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水调歌头》

合集下载

中秋节的古诗水调歌头

中秋节的古诗水调歌头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水调歌头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丙辰】熙宁九年(1076)【达旦】至早晨;到清晨【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胜:承担、承受。

经受不住。

(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èng)【弄清影】弄:赏玩。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绮(qǐ ) 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何】几。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宋朝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

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

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

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七次。

今夕:今天。

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biàn):古汴河。

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鼓吹乐。

鸿雁:俗称大雁。

汀(tīng)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指豪华衣饰。

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曾不:不曾。

清尊:酒器。

水驿:水路驿站。

依旧:照旧。

但恐:但害怕。

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

中秋节古诗5首

中秋节古诗5首

中秋节古诗5首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处: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阳关曲·中秋月》
出处: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子夜吴歌·秋歌》
出处: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月夜》
出处: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一剪梅·中秋元月》
出处: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佳节团圆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佳节团圆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佳节团圆的古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唐代李商隐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3、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4、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5、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6、琼楼玉宇。

分明不受人间暑。

寻常岂是无三五。

7、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8、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9、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10、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11、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12、中秋佳月最端圆。

老痴顽。

见多番。

13、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14、凤烛荧荧。

那人家、未掩香屏。

15、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16、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

17、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8、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19、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20、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确,悲欢离合在所难免,唯愿人长久!《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中秋宋朝米芾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水调歌头·中秋》译文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

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

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

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

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

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

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水调歌头·中秋》注释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

元好问《短日》:短日碪声急,重云雁影深。

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兴况:情趣,意趣。

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

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

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

金瓯(ōu):酒杯的美称。

瓯,杯子。

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

阑干,即栏杆。

十二,形容曲折之多。

欹(qī):斜倚着,斜靠。

《水调歌头·中秋》赏析米芾写中秋赏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上片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

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

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

中秋节古诗词: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节古诗词:苏轼《水调歌头

【导语】中秋节,⼜称⽉⼣、秋节、仲秋节、⼋⽉节、⼋⽉会、追⽉节、玩⽉节、拜⽉节、⼥⼉节或团圆节,是流⾏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化圈诸国的传统⽂化节⽇,时在农历⼋⽉⼗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将中秋节定在⼋⽉⼗六。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中秋节古诗词:苏轼《⽔调歌头•明⽉⼏时有》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调歌头•明⽉⼏时有宋代:苏轼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译⽂丙⾠年的中秋节,⾼兴地喝酒直到第⼆天早晨,喝到⼤醉,写了这⾸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恐怕在美⽟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下清影,哪像是在⼈间。

⽉⼉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

明⽉不该对⼈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们离别时才圆呢?⼈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也能共享这美好的⽉光。

注释丙⾠: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年苏轼在密州(今⼭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台。

归去:回去,这⾥指回到⽉宫⾥去。

琼(qióng)楼⽟宇:美⽟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光下的⾝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得上。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原文及译文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原文及译文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原文及译文 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事 一作:何时;又恐 一 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 时思念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 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 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 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 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 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 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⑵达旦:至早晨;到。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到天上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经受不住。

胜(旧读 shēng ):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⑽何似:哪里比得上。

1/5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 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 饰华丽的门窗。

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全诗【诗词原文】《水调歌头》北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精华赏析】关于苏轼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抒发中秋感慨,表达中秋祝愿,这首词也成为了中秋诗词经典中的经典。

第二,就是表达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

这首《水调歌头》中秋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这一年,苏轼正在密州知州任上。

中秋佳节的晚上,苏轼挥笔写下了吟咏中秋的千古名作。

在这首词前面还加了一行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就是弟弟苏辙的字。

苏轼在这首词的序言中说“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词一开篇就颇具苏东坡式的豪迈。

中秋是一年中明月最美好的时光,岂可轻易辜负!苏轼劈头一问,其实已蕴含着对自然天道的质疑: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着宇宙天地的呢?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苏轼不善饮酒,可是面对着宇宙的玄妙,他也忍不住对酒当歌,把酒问月:他仰望着自古以来就高悬夜空的明月,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思接千载。

世间人事在发生着沧桑巨变,可是永恒不变的明月却依然充满睿智地凝望着人间的陵谷变迁。

既然是“把酒问青天”,接下来笔锋自然一转来到了天上:“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间已经沧海桑田,那么天上现在是何年何月何日了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整首词当中最有“仙气”的几句。

随着苏轼的情绪抒发,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高台上翩翩玉立的苏轼,宽袍长袖随着秋风轻轻扬起,好像是一位随时都能御风而行的神仙真人。

苏轼在词中所写到“天上宫阙”其实象征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远离人间俗世,归隐田园山林的悠然。

在他的词中,“天上”和“人间”实际是代表着出世和入世的矛盾纠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水调
歌头》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
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
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
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