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
卢沟桥事件简介

卢沟桥事件简介
卢沟桥事件,又称北京保卫战,是指1937年7月7日,
日军阵地指挥官厨川汉藏所下达的“挑衅老百姓”的命令,命令
士兵从卢沟桥开始,沿京保铁路向南进攻,试图占领北京市区。
这一事件被视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始,也是中日全面战争的开端。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部,是连接北京和山西省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
当日,日军所在的卢沟桥驻地周围的居民听到了奇怪的动静,纷纷涌到桥头上观望。
突然间,一声鸣笛响起,随之而来的是日军的机枪、火炮等重火力的狂轰滥炸。
卢沟桥尘土飞扬、残垣断壁,成为了那场凶险而毁灭性的战争中最值得人类反思的场景之一。
事实上,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的开始。
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占领了河北、山西等省的重要城镇,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破坏。
卢沟桥事件不仅让中国起义军和国民政府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也震动了世界,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卢沟桥事件之后,国共两党达成了抗日共同纲领,共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在各地人民的支持下,中国军民奋勇抵抗,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力量。
8年抗战中,中国军民进行了长达7年的艰苦奋斗,最终在1945年以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和平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卢沟桥事件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它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的命运和发展方向,也对全球和平和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凝视真相,领悟历史的深刻启示,并汲取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为今后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卢沟桥事变名词解释

卢沟桥事变名词解释卢沟桥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打着“搜查军械”的幌子,突然袭击位于北京郊区的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爆发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事变的背后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
1.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部的卢沟,是一座连接北京和山西、河北的重要战略桥梁。
卢沟桥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为日军侵略中国的目标之一。
2. 搜查军械:日本侵略者在发动袭击之前以搜查中国军火库为由,向中国驻守在卢沟桥的军队提出搜查要求,用以掩饰其真正的侵略意图。
3. 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与中国国民党联合抵抗日本侵略。
卢沟桥事变中,中国的抵抗由八路军负责。
4. 江西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创立了革命根据地。
在日本发动侵略之后,由于山岳峻险,成为抗击日军的依托基地。
5. 丁壮:指中国农民兵中的青壮年,对于保家卫国、抵抗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6. 特务:指日本侵略者派遣到中国进行谍报、破坏和颠覆活动的特工人员。
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项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其它各个社会阶层的民主人士推动的抗日抗侵略的统一战线,卢沟桥事变无形中对这一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两小时共和国”:指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即将北京丢失给日本侵略者,这段时间被形容为中华民国的领土丧失的短暂时期。
9. 《告全体同胞书》: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全国同胞的公开信,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是第一次由共产党发布的全局性的抗日动员宣言。
10.《告北京市民书》:是中国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发布的公开信,呼吁北京市民支持国民党政府,抵抗日军侵略。
这是抗日爱国运动在北京的主要动员宣言。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不愿再忍受日本侵略和欺凌的决心,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悠久的卢沟桥

历史悠久的卢沟桥卢沟桥,又称“盘古桥”,位于中国北京市的海淀区,横跨于岳各庄一河之上,是北京最早的石拱桥之一。
卢沟桥的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国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
卢沟桥建成于公元公元1189年,也就是北宋时期。
当时,即如今的北平地区正处于国际嘉定贸易通道上,成为北方的商业重镇。
卢沟桥的建造,则是满足了京城与其周边地区的交通需求,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这座古老的桥梁属于石拱桥的类型,使用了优质的大理石为桥石,桥面采用了石头和青砖。
它的设计独特,结实耐久,被誉为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
卢沟桥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件要数发生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
这次事件引发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开始。
卢沟桥作为一座战略要塞,成为了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的第一目标。
在七七事变中,卢沟桥被敌人遭受了严重破坏,成为了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民族浩气长存的象征。
解放后,卢沟桥得以修复并恢复使用。
如今,游客们可以在卢沟桥上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桥上保存有大量的历史痕迹和纪念碑,记载了这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岁月。
桥下的水流依然潺潺,桥两边的青山仍然青葱,给人一种跨越历史时空的感觉。
卢沟桥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
卢沟桥不仅是北京这座古都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卢沟桥的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荣耀。
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历史的印记。
总之,卢沟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桥梁,见证了中国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变迁。
它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代表。
卢沟桥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见证者,也是人们缅怀历史的重要场所。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这样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印记。
卢沟桥

卢沟桥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
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
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
桥身总宽9.3米。
桥面宽7.5米。
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
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
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
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课文《卢沟桥烽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中国石拱桥卢沟桥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卢沟桥的特点中国的卢沟桥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石拱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的卢沟村。
下面将介绍卢沟桥的特点和历史。
首先,卢沟桥是一座传统的石拱桥。
这座桥是由多个拱石组成,并以巨大的石柱和石栏杆作为桥的支撑结构。
石拱桥具有厚实坚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承载桥面的重量,保证了桥的稳定性。
拱石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呈现出古朴、庄重的魅力。
其次,卢沟桥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座桥开始修建于公元前1189年,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建,如今的卢沟桥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卢沟桥曾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联通北京与其他城市的关键桥梁。
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朝时期,卢沟桥因为它的战略位置而起到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此外,卢沟桥还有着独特的建筑设计。
桥身的主体结构采用了拱桥形式,主跨长约37米,由11个石拱构成,两边还有12个拱,共23个拱洞。
拱下的两侧分别有长方形的桥洞,使行人能够在雨天或夜晚顺利通行。
桥面采用灰瓦铺装,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拱和桥面融为一体,显示出独特的美感。
此外,卢沟桥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元素。
例如,桥上的石拱和桥洞上刻有大量的花纹和雕塑,包括花草、鸟虫、人物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此外,桥上还有几座亭子,供行人休息观景。
这些建筑元素的存在使卢沟桥在历史上获得了“中国最美丽的石拱桥”之称。
卢沟桥还与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桥上的亭子曾经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戏曲《牡丹亭》中世界著名的场景之一、此外,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卢沟桥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中,卢沟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亮丽烙印,因此赢得了“卢沟桥事变”之称。
总之,中国卢沟桥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独特的石拱桥。
它的传统设计、厚实的结构和美丽的装饰,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
这座桥连接着古今并重的历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

