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及精子畸形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的采集与处理
小鼠麻醉
将小鼠麻醉,并固定在 操作台上。
暴露骨髓
用消毒手术刀切开小鼠 的腿骨,暴露骨髓腔。
采集骨髓细胞
用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 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
细胞。
细胞处理
将采集的骨髓细胞进行 洗涤、离心、分离等处 理,得到所需的细胞样
本。
骨髓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细胞培养
将处理后的骨髓细胞接种在细胞 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培养 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进行培养。
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 致突变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有 助于深入了解致突变物的致癌机
制。
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与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突变物能够诱导小 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成,这可能是致突 变物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恶性转化的重 要机制之一。
实验结果还提示,致突变物的致突变作用可 能与其在体内的代谢活化有关,因此需要进 一步研究致突变物的代谢活化过程及其与微 核形成之间的关系。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 微核试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
了解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的细胞遗传 学方法。它通过观察细胞中微核(微小的细胞核)的数量, 来评估细胞受到的遗传损伤程度。
染色体结构畸变
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如断裂、倒位、重 复等。
染色体数目畸变
观察染色体数目畸变情况,包括非整倍体、多倍体等。
畸变类型与实验条件关系
探讨不同实验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类型的差异及其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较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固定15min,晾干。 4、染色:用新鲜配制的10%Giemsa染色 10min。 5、观察计数: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再用 油镜观察计数。PCE细胞呈蓝灰色,正染 红细胞(NCE)呈桔黄色。计数1000个 PCE细胞中含有微核的细胞数,并且计数 200个细胞中PCE与NCE的比例。
注意事项
Giemsa染液pH6.8是细胞染色质量的重要 保证; 推制良好的骨髓涂片是本试验的关键步骤; 正确区分PCE细胞、NCE细胞及白细胞; 正确区分微核与染料颗粒。
材料
试剂:甲醇、冰乙酸、吉姆萨(Giemsa) 染液、小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pH6.8, 环磷酰胺。 器材:晾片架、1ml注射器及针头、载波 1ml 片及推片、显微镜(具油镜头),细胞计 数器。 动物:小鼠,体重24-28g,雄鼠。
试验方法
1、给药:将小鼠称重随机分成二组,一 组为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0.2ml/10g.W), 一组为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 1mg/10g.W)。 2、涂片:给药24h后用颈椎脱臼处死小鼠, 取出股骨,用滤纸擦净,纵形剪去1/4-1/3, 用针头挑出骨髓,放在已滴好一小滴小牛 血清的载波片上(血清宜滴在载玻片的一 端),用眼科镊头将骨髓团充分分散,推 片,在空气中晾干。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Micronucleus Test for Bone Marrow Cell in Mouse
西南大学药学院
目的
学习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 PCE)微核测 定方法,了解环磷酰胺对骨髓细胞染色体 的损伤作用
原理
微核是指细胞中主核之外的颗粒,染色与细胞核 一致,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呈圆形或杏 仁状。微核是细胞内染色体断裂或纺锤丝受影响 而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滞留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 因而微核试验能检测药物或其它物质诱导产生的 染色体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 学终点。 微核试验可用多种细胞,但在有核细胞中难于与 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分,故常计数PCE中 的微核,因为红细胞在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 数小时将主核排出而微核被保留下来。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报告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报告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研究小鼠精子畸形对后代的影响,以期为人类生育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选取了30只健康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
在受孕前接受了精子畸形诱导剂处理,而对照组小鼠则未受任何处理。

经过一系列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

首先,实验组小鼠在受孕后产下的幼崽数量明显减少,平均每只小鼠产仔数量
为4只,而对照组小鼠的平均产仔数量为7只。

这表明精子畸形对小鼠生育能力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实验组幼崽中,出现了较高比例的畸形幼崽,包括畸形四肢、畸形头部等。

而对照组幼崽中几乎没有出现畸形情况。

这进一步证实了精子畸形对后代健康的不良影响。

此外,我们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崽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
实验组幼崽的生长发育明显滞后于对照组幼崽,体重增长速度较慢,行动能力较弱。

这说明精子畸形不仅影响了幼崽的出生情况,还对其后续的生长发育产生了长期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精子畸形对后代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影响
了生育能力和出生情况,还对幼崽的生长发育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影响。

这一结论对于人类生育健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维护精子健康,减少畸形对后代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精子畸形的形成机制,寻找可能的干预手段,以期能够更好地保障后代的健康。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人类生育健康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小鼠脾脏与骨髓细胞在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分析中的应用

