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卢沟桥》教学设计--长征小学范艳梅

《卢沟桥》教学设计--长征小学范艳梅
狮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具有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你对卢沟桥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回答
调动多种感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本节课题。
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自主、主动、生动的学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
1、细读思考:(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用视觉、听觉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
六、教学评价设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学生从理解与玩味中体会阅读的愉悦,从而感悟文本的妙趣。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合作中进一步探讨,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26.卢沟桥
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最美的奇观
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分析课文的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老师提出地问题能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完成。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3、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找出评价卢沟桥的词句来。(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卢沟桥的特点来。(3)解释词语:独一无二、奇观 你知道这是谁的评价吗§、全班一起来朗读本段,读出卢沟桥的闻名世界的豪迈来。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2.解决问题: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四、细读课文。

(一)导入读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的形势怎样呢?指说。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

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

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

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1一、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卢沟谣》,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4拍长音,反复记号,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3.通过学唱此歌,用主流文化滋润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学会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旋律特点,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三、教学难点:歌曲中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学生随音乐进入教室准备上课 1.律动 2.导入:虽然刚刚的律动很欢快,但我们今天的话题却有些沉重。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座桥,它一边是历史的崎岖,一边是和平的坦途,八百年风雨迷障,积淀了沧桑,绘制了庄严,它就是“卢沟桥”。

它到底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观看视频,了解“七七事变”。

从“七七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展开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而创作的歌曲《卢沟谣》。

4.老师带来了陶笛,老师先来吹奏一遍,同学们欣赏一下。

老师表现的肯定也不是很好,我们来欣赏一下原唱,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整体感受一下歌曲。

——欣赏卢沟桥图片。

5.看书,了解歌曲的基本信息和符号、标记。

1=F 4/4 中强渐强强更强中速渐慢稍慢渐快中速渐慢6.模唱歌曲 7.填词演唱 8.难点解决。

9.分角色演唱歌曲,或其它形式演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卢沟谣》是一首历史童谣,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空洞说教,力图用简单深刻、清新质朴的语言,再现中国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力图聚焦永定河、卢沟桥、宛平城这些特殊的深深打着中华民族烙印的载体,折射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希望同学们通过歌曲的学习能够“勿忘国耻,爱我中华!”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2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

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

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在入围《唱响中国》终评的36首歌曲中,这首童声合唱《卢沟谣》是唯一的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来说,都让人倍感清新流畅。

并被评为“共产党建党90年大众最喜爱的10首爱国主题新歌”之一。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学目标1. 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 了解歌曲段落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3. 掌握“渐强,反复跳跃,结束句,倚音”等音乐记号。

教学重点1. 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

教学难点音域较宽,从1到低一个八度5。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师出示“卢沟桥”的高清风景图片。

2. 生观看图片,感受卢沟桥美丽的风景。

二、朗读歌词1. 师播放伴奏音乐,并朗读第一段的歌词(PPT歌词滚动出现)2. 师带生一起朗诵第一段歌词。

三、学唱第一段1. 师范唱第一段歌词,生聆听。

2. 生尝试用声音表现卢沟桥的美景。

四、解决第一段难点1. 师逐句示范“元明清,七百年”,让生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将声音大胆沉下。

2. “卢沟渡,摆渡船”,要唱得连贯。

五、处理歌曲1. 师再次范唱第一段,并在强调的地方加上手势。

2. 生复唱歌曲,着重注意师强调的地方。

3. 师小结:卢沟桥的景色非常美,你们的歌声也非常美,老师真的很满意。

六、学唱第二段1. 师范唱第二段(愤怒的),让生聆听并谈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感?2. 请生用愤怒的情绪,唱第二段的歌词。

3. 比较两段的结束句:万古卢沟佑安澜(二段)——清唱——起伏较大卢沟晓月照大川(一段)——清唱——平缓4. 讲解结束句5. 出示乐谱,让生掌握反复跳跃记号,并整理歌曲结构:B—B(加一句)—结束句。

七、处理歌曲1. 师引导生用隐忍、压抑——愤怒——宣泄的方式来演唱第二段。

《卢沟桥》教学设计

《卢沟桥》教学设计

《卢沟桥》教学设计《卢沟桥》教学设计范文教学内容:(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分析:它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美观的造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同时通过介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告诉我们卢沟桥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这篇课文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我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指导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习作;第三课时讲卢沟桥的历史意义,背诵第二自然段,复习生字词。

这节录像课我讲的是《卢沟桥》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对我执教的这一课作如下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第二课时要讲授的重点。

第2自然段的写法很典型,具有代表性,是一篇指导学生写“桥”的好片段,有以下特点:(1)使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先总的概括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接着分两层具体描写了设计怎样科学,造型怎样美观)。

(2)使用了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桥的雄伟壮观;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桥的坚固;使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桥柱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

(3)作者观察十分细致(“石拱”、“石桥墩”、“桥面”、“石板”、“石栏”、“石柱”、“石狮”等等,都是作者观察的对象)。

学情分析:由于长期坚持这样的理念,学生也能“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

如今,他们既能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模仿有鲜明写作特点的课文写段和篇,他们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受益者。

