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沙
城市发展与张扬城市文化个性——从完善海口得胜沙步行街区建设说起

经过近 5 年 的发展 , O 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 的步行概念 , 而是不 断融人新 的设计理 念 , 形成 了商业步 行街不同的发展模式 。当人们对文化的渴求再一次赋予到本应是物质形态的建筑上 , 使之充分发挥文化 载体的作用时 , 商业步行街便突出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特点 : 1 注重开发效 益的同时, 加注重人文历史 () 更 价值的提升 , 并与突出城市、 区域场所特征结合起来 ;2 从单一的购物功能转 向休闲、 () 娱乐 、 文化展示、 人 际交往、 环境观赏等多功能的综合 ;3 更加注重文化品味的提升 , () 注重深入发掘并丰富其文化 内涵 ;4 () 注重商业经营模式的同时, 更加注重在历史文化积淀保护基础上 的主题文化 的展示 。上述特 点的出现 , 是因为商业步行街的选择往往是与城市历史核心 区相重合 的, 这一 点无论是在 国外还是 国内都 非常突 出。绝大多数著名的商业步行街是在历史商业繁华街 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当然也有一些并没有历史 背景而完全是新开发建设 的著名商业街。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商业步行街 , 文化 内涵的发 掘 、 赋予与展示 都 是至 关重要 的 。 二 、 口得胜沙步行街 区建 Nhomakorabea 的现状 海
( ) 一 得胜 沙街 区现 状
[ 收稿 日期 ]20 o 0 0 5一 4— 8 [ 作者简介 】吴亚生 (9 2一) 男 , 16 , 河南开 封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艺术设计 学院 副教授 , 主要从事会展 空间与城市 环境 艺术设 计方面的研 究。
图 1 得胜沙街道建 筑现状
2 .沿街建筑色彩及装饰细节 色彩以白、 淡黄 、 淡紫和淡红为主基调 , 建筑立面上的装饰细布多 以白 色勾画 , 分段设色 , 整个街道色彩变化较多 , 建筑细部刻画较多 , 特别是在维护建筑的过程中, 外立面的处 理上 比较尊重原建筑的设计意 图, 使原建筑细部精华流失不多。门窗的尺度及装饰细部构件上基本尊重
李硕勋

李硕勋事迹出生于1903年,四川高县人,祖籍湖北。
1918年15岁考入县立中学,后插班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并成为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
在宜宾、成都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结识了吴玉章等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
由于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四川军阀下令通缉,被迫转道重庆等地,来到上海,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在这里,他先后听过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等著名共产党人的课,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4年5月,由青年团转为中共党员。
投身革命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他积极参加上海革命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在斗争中被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代表和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兼交际部主任。
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李硕勋还以个人身份,担任了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秘书长。
同时他还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领导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的工作,推动了声势浩大的罢课、罢工、罢市斗争。
1925年至1926年,先后主持召开了第七、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对推动全国学生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1926年10月,李硕勋被派到武汉,任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部长,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
在这里,他协助北伐军尤其是叶挺独立团做了大量工作。
12月,李硕勋担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后改编为第11军)第25师政治部主任,该师副师长为叶挺,师长李汉魂。
1927年4月,第25师奉令继续北伐。
在与奉系军阀进行的河南战役中,李硕勋参与指挥了上蔡、东西洪桥等重要战斗,他深入基层,在士兵中开展生动的思想动员工作,并进行了大量严谨细致的组织工作,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进行。
同年7月参加讨蒋。
1927年8月1日,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南昌城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当天上午,李硕勋接到上级通知,便以执行任务为名“紧急集合”,甩开师长李汉魂(系国民党党员),率73团全部,74团、75团一部,沿南浔铁路南下,赶赴南昌,参加起义。
翌日,这支部队改编为起义军第11军第25师,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为党代表兼师政治部主任。
中国步行街100权威排名(中国商业街管委会)