小鼠脾脏与骨髓细胞在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分析中的应用
0 5 0 10 0
2 00 10 10
毒效应 表现 无异常 无异常 无异常 无异常 轻微竖毛 竖毛 , 软便 死亡 无
注射前 体重 均数 士标准差
2 9+ 0. 2 0. 8 2 9 10. 4 0. -- 7
注射后 体重 均数 士标准差
2 . 士0 8 0 9 .2 2 . 土0 6 0 5 .9
5 , 0 2 0 3 0 4 0 5 0 / g体 重 6个 0 1 , , , , mg k 0 0 , 0 0 0
1 8
1 )阿克苏市东城医 院。
本文于 18 年 4月 2日收至 97 ‘
下注射 P HA 量取 20 /g 重,MMC 给 0mgk 体 结 果 与 讨 论 药量按标定 的 L si - gk 体重)的 Do . 5 /g (v m 12 14 18 11 取 量, 2 , 5 0 2 , /, , /, /6 / 即 . 1 , 5 5 . . 2 6 ( 一)不同剂盆 P A 刺激小鼠 H 脾脏、骨 0 15 /g体重。考虑到 MMC 诱发 D A 髓细胞的分裂指数 . 2mgk 3 N 损伤通常是在 S 期的特点〔, Hed 推荐的 7按 3 dl e 如表 1 所示,P A 各剂量组脾脏和骨髓 H 一次染毒方案L 待 P A注射4 小时将生理 细胞分裂指数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非常显 , H 6
分裂相的影响
动物分7 每组 1 只,雌 组, 0
Yn e n a.A ayi o MN d i s X f e l n ls f a C n u u l : s n A
Mo s S le ad o e ar w e l u e en B n M r o C ls p n
雄各半, 逐一称重。P HA 以生理盐水稀释, 按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讲解学习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讲解学习
剂量选择:以1/5 LD50为最高剂量组,下设3-4个剂量组,同时设阳 性和阴性对照。
染毒途径:经口、经皮、经呼吸道、注射。
染毒次数:多次染毒法(每天染毒一次,连续4天,第五天取样) 两次染毒法(第一次染毒24h后进行第二次染毒,6h取样)
五、操作步骤
本次实验染毒处理: 环磷酰胺
剂量:0.8mg/10g 每次染毒(腹腔注射) 次数:多次染毒法(4次)----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
五、操作步骤
骨髓液制备 ↓
涂片 ↓
染色 ↓
观察与计数
五、操作步骤
骨髓液制备及涂片 猝死:颈椎脱臼、麻醉 取组织:胸骨、股骨 获取骨髓液:在胎牛血清中迅速制取骨髓液 涂片:均匀
五、操作步骤
染色 涂片充分晾干后 染色:1. 平置涂片于染色架上,滴加试剂一5滴,
迅速均匀盖满涂片,染色1.5 min 2. 不要丢弃试剂一,直接滴加试剂二10滴, 轻轻均匀摇晃涂片使染液均匀覆盖涂片,染色8 min 3. 水洗涂片30s, 待干后镜检
到严重抑制,实验结果不可靠
2. 微核率: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以千分率(‰)表 示
(若一个PCE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微核,仍按有一个微核细胞计数)
3.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微核发生率,根据实 验对象的不同,应与相关文献报道或研究历史数 据相一致。
4.统计分析(Poinsson分布、二项分布、X2检验等)
试验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时, 可认为受试物为具有遗传毒性。
骨髓微核观察的步骤
取胸骨
擦净血污,剔去肌肉
剪去骨骺端
小牛血清
混匀、推片
晾干
Giemsa应用液 反面冲洗、晾干 细胞计数
六、注意事项
骨髓液制备:迅速。在胎牛血清中迅速制取骨 髓液。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一、目的与要求1. 熟悉微核的概念、微核的来源、体内微核试验的实验设计、微核试验检测的遗传学终点。

2. 学习和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基本方法步骤,嗜多染红细胞及微核细胞镜下观察。

3. 了解微核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方法及结果的评价。

二、实验原理微核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无论是断片还是整条染色体,其实质都是遗传物质,一但发生畸变,就有能形成遗传物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突变,因此,微核的检测实质上就是遗传物质突变的检测,现已被卫生部定为外来化合物毒理检测的—个必检指标。

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

主要可检出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传统的微核试验是体内试验,它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中的微核。

微核可位于多种细胞,但在有核细胞中难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分,所以只有在无核的红细胞中才易辨认。

在骨髓中无核的红细胞有嗜多染红细胞或称晚幼红细胞(呈灰蓝或浅蓝色)和成熟红细胞(呈粉红或桔红色)两种,正常情况下嗜多染红细胞占多数,所以观察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PCE指在红细胞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数小时将主核排出而微核仍保留在细胞质中的细胞,但由于嗜多染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核糖体,因此Giemsa染色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的核糖体已消失,被染成淡橘红色,使嗜多染红细胞在染色上与正常RBC(NCE)有所不同。

微核可以由染色体诱裂剂导致的染色体无着丝粒片段所构成,也可以由非整倍体诱发剂所导致的落后染色体形成。

三、实验设计1. 动物选择:常用小鼠,体重18~20 g,7~12周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2. 染毒途径:原则上与人接触化学毒物相同或相近的途径。

