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简介

合集下载

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卢沟桥简介

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

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

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

桥身总宽9.3米。

桥面宽7.5米。

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

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

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

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卢沟桥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简介“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数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游人。

尤其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镌碑建亭,将乾隆御书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刻在碑上之后,更加闻名遐迩。

1987年古桥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名列第十四位,从此古桥将显示出它的新风姿。

(一)历史简述拥有“前挹九河,后拱万山”之势的北京湾,在其出口处有一条长河,自西北向东南滚滚而下,即今永定河。

该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北之雷山,古时曾叫过漯水、浑河、小黄河、墨水河、桑乾河、无定河等名称。

因其水质浑浊,泛滥无常,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帝为镇治水患而“金口玉言”,将无定河改为永定河。

此河自唐代始又叫卢沟。

一是因其流经京西卢师山下;一是古代京师人把黑浑色称“卢”,故名。

南北旅客,无论从华北大平原北上,还是从东北松辽平原、西北内蒙高原南下,均须横渡卢沟。

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卢沟渡口的发展。

从燕国的蓟城,到辽代的南京,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卢沟渡口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与日俱增。

但是“卢沟河水非常浑浊而湍急,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据水位深浅,选择地点搭临时桥梁。

后来官家在河两岸造了一座浮桥……”。

这是宋朝使臣许亢宗在公元1125年出使北国时所写《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有关卢沟渡口的一段描写。

公元1153年,金主完颜亮扩建了辽南京城,迁都后改为中都。

作为北方中国的政治中心,进出都城的惟一门户——卢沟渡口,仍用临时木桥或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之形势。

于是,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至明昌三年(1192),在卢沟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的大石桥,名广利桥,即中外驰名的卢沟桥。

卢沟桥至京城30余里,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

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亲朋的饯别酒,启程上路,来到卢沟河畔已是夕阳西下之时了。

客人们不得不打尖投宿准备来日早行。

于是此处逐渐发展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宿点。

我们现在可以看见的一幅古画——元代《卢沟伐木图》把当时卢沟河畔茶肆酒馆、招商旅店之繁华及策马驱车、步行担担、风尘仆仆客人之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

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突发,形势骤紧,举国上下要求立即全面对日作战的呼声直冲牯岭。

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

”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代表全体红军打来的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7月17日上午,一身戎装的蒋介石面对100多名各党派代表、各界名流正式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呼声终于有了回音。

政治背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这么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因为卢沟桥事变事件是1937年7月7日。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卢沟桥事变的资料简介,一起来看一下吧。

卢沟桥事变简介79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

日军占领东北后,阴谋将魔爪伸向华北,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

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此后,日本侵占我华北大片领土,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内陆腹地。

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

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

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

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

于是,日军攻击驻军地,国民党军队在卢沟桥进行抵抗,开启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迹

卢沟桥事迹

卢沟桥事迹
摘要:
一、卢沟桥简介
二、卢沟桥事变背景
三、事变经过
四、事变影响
五、结论
正文:
卢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南部丰台区,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对华全面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卢沟桥事变背景源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

自20世纪初,日本开始入侵中国,试图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经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并继续向华北地区扩张。

卢沟桥成为日军进攻华北的重要目标。

事变经过如下: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上英勇抵抗,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

随后,日本军队占领了北平(今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抗议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抗日救国。

卢沟桥事变的影响极为深远。

首先,它标志着日本对华全面战争的开始,导致了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破坏。

同时,事变激发了全国
人民的民族觉醒,增强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抵抗。

12月1日,南京保卫战开始,南京最终于12月13日被日军占领。

此后,中国全民族抗战进入了长达八年的艰难时期。

总之,卢沟桥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不仅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而且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觉醒。

在事变中,中国军队英勇抵抗,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卢沟桥事变起因是什么

卢沟桥事变起因是什么

卢沟桥事变起因是什么卢沟桥事变简介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

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全长265米,宽8米,最宽处可达9.3米。

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

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

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卢沟桥事变简介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

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突发,形势骤紧,举国上下要求立即全面对日作战的呼声直冲牯岭。

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

”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代表全体红军打来的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7月17日上午,一身戎装的蒋介石面对100多名各党派代表、各界名流正式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呼声终于有了回音。

政治背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金大定29年),完成于1192年(金明昌3年)。

此桥因跨卢沟河而得名。

它工程宏伟,艺术精巧,久负盛名。

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行记》称赞“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因而,欧洲人也称其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米。

共有桥墩10个,桥孔11个。

每个桥墩的平面均呈船形,迎面砌成分水尖。

桥栏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狮501个。

这些石狮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让人流连忘返。

卢沟晓月是古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乔动脉内有清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碑。

桥西面有清康熙皇帝视察永定河碑与乾隆皇帝重葺卢沟桥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一部在卢沟桥附近借“军事演习”之名,向中国驻军寻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方拒绝。

当交涉还在进行时,日军即向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

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抵抗。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

以此为标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国抗战爆发。

卢沟桥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

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

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

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

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

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

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

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
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

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

”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