设计理念:追求“以生为本”的开放课堂。

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创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长期坚持“以学定教”、“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走一个来回’”(即指导学生从阅读到写作的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创新地使用教材,大胆进行教改实践。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和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和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和反思本文是关于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和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2、指名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

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2、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4、品味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句子,你从这些句子中懂得了什么?(1)交流:“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

)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可见日本侵略者怎么样?(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誓死卫国)(5)同学们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得这么深刻,真不错!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同学们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判断的呢?(板书:蓄谋挑衅)“显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我军的足智多谋)(6)有感情朗读。

卢沟桥教学设计与教案

卢沟桥教学设计与教案

卢沟桥教学设计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2)掌握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2)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2)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卢沟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外观特点。

(2)提问:你们听说过卢沟桥事变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分析事变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祖国。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事变背景和原因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5.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卢沟桥事变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事变的经过和历史背景。

2.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当时的历史人物,亲身体验事变的发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和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和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和反思1、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齐读课题。

烽火什么意思?描写战争的文章,读的时候要气势宏伟,悲壮有力。

教师范读,齐读。

2、看,这就是卢沟桥现在的照片,从它的桥面上,你看到了什么?3、坑坑洼洼,它就是卢沟桥烽火的见证,让我们把思绪拉到74年前,了解一下卢沟桥烽火发生的背景,你知道吗?4、提到背景,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中华民族感到耻辱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军队炸毁了沈阳近郊的一段铁路,不但诬陷是中国军队炸毁的,还诬陷中国军队袭击日军。

于是他们炮轰沈阳军事重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

更让人羞耻的是,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却下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使得卑劣的日军在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四个多月就侵占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

日寇的虎狼之心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接着逐步蚕食华北,妄图将****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于是,日本又策划了蓄谋已久的挑衅,发动了本文所描写的“卢沟桥烽火”。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准课后的生字,读通课文。

5、检查音、义、形。

(学生自读、个别读,齐读)6、ppt第一段:读一读第一段,看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学生自读,教师作图)我们来看一下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是怎样的?7、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描写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的是2——几自然段,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9日凌晨(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发现了吗?都是在夜里)8、请大家看看卢沟桥在各个时间分别在谁的手中。

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9日凌晨日军日军日军我军10、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当时的战况。

ppt2——3段11、认真读一读这两段,看看这一段中有没有不懂的问题?12、看看这一句话你理解吗?(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蓄谋已久是什么意思?这代指什么?为什么说日军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是蓄谋已久的行为?挑衅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日军的行为是在挑衅?蓄谋已久的挑衅就是赤裸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教学设计
李场小学张全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
认识卢沟桥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出示卢沟桥的图片
1、同学们,你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吗?
2、师板书课题(卢沟桥)。

3、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简介卢沟桥。

二、初步感受
1、播放卢沟桥教学朗读
2、你喜欢卢沟桥吗?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和同桌读一读,说一说。

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之间,讨论课文,交流感受。

三、引导细读,深入学习。

(一)引导学习第1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提纲。

2、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

板书(简介地点修建时间)
(二)重点学习第2然段
1、默读第2然段,概括建筑特点。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1)设计科学
出示课件,指一生读,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语句划上横线。

教师小结:八百多年,266.5米长,即使是发大水,卢沟桥却完好无损。

多么伟大的桥,多么伟大的造桥人啊!
(2)造型美观
1、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

2、教师结合课前上网搜集的石狮子图片,引导学生学习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是啊!精雕细刻的石狮子把卢沟桥打扮得格外美丽,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些石狮子吧!
(姿态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3、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把姿态各异的石狮子一一展现呢?
4、扩散思维:还有的狮子在做什么呢?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5、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3)课件出示本段第一句话。

师总结:卢沟桥的特点开头用8个字就概括出来,接下来详细的描述,把它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这种写作方法“总——分”,你今后在写作中可以用一用。

(三)学习第3然段
1、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了解对卢沟桥的评价。

2、师总结:这么美的卢沟桥,引无数名人竞折腰。

清朝乾隆皇帝,为她的月景倾倒写下了“卢沟晓月”四个大字,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称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4、5自然段。

2、简介“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

3、每年的7月7日,我国人民为什么都要在这里开展纪念活动?
4、今天,当我们再次站在卢沟桥上时,你又会想到什么?想到谁呢?
(学生抒发感受,教师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这是一段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历史,所以,每年7月7日,人们都要在卢沟桥上举行纪念活动。

纪念“七七事变”,纪念八年抗战,纪念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

四、总结课堂,深化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设计科学,造型美观的卢沟桥,但要记住那些建造这座桥的古代劳动人们,更要记住7月7日这一天和那些曾为我们流血的先烈。

五、布置作业
仿造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26.卢沟桥
简介地点修建时间
建筑特点设计科学
造型美观
历史意义七七事变八年抗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