材料一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卢沟桥(Lugouqiao)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也是京畿公路的第一座大桥。
这座桥横跨于大运河上,又称为北京桥,其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卢沟桥的建造始于公元1189年,建成于公元1192年,历经了800多年的风雨沧桑。
桥面由26个孔洞组成,整座桥长266.5米,宽9.3米,高5.3米。
桥面上的石狮、石马、石羊等石雕工艺精美,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卢沟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连接了中原地区和华北地区,是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它不仅是交通的枢纽,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卢沟桥上的石碑、石刻、石雕等文化遗迹,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卢沟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卢沟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这次事变是由日本侵略者挑起的,他们借口搜查中国军队的军火,企图扩大战局。
然而,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得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为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也成为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象征。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填膺。
中国人民纷纷投身到抗击侵略的行列中,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卢沟桥事变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勇敢抵抗侵略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象征。
卢沟桥事变后,桥身多次修复和重建,以保持其原貌。
如今,卢沟桥已成为一大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桥上的石狮、石马等石雕仍然保留完好,让人们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
卢沟桥作为一座古老的桥梁,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它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卢沟桥的存在,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卢沟桥详细介绍

卢沟桥详细介绍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距市中心约1公里。
它是我国现
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桥长27.5米,宽8.7米,高10米。
桥
面由7条石铺砌而成,南北走向。
桥的两端各有一个石狮子,姿
态各异,雄赳赳,气昂昂。
卢沟桥是我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纪念性
桥梁。
1937年7月7日晚上,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中国守军坚决抵抗。
卢沟桥上的战士们有的手握钢枪、有的手持
手榴弹、还有的手握大刀……向日军发起进攻。
战士们虽然英勇
顽强、视死如归,但仍有许多战士被日军击中而牺牲了。
这件事在《北京日报》上作了详细的报道。
从那以后,卢沟
桥就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这里冉冉升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1999年7月1日零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了国
歌《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1 —1 —。
卢沟桥是如何成为旅游景点的?

卢沟桥是如何成为旅游景点的?一、历史悠久的卢沟桥卢沟桥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卢沟镇,是连接北京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座古老桥梁。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卢沟桥的建造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桥梁建设的杰出代表。
在多个朝代,卢沟桥都是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
清朝时,卢沟桥是通往北方的必经之地,丰富的商业活动和繁华的人流使得它成为京郊重要的经济中心。
同时,卢沟桥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为北京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场所,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和记录。
二、文化底蕴的彰显卢沟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桥上建有众多石刻碑文,其中包括了大量历史人物的碑铭、古代风俗的描绘以及文化交流的纪录。
这些石刻碑文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对历史的真实见证。
游客可以在参观卢沟桥时,近距离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和厚重。
此外,卢沟桥附近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雁栖湖、石峪关等。
这些古迹和遗址与卢沟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游客们可以在欣赏千年古桥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三、自然风光的胜景卢沟桥位于山水之间,周围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
桥头有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清澈见底,水中有着各种鱼儿在嬉戏。
桥旁有茂密的树林,景色宜人,春日里桃花盛开,夏日里绿树成荫,秋天时枫叶红透,冬季雪景更是美不胜收。
此外,卢沟桥还坐落在雁栖湖的边缘,湖水平静如镜,映衬着桥梁的倒影,美不胜收。
湖畔的草地上,人们可以尽情踏青、野餐,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四、保护与改造的努力为了更好地保护卢沟桥这一历史遗迹,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了大量的保护与改造工作。
他们修缮了卢沟桥的外观和结构,保持了原貌的同时,也加固了桥体的稳定性。
同时,在卢沟桥附近修建了设施齐全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方便游客的参观和休息。
此外,政府还注重旅游区的环境整治,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
他们提倡游客文明旅游,不随地乱扔垃圾,不破坏环境,共同维护卢沟桥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卢、郊、拱、堤、损、坦、阅、碑、侵、馆” 8个生字,会写“卢、郊、设、型、组、损、宽、坦、侧、栏、皇、燕、攻、抗、馆”12 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2、熟读课文。
学习过程:
定向·诱导
一、导入,揭示课题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卢”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跟哪个字长得很像?比较“卢”和“户”。
(二)齐读课题。
(三)请学生展示课外收集到的卢沟桥资料。
(四)学生介绍,老师适时小结,补充。
二、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自学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
2、学生自学,老师辅导。
展示·答疑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展示课件第三屏)
1.出现拼音,全班齐读。
2.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3.给生字组词。
4.评说比较难记的生字。
5.师生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6.(展示课件第四屏)指导学生辨写形近字。
户()郊()坦()
卢()校()但()
侧()栏()型()
测()烂()形()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生字关我们已经过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是否能把课文读好。
1.读书比赛,看谁读得好?你们想怎么来比赛?
学生自主选择比赛形式。
2.评价是否读得准确、正确、流利。
3.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卢沟桥的?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的?
5.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描写动物形态的词语,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反馈·总结
1、谈谈收获。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