中国步行街权威排名(中国商业街管委会)01、北京王府井步行街02、上海南京路步行街03、天津和平路步行街04、重庆渝中区解放碑步行街05、北京大栅栏步行街06、北京阜景文化旅游街07、天津滨江通商业步行街08、天津风味食廊步行街09、天津古文化步行街10、广州上下九步行街11、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步行街,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12、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徐家汇商业街13、长春市长江路,重庆路,桂林路步行街14、武汉江汉路,汉正街步行街(多处)15、广州北京路步行街16、深圳东门步行街17、重庆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18、杭州信义坊步行街19、苏州观前路步行街20、杭州清河坊历史街21、沈阳中街步行街,太原街22、惠州商业步行街23、汕头华侨新村路商业步行街24、长治上党门商业步行街25、本溪永丰步行街26、大连青泥洼步行街27、大连市天津街商业步行街28、淄博新世界步行街29、福州融侨锦江新天地30、中山孙西路步行街31、长沙天心区步行街32、南昌胜利路步行街33、顺德华盖路商业步行街34、德州德城区三八西路步行街35、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36、吉林河南街步行街37、成都市春熙路,总府路,盐市口商业街38、四平四马路仁兴街步行街39、柳州城中区步行街40、延吉国富步行街41、常德步行街42、苏州观前街商业步行街43、海口得胜沙步行街44、乌鲁木齐中山路步行街45、重庆南坪,朝天门步行街46、芜湖中山路步行街47、大同四牌楼商业步行街,西大街48、兰州张掖路,仿古街,南关,西关步行街(多处)49、太原商业步行街50、大庆商业步行街51:石家庄中山路步行街52:秦皇岛太阳城步行街53:唐山市建国路,尚座步行街(多处)54:张家口武城,括安,得胜,名德街商业街55:廊坊市新世纪步行街(多处)56:鞍山市铁东站,铁西人民路57:丹东市新安路步行街58:伊春絮荣街商业街59:镇江市中山东路商业街60:杭州市延安路,解放路商业街61:温州市弹街,公园路,城西街,府前街(多处)62:合肥市长江中路,金寨路63:芜湖市中山路步行街64:黄山市屯溪老街商业街65:福州市五一路,东街口,八一七路,中亭街商业街(多处)66:九江市浔阳路,牯龄街商业街67:济南市泉城路商业街68:青岛市中山路商业街,台东步行街69:烟台市北大,南大街商业街70:郑州市二七街,德化街商业街71:焦作市大扬树,新安路商业街72:安阳市红旗路。
抗战胜利后在海南喝到的第一口甜水

抗战胜利后在海南喝到的第一口甜水喜饮故乡水我们的船已经缓缓进入海口港。
这里是海南岛南渡江的下流出海处。
“南渡江”的上流便是著名的“红色娘子军”生活和斗争过的地方。
这时是涨潮,江面有一两百米宽。
船开到长堤,因靠边水浅,不能直接靠岸,要换小驳船才能上岸。
长堤是海口最大的码头。
上岸就是大路,有三、四十米宽,过马路是整排的店铺,都是三四层楼的。
每层都较高,总高度似现在一般职工住房五、六层。
楼上多为弓门式样的阳台,有近代商业城市的风貌,和南洋的城市商店相像。
那时长堤有一两里路长这里的商店多数是“九八行”,起掮客作用,替人做买卖,从中赚1-2成的利。
对岸左边有外国领事馆,父亲15岁时给法国老板锡壁雅打工,就从这里开始。
正面是旷野,右边是渔村,叫“第六庙”。
岸边有一座钟楼,约四五十公尺高,是四方形的,高处四面都有大钟,直径两米有余,几里路外都能看到。
钟声传得很远,在码头上向人们报时很有用。
楼的顶上四角是塔形尖顶,极富特色。
我们就从这钟楼的旁边上岸。
一到岸边,我的堂姐姐们来接了。
岸上有许多搬运大车,这些车有点儿像北方骡子拉的大架车,下面的轮子很粗,上面只是一块大的平板,货物、行李放上去用绳子绑好才拉。
这样的车,大的可以拉800—1000斤。
都是人拉,不用牲畜。
那时云南的搬运夫、挑夫都是男的没有女的。
海南不同,大多数是女的,只有很重的生活才有男人。
我们的东西就是女的搬运工替我们拉的。
上岸后,父亲还帮助有关同乡找住处,办理转车等事;我们兄妹跟着母亲与同乡先到岸后就先回家。
沿长堤走不远,转入得胜沙路,一开头就是一座欧州古堡式的西式洋楼,既美又坚固,一面临江,一面朝得胜沙路。
旁人告知这就是海关。
啊!这就是父亲12岁时帮二伯父替英国海关打工的地方。
这座楼至今还保留,已成今海关所在地,现在的海关当然是中国人管的。
得胜沙路走完,再转弯就是振兴街。
振兴街很小,现在还有点原来的模样。
我家住在这里,原99号门牌。
现在门牌号码已经改变。
海口骑楼老街

