RFID系统的能力。 (4)了解无线传感网的功能、掌握数据通 信的接口。 (5)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法。
8.1 实验设备简介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8-1所示。
图8-1 JX200教学实验系统硬件结构图
8.2.1 RFID实验的配置与准备
图8-16 Tag-Reader软件界面图
8.2.1 RFID实验的配置与准备
将RFID标签放于仪器天线之上,或 拿在手里离天线30cm之内处。确认系统 已经和计算机连接好,串口设置界面如 图8-17所示。
选中“Inventory”command,点击 “Run”,即可得到正常标签的UID。
JX200教学实验系统的基本参数如表8-1所示。
表8-1 JX200教学实验系统规格参数表
频率 传输协议 协议 自动应答类型 感应区域 PC接口 电源
125kHz/13.56MHz/900MHz/2.4GHz ZigBee(IEEE 802.15.4) ID/ISO/IEC 14443/ ISO/IEC 15693 /ISO/IEC18000-6 ID(125k)/近场(13.56MHz)/远场(900MHz) 10cm以内(125k、ISO14443)/30cm(ISO15693)/1m以内(900MHz) RS232C 9V DC / 12V D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