3. 染毒次数及取样时间:一般采用两次染毒或多次染毒。

两次染毒:第1次染毒后24小时进行第2次染毒,6小时后取样;多次染毒: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5天,末次染毒后24小时取样。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推片 固定 染色 观察并记数
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目的和意义:
1、学习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作 2、了解动物体内染毒及染色体畸变类型
染色体畸变:
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 改变,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适当细胞 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
染色体畸变分析: 指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又称为 细胞遗传学实验
注意事项: 1、剪胸骨时通过剪断两边的肋骨来把整块 胸骨取下来,以防不小心把胸骨剪断 2、挤出骨髓处的肌肉要剔除干净 3、滴到玻片上的小牛血清不要太多,涂时 要涂匀,以便推片 4、染色前可以先看一下整体涂片情况,细 胞分散度是否良好 5、关键步骤是制作良好的骨髓涂片以及优 良的染色
流程图
处死小鼠,取胸骨
图 1:正常精母细胞(× 1000 ) 图 2 :精母细胞染色体环(× 1000 图 3 :精母细胞链状四价体(× 1000 ) 图 4 :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 1000 )
注意事项:
低渗是本实验的关键,控制好低渗时 间,做出分散良好的染色体标本,关系到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流程图
处死小鼠,取股骨 取骨髓,离心
结果分析与评价
结果: 以每只动物为观察单位,每只动物观察100个中 期分裂相,计算其畸变细胞率 分析与评价: 1 阴性和阳性对照组的畸变率应与所用动物 的种属及有关资料相符 2 试验结果可以用多种统计方法处理,所得 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3 各实验组即便细胞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 应该有显著性差异,还应有剂量反应关系
注:在主核排除时,微核仍保留在细胞中
操作步骤:
一 染毒:
染毒途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染毒二次, 0、24小时各染毒一次,6h后取样 染毒剂量:50mg/kg

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3.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Giemsa染色时网织红细胞呈蓝灰色,称为多染红细胞;而成熟红细 胞染色呈橘红色,称为正染红细胞。
三.实验步骤 1.染毒:昆明种小鼠,环磷酰胺100mg/kg腹腔注射。 2.骨髓液制备和涂片:颈椎脱臼处死动物。解剖后取胸骨或股骨, 去除肌肉,剪去骨骺,将骨髓挤出或冲洗出,滴于载玻片推片。 3.固定:晾干后甲醇固定15秒,取出晾干。 4.染色:晾干后以新鲜配制的Giemsa染液染色5-10分钟,自来水冲 洗,晾干。 5.观察计数:低倍镜选择分布均匀、染色较好的区域,油镜下观察 计数。含有微核的PCE/1000个PCE;PCE/NCE。
实验三 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心 公共卫生实验原理 3.掌握镜下辨认微核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细胞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断裂剂或纺锤体毒物作用下,细胞染色体 断裂产生不含着丝粒的断片,或者整条染色体遗失在细胞质中,形 成微核。 染色与主核一致,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圆形或椭圆 形,一个或多个。 在多种细胞中出现。 在红细胞成熟前组后一次分裂后数小时主核排除而微核保留。
红细胞发育过程: 骨髓多能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 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从原红细胞到晚幼红细胞需分裂3-4次。形成晚幼红细胞后即不再 分裂,在发育过程中主核排出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含有少 量RNA,甲酚蓝染色成蓝色丝网状。网织红细胞进一步发育,RNA消 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PCE/NCE比值约为1(0.6-1.2)。比值小于0.1表明PCE生成严重 受抑制,染毒剂量过大。 2.用统计方法分析结果。 五.实验成功的关键 1.制作良好的骨髓涂片 2.优质的染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E与NCE在光镜下的区别

名称
胞体

PCE 椭圆或圆盘状 无
NCE 圆盘状

胞 着色 灰蓝色 桔黄色
质 分布 不均匀 均匀
骨髓细胞组成
骨髓血细胞分化规律图
各种血细胞 1.2.3.单核细胞 4.5.6.淋巴细胞 7.8.9.10.11.中性粒细胞 12.13.14.嗜酸性粒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 16.红细胞 17.血小板
微核形成过程
(三)PCE及其微核形态
MN
NCE
MN
MN
MN
二、正常精子及畸形形态
精子畸形
• 精子畸形如圆锥形头、双头、双尾、尾卷曲等 • 精子畸形率的增高,往往间接反映了睾丸生精功
能的障碍,也必然影响到精子的活力和受精能力。 • 据统计,当精子畸形率超过20%时,不育率增加。精
子形态异常往往与少精或活力差同时存在,但有 时也单独存在。对精子形态的评价要针对整个精 子:即包括头、中段和尾。
小 鼠 正 常 精 子 形 态
正常
单头双尾
无香 钩蕉

胖 头
双头
双尾
尾折叠 无定型
双头双尾
无定型
(优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及 精子畸形实验
• 嗜多染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 PCE):未成熟红细胞,是红细胞成熟过程中 的一个中间阶段,此时因胞质内仍含有核糖体, 可通过选择性的染色而与成熟红细胞区别开来。
• 正染红细胞(Normochromatic Erythrocyte, NCE):成熟红细胞,因其核糖体已消失,可 通过选择性的染色而与未成熟红细胞区别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