建筑文化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 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 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 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 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 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 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 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 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 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 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 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如今,以前卖米 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 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 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 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 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 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 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 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 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老街概况
? 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骑楼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长堤路以南,龙华路以东,和平路以西, 解放西 路、文明中路以北,地处旧城区中心地带,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 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海南旅游攻略

海南
旅游攻略
可以在当地报一个环岛游,部分岛屿70岁以上老人不让游玩。4-5月:旅游淡季,温度回升至30度左右,天气晴朗炎热。当地的苗族与黎族会在农历三月三(公历4月22日)举办大型的民族节庆活动。必备物品:身份证、充电宝、风扇、防晒霜、太阳镜、泳衣泳镜、沙滩鞋/凉鞋、感冒药、肠胃药、晕车药、藿香正气水、驱蚊水。
海南·保亭
景点介绍
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168)
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沿海榆中线三亚至保亭方向18公里处,距离亚龙湾高铁站约24公里,距离三亚市区约35公里,距离三亚机场约50公里,是一个“雨林观光、文化风情、休闲体验、健康养生”为一体的大型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呀诺达”是形声词,在海南本土方言中表示一、二、三。景区赋予它新的内涵,“呀”表示创新,“诺”表示承诺,“达”表示践行,同时“呀诺达”又被意为欢迎、你好,表示友好和祝福等。
海南·三亚
景点介绍
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144)
蜈支洲岛位于中国海南省三亚市的国家海岸——海棠湾,又名情人岛,从上空俯瞰呈天然的心形,宛如绽放在南海之滨的璀璨之星,是国内首座集海上娱乐、特色潜水、高端酒店、美食餐饮与休闲观光于一身的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岛上有2700多种原生植物,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海水能见度最高可达27米;周边海域珊瑚种类丰富,活珊瑚覆盖率高;又位于世界旅游胜地的黄金纬度——神奇的北纬十八度,宜人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让身心在此诗意栖居。蜈支洲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进国际先进的海上娱乐设备,打造一站式全方位的海岛旅游新标杆。其潜水、拖伞、摩托艇、动感飞艇、海天飞舞等系列高端产品带您上天入海,欣赏缤纷珊瑚与群鱼环绕,纵览海天一色,释放速度与激情,开启一场肾上腺素飙升的海岛之旅!
介绍海口市骑楼老街作文600字

介绍海口市骑楼老街作文600字海口骑楼街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也是当地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还是了解海南城市建设历史的窗口。
阳春三月,冒着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小雨,老同学带我游览了海口市最负盛名的得胜沙路骑楼老街。
骑楼是一种商住两用建筑,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以下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而现代意义上的骑楼则起源于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建造的“廊房”,18世纪后期骑楼经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传至中国。
这种与欧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既可遮挡风雨侵袭,又能挡避骄阳照射,为商家住户营造出清凉通透的经营、居住环境,因而成为我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
与“走西口”“闯关东”的山西、山东老百姓一样,“下南洋”是一百多年前当时沿海一带国人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出去“讨生活”的无奈之举,但是,走出去总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带回新风,从而改变家乡的面貌。
因此,海口的骑楼大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归国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而所兴建,主要分布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共有大大小小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其中迄今经营着许多历史感极强的商号和商铺,成为海口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在骑楼老街行走,如同在历史的长廊中穿越,仿佛又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海口老城,体味那个时代的遗风余韵旧貌。
如今的骑楼老街商铺多为小商小贩,或排挡小餐馆,主要为最基层的老百姓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充满了烟火气,同时透露出地层民众生活的艰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让中国最终摆脱了贫穷,开始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民众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善,对外开放让整个国家受益。
但是,今天还是有人留恋过去闭关锁国的日子,真不知道这些人的脑袋里究竟进了多少水?有感于斯,填《虞美人》词一首,以表情怀:“南洋雨洗归家路,建筑新潮入。
海口地区庙宇的调查报告

海口地区庙宇的调查报告作者:海口市一中姚实彦一、冼太夫人庙(一) 现状概况冼太庙位于海口市得胜沙路77号。
很早以前得胜沙一带就设有冼夫人神位,清咸丰四年(1854年)在冼夫人神位处建起了冼夫人庙(即冼太庙)又名“外沙婆祖庙”有的则称宁济庙,柔惠庙,慈佑庙,俗称“梁沙婆庙”。
2003年6月3日政府拨款及群众集资25万元,在得胜沙路重修冼太庙。
新建的冼太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冼太夫人像端坐于二楼后堂,手执宝剑,英姿飒爽。
一楼有冼夫人的两幅画像,两旁有对联写到“顺德显赫佑庶民”,“正心英灵扶赤子”。
其造型大方,用料精良,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屋顶为重檐式,金碧辉煌。
(二) 历史背景。
二天后庙(一) 现状概况海口西天庙位于中山路87号,小巷口临街处,有副对联,上联是“圣德配天慈航浦渡”,下联是“母仪称后福泽万民”。
天后庙始建于元代,据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庙中焚香缭绕,烛火明亮。
不断有善男信女燃香点烛拜敬女性神像,其供奉的祖位是妈祖(天后娘娘)。
海口中山路天后宫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历数百年而未衰。
观音山及望诸神佛于后宫,清雍正十年,募捐建大门三间,乾隆十一年又再募捐建宫前铺尾十间,岁收租银,以供香火。
海口天后宫(又称“天后庙”)今存堂尾二栋相连,东厢一栋二目,原前庭和后寝室,观音山已改作他用,总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
庙宇古老,建筑材料上乘,工艺精湛,虽有部分破损,但原貌保存较好,大体不变,是海口市老城区6座古庙宇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对研究海口市的民族源流,地理变化,宗教信仰等,有其主要科学价值。
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
在古建筑,历史学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这样一座极具保护价值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天后庙的管理员告诉我们:1944年3月,美机轰炸日军,一颗炮弹落在中山路1-5号的房子里,妈祖庙正殿受到一些破坏。
现在东湖,西湖牌坊前的两个石兽就是妈祖庙中的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胜沙
现在的海口市有一条得胜沙路。
这里历史悠久盛名,生意兴隆,有名的商业区,现建成步行街。
这里的过去确是一片海滩沙地,有着它传奇的故事。
明清时代,这里是倭寇出没的地方,上岸劫掠的必经之道。
就在万般无奈、苦于无计之时,有人想到冼夫人,提议在此建一座冼夫人神位,利用冼夫人的威望凝集商人的力量,鼓励大家的斗志,共同提高抵抗倭寇的侵犯。
清代咸丰四年,大家出钱出力终于修好了冼夫人的神位。
这也是海口市最大的冼夫人庙宇。
建好不久,海匪张十五又带贼匪上岸前来骚扰,掠夺商民钱财。
就在这天有个把总名叫黄开广,领导大家抵抗,全市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出奇般的勇敢顽强,就在这片河滩上杀得天昏地暗,越战越勇,坚持了一天,把海匪抵御在河滩上。
由于商民们武器相当粗劣,军事素质差,无有专业训练过的人群,难以支持,渐渐后退。
当退至冼夫人神位时,有人想到冼夫人,希望古神将军助威,烧香祭拜冼夫人。
忽然间见商民们又勇敢起来,像是注射了兴奋剂似的,黄开广也高喊道:“冼夫人来助阵了,大家努力作战,向前冲啊。
”商民们听到喊声,杀声更响,越战越猛。
像是换了人似的神勇,尤如天兵天将降灵,
匪贼见后,一个个抱头鼠窜,纷纷后退夺路而逃,下跪求饶,商民群情振奋,乘胜追杀,倾刻只见海匪横尸滩地,片甲未留,一个个成了刀下鬼。
洁白的沙滩染成了红色的沙滩。
人们取得大胜,头一次扬眉吐气,纷纷奔走相告,张灯结彩,庆祝胜利。
从此,海口市民再也没有海匪倭寇前来骚扰掠夺,过上了安宁的日子,生意火红,兴旺发达。
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将这沙滩取名“得胜沙”。
这里的冼夫人庙香火越烧越旺,人们的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好。
虽然这里经过时代的变迁,过去的沙滩不见,早已是高楼大厦树立,但得胜沙的名字得以保留下来,传以下去,故事世世相传。